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K中的转化
作者: 《阅读比昂》 / 1235次阅读 时间: 2024年2月25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4YRk+vbeV!t t iZ0微信扫码心理学空间Y,kE4w@}0X|
万千心理官微购买

2kx A$x2H8YuTXx0心理学空间2aT6M P\ZKAGC

pZd0`}9h0

#?e-['g4})O o4v$JY0在K中的转化心理学空间8d1u&i0U$vo/G

心理学空间wB#Ua;\Xg

比昂关于情感体验的思考理论(1967)主要基于弗洛伊德的概念(参见上文“弗洛伊德和比昂”),但也有很多依据的是克莱因学派无意识幻想概念。正如西格尔所说,克莱因学派的精神分析师认为无意识幻想是所有心理功能的基础,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论战”的其中一个议题。比昂在阐述“醒梦思维(waking dream thought)”时曾照搬了无意识幻想的理念。

L$i*P?uPW0心理学空间`,nV{9l1iv

比昂还采用了克莱因的其他概念,比如分裂为好与坏,嫉羡(envy)与补偿,以及偏执–分裂位和相对应的抑郁位等。但他将这些概念进一步抽象化,使之不再受控于影响克莱因早期构想的那些精神病理性、道德主义的内涵。因此比昂使用“PS-D”这个特殊的表达形式来统指“偏执–分裂位和抑郁位”,并指出它们不是生而有之的心位,而是一种振荡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元素的转化过程中必然会有这种心理上的移动。PS-D,即在稀疏、散乱的状态和统一、连贯的状态之间来回振荡。正如比昂的网格图所示,它是思考元素之间的一个过渡模式。这种基于PS-D振荡的过渡是比昂思考理论的支柱之一,后来形成了他的创造力模型。克莱因将创造力与抑郁位进行了联结,比昂则认为创造力与PS和D之间的振荡相对应。

)c3G%I,f3@%w0心理学空间+JL:G)u y-Z/|.{4F E)R

克莱因对内在乳房的看法是比昂思考理论的另一块基石。用比昂的话来说,好的内在乳房有着涵容性的排毒功能,这种功能在和主要养育者互动过程中被逐渐内化。比昂提到了内在乳房,而且认为克莱因的投射性认同并不是一种防御机制,而是母婴之间一种交流方式,所以通过投射性认同放到母亲身上的那些未经处理的β元素就可以被内在乳房消化、排毒。

hHm PZwD;m0

tJT8M(L@ YyL a0继克莱因之后,比昂在求知本能(epistemophilic instinct)领域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他将求知本能视作客体之间爱(L)和恨(H)联结之后的第三种联结:知晓(K)。死亡驱力(体现为嫉羡)也是比昂的一个工作重点。嫉羡将L、H、K转化为–L、–H、–K。这拓宽了克莱因学派对自恋的认识,自恋所依靠的正是这些负性联结的主导作用,罗森菲尔德(1987)的“内在黑手党帮派(internal Mafia gang)”概念或“对内在生命赋予者的麻木攻击”等概念都讲述了这一点(Symington, 1993)。心理学空间u)n.Eq.DZC*T"F

心理学空间UTloD

比昂将克莱因提出的严厉的、原始性的超我翻译为阻碍性客体(obstructive object),它对联结的攻击构成了精神病的基础(参见专栏2.5)。

JhF{.t2T;J4?0

^ l:\,p}5q@0分裂,对于比昂和克莱因而言都属于核心概念。但比昂认为分裂不只是一个原始的防御。他有很多关于心理功能的概念都以分裂为基础。比如他认为人格中存在精神病部分和非精神病部分。在非精神病部分,情感体验是“思维(thought)”;而在精神病部分,它们是分裂的、发泄出来的。后来比昂(参见第十一章)拓展了这一理念,提出心理功能是分裂的,甚至是支离破碎的,而且这是全人类的普遍状况。他在《未来回忆录》中表示,内在世界是一群部分客体和整体客体在不停地互动(例如四个体节, PA, Bion),这与克莱因所说的内在部分客体和整体客体的世界相似。他有很多概念都是基于分裂功能的理念,比如双目视角(binocular view或binocular vision)以及被转韵符号分开的两种功能水平(精神与躯体,成熟与幼稚)。心理学空间 RQT2i)g@(C

心理学空间g7U+K0pPh

我印象中的比昂是彻头彻尾的克莱因学派,而且经常不声不响地直接引用该学派的思维方式。这是他的起始之处。临床上很多接受过他分析的人都觉得他使用的是典型的克莱因学派的方法(参见专栏11.1)。

l;p:v"K#u&[(_0

'cg3zt"KQO'Q#O0但他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基本差异。比昂的投射性认同不再像克莱因说的那样发生在幻想层面。对比昂而言,投射性认同是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情:某种心理上的东西真真切切地被投到了别人身上,或许还在那里得到了涵容。与母亲的互动也不只在幻想层面出现;母亲是促成和增强心理功能之关键。心理学空间(onFranA bo S%M E

心理学空间n)m&[9L#D M@p7~~#Wg

克莱因认为无意识的幻想对每个人都在起作用。比昂觉得这种幻想并不是理所当然就有的,而应是一种成就。患精神分裂症时,它就可能没法达成。比昂试着将重度精神疾病理解为思考上出现了障碍,他构建出一种临床模型,用以阐述幻想的功能是如何发起的,以及当这种功能无法运行或受到攻击时在精神病病人身上发生了什么。此外,比昂的方法特别注重心理功能,而非幻想的内容。比昂在推进他关于思考的理论模型时比克莱因更具哲学性和数学性,后者起步于儿童游戏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MZu1m@.C0

#y$@^0t;C"q?A0比昂有个“未知的精神分析客体(unknown psychoanalytic object)”的概念(参见专栏8.7),至少需要网格图中三个类别的内容才能解释清楚,它与克莱因对内部客体的见解有所不同。当牵涉未知的精神分析客体,比昂总是聚焦于心理元素之间的恒常关联。他更喜欢这种找寻模式的方法,而不是解释、理解和找因果关系的方法。比昂的方式没有留多少空间用于判断和思考好与坏,而这些在克莱因的观点中就经常出现,比方说将抑郁位视作偏执–分裂位的一种发展上的进步,以及她对嫉羡与感恩的看法。对于比昂来说,将事物按好与坏分类,是一种反映了原始思维形式的万能方法。他们俩还有一处不同的侧重点,即克莱因着重于抑郁位以及分裂的内部客体如何更好地整合,比昂则聚焦于心理加工(psychic processing)本身——尤其是情绪在内心如何得到处理,以及这些怎样导致了心理变化。

$IF,S,t-`7U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消匿的最后尖叫:温尼科特和比昂 比昂/拜昂 Wilfred Bion
《比昂/拜昂 Wilfred Bion》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