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理论
作者: 转载 / 17908次阅读 时间: 2016年11月09日
来源: 百度文库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9taPCu1K

H-d z3oG0《自体的分析》读书笔记 心理学空间4K8U y*Y.X8R#k%g

SRvXLUw dW:s0第一个是自体客体的概念,这是个线索性的重要的自体心理学的概念,看了前两章,理解比以前深刻了。自体客体就是所谓的古老客体,它是被贯注了自恋原欲的早期客体意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客体。这是因为自体客体并不是被体验为独立与分离的个体,而是被体验为自己的一部分。如同成人感觉手脚是自己的一部分那样。但它有了一些客体的萌芽状态,可看做一种过渡性客体。

} Z;L9w,S+i3|p0

+VQ(V ]{0再个是两个古老结构,夸大自体与理想化双亲意象。这两个是自恋发展的两个主要途径。区别在于一个自恋投注向内,一个向外。自恋人格障碍的病理是由于这两个结构中被投注的自恋能量未被整合到人格的其他部分中去。因此个体表现为低自尊和缺乏生命力等一系列自恋障碍,严重影响个体的发展。并且这两个部分如果未被整合,就会固着于其古老的早期形式,表现出精神病态。比如夸大自体可能导致全能妄想和躁狂,而理想化客体则可能表现为被迫害妄想,这两种情况是精神病的两种常见现象。

^ q bX8r"Zzv0

[%vvjx[0KOHUT从自恋方面而非客体爱方面来衡量精神病严重程度,他认为即使在某些严重的精神病中,后者可能为受困扰,而前者则一定是有极度困扰的。我个人认为自恋的度量极为关键和深远。心理学空间G(B"}/\j:w5l0W"]

心理学空间[$|U+E"Bx"]!G

KOHUT区分了自恋人格障碍和边缘性人格及精神病。区别在于,自恋性人格障碍虽然无法整合夸大自体和理想化客体,但是这两个原始组织仍然处于相对健康稳定的状态,而精神病中这两个组织皆已崩解,以妄想取代之,已无法活化,其病态已经不可逆。而自恋人格障碍中在崩解威胁时只会出现部分和短暂的可逆的代偿性妄想。由于此二组织相对完好,可以活化,这也是为什么自恋人格障碍可形成自恋转移关系,而精神病无法形成。心理学空间Z3` N)U{m p5{(t(F

!g[Bk gQ6bQ F0KOHUT简直是个天才,他认为人的防卫措施主要是避免自恋伤害的危险,比如一些试图将自己与他人的牵涉减至最低的个案,其实有能力与人做有意义的接触,他们的疏远只是对自身自恋的脆弱性正确评估的自然结果。自我要保护自己对抗未被整合的古老组织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这可能导致自我的枯竭。一旦自恋转移关系建立起来,空虚忧郁的感受就会缓解,这是因为古老组织被活化,又看到希望。心理学空间 ?2W)H#J1@

心理学空间9k!wRSc;]

他对转移关系精神官能症(啥东西?不知道,继续写)和自恋人格障碍的病理作了区分。前者的病理不是在自体层次,而是在乱伦的原欲渴求和攻击渴求方面,这说明个体已经有了界限清楚的统整的自体,因此指向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分化的客体,其重要症状是罪恶感,阉割焦虑。这个病理相对的在后期发生。这点我们要好好注意和区分。心理学空间+f:_;_[l*v1X-x

心理学空间"S6Q\2t,D^

KOHUT对超我中两个部分作了区分,一个是监督指导的部分,一个是理想化部分。他认为前者是由客体以及攻击原欲内化而成,后者是由双亲意象中的自恋本能转化而成。(看起来合情合理)心理学空间0].jW{G4](K

心理学空间#p IK&M:` R4A*Kw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1234
«自体心理学小词典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
从自恋到自我心理学,再到自体心理学»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