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和禅修的不同目標: 自我呈現的两种發展階段
作者: 傑克.安格爾(Jack Engler)/ / 37076次阅读 时间: 2009年11月21日
来源: ⊙李孟浩 / 譯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j^;V p } y'EC ]0 心理学空间rM C&`2a,Xo
內觀禪的階段心理学空间g"txf0G9aC
心理学空间C@ d)g ?"[Q4t
第一個發現可以說是如南傳佛教禪修文獻所提的「驅除常見包裝的幻覺」
(s.H xZ?"l n8Y$V7X0
f.fX$c\n#J_K6R0 (dispelling the illusion of compactness)」( Vajiranana,1975; Nyanamoli,1976)。 我作為一個獨立觀察者的感受消逝了。我是一個固定的、持續的觀察點,一下子把不同客體看這看那的感受,也被驅除了。就跟視域速視器的閃光融合(tachistoscopic flicker-fuison)現象一樣,分殊而又不連續的意象以超過正常知覺可分辨的速度閃動時,就會產生一個「客體」的幻覺,在我觀察或經驗背後的獨立觀察者或經驗者感受,也顯示為知覺幻象的結果,因為我不能知覺到事件的微觀層次。當我的注意力已經訓練得很精良,又沒有二次性的反應和刺激的加工處理,所有剎那間的一切看來都是身心事件和對此事件的覺察而已。在每一個剎那,僅只有名(nama)和色(rupa)的過程。每一個都個別地和同時地在覺識的剎那中生起。在它們所歸屬的這些剎那事件背後或旁邊,發現不到一個持久的或實體性的存有、觀察者、經驗者或經紀人。
:Q;lf!T&QOU0 心理学空间H;lLiL/~vH

)U"D:D/J-s6S!A8k'H?0               S=自身      心理学空间t;d9E-V^ u

2cJ HMy!{I0               O=客體  
s?7M4C4n#r+C4SU*PR:q-E0
y+hC$f$Q|'\-faC6J0 左列所假設的關係,
Qq5zF)E FTY0
htg'W&bn7L Wx0 被發現為實際上是右
{'DO ixMiI'^6Xj0
.qU#aWTG5Y0 列的關係。
,]q Gj.zc.e4hJN9B0
tV^:t A0
c A lfB"[W?4mq0 也就是說,先前以視域速視器姿態來融合在正常知覺中的個人「架構」, 心理学空间'X2~r{/iy

Ys w^n'F0 可以產生一個顯然很堅實和固定的「自身」或「客體」的意象(註釋十三)。在此層次上唯一可觀察到的實在,便是身心事件流自身而已,沒有觀察者的覺識,只有觀察的個別剎那而已(註釋十四)。
.Fc*Pm3eUEq0 心理学空间L0CC&G3y?a$WG
  一旦注意力在知覺的這個層次上穩定後,對於主客呈現的潛在本性就當然能有更為精良的洞察。我觀察到一個自身呈現是如何在每一剎那與客體的互動中建構出來(註釋十五),並只作為如此互動的結果。以及相反地來看,一個客體是如何不在其自身(不管那意謂什麼),而總是相關於我的觀察狀態。我看到先前的原因是如何運作,而能限定每一剎那的主客呈現,以及每一剎那如何限定下一剎那。我以這種方式開始感受到一點,嚴格來說那就是「沒有呈現的經常性最後成品,只有呈現的持續過程。」我發現到實際上並沒有持久的實體或配置,只有瞬間性的建構在發生而已(註釋十六)。  
ez'{],p j0 心理学空间4A z].v;e.G
當我愈來愈熟練無反應的和無間斷的觀察時,我接著觀察到意識流破裂為一系列時空不連續的殊異事件。每一身心事件看來都有一個絕對的起源,短暫的持續,和絕對的結束。每一事件只在前一事件消逝後才生起,呈現和實在的建構於是被發現是一種「不連續的過程」。以資訊處理理論的術語來說,禪修者所實際經驗到的是模式化認知之前知覺的時間性質,那時刺激還沒被建構成一日常經驗中可認知到的知覺(Brown,1977)。 他可說是經驗到刺激形成的原始包裝,這在注意到之前就與其它進來的刺激背景相隔離出來,而為一有絕對真實持續過的主角單元。他可分別出個人的「心理瞬間」,那有許多同等強度又同時抵達的刺激,聚集成相同的能量包裝。他在此修行階段的現象學經驗-某事件只在前一事件完全止息後才發生,反映了前注意統合(preattentive synthesis)層次上的事實(Neisser,1967),那就是刺激在一時間上分殊且不連續的風格上,經過程序安排和隔離。從這個觀點來看,禪修者所做的正是「後轉-反轉-呈現過程的關鍵階段」,這些階段可在對刺激形成的長期複雜加工後,產生一個別的自身和客體的呈現。 心理学空间1k8HEG*ZR+kr-k
心理学空间b&c j&h9GMi
當你經驗到這個完全瞬間性的「生滅(udayabbaya)」時,就可對一切事件的基進無常性(anicca)有深奧的了解。不只是我不再知覺到任何持久的「客體」,連思考、感受、知覺和感覺的過程也生滅不已,沒有一個容器存在。 心理学空间/tv Gq*C+dv%L;?
心理学空间&sF;C(N#}4j*sQ
在這個不連續的知覺變遷經驗中,像堅固的身軀、持久的知覺對象、內在呈現或固定觀察點等術語,都是難以保有的。我開始了解到無一處有任何內在的持久性,我也察覺到身心、外在客體和內在呈現的無我性(anatta)。不只是任何事物都在隨時變異當中,而且是沒有變異中的「事物」有存在可言(註釋十七)。 心理学空间x['z c_

0v-jF8p`A"S9^-d0
d FaMUu0t8`Q0D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禅宗公案的精神分析式解读——语言和行为 佛教与心理咨询
《佛教与心理咨询》
从超个人心理学看佛教中的濒死经验及其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