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Anne Laimboeck:治疗情境的理解
2018年9月16日 (周日)
讲者:Dr. Anne Laimboeck
翻译:郑诚
主持人李晓驷:晚上好!大家知道中德班在我们中国心理治疗发展史具有重大意义。中德班有很多良好的传统,其中有一个就是晚间的时候都安排了公开演讲。
今天带来首场讲座的德方教师,是Laimboeck,她是哲学博士,心理学家,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市精神分析协会教师,是该协会精神分析救援服务创始人及领导者。她也是德国及国际精神分析协会成员。她最近出了一本书,题目跟我们今天晚上的演讲内容相似的。
《对治疗中情境的理解》。这个相对比较专业的,从情境当中来理解精神分析,通过情境来理解病人,通过情境理解来推动我们的治疗。我相信我们会有很多收获。
今天担任我们这次晚间翻译的是我们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合肥第四人民医院,也是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心理学院的郑诚,郑诚是我们中德班的翻译之一,也非常优秀,相信大家会对她的翻译满意。
Laimboeck:各位参与者,尤其是我们中德班学员和其他来自社会各界的参与者晚上好。今天晚上我给大家呈现的演讲主题是关于情境的理解这部分。接下来我们会对这个概念进行详细的阐述。
我们从两个部分来解释这个概念。一个是情境,一个是理解。
“情境”一词在戏剧领域十分常见。它指的是“在场景中放置一些东西”,或者英语国家更常这么说:上演一出作品。
作品中的“作”说明制作者在上演戏剧之前心中就已经有了一些雏形,称为“原始剧本”。
制作则是将原始剧本搬上舞台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则恰好与之相反。它揭露了剧中的原始剧本,使其一目了然。
只要去看戏,便能明显看出剧本与作品之间相隔甚远。但我们运用自身的思考和反省,可以将两者再次结合,往往能让看似耳熟能详的文字以全新的视角呈现出作者的想法。过去曾忽略的细节如今得以显现,甚至整个主题都可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另一方面,剧本也可能会限制作品的变化。
与之相似,“情境理解”也需要同时处理剧本、作品及两者之间的差异。
潜意识的剧本、潜意识的情结和婴儿期的情境。分析师按照潜意识的剧本和被遗忘的情结,在各个作品中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解释情境。因为制作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演绎,它和它的诠释是有新意的,却又不会脱离剧本。分析师把自己的见解分享给患者,这样患者就能再次知晓节目单上的内容,从而有选择性地进行删改。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在分析师、患者身上以及两者之间,都在制造着在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理念之前,癔症患者的戏剧天赋虽然众所周知,其作品却并未被视作为一种交流。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画,这幅画上是一个法国的分析师,叫沙尔克,他是法国最早研究癔症的分析师。他在众人面前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呈现出了癔症患者发作时的状态。后来在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之后,我们对癔症研究迎来了一个决定性的转折。我们开始去倾听这些患者,而不是仅仅去看他们的这种癔症性的表演。
在弗洛伊德之前很多癔症女性,其实已经沦为了她自身癔症疾病的一种符号,但是在那之后她们就有了诉说的机会。弗洛伊德的倾听其实是受到了这些女性患者自身的引导,她们已经发现倾诉是一种可以让她们表达自己以及疗愈自己的方式。
艾米冯恩有句名言:“闭嘴——什么也别说——别碰我”,因为那时候治疗癔症的时候医生会将手放在患者额头上,告诉她,“当我这样把手放在你额头上的时候,你就会进入那种状态……”,所以艾米冯恩就表示“别碰我!”还有我们熟悉的安娜欧,她将这种“时髦的疗法”称作“谈话疗法”。从那时起,分析师的觉察便集中于谈话之中,在倾诉与倾听之间传递讯息、建立关系。
患者躺在躺椅上、分析师坐在她后面的这种分析的方式和设置更强调的是专注于用言语进行交流。那些视觉的线索,比如说外在的表现、模仿的行为、手势,或者身体的姿态都被有意地减少。这样的话就可以使分析师观察的空间变得更小,更专注。然后半躺的患者也可以降低很多活跃性。
虽然倾诉和倾听可以视作是理解癔症决定性的一个转折,但是它同时又否定了癔症患者的戏剧天赋。这种治疗会将我们的“谈话和倾听”去跟“理解”的过程相连,然后把“呈现和观察”去跟“付诸行动”联系在一起。通过情境理解的方式我们把呈现和观察在倾听的过程当中又重新整合在了一块儿。
通过“情境理解”,呈现和观察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重新整合在了一起。戏剧在“情境理解”的背景下不再被贬低为“作秀”,即一种虚构的、除了演戏其他什么都不是的东西,而是成了一种公认的艺术形式,呈现并处理了许多复杂的人性问题,并对其结果进行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