哭泣的小王子:給童年遭遇性侵男性的療癒指南
作者: 麥可·陸 / 21516次阅读 时间: 2013年4月08日
来源: 心灵工坊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6rrIAgT0心理学空间 E[zI^~e0O

第一章 兒童性侵害:迷思與真實心理学空间G K'v_!t!NG[ m

心理学空间tvF.Ie{1s'Qk

「兒童虐待」已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詞彙,是我們都該對抗的敵人。大家應該團結起來,去譴責那些少數邪惡、病態的虐童者。我們自信滿滿地討論保護兒童的必要性,要孩子們留意披著風衣、躲在校園裡,企圖對兒童性騷擾的怪異陌生人。我們也教導他們不要隨便上陌生人的車或是接受陌生人給的糖果。我們總是自認了解什麼是兒童虐待。

9boM!j&F7AA;\u0心理学空间]QL,Y9qZ'm

同時,我們也創造出一個完美家庭的形象。電視、電影總是描繪在充滿信任、開明的氣氛底下,明智、關愛的爸爸和慈愛且照顧孩子的媽媽,教導孩子許多正向的價值觀。當家中出現問題時,爸爸會和兒子來場「爸爸的話」,溫和地開導他。媽媽則是坐在女兒床邊,說著自己的童年,散發母性的智慧,然後彼此互相擁抱。或是,場景可能是全家坐在餐桌前,輕鬆地溝通或說些民俗故事,來解決我們童年時期會出現的小狀況。我們創造一個對家庭生活的幻想且深信不疑,我們自認了解什麼是家庭。

pK tu5J(R nLZ+i0

i\j%_Qn.|7r0何謂虐待

*gNK3\9[#|6L`0

H2C$Ib'uNW|0如果你決定閱讀這本書,很可能你的家庭經驗與前述理想化的家庭,有顯著的不同。如果你在童年時期曾被虐待,你對家的回憶會是另一種畫面。爸爸的談話總是不理性,而且教導方式一點也不溫和;媽媽自己的童年記憶可能是受暴與性侵害。用餐時間常常需要忍耐地吃完或乾脆逃離現場。心理学空间_&w{!v9U7|fS,]

%Lim`e4[.}0記憶中的父母可能是缺席的、找不到人、無保護能力,他們可能都自顧不暇了,更遑論幫助你。家中的夜晚可能是叫囂互罵、發酒瘋、暴力場景、恐懼的孩子蜷縮著躲起來、惡夢、哭泣、困惑無助、無理的指責、嘲笑、有一餐沒一餐、企圖保護父母一方或手足……甚至是性侵害。可能沒有人相信你,沒有任何人可以保護你。你對童年的記憶可能很稀少或根本沒有,無論是好的或壞的,你總疑惑著,為什麼無法回想起那些快樂時光、那些金色童年。有些人會假裝相反的情景,想像家人是快樂、明智、健康、和睦的,用這種方式來保護受虐的自己,緊抓著幻想,直到現實硬闖進來。即使如此,你發現自己仍想試著改寫家庭歷史,讓它更像你所希望的家庭樣貌。

Twq7q;J4?p0

)E:_6J E+\0不論個人或社會,我們都塑造出一個舒適愉悅的家庭圖像,也難怪人們會緊抱著這個形象不放,以避免被殘酷的現實污染傷害。即使是身在受虐當中,假裝實際狀況是相反的情況也比較容易。事實上,對理想家庭的幻想可能是兒童時期唯一的避難所。理解這個現象,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即使面對非常明顯的受虐證據,孩子仍堅信一切都是正常沒問題的。在我的臨床治療中,常聽到許多殘忍與暴力的悲慘故事,當我向個案指出他們的童年是遭受虐待時,他們往往大吃一驚。因此,唯有當我們把對兒虐本質的誤解與完美家庭的神話結合時,上述的反應才說得通。

;ry+H O P!u0n6~)Xczx0

T"]W%{^$jY|f0「家庭」在多數文化中是個神聖的結構。政客因為對家庭價值的承諾而勝選,教育與宗教人士譴責「家庭的崩解」。沒人願意冒險挑戰家庭的神聖性。在美國,家庭價值的信念是和隱私權、獨立權一樣被等同重視。心理学空间k|p*W)hEzu"T

心理学空间Sz%U6X JG`

「男人的家就是他的堡壘」,城堡中國王與皇后有絕對統治權,少有人願意針對養兒育女給予建議,更遑論干預他們的教養方式。看起來,責任全都在父母自己身上。在這樣的文化價值交疊下,父母(可能自己曾在暴力家庭中長大)得獨自面對處理家庭中的生活壓力,如此一來,容易建立一個把兒童(和妻子)視為財產的環境,其「所有權」授予父母可以任其所欲對待兒童的權利。

)sGTY#bn_P0

([5M$K(\8m~Xk0基於對獨立性與差異性的尊重,使得父母的教養行為有很大的自由空間,也因著對個人及家庭隱私權的重視,傷害的和令人震驚的行為才會被忽略,甚至重大兒虐都未被通報。直到最近,保護兒童不受父母虐待的必要性才逐漸被大眾認同,但其改變仍是緩慢且試探性的,兒童保護機構對家庭的介入常遭受質疑。

-{!lh i.^?-o#Lc0

7Spj6_$Lc;x0真相是:兒童虐待是存在的,是真實且常見的。兒童虐待有很多種樣態,有些明顯,有些則很細微。兒童虐待的範圍從疏忽到身體暴力,如:施刑、毆打、言語和心理不當對待、兒童色情刊物、性侵害(從引誘到強姦等行為)。兒童虐待鮮少侷限於單一行為,往往在行為組合、時間長度和施虐強度有不一樣的形式,每種形式都對兒童造成極大傷害與長期影響。

:R.~VArf0心理学空间*`4O1WgSz

在父母絕對威權下,兒童失去所有「人」的權利,如:隱私權、獨立權甚至掌控自己身體的權利。而我們卻依然相信一個假象,就是親密家人造成的傷害是少於陌生人的,但毫無疑問地,事實剛好相反。

%F+_3G/GZna0心理学空间cN2mX`S)tN

兒童具有驚人的復原力。在適當的支持、穩定的愛與鼓勵下,兒童甚至能從最嚴重的童年創傷中復原。然而,當本來應該是治癒兒童的重要他人犯下傷害時,孩子又該何去何從?安全的世界被摧毀了,孩子在受虐中孤立無援。當加害者是家中一員時,全家都會受到影響──包括沒意識到虐待行為的其他家庭成員。受虐兒、加害者與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三角關係,將成為焦慮和混亂的源頭。心理学空间Omf3__)zz"d{3t

心理学空间_6dY:H-Rc)fk

本書不打算提供「施虐家庭」的確切描繪,有兩個原因:首先,沒有一種可以準確勾勒出發生亂倫或其他兒虐的環境側寫。我們可以討論怎樣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氛圍提供了施虐的沃土,但是我們無法像描繪虛構典範的「完美家庭」一樣,準確地去勾勒一個施虐家庭。其次,不闡明施虐家庭樣貌,是因為倖存者會傾向自我消除。你想要明確答案與確切架構是很正常的,你可能會對自己說:「給我一個施虐家庭的描述,我才能決定我的情況是否符合。」能夠確認自己不是受虐,或是認為自己情況還不算太糟,因為尚未滿足施虐家庭特徵中的第七條,上述兩者對你都將會是一種解脫,但是這些自我排除都不會對你有幫助。心理学空间T1_4N0H^0N%c U

t x0A0K6q4ZP\0如果你是兒童性侵害倖存者,可能已經有太長一段時間,你覺得自己與別人不同,被排斥、被孤立。當探討種種的可能性時,讓我們先把你納進來,先歡迎你閱讀本書,不論你是因為有鮮明、確切的多年性侵害記憶,或只是因為看似好奇而拿起本書;不論你的家庭是混亂或看似正常,這本書皆適合你。你有權讀它、感受它,在任何能幫助你掌握自己人生的情況下使用它。

G3U,AyW5m!X)|)P~0心理学空间 c'Fy"^d_3GZ

受虐後的影響心理学空间4JYr%f{z

心理学空间Wf D'fPK.Ja u_:CB X

在一場週末男女倖存者復原團體中,參加的男性們針對「童年性侵害如何影響成年後的生活?」寫出底下的列表,所列項目不一定符合每位倖存者的狀況。我列出這些男性們寫下的全部項目,未做任何修改。心理学空间FU:J gO3l;X2^

{I3CLRW0惡夢(激烈的;暴力的)心理学空间kY `G2cv{

$k+rF V Q TWR;ZQ^{0害怕每個人都是潛在的攻擊者

'R:qV ]X0

IJy8zW K"p0羞愧感

n,Q`Jpe0

_&Fg5E8`t0憤怒

|}cY2~^0J(O0心理学空间SE3cG{G#j2_(dj

罪惡感

pf Bg Z0心理学空间0W g3C hj

害怕表達憤怒;難以生氣心理学空间}:O;M0D h h0`

eK6qcjcz)`o$s0控制感的需求

DFFj!Y/r*R0

8@ ^\ gG6A0假裝自己處於失控狀態的需求(無助感)

3z,P9hE,|2P&i-?0心理学空间)D7FU.CK/B

害怕被關注;害怕曝光;懼曠症(Agoraphobia)

5C"Y,Qy5s%b ZiF$fH0心理学空间 ie+w;gkf

遠離人群

0aT:SzZ2e S-a0

4Bm0u9`wFi O1i2||TJ0害怕親密;逃避親密關係心理学空间r1UYi`+UIQK

心理学空间+d6I4u%q%G;Wa1y)My

「逃避主義」(Avoidism)

3S0ZQsDV`0心理学空间aaWqrc

疼痛及身體痛苦的回憶

^$c6y-]+N!W,mP0心理学空间VN|%r&M#^2h~

記憶回溯(Flashbacks)

k4^l2IQ5z'm0心理学空间k$i VE};`9P"{

無法清晰地思考

8TbAh,Aob;L0心理学空间V!kPiU!w5R6z

溝通困難心理学空间 vdM I0vu._[E P

V Kk5h0OSM0侵入性想法

r]M b/?-No-b0

5H Z:n ~ S7jLK0強迫性飲食、不吃、節食、暴食、催吐……等

0TyI(?7L:g^0心理学空间R&Ef \q

自我虐待心理学空间iI:F!Rfg

心理学空间a;qV7t-{ {m

求死念頭心理学空间&Z5G4r(z-`)CV

心理学空间6fLd PW.?kH

性衝動行為

|2BHh*Xb3D h0心理学空间r(@1s8Xu Z\

感到無性心理学空间(P1W1}x4l_&v

c2Ok.H6p ^.Kq @0性功能障礙心理学空间/e!FB$bo+o

心理学空间 ? _Nq$k@)AL

不真實感、隔離感

V2BxV jin2Nz0

| s'WZ3B2@1`|0bq[0自我形象是失敗的

1WTOuU]i.D0

h_dX-c0在任何時候都要完全勝任的需要

`j\Dc} G0

4e j"` _ G0覺得「這是我的錯」

8mIa/LgR-h0心理学空间9@%@RO{E/S

自我懷疑、感覺自己是不夠好的心理学空间|I yCh$[5J`U5c

$`r5w%?OB+x2@y,xy0嫉妒

dJRF4uam5].b0心理学空间dJf:?FLj*O }q

羨慕心理学空间 e C i,S*b1XaVS9o7m

心理学空间 `A%{ ~+SuMC(C%r

感到不足心理学空间)_w)UeVz

Ti3CZ"wF0希望我是別人心理学空间?f;e,u3X6U

M!vD#g%i [v0無法接受安慰或滋養

2`U,Xr+^ d,E.N0

U.Mt_p7f0被稱讚時感到羞愧

C-]7S4E.Ppa-k*B'fP0

\Ew4h[J0低自尊心理学空间.K2t hN5F&G!y;?n;P

$o,Avx/\T_0保留無關緊要的祕密

M L6x xX%Vv0心理学空间qu-G.G6o)a

感到被圍困

~&{:W"]/o9]0

?B#hE1b0覺得人際困難

Ji'GCd/h%r-?0心理学空间;gQ.f@q#lo

隔離

9iZ~0y7C#_UO.xH0

?7S,~?7^}re0不善表達脆弱、無法被傾聽或接受關心心理学空间/|P6u#v6|`:r NA1g

qC'k `/o%D0認為「如果他們了解我了,就會拒絕我」

FB8X#R K4t h0心理学空间2X)b5m0];y}Z

因逃避而有成癮行為心理学空间1bN2M _ `2GP9H

K$uld't2ap0凍結情緒

/V.QNNh%`(X0

|NY.X(fbG!XT0害怕別人別有用心心理学空间5d `X4]&D#`/?m

心理学空间Fh6wr-Gp2l4]&O

擔心別人利用我

:NU'F;rI4qbN5o(t0

!?so-du-~@%Q0無法說「不」心理学空间}O5u:\)E1S$?&@J

?*iK P_&d5tR0缺乏認清真相的能力心理学空间K*LAS5H

心理学空间O3nmR,|cA5C

角色混淆;認同混淆;性別混淆心理学空间Z ~9Zu@u }%K

心理学空间tNo1k#~

對想被照顧又不想被照顧而感到矛盾心理学空间-j*WHSwr

DCls;j6DqO.j4Bw0害怕權威心理学空间Z b&n:wE%t

,b-[J5rkE1wP0害怕規則心理学空间#T.Z9V}O0}Yw/T

@ pWSJfm0害怕女性心理学空间&H;fV:_D+PX ?

a},K zo Inp!\%B0害怕男性

?+ti?5Tb"A$Z0心理学空间._,x1V^5C;DT?g

害怕大聲說出來

3w(rXus9^$\;{0心理学空间^h5]7cd%Cy

無法放鬆

}*l}j `I#A1Co3R0

_z#V X5|{/a^,X,hu i0和感覺隔離

-_HFH/m;Z"F0

;~[RB)NAB Tco4e0感到卡住、困住

-G]v#AE6\:D0

CW3uT(s/KPm3k0將虐待視為愛

R2x4S*gtD'`\(m$K]*}A0

W%CY6n Y6wT$Y0對部分童年遺忘或失憶心理学空间:Ew8Wh*fy7D

心理学空间'q Sb1_*R4C?7N

沮喪

|W-x ^6D w1sM0

g(Yp*M|l*B#p$B4j3L0解離經驗

UKh wj,^0v6ty0心理学空间r0l]eYb

擇偶能力不佳

XH;t3A!L(p0心理学空间 pAl3x)y

以上項目不全然非要準確不可。歡迎你把這本書當作背景資料或指南,來探索你的童年經驗。當讀到虐待、倖存或復原的多種面向時,擷取對你有幫助的部分,其餘的就放著。當談論虐待卅功能不彰卅混亂等家庭時,要知道這些家庭之間的差別,僅是同樣態內不同的變化,並非要你低估自身的經驗。如果你有本應保護你的家人或成人卻對你施暴的童年經驗,這本書可作為創傷復原的參考資料。

X Ko(Q_k$_0

L.zVbyJ/o{0那些連陌生人都不被允許的行為,我們卻默許家庭成員做出這樣的傷害,這又該如何解釋?唯一的解釋就是,我們因獨立之名而孤立父母,且將兒童視為財產(沒有感情、也沒有身體和情緒自主權的財產)。雖然我先前說過,但值得在這裡重述一次,將兒童視為財產是問題的開始,也是整個虐待問題的關鍵。心理学空间5i O"}dg-xZ(N

X7d5Aki2c0有許多探討為何會有虐待行為的理論和觀點。就我而言,我對於能否提供虐待的確切定義不感興趣,我更關心的是復原歷程。身為一個臨床心理治療師,我重視受虐後的影響。在和多位倖存者工作後,我開始可以辨別出因為過去童年的性侵害經驗,成年後會出現的常見徵狀。如果你帶著可能源自受虐的記憶、感受或困擾來找我,我的責任是幫助你探索和了解,童年創傷是如何傷害你,以及如何持續影響你的成年生活。但是僅止於了解是不夠的,必須撫平少年時期性侵害的創傷,才能繼續向前走,享受完整和滿意的生活。復原是可能的,雖然不容易也不是立即見效,但是它真的會發生,我看過許多的倖存者都有這樣的經驗。

iks.ug0@%zz2o%Nb0

RJ C Es)N_2U7O2eJ0如同我的治療和工作坊,這本書的目的不是分析或是提出關於虐待的定義與理論,而是談論兒童性侵害的影響和復原。至於為什麼會有虐待行為,我在這裡簡短談一下我的想法。我認為,兒童有被照顧和保護的權利,這是絕對的權利。當任何人藉權力位階,如:力量、職權、經驗等方式侵害兒童的權利時,這種行為就是虐待。虐待兒童沒有正當理由、不是理所當然,更不是兒童需要負的責任。只有當我們體認活生生的現實:孩子需要被保護,免於受任何形式的虐待,並將這份體認放在心上,反映在整個社會制度上, 我們才能建立一個真正健康的社會。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失落的童年:性侵害加害者相關的精神分析觀點》 性侵害
《性侵害》
兒童性侵害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