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神分析与佛学》
作者: 张天布 翻译 / 21624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06日
来源: 《精神分析与佛学》即将出版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7jx&YL Z3o)V~mR0 精神分析与个人主义文化心理学空间mLMGUi9l$r+h
在精神分析感受性方面所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调一个真实、鲜活生动的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意义的诠释。弗洛伊德强调学会协商用建设性的方式处理我们的本能需要与文明之间张力的重要性。正如米歇尔所指出的,许多当代的分析学家更感兴趣于帮助患者,为他们建立其个人的意义:“患者所需要的不是对其婴儿式的幻想和合理化的重构;患者所需要的是对他的能力的恢复和扩展,并能产生真切的,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体验……如果说在弗洛伊德时代精神分析的目标是合理的理解和控制(次级过程)幻想驱力,冲突冲动(初级过程)的
m`B s~b&b nNA0 话,在我们这个时代,精神分析的目标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一个更丰盈、更真切的认同感的建立上面”。
h2n-~/s C7s0
,Y_GX6o)c0dpT.D{0 在精神分析感受性上的这些转变符合了从弗洛伊德时期到我们时代的文化图景的重大转变。精神分析诞生在个人主义逐渐得到张扬的时期。在弗洛伊德时期的维多利亚文化,自我被视为是危险的,所强调的是自我掌握和自我控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个人主义的文化得到不断发展,而个体也变得越来越与社会隔离。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当代文化中更加独立的个人更自由地从社会影响的桎梏中走出;另一方面,他∕她也斩断了与广泛的社会相结合所带给人的意义感和安全感。心理学空间 OwG_gB

/\G,|F'z0U$b0 按照菲利普•卡什曼的说法,传统上能带给人们的结合和生活意义的信念和价值的一致性网络的崩解,带来的结果是自我空虚得到扩展。这种空虚的自我让人体验到传统和社会的匮乏,相互感到内心干瘪,个人信念和价值亏空,以及一种慢性的不可名状的情感饥渴。
_/Fy`P#h,L]_&q0 克里斯朵夫•拉什在同一条脉络上强调,传统文化价值的崩溃,和社会结构的破碎,已经引起了自恋文化得以发展的结果。在当代文化中的个人倾向于保有自恋的感受,这会使他们在自己的独特性和能力上感到宏伟或浮夸。这种浮夸和过分个性化的自我感受是一种防御,它试图应付那种潜意识的,由于传统社会结构和意义体系崩溃造成的虚构感和孤立感。正如拉什所见,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的创立已经填补了传统文化形态崩解后留下的文化空虚。
0}?`w.Dd0 然而,危险的是精神分析或其他形式的心理治疗能加剧和恒驻那些他们正试图去治疗的病理状态,通过聚焦在自我丰盈上,他们就能创造出病理性的个人主义。理论学家群体,诸如D.W.温尼科特强调的“真我”,海茵茨•科胡特关注的“自恋的正常化”,由此可见,在当代文化中个人主义的感觉是多么深刻和顽固。心理学空间 [y6ye\.|
心理学空间(YhFP c-u2y!d
但是,人们一旦将个人满足视为良好的或道德生活的副产品时,当代文化中追求快乐的风险就会把追求快乐本身变成了目的。追求自我扩大或支持自我的自恋目标成了一种永恒。心理学空间z A$bI)k2z8qG
因为孤立感产生于传统社会结构的崩溃,人们在他们追求亲密感时变得越来越绝望。然而,亲密感的难以获得是一个结果,而此结果是在原发缺乏亲密感处拼命追寻亲密感的同时产生的。因为人们已被支持自己自恋的防御所占据,亲密感就变得更加难以捉摸。另外,因为传统社会结构的崩溃导致的严重孤立,人们就对亲密的人际关系有不现实的期待,或不现实地苛求它们,因此注定了他们的失败。心理学空间e*a/C+R^FWJ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精神分析与内观的关系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fulness and Psychoanalysis 佛教与心理咨询
《佛教与心理咨询》
《佛法与心理治疗译丛》总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