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书》导读
作者: 索努•沙姆达萨尼 / 32047次阅读 时间: 2017年10月16日
来源: 《红书》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腓利门的圣地

rW|/X@.@6R;j0

(?)k*WT3H/B;P020世纪20年代,荣格的兴趣开始从誊抄《新书》和详尽阐述《黑书》中自己的神话转移到建造波林根的塔楼之上。1920年,荣格在波林根的苏黎世湖畔上游购置一块土地,在此之前,他和他的家人度假时经常在苏黎世湖周围露营。他感觉他需要把自己最深层的想法在石头上呈现出来,还要建造一座完全原始的住所:“但是,对我而言,文字和纸张似乎不够真实,我需要其他的东西。”208他在石头上忏悔,塔楼是“个体化的表现”。多年以来,他一直在壁上作画,在墙上雕刻,塔楼或许可以被视为是《新书》的三维式延续:它的“第四卷”。在第二卷的末尾处,荣格写道:“我必须将中世纪的部分补上,也即是我身上的中世纪,我们只完成了别人的中世纪。我必须尽快开始,因为隐士在这个时候都消失了。”209值得注意的是,这座塔楼是刻意按照中世纪的建筑形式建造而成的,没有任何现代的设施。塔楼的修建是一项持续且不断展开的工作。荣格在塔楼的墙上刻下一段文字:“腓利门的圣殿—浮士德的忏悔”(Philemonis sacrum-Fausti poenitentia)(塔楼内一道墙壁上画的是腓利门的肖像)。1929年4月6日,荣格给理查德·威尔海姆写信说:“人类为什么没有世俗的修道院式生活,谁的生活会脱离时代!”210心理学空间(z"wC,V/a,I;ub5Y8U(lM

z7T*u0HiL,S01923年1月9日,荣格的母亲去世,1923年12月23/24日,他做了以下的梦:心理学空间4~&vr e,~|

心理学空间p7o3uP2YE7k

我在服兵役,跟随着一个大部队行军。前行到奥辛根的丛林,我在十字路口看到一处遗迹:一个有一米高、上方是青蛙或蟾蜍头的石头雕像矗立在那里。有一个男孩坐在雕像的后面,但他的头却是蟾蜍头。突然一个只有上半身的男人形象将手中的锚敲打进男孩的心脏,这个男人是一个罗马人。另一个半身像大约来自1640年,与前一个人的形象相同,接着他们变成了干尸,最后驶来一辆带有17世纪风格的四轮马车。车上坐着的是一位已经去世的人,但她仍然活着。当我叫她“女士”的时候,她转回头看着我,我意识到原来“女士”是一种对贵族的称谓。211

WF"ZP4Y0心理学空间9s@d{s"r,M-^F

几年后,荣格明白了这个梦的意义。他在1926年12月4日写道:心理学空间omy3_KC3w

fj9Ar(D:Zd0到现在我才明白1923年12月23/24日的梦是什么意思,它意味着我的阿尼玛之死(“她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亡”)。它正好出现在我母亲去世的时候……因为母亲去世,A.(阿尼玛)也突然沉默了下来。这是一个多么有意义的梦啊!212心理学空间&e z%un%ad

Z[5oD~Q9[hv0过了几年,荣格与自己的灵魂又有了一些对话,但是在这个时候,他与阿尼玛的冲突实际上已经停止。1927年1月2日,他做了一个以利物浦(Livepool)为背景的梦:心理学空间8kxG2dN2a9f#\.N

ig`|!r&L:[o0|)JC0几位瑞士的年轻人和我一起乘船到达利物浦。这是一个漆黑的雨夜,烟云密布。我们步行来到坐落在一片高地的上城。我们又来到花园中心的一个小圆湖旁,湖中心有一座小岛。人们说有位瑞士人住在这样一座到处是油烟、黑暗肮脏的城市中。但是在这座小岛上,我却看到一棵玉兰树耸立在那里,树上开满红色的花,在永恒的阳光照射下,光彩夺目,我在想,“现在我明白那个瑞士朋友为什么要生活在这里了。很明显,他自己也知道原因。”我看到了城市的地图:[图片]。213

p5fk a+MF-r|0心理学空间N2^gvC

随后,荣格根据这张地图画了一幅曼陀罗。214他赋予这个梦非常重要的意义,后来他评论说:

4b&TBU,y6c0

_)ebdF-PzD+c0这个梦代表我当时的状况。我依然能够看到那身灰黄色的雨衣,雨滴在雨衣上闪耀。一切都让人感到极度不安,黑暗且模糊,就像我当时的感觉一样。但是我已经有一个超自然的美丽幻象,这就是我为什么完全能够存活下来的原因……这时候,我认为自己已经达成自己的目标。人不可能再去超越这个中心,它就是终极目标,一切都会被引向这个中心。通过这个梦,我理解到原我就是方向和意义的原则与原型。215心理学空间9s+{E4xi

B%W|EX(Y|F"S/B0荣格后来补充说他自己就是那个瑞士人,“自我”不是原我的中心,但是一个人可以通过“自我”能够看到神迹。那道微光就类似于真光(the great light)。从此之后,他不再画曼陀罗。这个梦已经呈现出无意识的发展过程,这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他对这个发现感到非常满意。在那个时代,他感到十分孤独,而且他所专注的伟大事业无人能懂。在这个梦中,只有他看到了这棵树。当他们站在黑暗中的时候,那棵树在闪闪发光。如果他没有这样一个幻象,他的生命将会失去意义。216

S0K9s~d;X0心理学空间8[2[hj} }y}

因此荣格认识到,原我是个体化的目标,而个体化并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由围绕着原我的循环构成。这一认识给了荣格力量,如果不是认识到这一点,他的这些经历会使他发疯,或者让他周围的人发疯。217他感到是曼陀罗绘画把他带到原我的“拯救功能中”,这就是他的自我拯救。现在他需要完成的一项工作就是将这些领悟统合到自己的生命和科学中。心理学空间oP#CG#{$R [

心理学空间"r H#X'i l:Q3es

1926年,在《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一书的修订版中,荣格着重强调中年过渡期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前半生是自然发展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首要的目标是在世界上立足、赚钱和养家;后半生是文化发展的阶段,涉及对早期价值观的再评估。后半生的目标之一就是保留以前的价值观,同时又认识到这些价值观的对立面,这就意味着个体需要发展自己人格中未得到发展和被忽略的方面。218此时,个体化过程可以被视为是人类发展的一般模式。荣格认为当时的社会缺乏对过渡时期的引导,他相信自己的心理学填补了这项空白。在分析心理学之外,荣格的理论也对成人发展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影响。很明显,他的危机经历导致他形成人生需要划分为两个阶段的概念框架。《新书》描述的是荣格在重新评估自己之前价值观和试图发展自己人格中被忽略的方面,因此这本书构成他理解如何成功地度过中年过渡期的基础。

%E#G3p,^!O$A0

d.zi2PT9Grai,}01928年,荣格出版了一本小书,书名是《自我与无意识的关系》,这本书是在他1916年的论文《无意识的结构》的基础上扩展而成。在这本书中,他扩展了转化过程的“内部戏剧”,新增一部分详细论述个体化过程。他指出,当一个人处理完来自个人范围的幻想之后,就会遇到来自非个人范围的幻想。非个人的幻想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朝一个目标汇聚。因此后来的幻想可以被描述为启动的过程,这些过程能够让人找到与它们最近的类比。为了能够让这个过程出现,主动的参与是必需的:“当意识心理主动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并经历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时……随后,下一个更高水平的意象总是在上一个已经成功获得的意象上产生,并目的性地向前发展。”219心理学空间!{zuNP

;^%q+m~+cBt8X%W0在吸收完个人无意识、区分出人格面具和克服神一般的状态之后,在下一阶段中,男性要整合自己的阿尼玛,女性要整合自己的阿尼姆斯。荣格认为,能够区分真实的自己和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的自己非常重要,同样重要的还有意识到“自己与无意识的隐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区分自己和阿尼玛。他指出,如果阿尼玛还处在无意识中,她就会被投射出来。儿童的第一个灵魂意象的载体是母亲,长大以后,变成那个能够激起男人情感的女人。男人需要具体化自己的阿尼玛,才能够以内在对话或积极想象的方式向阿尼玛提问。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和自己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展开对话,而积极想象就是这样一种内在对话的形式,它是一种戏剧化的思维。进行积极想象的关键部分是不去认同出现的想法,并克服认定是自己产生这些想法的观念。220最重要的是不去解释或理解这些幻想,只是去体验它们,这代表他从对创造性构思的强调转到论文中对超越功能的理解。他指出在进入幻想的时候,要完全按照字面意思对待它们,而在诠释幻想的时候,需要用象征的方式。221这是对荣格在《黑书》中所采取步骤的直接描述。这种讨论任务是具体化阿尼玛产生的效应和意识到潜藏在这些效应下的内容,从而把这些内容整合到意识中。在一个人熟悉了阿尼玛所反映的无意识过程之后,阿尼玛就会变成一种连接意识和无意识的功能,不再是自动的情结。此外,整合阿尼玛的过程也是《新书》和《黑书》的主题。(需要强调的是,实际上《新书》中的幻想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去读,而要按照象征的方式去读。把里面的话抽离具体的语境和逐级逐句的引用都是对《新书》的严重误读。)荣格指出,整合阿尼玛的过程会产生三种效应:

-F w({5?/u~V3n3e0

r/kd.a0o9b1]N3O0第一种效应是通过吸纳大量的和各式各样的无意识内容扩大意识范围;第二种效应是逐渐减小无意识的主导性影响;第三种效应是人格的改变。222心理学空间A v,@B6w]m6F!`

M`!E J?p m{Uk r.M0男性成功将阿尼玛整合之后,接下来会遭遇另外一个人物,即“超自然人格”。荣格认为,当阿尼玛失去她的“超自然力量”或能力时,已经同化了阿尼玛的男人将会拥有“超自然力量”,会变成一个“超自然人格,拥有高级的意志和智慧,但这是一个集体无意识的主导者,公认的强大男性的原型形式有:英雄、领导、魔法师、巫师、圣人、人类和灵魂的主、诸神的同胞”。223因此男性在整合阿尼玛的同时,也会获得她拥有的力量,因此会不可避免地认同魔法师,在这个时候,他所面临的任务就是将他自己与魔法师区分开。荣格又补充说,对于女性而言,与魔法师相对应的是大母神。如果男性不再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战胜阿尼玛,魔法师也不再拥有这个人,因此这个人就会认识到超自然力量真正所属的位置是“人格的中心点”,即原我,同化超自然人格的内容能够带来原我。荣格所描述的与超自然人格的相遇,无论是对它的认同还是随后的去除对它的认同,对应的则是《新书》中他与腓利门的相遇。对于原我,荣格写道:“它也可以被称为‘我们身上的神’,我们整个心灵生活的起点纵横交错地根植于这一点,我们所有最高的和最深的目的都指向它。”224荣格对原我的描述传递出他认识到的利物浦之梦的意义:心理学空间 ykK Sp N$^;p

心理学空间M!aTq v

原我可以被视为对内在和外在冲突的一种补偿……原我也是生命的目标,因为原我是对与命运相关的一种组合的最完整表达,我们将这一组合称为个性……原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非理性的体验,不可名状,自我既无法反对又无法服从它,但是可以与它形成依赖关系,围着它转,就像地球围着太阳转一样,那么个体化的目标就达到了。225

G[j/M/D#aS0心理学空间-X'e-EeJcl n'N j)O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Jung 1919 本能与无意识 荣格 | Carl G. Jung
《荣格 | Carl G. Jung》
荣格给弗洛伊德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