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性认同的概念及相关临床理论问题的发展
作者: 李孟潮 / 31261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9日
来源: www.limengchao.com 标签: 投射性认同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投射性认同的概念及相关临床理论问题的发展
,UW&H \)s0oM.?$y0心理学空间(qe p'Ek+k3Tm+|
1.导言心理学空间V+taN2AuD
2.克莱因之前心理学空间,`Gv^~3d+~
3.克莱因学说
E#Hp"ok*khK04.克莱因之后心理学空间sU GE&bw L.}/ia
 比昂(Wilfred Bion)
B3u7v(}$E:~ \*i4M0 罗森费尔德(Herbert Rosenfeld)心理学空间9v-zOYkX3~#d}
 西格尔(Hanna Segal)心理学空间}kp'y%V aFD
 瑟勒斯(Harold Searles)心理学空间@)t;Q!zb'U
 格林贝格(L. Grinberg)
[s4mhv-V][Dh:H0 Malin and Grotstein
9r.H7t"{E f^;]&O6E0 兰斯(Robert Langs)心理学空间 zu Q'c\c
 奥格登(T. H. Ogden)心理学空间x8yGV6v6U
 迈斯讷(W. W. Meissner)心理学空间1mNs*Q/_6X
 J. Frosch
!n!S(|,X$m}IBZJDk \0 肯伯格(Otto Kernberg)心理学空间FJ4B p@8XT3}
 Zinner and Shapiro
{FRE/r#Iv |A(S0 J. Grotstein
:m*A?4p%O:k*yg!o1M0 N. Gregory Hamilton
x vz3V'ti6t0 Michael S. Porder心理学空间 JN!GHx#AO$|
5.相关临床理论问题心理学空间PG CN!N5T9~o
6.结语心理学空间 ]8W t4?x"Y)gNO+y
参考文献

【摘要】作者回顾研究了1950-1990年代精神分析中投射性认同的概念及相关临床理论的发展。心理学空间Ic?7V$G V,r!O'BC
【关键词】投射性认同 精神分析 概念研究  

gr\P].RM0

1.导言

  有位精神分析家说过,投射性认同这个词每使用一次其定义就变更一次。此言未免夸张,然而投射性认同的概念的确是五花八门。我学习精神分析时间不长,就听到了至少三种投射性认同的概念。
MW#? r%r0_0  最有趣的是有一次几位同道喝咖啡,有人问一位德国老师,到底什么是投射性认同,老师沉吟顷刻,说自己也数不清楚,不过一见到了就知道那个东西就是投射性认同。这个回答颇具禅门风味,又带着少女初恋的那种特有的影影绰绰,也许是比较符合中国人隐约而混沌的心灵。
B(td]7yyN0  概念的混乱反映的是人们内心的混乱。心理学空间y},t_+Q S]9xv
  投射性认同的概念定义之所以如此芜杂,其实是这个概念的使用历史就是不断篡改、修剪、增添、变更原始概念的过程。就像人们在抱怨爱情沧海桑田的时候,却看不到没有易变的人哪里会有易变的爱。心理学空间h,C0W LzM"K2AQ%F
  对变易性的恐惧相应产生了对神灵、永恒、真理的敬仰、迷狂、企望。心理学空间\Hee2P2W#C7_-k
  其形而下的活动便是追寻变迁的轨迹。比如说精神分析家桑德勒,便是这么一个人。
6Iq3~Ta_0  桑德勒(Sandler)对投射性认同进行了一个粗略的概念研究,把它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2hhf.|x6rJh0  第一阶段——以克莱因的早期定义为代表,投射性认同更多被认为仅仅是一个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现实的客体并没有被影响,投射和认同的过程仅仅发生在一个人的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之间。心理学空间 Vi8F u0QN |S
  第二阶段——这个概念的发展主要的改变是强调投射性认同中的人际互动的一面。理论家们发现现实的客体(比如说分析师),实际上认同了投射出来的自体(self)或客体表象,并且形成了反移情的反应。这主要是比昂(W. R. Bion)等人早期的工作成就。
"dTl\Y/r[s0  第三阶段——主要标志是比昂的容纳者模型(the "container" model),认为投射性认同是自体或内在客体的某些部分的外化,然后直接地进入外在客体中。外在客体——比如说母亲或者分析师——容纳了这些不可忍受的情感体验,并且把这些体验调整为更为可耐受的模式,这样再次被婴儿或患者内投射。(Sandler,1986)
(n%V8u7pcO0  但是桑德勒的这个历史总结其实很有问题。心理学空间S.P s\Jtc
  第一,整个历史总结基本上是在克莱因学派和后克莱因学派的框架内讨论,其他的声音听不到了,特别是批判的声音。即便是克莱因学派内也只注意了克莱因和比昂的成就。这有点类似于提到精神分析早期的理论只提弗洛伊德,而忽略了亚历山大、费伦奇、兰克的贡献一样,这样的总结固然对制造个人崇拜大有帮助,但是对于“求实创新,全面客观地总结历史”实在是无所裨益。
ACi;P6Bt0  第二,这个总结只总结到了80年代初期的,但是其实在80年代中后期还有很多新的发展。
0gm}'^,x"vT0  第三,克莱因的概念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其提出投射性认同之前的其实已经有相关的理论根基,而这方面桑德勒并没有给与足够的关注。
;s bc rDkD4Z0  重新总结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的发展也许是有必要的。心理学空间?M9gv.Yj JQP
  本文以克莱因为分水岭,将从三个大的历史阶段总结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的理论发展,分别是“克莱因之前”,“克莱因”和“克莱因之后”。由于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和临床的紧密相关性,所以本文中将会引用一些临床案例和相关临床理论。当然篇幅所限,有关临床的很多问题将会另行撰文阐述。

v_CL0X+`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投射性认同
«认同的概念――对弗洛伊德著作的概念研究 投射认同
《投射认同》
个别心理治疗与家庭中的投射认同(演讲稿)»
延伸阅读· · · · · ·

 李孟潮

李孟潮

李孟潮,个体执业者,心理医生(精神科主治医师),精神分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