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ner Bohleber教授演讲内容】
感谢施琪嘉教授为我做的介绍。我非常高兴受邀来到这里做这样一个讲座,来上海访问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体验,今晚演讲的主题是关于青春后期,当今年轻人的一些问题。报告之后,也非常期待大家就这个领域提问题,我们一起来讨论。
首先,我对讲座内容做一个简要介绍。
西方社会在过去的若干年发生了一些重大改变。无论是经济、技术还是社会各方面的变革,都为个体带来了巨大挑战。相应地,人们的职业也发生一些改变。一些社会学家、哲学家,也试图去理解这些变革所带来的难题。因为我们身处变化当中,也是这些变化的一部分,因此就很难理解它。大家可以想象,这些变化对于青春期后期的年轻人会产生一些影响,也会提出了一些要求。这就是我今天晚上演讲的背景内容。
1. 近30年来更多近期发展性研究对客体关系理论、自我心理学以及婴幼儿和成人发展的研究,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进步已经对精神分析中的经典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这种进步带来了新的范式,后来对青少年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下内容简要介绍了最显著的变化:
通过依恋理论研究表明,青少年脱离主要客体并不会以牺牲父母的依恋关系为代价。依恋理论认为,年轻人争取自主并未固定在依恋系统中; 相反,它代表了探索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它被激活,是与对父母的积极关系密切相关。因此,这个过程涉及的消解要少于依恋关系的转化。因此,必须在依恋过程和寻找自主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认知成熟,尤其是获得形式逻辑思维,有助于这一过程,因为它使年轻人能够更普遍地思考依恋。他/她有能力以这种思维进行元认知操作,并且一旦他们的依恋系统被激活,就开始重构他们自己的精神状态。因而产生更多的认知和情绪自由,从而允许个人以更大的客观性评价作为依恋对象的父母(Allen 2008; Ammaniti&Sergi 2003)。
a)b)有关青春期的范式操作只适用于年轻男性的青春期发展,这是精神分析长期以来备受批评的方面。据称,没有考虑到女性的发展,过分强调驱力控制问题、叛逆、超自我斗争以及青少年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依恋、亲密和关怀问题。此外,由于自我心理学的解释,其中自主性被列作发展的目标,这种说法也呈现了依恋作为儿童依赖和未成熟发育阶段残余的重要性。为了回应发展的概念,按照哪种最初的依赖-通过分离过程-被转化为自主性和建立心理上成熟关系的能力,就出现了对发展的新认识。在这个新的概念中,相关性是主旨,依恋被视为连续的(尽管是变化的),而不是被替代和终止(通过分离)。一般来说,自主和相关性不再代表对立的两极,两者都被认为是两性心理成熟发展的必要条件。
c)科胡特学派的观点强调,相互依赖是整个人生中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春期也不再被视为情绪动荡的阶段,在此期间,儿童为了成为独立的成年人而脱离婴儿式的依赖关系; 相反,它在理论上已经从一个不可避免的困境和混乱的阶段转移到了一个转变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依赖关系发展成为成长中的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之间更加成熟和复杂的相互依赖。 Galatzer-Levy&Cohler(1993)认为,分离和个体化的发展模式是基于教条式的假设,即失去客体是发展的必要催化剂。与这种假设相反,他们断言,通常青少年与父母分离并不意味着完全分解。团结而不是冲突,是成年后代之间关系的特征,而这种团结在大多数情况下在青春期后期已经开始。
人格结构;它的发展更多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成年人的个性继续发生结构性变化(Emde 1985)。中期是另一个阶段,与其他阶段相比,也许自我的个体化经历了更复杂和更大的发展。
d)对成人发展进行的各种研究也使青春期在人类发展中的主要地位相对化。早些时候,广泛持有的观点认为,精神发展朝着精神成熟的最终目的前进,并且在青春期后期抵达最终目的地,这种观点现在被认为已经过时。青春期现在仅仅是一系列正在进行的过渡阶段之一。因此,在青春期后期,并未完全形成e)多年来,人类发展的线性模型和遗传连续性的假设形成了精神分析的领先范式。按照预先确定的发育路线依序渐进呈现直至终点。今天,发展被认为是更加开放的过程,其不同路径通往类似的终点。实证研究显示了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内在复杂结构。研究还显示小的变化如何产生重大结果。由于系统混乱,随后在更复杂的层面进行重组,因此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戏剧性变化。结果是,当代发展研究更多地指的是不连续性而非连续性,因此线性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已被非线性思维所取代。如果将人类发展理解为非线性动力系统,那么自组织理念就会转向前景,并强调发展过程中的开放性和创造性(Galatzer-Levy 2004; Rose&Schulman 2016)。
弗洛伊德最初提出的理论认为,内心动荡对青少年的健康功能是必不可少的。同样,虽然自我认同(identity,同一性)发展继续具有特殊的发展性作用,但Erik Erikson关于同一性危机是青少年典型并且是正常或创造性发展所必需的论点,不再具有之前的力道。心理成熟不要求与父母强力分离。事实上,在青春期和进入到成年期,事情会相对顺利地进行(Offer&Offer 1975; Szajnberg&Massie 2003)。这一理论转向使人们以较高的分析敏锐度区分开青少年正常的发展与精神病性紊乱发展。估计后者中大约20%的人现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亚群体。对于这一群青少年来说,经典的观念认为青春期是动荡的阶段,这种观点依然存在。
f)在这些见解之后,青春期已经丧失了其对发展的一些特殊重要意义。同样,青春期不再被视为以特定压力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安娜g)毫无疑问,这种新知识丰富了我们的人类发展理论和个体化过程。然而,这些使青春期“正常化”的新理论是有风险的:边缘化青春期的重要性及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潜在的特定冲突和危机。成功的青少年发展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平衡行为。其他研究人员提出了保留青少年时期常态危机概念的重要性,我赞同他们的观点。
2.自我认同形成从青春期晚期向“新兴的成年期”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