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父母及孩子焦虑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 转载 / 3514次阅读 时间: 2008年9月01日
来源: 上海教育快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h0e4MRkhX0  幼小衔接问题是教育界普遍关注但又一直没有真正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大班幼儿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但由于两个阶段存在着诸多差异,对孩子的入学适应构成巨大挑战,加上家长流露出的种种担心,幼儿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心理焦虑。心理学空间iIl$M%G+r

y/`#A$b;x/yo2P`I,_1D0  我认为,幼小衔接期家长和幼儿产生适度的心理焦虑,是正常的,也有利于开展好衔接期的准备和教育。但过犹不及,要使我们开展的各种帮助幼儿入学适应的准备和教育有效,必须建立在教师了解和掌握教育对象心理特点的基础之上。那么,幼小衔接期幼儿及家长焦虑心理产生的原因到底有哪些?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应采取各种相应的对策?下面,我就把自己有关的初步探索与各位同仁分享,希望得到批评指正。心理学空间 Nh+WU+y#W

心理学空间b"b h O:m5I"y xwB

  一、 幼小衔接期幼儿及家长焦虑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心理学空间t0u? EV

v ~-TXXk.qJB9[0  1. 家长焦虑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心理学空间fKYo|g3_%G:D

W4S&e*?8{cXe+w0  焦虑心理,幼儿园毕业生的父母普遍都有,特别是谈到再过一两个月,孩子马上面临着“择校”问题的时候,家长的焦虑心情更是溢于言表。

jg.\*Y d t0 心理学空间8jrB$h ER3|gt

  首先,择校偏差导致焦虑。

/UEl:?:t!b:{0

U:d&Vo S&|0  现在入学政策灵活了,灵活就意味着可以选择,选择当然要选最好的。由于多方面原因,重点小学、私立小学占尽了“人和”优势,成为家长心向之所。但这些小学通常都有自己的一套入学测试系统,儿童只有通过了这些测试,才可能被录取。许多家长为了孩子能进入这些小学,早已开始做工作了:浏览学校网页、索取招生简章、搜集相关信息、理顺人事关系,不一而足。 许多家长为了能使自己的孩子成为“寥寥”中的一员,教孩子做数学、学汉字,唯恐孩子落入“普通学校”,误了前程。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最好的学校,但事实未必如愿。等待,更多是无奈,很容易使家长陷入焦虑状态。心理学空间h:o {/P:W_S

c2L9awy#Ib0  其次,对辅导胆怯导致焦虑。心理学空间&B#bU&{^#VF\

心理学空间}+]0w:km(oA

  不少家长对如何帮助孩子学习手足无措。有的害怕自己不辅导,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有的怕自己辅导不当使孩子走弯路,就干脆费心、费力、费钱财送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来回的奔波辛苦,只有家长自己最清楚!有些家长则对现在小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不了解,对自己辅导能力的不自信,导致了家长对孩子入学产生焦虑。心理学空间%W6[^!N3Bb1m4l `

心理学空间9@Bh^jP

  最后,对孩子适应能力担忧。心理学空间|j:o@3[e

a:N9?~'q&yGU h0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习惯适应、学校环境适应、学习生活适应等诸多方面的能力深怀疑虑,害怕孩子在学校无所适从,在这种焦虑心理的作梗下,家长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地加任务、加压力,甚至造成儿童精神压力过大,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自己也深陷焦虑之中。

"S/[*TVU0 心理学空间9]*O }T P9R.y1Y

  综上所述,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加上在家庭中缺乏与幼儿实际相匹配的、有效的教育措施,最终使幼小衔接期家长对孩子的入学适应普遍存在心理焦虑。心理学空间 D(v t0ly#P

;L_4N0gg%h0  2. 幼儿焦虑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心理学空间0`u(O ^O

心理学空间"Iiy?k

  首先,对学校生活不适应产生焦虑。心理学空间7v.h:d&L%{q

心理学空间'w*~!V'T.xg

  孩子成为真正的小学生了,他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色彩艳丽的玩具变成了呆板的课桌椅,从以游戏为主转变到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由于生活习惯上的骤变以及课目的繁重,许多孩子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害怕学习的现象。

Y9\"G+r3_Q.V0

^;EV*`dm P0  其次,对学习要求、评价的不适应导致焦虑。

Ay*D4@^)n%~0

$F;~-B&rd0  那些乖巧、上课专心的孩子在小学一开始就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而那些好动、易兴奋的孩子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上课不守纪律,随便离开座位,在受到老师和家长的严厉批评甚至处罚之后,这部分孩子在刚踏入学校之际,就遭受到了心理挫折,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在学校里没有归属感,久而久之,就可能产生厌学、逃学等逃避现实心理或行为。

"cD'csq i0

pN g'g5j4Sv%D0  另外,幼儿园学习没有压力,没有成绩的比较,人人平等,以快乐健康为原则。入学以后,老师和家长都比较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排名等。有的孩子人很聪明,但就是听不懂老师讲课,有些孩子难以理解书本上文字的意思,有些孩子老是看错字,写错字,漏字甚至露题……纠错、训斥,导致了孩子的焦虑。心理学空间C/C8}n`~n

+J"u*g%`V;ou~!B0  最后,受到焦虑情绪的相互影响。

/E ov N3g ?0 心理学空间2k2Q `._ `w

  在幼儿园大班后期,家长之间互相交流的多是孩子的择校和课外补习等情况,许多疑虑和焦虑性的言谈都夹杂其中,不知不觉地传递给孩子。而当孩子们谈及小学生活时,又把这种焦虑互相传播,因此形成了焦虑“磁场”。

'B(G Td A)f&si!|0 心理学空间 [{t1a0V

  二、 幼小衔接期缓解家长及幼儿焦虑心理的对策

mp,C'oq h0 心理学空间4Vj5xm0@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学习方式、习惯如果能顺利、平稳地得以转变,那将十分有利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因此,作为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优势,帮助家长和孩子在心理上、行为上克服入学焦虑,为孩子进入学做好心理和行为上的准备。

8K!EN6McS2M"wo?+Q0 心理学空间6w+J`-kwde1I:s

  缓解家长焦虑心理的对策心理学空间$gC@^7iaZp

心理学空间2g _4B.K+@ b(A

  对于家长普遍存在的心理焦虑,教师可以开展访谈、座谈等形式,引导家长摆正心态,缓解焦虑。心理学空间P2v W/|8gbX \kV

%P6^x+P Uiw0  1、针对家长的择校焦虑,要让家长了解到,目前教育资源的分布日趋均衡化,教育设施和师资的配置日趋合理,应该坚持以孩子就近入学为原则,克服对名牌学校的盲目崇拜。

&OZ0@5iJ6x_s;JP0 心理学空间uW;h0\2Fs v&d$L6P

  2、针对家长辅导的焦虑,教师应向家长指出:过早死记硬背地学习小学知识,可能短期内是有效的,但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专心、坚强、自信、乐群等心理品质,以及时间观念、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等。

t'M `i,M~Is0 心理学空间"z DK_SU9b9g(UI:P

  3、针对家长对孩子入学适应能力的焦虑,老师应当强调孩子天生具有极强的适应力,家长要信任孩子,当然,及早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教会孩子自己系鞋带、收雨具(雨伞、雨衣)、削铅笔、收拾书包等。天热了要让孩子自己知道脱衣服,尤其是春秋季节,下学时,要整理好书包,把书包、衣服都带回家等。心理学空间3ub GB.Pv0O

#dL3sXA@0  教师还要引导家长经常与小学低年级教师保持联系,及时沟通,了解情况,形成合力,帮助孩子较快地融入小学生活。心理学空间:Bq-Bnq

F lPV4ZS^JnM0  缓解孩子焦虑心理的对策

R:lQ&d/\0 心理学空间3d:b8i3Zr M

  针对孩子不适应学习生活的焦虑,教师要引导家长心态平和,积极配合幼儿园培养孩子乐于上学的情感。要使家长淡化入学焦虑,更不能以“孩子要上学了,要吃苦受管束了”这样的口头禅来吓唬孩子。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培养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去小学报名时,家长可带孩子去将要入学的学校看一看,使其了解学校的位置、教室、操场等,多向孩子讲讲有关这所学校的光荣历史等,使孩子对即将踏入的学校产生自豪感。

)?5E4B-Rt!k6r4H0 心理学空间-z4JI$J(]N

  作为大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观学校、观看升旗仪式、观看小学生课堂,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也可以请小学老师和小学生来幼儿园进行宣传,就学校的特色和亮点以及学校的趣闻向幼儿一一介绍,使孩子对学校产生好感。心理学空间T/Og-y#D3Dp+XG

-Ty jNa0  针对幼儿对学习内容和方法的不适应,教师应当向家长强调:必要的入学准备是应该的,但如果把入学准备演练成入学“备考”,危害甚大。还要建议家长对孩子的入学不能操之过急,不能要求孩子一进小学就变成小学生,需要慢慢来。可以利用暑假调整孩子的起居时间,与小学生活靠拢,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和对学习的兴趣。心理学空间;FM&OT P0@

心理学空间8N2Q@A"Sy

  另外,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保持一致的教育要求,在孩子的自控能力、倾听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初浅的书写能力等方面做长效的培养。心理学空间 S7t)l.lY@2[

'v+@J c[^)s*S0  针对焦虑情绪的相互感染,教师要引导家长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说话的场合,有些话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讲。心理学空间\8?-qu u:dL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老人为啥易忽视心理抑郁 爱情婚姻
《爱情婚姻》
赶走精神“内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