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与分裂——《南京!南京!》观影手记
作者: 胡亚 / 5982次阅读 时间: 2010年7月24日
标签: 分裂 纠结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本站声明:此文为南京大学bbs(小百合)“MOVIE”版一篇佳作。关于《南京 南京》电影的又一篇原创性影评
心理学空间4o7T$XHWG"\

Dh!x?+r,bc0
序:
心理学空间+{.y~;]W7B a
这是一部非常沉重的电影。
心理学空间A S,enPvC3iO
很小的时候,就从课外书上知道了南京大屠杀,小时候只是一味地咬牙切齿,还不曾有更心理学空间:].{ Bs L
多的感受。之前看过两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一部《屠城血证》,一部《南京大屠杀》
`M8@j~&IR1v:x0,前者对屠戮和奸淫着的笔墨更多,后者在故事流畅性和具体场面掌控上更好(小学看的心理学空间,t6V'cB.HG^
片子,草鞋岭一段印象很深,陆川在机枪屠杀段落时机位上似有借鉴),但给我的感觉并
^l9n*e"?n P0不比书上更具体,尤其是两个都试图以一对中日夫妇的悲剧作主线,太矫情,其实思路并心理学空间(G+{F.\ ~2o ^o
不必八十年代中日蜜月期时拍的《一盘没下完的棋》高明多少。但当看完《南京!南京!心理学空间h x nvvv,B [bu
》,我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看见马路两边密密麻麻的人和车辆,忽然有种陌生感。这就
Sb3Y7u(PJ uPfe"^@0是我刚才在电影里看到的那个满目疮痍的城市?我不知道其他人看这电影时会不会这样,心理学空间Cm$s;S}i
这部电影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恐惧感,先不管这电影其他方面怎样,至少成功地将氛围调
ObHpo5AX{0适到位了。或许客观来说,影片本身在血腥和残酷上在我看过的电影中,离极点还远,但心理学空间 nr1f,u L$h*F
也许是我不停自我暗示“这是我脚下的城市、这是我脚下的城市”的作用吧,看完之后真
s`8ja.K^0的感到害怕。倒不是怕某个具体的人或事的伤害,而是不知道自己如果进入这样的绝境,心理学空间(F2dF'G&A hWE?
我能做什么。

0Y5n:iX$t9`j#S0
看完了,有很多想表达的,但纠结着,一直说不出来。这两天,情绪其实一直很低落。感
Z+~Y By+je&Y;W"?0谢版上还有人自告奋勇供我调戏,如果不是在这些节目上的宣泄,恐怕我更难摆脱这种情心理学空间+lq7x:DXQV)sT
绪。我对自己影评的要求是:拒绝感性描述。但在脑中回放这部电影时,很难跳出来冷眼心理学空间^P9ou1fV5mT
旁观。而且不仅仅是感情,历史、时政以及关于这部海量的信息与八卦,都在我眼里滚来心理学空间N2yP"I+c,_,h&R W
滚去。好罢,把这些抒情的废话宣泄掉,我开始说话了。
心理学空间e+b@h1i
心理学空间BU~+I,d O1N{
一、开头先批结尾的败笔

&[+dLa/n)LNw7Z0
这部电影的剧本是有问题的,尤其是结尾。

2GSdG vm5]a {0
如果纯粹按照影片的情节来理解,结尾是合理的:角川的角色设置一直是良知未泯,所以心理学空间1z4O@g7E _o
他放人合理;在受了很多刺激后,对慰安妇百合子的个人感情某种意义上是唯一寄托,但
n:b3N0H5J0百合子也死了,这成了压垮骆驼的唯一稻草;两个中国人死里逃生,重获希望,笑一笑也心理学空间)e U)oe[4}r
没什么不对;整个片子最后还是应该给人一点希望的。
心理学空间#V(Or3u\Z1U;S)Y*A
下面一条条细说,其实不仅涉及结尾,也会涉及很多影片整体上的问题。
心理学空间VOHM0Ef
是的,如果按照角川这个角色设置的逻辑往下走,他的结局非常合理。以角川视角为事实
O.`5DtVa0的叙事主线,遭到很多人诟病,但我觉得没什么问题,反而算是填补一个空缺,问题在于心理学空间$N KmpB
,除了伍迪·艾伦的《战争与和平》,我从没见过这么纯情到幼稚的角色。陆川的意思其心理学空间%k;e:gztDM
实不是让人糊涂,而是过于明白了,想来人性人性,但问题在于,这样做幼稚到可笑。其心理学空间c3A A T(UE)Rb.m
实,即使角川这个角色性格及各方面不修改,参照《桂河大桥》中亚力克坚尼斯扮演的英
hzt"KQ0Z8y6J0国军官最后含义暧昧的扑倒,他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而且在角色的塑造上也可以有更大的
3p4Kc;L1C'I_D"_ h0空间。如果有人要以历史真实vs艺术真实来较真一下,那这段的说服力就更差了,日军在
{[ a g$Cs0战争中不乏自杀者,但因厌战情绪而自杀的,在自杀者中大约只有1/4000(感谢puma兄提
"gA7j["J k1NJ2F+X0供的资料)。更何况,这还是处在日军战事顺利的战争初期。
心理学空间I8o0N|h Q_xV@
两个中国人逃生后的反应是上述幼稚的延续,陆川的意图表现得更加明显。但这个比角川
BEQnlUH0的自杀更加离谱,角川之死的设置至少还符合影片逻辑,而两个中国人的笑和嬉戏连基本
9Xt4n;g!k-f)N0的常识都不符合:试问如果有人刚刚从连绵数月的死亡威胁中脱身,而且前途未卜,他能心理学空间? ZCg%OaZk
彻底放松吗?南京大屠杀的很多幸存者直到今天仍然有强烈的心理阴影,何况当时刚刚脱
M t9AX6`'Vy)y)\0身,怎么可能会有如此轻松愉悦的状态?这段被诟病是纯粹活该。

L(o_(y^Y/F M0
结尾单从技术论,拍得尚可,远景中角川同乡孤零零地竖在那,构图很好,也算是影片中心理学空间y G;dpw%W&[
难得的静谧。但是,在压抑了两个多小时候,即便你想“希望”一下,忽然来一段风格上
n ]q;r'y w0反差如此之大的收场,即便是再热爱和谐本性善良的观众,也难以转过弯来啊。

3Ua2[+h&@0
之所以点这个结尾,就是想说陆川在谋划剧本时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何在绝望中展现希
T]_/Z$G b0望。完全的绝望是不可取的,倒不是因为那些关于艺术的目的应该怎样怎样的文艺理论心理学空间 d a~`\e @ hQ%C
是这部电影涉及的历史如果以这种方式表现,很难被接受,不仅如此,在艺术创建上,除心理学空间1mc!Im,ha}
了一味哭诉,也难有什么发展。而且,这毕竟是商业制作,要面对市场的,和这段敏感历心理学空间Tf Ew(I?a8A h!Y
史如此纠结的时候,选择完全绝望,几乎是绝路。
心理学空间v{ A V)S`}Ei ?&Z
其实,这本身就是个难题。观影时,我常有这种感觉:这段不能这么写,这么拍是不对的
Q/B!Z?%Gqg\6^h0,但真要想想看应该怎么拍,我发现我也很难给出什么答案。面对这个难题时,陆川给出
2['p%^*B E4i3J&~8_0的答案,以结尾为代表,就不太好。其他各处呢?很多地方,都有类似问题:比如那段“心理学空间:Gx2l'~z Q3s
中国不会亡”,比如唐先生有些做作地说“我太太怀孕了”。陆川太想表达那种希望了,
p}$m0i7ef&J7s/W4S0结果陷入了俗套中。其实角川之死还是可以找到原型的——《罪与罚》中的斯维德利盖洛心理学空间)R nT@!C3}T!K
夫,但就是这么久远的角色也远比角川要丰满复杂得多。这就像一个困局一样,陆川太想心理学空间HAx L uh
表达希望,甚至牺牲了角色和一些合理性,但最后却谁都没法讨好。其实,在零星的角落心理学空间)z}5@nO3z
表现一下就够了,小豆子对刘烨笑了两次,既有着战友间的默契,又带着些无奈和坦然(心理学空间(b%KC6P&w)NYKL
特别是第二次),这个细节虽然笑,但是够分量的,遗憾的是陆川让他笑了四次……

w,q1M8T$BM*N?N0心理学空间 [O:\7|0X qE
二、是冲突还是纪录?分裂的南京。
心理学空间O|N&l.Qs7tV
前面有文提到过,《南京!南京!》的剧本是失败的,因为其过于散乱的情节,几乎都无
;cj y4kZ0法形成构架,最终成了一堆历史的“景片”。

&V2Q2d`,h[d*A0
这话对了一半。根据陆川的访谈,看《南京!南京!》的创作过程,陆川自己提到过,他
/hfi\ u8` f0原来写好一个剧本,后来拍的时候,根据拍摄情绪不断修改,删了、加了很多戏,到最后心理学空间7UgU8P8Y9^
已经面目全非。以这种方式做电影,除非你是掌控力极强的导演或制片人(赛尔兹尼克这
$P@Y%B7a1h%A({0种),或者本身就期待影片以散文化或者碎片化方式出现(王家卫的电影,以及斯通的《心理学空间,[9\cDu(xe
天生杀人狂》),否则陷入杂乱的状态是很难避免的。作为导演的陆川,掌控力显然还不心理学空间6M,?k Yg-m.m\6Hd
够。剧本跟着情绪走,情绪跟着拍摄走,到最后,剧本的整一性就会丧失。但根据陆川提
{8g9XIz:NcN0到的原来那个商业味更重的剧本来看,在影片中仍然能看见一些影子,但戏剧冲突往往只心理学空间)JD;H)r#r HX9h?b o
是出现在单个场景里,而且还时常戏剧性相对不足或者失当,等到整个来看时,就显得乱心理学空间 `a+j#v;Za9\(h
了。所以看这部电影时,常常会觉得穿越,时而明显感觉到戏味,时而又觉得戏味不足像心理学空间:YD~cGS8h5Q
战场纪录片——没有谁能够有这么好的适应性能够随时在两种风格中转换自如的,作为导
%Rj)b"l\&H.i0演的陆川自己也不能,所以在需要纪录性的时候,他却总不合时宜地大特写(前1/3)。

2r.r L.eJf)C @D:P0

GQ!pw#Cu,^t3b0这种分裂还表现在他对角色塑造的问题上。陆川自己谈过这部电影和《拉贝日记》的区别心理学空间,bs)w8x S!Yj D'{A
,后者按照其标榜和宣传片来看,基本是传统情节剧,陆川刻意要让《南京!南京!》和心理学空间"?_/x*o9?9j8~
《拉贝日记》划清界限,按照他的说法,应该是更倾向于全景式纪录的。如果是《拉贝日
[!FfR z*ou%}N*r0记》给拉贝很多仰角和大特写,我不会奇怪,因为本身就是要塑造英雄,塑造一个star,心理学空间 o%Ch"\hl
给他聚焦是应该的。但《南京!南京!》既然是要追求一种更朴实和平视的角度,那么即心理学空间1Pb\6K:O`&h8]!r#V+r
便为票房考虑使用一些明星演员,最好也让他们在镜头前“消失”(参考《黑鹰降落》)心理学空间 f:B t5^Y vAD,r^ZD}
。但很遗憾,即使是拍得还不错的战斗段落,陆川也没少给刘烨大特写——他的脸被抹了
7afN;VQ4f0再多的灰,观众也不会认同者是名普通的国军军人,而会因为明星的突出而瞬间出戏。而心理学空间%b~+r&}` k4lNw
后给刘烨设计的那段带头赴死,就更有问题了——如果你要让刘烨成为英雄,那么这个桥
4P+?rt,M%D:J\0段设计得不够英雄;如果你要让刘烨是牺牲者之一,又干嘛非让他突出一下?至于唐先生心理学空间3ScG0drm
的角色设置,可以看成一条保持尚可的戏剧冲突线,但他最后的死仍然让人感到莫名。或心理学空间So3Qz%p;~/J#Ilk
许为了追求一种对前面所犯罪过的救赎感和政治正确,唐先生必须去死,但至少得有个明
$ETxWG+z5p.ICR[Z0确的理由,难道陆川是想用唐先生的死来证明日军暴行的完全无理性?与其说这段看起来
#qku1o d4i.o0是日军的无理性,不如说是陆川编剧时的无厘头。

[g o*k b-c*H6@Z0
说到这里,又想起陆川在访谈中曾提到的日军屠杀实际上并非个人暴行的叠加,而是有组心理学空间7Wf W6w0k5cvd F1rrtN
织有预谋的,实际上是军队指令的。顺便回应一句前两天讨论看待南京大屠杀和屠犹问题心理学空间H2o9Nn#m ES
,那天一时忽视掉了,证明这种组织化的屠杀并不只是动机理性与否问题,如果是个人暴
7u%t9Iu3H|l0行,那只是军人自身的事情,说不好听,就像党卫军对美军俘虏的屠杀放大一些,如果是心理学空间x'Cq$WJo#_e
来自上层的组织,这就上升到了国家犯罪,性质完全不一样,不仅是屠犹,还有纳粹同样
t1PRv9K/`0臭名昭著的枪毙政委、饿死乌克兰等政策。那段陆川在访谈中说得很好,但在电影中,很心理学空间 G%WOl})Q;gA
遗憾,他试图表现,但也在这冲突和纪录的游移中草草了事。能看到的,只有似有组织的心理学空间i k:b(e#F+J/Gw,C
机枪扫射和占领军头目关于征集慰安妇的提及。不错,从拍摄上而言,屠杀场景,陆川在心理学空间a}9pf+DP#g
四、五个场景间平剪,然后再来一个大摇臂,把屠杀残忍程度的震撼提升了一个档次。但心理学空间9Z)|$`E5D"I-z5C
是从对问题的追溯来看,陆川对屠杀的表现,仍然停留在我前面提到过的两部影片水平上心理学空间DINo6{g3x
,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这点仍然是一点进步都没有。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UqC}"w7I0心理学空间y#M3o"z8b'n4B'O!\
三、堵门、祭典——两处神来之笔

N&_.y%kH"C/{]#V0
1、开场的堵挹江门很好。比之日军很难给观众心理代入感的攻城,挹江门场景很能镇得住心理学空间~.e?8Xn`+k
人,作为定场戏非常好。从静到动,转换得非常快,冲击力极强,同时也给毫无心理预期
._W"I } i-P"G6E_0的观众一个突袭——所有拍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没有一部有这种气魄。

eTBdP(e-Y \0
更重要的是这个段落是过去谈及时常常语焉不详的,第一次被如此直接地表现出来,非常心理学空间:t@8p}h ob
好,只是有一点——真实发生的,比电影上呈现的这段,要残酷很多。
心理学空间:HJB;}!d*W+I
心理学空间g5S uo ?9V(Ge
2、整部影片,祭典部分可能是争议最大的。

7JRg^'{pb0
不仅因为它可以看做是对日军气焰的一种宣传,而且还在结构上突兀了一下,很多人看不
|?{jcaO0明白。
心理学空间br:y-b plUD
但我觉得,这是影片拍得最好的一个场景,因为这是他最放得开手脚的一个场景,没有考
-a*y!K Il;c^)v l0虑太多的票房与现实顾虑,也没有像之前绝望之余仍然想处处留点面包屑做希望(实际扔心理学空间8K_M8B8^|&op;t
下去的是馒头),他拍得很纯粹,很干净,镜头剪切得非常流畅,做足了功夫。

{_b7Z Rj0
他为什么要插进这一段呢?
心理学空间5u?h,s!R$JBG
我的理解是。首先,他要刺激观众。陆川拍摄此片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告诉人们——我
Y1c:qI S|F@L.G0们当年那个对手有多么强大,尽管最后我们赢了,但仍不可掉以轻心。如果说本国首都被心理学空间#[Pg vpZK r(X
人烧杀抢掠仍然不够耻辱的话,陆川选择了这种招魂般的庆典。这已经不是肉体上的冲突心理学空间%AT^[aJ
了,而是在精神上的压迫。日本人为什么能在中国的土地上肆虐?这是陆川想回答的问题
+r4NV_(g"~@0。而这段就是他想给出的答案: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没什么比这种看起来回归蛮荒状态
Q WqnS/T+wN;|0的祭奠更能表现这种可怕的意志。

4{#z|&c4~ PJ"~~q0
但是,在这意志可怕之余,它也会反噬。这个是我想到的,是我根据影像推演的,那就是心理学空间 mCcD/O&A"Y*jX
祭典段落将近结束处角川带有绝望和茫然的吼声。这种意志力其实是非人的,它在摧毁对
*YK#~H+B0手的同时,也会让己方的个体消失,出现的只有这一个怪物。丧失个性的民族,必将在盲
S j3qE0x6lX ? Z0目中走向毁灭。
心理学空间i3N _Kos dT o u
然而,陆川选择这种方式,是很冒险的,特别是我感觉他参考了《意志的胜利》的拍摄法
h#XQ:D0b&P1P$tX0,对那些写着部队番号的招魂幡和强壮鼓手的大仰角,极其规整的构图,配上紧张的鼓点心理学空间7O CP%S4d#gyP
,使这段影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我倒不担心他因为这个被骂汉奸——那些言论虽然无知心理学空间 }1iDO9L s7I
,但也没什么害处——我担心的是这段影像与《意志的胜利》相仿的蛊惑力,意志薄弱者
4d-G"M?[chc1bRs i0可能会吃不消,就像传说中当年北影教授不愿意在课堂上完整播放《意志的胜利》一样。
a&U)jm%N%t0不过世上只有一个三岛由纪夫,而且还死了,但愿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心理学空间 `uf _k:?g c/_
心理学空间&eH?[}!^)v@
四、《南京!南京!》与历史

e8j*yHEsd2lflDi0
这个问题是逃不开的。

U0JY5F_1q6ORw0
前面在谈角川的角色问题时,我已经谈过了,那基本就是我的观点:看得出来,影片确实
r^7@tr4vYg| T0是建立在相对严格的考证基础上的,没有太明显和太过分的史实错误,但陆川的问题不在心理学空间2X6\7AF4S Fg{.c
于不忠实历史,而是在艺术真实可允许范围内的故作幼稚。当整部影片都是在以接近史实心理学空间(d$ZL!W"~
或者号称接近史实的名义下进行时,如果非要捣鼓出类似于角川这种日军战争前期出现几心理学空间$U3x1} UI(}
率微乎其微的角色,对戏剧化情节帮助不大(因为太俗套了),而且还会伤害影片的因“心理学空间DgTa;o8Z:HA.S`7r
史”之名。
心理学空间q,k H q[a+p/W
关于拉贝的问题,别看陆川在访谈中言辞似乎挑衅味道很足,从影片来看,其实并没有对
z {(u!?k0?l4VO"@:h|0拉贝进行怎样的丑化,影片中的拉贝,已经做到了他在那种环境下可以做到的一切,只是心理学空间A+HK c LW:Q*w
影片没有将他作为叙事中心罢了。
心理学空间rAi8F]'?Lw f:c
关于市中心的孙中山像,确实1942年新街口才竖立起孙中山像,如果严格按照史实,这里
BH dc(o)NS-i s\J0就穿越了。但这就是艺术创造的自由了,我看过一张照片,是几个日军士兵羞辱一尊孙中
8?3| y!T*\0山铜像(可能是中山陵的,具体记不清楚了),这说明类似事情是存在的,稍微转移下时
"?&U4{0Yw(|[0d_0地,并且给国都的沦亡带上些象征性意味,没什么不好。素以考证为长的李敖,写作《北
9oCE JK k}$v~0京法源寺》时,不也为了艺术的考虑,把住法华寺的袁世凯穿越到了法源寺?同样理由,
q eN!h/Xl1ggf.yp0可以解释城中那场不曾有过的祭典。这些都不算大问题。

{!n D%{c E|$B0
我觉得大问题不是史实上的,是对历史的把握。我们为什么要回顾这段历史?是要去了解
&n4DkDQ/E5M3WD9D8|0其成因,关注其过程,并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内涵——比如动机。《南京!南京!》既
u-C3g,w8MK3n|0然已经基本放弃了整一的情节,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做得更清楚。我们为什么会被屠杀心理学空间T@\obE
?仅仅因为敌人的强大?强大了,打败我们了,我们就理应被屠杀?因为敌人兽性,所以
.f"Md%`w k`LT-U0我们被屠杀?那么既然创造了角川这么个有良知的角色,以及将日军日常生活表现得这么心理学空间2@ Z;S} _/{1cR7BNn
“正常”,那么这些“正常”人类,为什么会做出非人类的事情?如果说电影表现哲学议心理学空间$e?l A8b$E
题有难度,那么为什么当教堂中发现了甚至多过日军巡逻队的中国士兵时,所有人都选择
{Y2o$?IiRmV5Y0了举枪?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人却大部分乖乖被杀?陆川在访谈中说得很激动,说要拍抵
Kh.qBd,@8Su Az0抗之城,但从影片来看,零星的抵抗归抵抗,屠城归屠城,二者是割裂的。其实挹江门一
'G8M |GNE0场如果后面接好了,完全可以解释上面这些,但散乱化的表现,让这些问题很难留下满意
x6@*{.DMU0的答案。偷懒的人可能只是想着“日军是屠夫、国军太懦弱、百姓太麻木”就收场了。勤
e^a Md#?0快的可能还会留个解释文,但如果要靠解释才能说清楚事情,还要电影干吗?
心理学空间5X"rY-U EF;d}Wb

,EZZ'^n [yV0
五、关于陆川

6TC_z5p0
女朋友看完《南京!南京!》,留下一句话:陆川是值得尊敬的。

tv`w(}RN0
怎么说呢,我很不喜欢陆川的为人,对他的导演水准也持保留意见,但我赞同她的话:陆
l~L5_l_%A-w_'uv0川是值得尊敬的。
心理学空间zGh D @:Da;I d
当初看到过报道,说冯小刚是中国电影圈里最会哭穷的导演,他的投资都是哭诉拉来的。心理学空间S;_-~%R^4fR#H
如果只是开玩笑的话,我觉得陆川上这个榜也挺合适的。他很能说,也很会说,而且很爱心理学空间h6C1av3p
来事。每次接受采访,他都不忘记哭诉下血泪史,包括当初写《黑洞》剧本被剥削之类的心理学空间Y-@![/uq
。听得多了,也就习惯了。此番《南京!南京!》的运作,他虽然没有傻到像高群书那样
4~Y/^M_0玩道德绑架,但仍然四处放噱头,比如挑衅《拉贝日记》,而事实上,这电影除了题材,心理学空间$Pv0ZTE BX
几乎也没跟拉贝冲什么。后来他又豪言票房过一亿四,他就跟韩三平裸奔。这放在他自己
'Su[m%ElP W7{kkx0也倾情对待的电影上,多少是让人有些反感的。我虽然可以理解他的行为——这不是小成
AP1Q5?/aS Q'A0本,8000万的投资,是要用票房说话的——但对他的行为,多少有些不屑,觉得这个人太
\(WC([ m0DX2u8{0无所不用其极。
心理学空间2z,{)h1C { I*OS*p
但陆川值得尊敬的地方在于,他不是只在炒作上如此,在对待电影上,他也是如此。拍《
bh`|q:d#d0可可西里》时 的玩命,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南京!南京!》。他也没有因为票房的顾虑而心理学空间}7Q.P:^ @
彻底放弃在影片中的一些尝试,在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中国影坛,他的每一步虽然迈得锣鼓
~}O0O6n eJx0喧天,但也确实有这个资格。
心理学空间7u1| FtZ
他的问题在于,一个好导演,或者说一个合格的导演,不应该是每次都靠题材和拍摄内容
5{7Iq6RkXT4E{0才能赢得喝彩的。《可可西里》如是,《南京!南京!》亦如是。拼命固然可贵,但水平
8n8?t\O,D:b0不上去,总有一天会被遗忘的。
心理学空间'i0[J8sV Q%OD(d
心理学空间,u9|Z6c H Qz
六、尾声

^Ami`V4PqA*iIK0
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我还算是评论得比较客气吧。纠结得狠了,心里非常乱,一股脑就涌
+X;V0}N)LJ1VX^0出来了。其实,心里纠结的,还是那段历史,无论这电影有多少缺点,不能不承认,影像
[cFQ'tedk(a0带来的直接冲击,比印在纸上的统计数据要强烈得多。从这个角度讲,《南京!南京!》心理学空间*A+bEG7y1K6EZ
已经成功了。
心理学空间lD)_,}!EuQ)d

gS @r&t[1Uj0
ps:我的建议,不捆绑。之前有人提出着素服去看《南京!南京!》,我觉得有些刻意,看心理学空间8f0Y/KL;U+ZGW+c4C
个人喜好吧。但能不能在观影时暂时把手机关了呢?两个多小时耽误不了什么事情的。如心理学空间8~sEV4efk s
果这个也难办的话,至少开静音吧,今晚后排一个欧巴桑手机不停的《上海滩》让我非常
)] m+HG'?X8fPC0抓狂。此外,德基观影时,好像有凭《南京!南京!》的票买爆米花优惠的活动,想起《心理学空间@:GNGZ Q9h
辛德勒名单》在美公映时吃爆米花被认为不太合适的情况,我心里觉得有些不舒服,其实
7Ed(]8_3U#g0也没什么,顺便说说罢了。
心理学空间X z0Vz[V k9]g

9o IOy] z3Z4B6da0ps2:关于《南京!南京!》,该说的我基本都说了,这是本id关于此话题最后一帖。心理学空间*p Al?:D P|
--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分裂 纠结
«电视瘾并非隐喻 心理电影评论
《心理电影评论》
纵情声色:死亡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