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理论
作者: 转载 / 18192次阅读 时间: 2016年11月09日
来源: 百度文库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自体心理学几点思考    

0e9vJto(u0

V$`E ^v?'Z)O/Zm0科胡特将原欲区分为两种,分别是自恋原欲和客体原欲。这点我有些不同的想法,觉得这样区分不够统一,且有些模糊。我总觉得把原欲分为这两种有些不好,我觉得自恋原欲比客体原欲更容易让人感受到和理解。按照我的感觉,用自恋张力来区分自恋关系和客体关系似乎更好一些。因为,在比较为分化的自恋客体关系中,自恋的张力是很大的;而在分化较多的客体关系中,自恋的张力较小。这样可以将这种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一个自恋原欲和体系不断发展而使关系中的张力逐渐较少的过程。在所谓成熟的关系中,自恋发展较完善,因此张力较小-----需要自体客体的程度较小。心理学空间7a&S ?HQE+a5J:V,Jz

心理学空间+l^j`"m4qEX2V4xx

回头系统的看科胡特的自恋理论的发展过程。宏观上说,生命是一个由诞生,然后不断聚集的过程,聚集统整性形成统整自体,然后聚集自恋能量,形成足够强大足够富足的个体。我觉得任何关系都是由自恋需求和张力的流动的,只是程度和形式的相对不同而已。在关系中双方不是同等的,而是存在势差,张力的流动的本质决定关系的本质。在幼儿很小的时候,这时正常情况下是一种自恋张力单向流动的过程----自体客体要最大限度满足自体的自恋需求------帮助它聚能。这是一种给和取得模式,成熟的自体总是给予和满足较不成熟自己的自恋要求。我们先要让自己富足,然后才能有所贡献。那么能不能这么理解,自恋发展和集聚到一定程度,富足的自体才能相当程度从自恋的张力中摆脱和独立出来,才能注意到别人的需求,这时才形成所谓的对象爱。如果是这样,那么自恋和客体这两极则可以得到统一。

(j%OHM(vs%gd'pX8o0心理学空间-G&WD"]A1e

按照上面的基础,我再来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下自体客体的概念。自体客体应该是满足自体自恋需求和张力的客体了。如果张力是有程度的,自体客体应该也是有程度的----根据张力的性质和自恋发展的阶段。比如在融合阶段,自体可能体验自体客体为自己的延伸,这是最经典的自体客体定义了,不过我觉得这是较早期的自体客体;而在镜映阶段,自体要求自体客体的赞赏,而分化的程度更大,自体客体可能较少被感觉为自体的一部分。心理学空间5@8G9bP@ Hw|

%PhU'`%]4e~c4h0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觉得在自体客体的功能中可能存在两个极,分别是提供安宁(融合)和提供企图心(肯定)。 理性化灌注的自体客体似乎提供的是融合的安宁,而比较少提供企图心-----要做一个好的教徒就要崇拜和虔诚。而镜映关系则较多提供企图心(就是野心) 。而孪生关系似乎介于两者之间。这样说来,按由早到晚的顺序应该是理想化,孪生,然后是镜映了。心理学空间*w?`-rj

x_#NX M1M`}0根据两种功能的完成情况可能形成不同的人格,想到这点是因为我想起一件事。就是大学的时候大家玩游戏很厉害,但是我玩的很不安,焦虑,怕我学习没弄好,但是我很多同学则很安心。这可能说明他们的融合完成的较好,但是镜映完成的不够。心理学空间9xP.g,C5W

hb+R,ZWI mv0还有一点,融合可能同样属于转变内化作用。它提供宁静从而提供早期婴儿从子宫内到外界的过程中丢失的安宁感,起到缓冲作用。这样婴儿就可以逐渐将丢失的宁静感内化进心理结构,因为转变内化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平缓的过度。

{,?2Q1ZJ7C?0

$E/FO4l}4b}E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自体心理学小词典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
从自恋到自我心理学,再到自体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