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对共情的理解与应用
作者: 贾晓明 / 15228次阅读 时间: 2009年8月24日
来源: 1009-3370(2004)05-0036-03 标签: 共情 精神分析 人本主义 贾晓明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2weG+Bl


uD)uiV.zs {D^ h0
-B,Tg*j zT jhD%N6A0The Amalgamation between the Modern Psychoanalysis and the Humanistic Psychology--an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Empathy
0UE_2FP!?0ldAqn'j0心理学空间,]{![1y_ga
贾晓明 心理学空间HE [}?4{c-\,g

E [ JLaQH2[0摘 要: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共情(Empathy)概念,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人本主义的共情为精神分析中的澄清、对质、解释等各种技术提供了更佳的表达态度与方式.而现代精神分析指出,没有潜意识层面的反移情就没有共情.对反移情的深入理解是一种更高级的共情.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中所涉及的共情观点,体现着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心理学空间IS)b x5Mq
关键词:共情;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反移情.
M3O C$Rn4?|0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3v#v'w0} D%v2`M0文章编号:1009-3370(2004)05-0036-03
L;Fh:a^ D M?_0心理学空间8u K.O&CD9rm5_yb
作者简介:贾晓明(1961-),女,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咨询心理学.心理学空间mV ~#[B/F$U#e(w [
作者单位:贾晓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100081) 心理学空间2S'z@R]j%@-P!X
心理学空间&Co(Yd1?^
共情,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不管是人性观还是心理失调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似乎都极为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却在对共情的理解和应用上,逐步趋于一致。共情似乎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桥梁。
x0u%Te&q].[Qg0
no g9K LEl0一、关于共情心理学空间1D a'i^&Lp9{c$c

u}6Tj2y P.Ql0共情(EMPATHY),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罗杰斯认为良好的咨询与治疗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的功能,而共情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之一。
1ML5j*A4^pb*D0心理学空间8D$`+s a Kj
对于共情,许多学者有着精辟的阐述。Mayeroff(1971)认为,共情就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心理学空间;g H4d#D*?g1j
心理学空间'x$b&TE6~%s
己一样,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心理学空间D Fe&@&E({S }+E
心理学空间`qv'n2b$gw
罗杰斯 Rogers 对共情的解释是“咨询员能够正确地了解当事人内在的主观世界,并且能将有意义的讯息传达给当事人。明了或察觉到当事人蕴涵着的个人意义的世界,就好像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没有丧失这‘好像’的特质。”
W F ~ pl(J'D0
&o]0u7`HA R-e0EGAN将共情分为初级两个水平,即初级共情和高级共情。初级共情跟上面的定义基本心理学空间-BwB6R,u$}dY
心理学空间 t ~1a1csr
一致。高级共[1]情包括表明自己的态度,影响来访者等。
-pe[3a:F sW0心理学空间8g.d)F5yC5n q/N;A$S b
近些年来,最新的观念强调,共情远远不只是一个单一的概念或技能(S. Cormier, 1998)
/b9y X"Q!Y2{'@$S3AV0
*z\gO5x g h8B7_0R0二、现代精神分析的发展中,共情为澄清、对质、解释等各种技术提供了更佳的表达态度与方式心理学空间C"K0YK J8F~R]
心理学空间#JWM V nh M8N o
作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鼻祖,弗洛依德本人及他所创建的精神分析理论其实一直不断受
V;UKI"Mj/k$h]0心理学空间hsF)I+O|`w|$E
到批评与质疑。特别是在实际咨询与治疗实践工作中,传统的精神分析似乎给人以冷冰冰的感觉,治疗师象个“侦探”,是个高明的洞察者,探索着来访者深层的内心世界(潜意识层面)。弗洛依德自己也谈道,他并不热衷于帮助人,他宁愿将自己看成是一个研究者,与病人在一起的时候,他表现得很没有人情味,很冷淡。弗洛依德曾对一个朋友坦言,我缺乏帮助人的热情(摘自于SXHULTS )。
)o&uIM e C0
?_ F0T!y ]{x|"`|0也许弗洛依德的缺陷正好是罗杰斯的财富,助人的热情贯穿了罗杰斯的一生。目前许多现代精神分析的方法仍保留着弗洛依德理论的核心内容,但这些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罗杰斯的态度,以提高治疗关系,并对来访者(病人)实施充满尊重的治疗。心理学空间3{y0yI%pIP

(| o2U HseY8S0精神分析的基本治疗技术有澄清、对质、解释。现代精神分析治疗家将共情的态度运用于这些技术中。
2[A"e Hj&RI^-d*Ka0
V Zh6O$F/|H01.用共情的方式行表达澄清
s8x!@ Sd0心理学空间` X!_'b3Pc}8}
澄清代表着询问更进一步的讯息。指治疗师就来访者(或病人)已经能够面对的心理现象的产生过程,在更细节的层面加以观察(J. Sandler,1992)。例如:你可以告诉我你妈妈是怎么骂你的吗?你能多说一点吗?这样的问话,不带有“逼迫”性,而是用商量的口气。心理学空间9B!Ar)h3B&F

+o.[n%w:]"bn8N$b02.用共情的方式使用对质技术心理学空间kvJA4kuX:R

E u7R_9D m3D0对质是向来访者(或病人)提出治疗者的观察。所谓观察是治疗师发现来访者出现的许多不一致。对质是使来访者认识到他在回避某些事物,而对此他必须予以理解(J. Sandler,1992)。不幸地是,对质带有攻击的涵义,而这部分并不是运用这种技巧的目的所在。因此把两件事情面对面摆在一起的对质方式,实为一种共情的方式。例如:我听到,一方面你说你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另一方面,你谈到在你小时候你的父亲常常殴打你。
{f#uQ)V8L)J6K/NI(m0心理学空间l#H_H0]6S
3.用共情的态度使用解释技术心理学空间 [ eA&O$Np O w:I4n
心理学空间7^? wL z+k
现代精神分析的解释技术是用来指出目前的感觉、态度或者行为是重复以前的感觉、态度或者行为。解释常被认为是解释因果关系,其实指出平行的关系也同样有效。例如:“你害怕如果你对我很生气,会使我拒绝你,就像你害怕母亲因为你做出不尊敬的行为而把你留在房间里一样。当然她的确真的做了。”这就是一种共情的态度下的解释。
| L@)irx0
c*G"Ws!\0aT1K&W0三、对反移情的理解更有助于达到深层次的共情
[vl&K;S'o?Zf P0
Y6D"{(F fH0人本主义的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中,强调的是咨询员、治疗师要站在来访者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及感受。这似乎意味着咨询员、治疗师对来访者(或病人)的内心世界的主动进入。然而这种主动进入,其实许多理解也仅停留在EGAN所讲的初级共情层面,基于许多原因,咨询员、治疗师并不一定想理解对方就能理解。另外一个问题是,忽略了来访者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即他们也不自觉地在与咨询员、治疗师的互动中,期望咨询员理解自己深层的情感,这些情感可能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也可能连其自己也捉摸不定,存在潜意识过程中。心理学空间XPN;v'm6S(E5@j;f

|i.X'evE1K F0由此,现在精神分析的一些概念,如移情、反移情、投射性认同等,通过对认识来访者(或病人)与咨询员、治疗师之间的互动及情感联系的深刻洞察与理解,可以帮助咨询员、治疗师达到更高级的共情。
a/z'J @$j2C{0心理学空间q"p;uki(B
精神分析强调在咨询关系中咨询员、治疗师的情感卷入。咨询关系也常被成为是一种移情关系、反移情关系。情感的卷入不一定是主动的,许多时候是被动,在不知不觉中,在潜意识中发生。(以人为中心疗法,不强调此点)。心理学空间-{*QN-`a]L"a-T*b

iZ6U\ P,^0移情指的是来访者(或病人)将过去重要人物(客体)的情感投射到治疗师身上。反移情的定义现在有多种。经典精神分析认为治疗师将自己过去重要人物的情感体验投射在来访者身上的情感反应为反移情。现代一些精神分析学者认为,反移情包括了治疗师对病人的一切情感(海曼,1950,1960)。而一致性的反移情,是指治疗者与来访者的情感态度发生共情。比如病人愤怒(多潜意识层面),治疗师也因为病人感到同样的情绪--愤怒。这一反移情是来自病人,由病人激发出来的。海曼(1950)认为反移情是理解病人的钥匙。心理学空间mdTSeF5`![}PNyc:|

#V9e NN~!uRe0如何理解移情、反移情与共情的关系,先来看一个个案:
f!Yx)?A"Z*[ h*q;T0心理学空间9V;LFt7L#M5E$ge6S
在治疗接近尾声时,来访者说,我下星期不能来了,我和朋友有个约会。我想这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下两周有个假期,也不能来,所以早一点儿开始不来对治疗不会有什么伤害。
kT6gy;b0
@p3[#_n3p NS*S:x0治疗者听后感觉有点灰心,他觉得好像被来访者丢在了一旁,自己对来访者无关紧要。治疗师想如果我是唯一对治疗许诺的人,治疗就不会有用。不如我们最好现在就终止,以后也不要再来了。心理学空间6\2\ Ax)S

#Op i.Qo)D(NQ}vW0我们可以感受到治疗师在听了来访者的一番话后的情感反应。他不舒服,觉得被忽略,觉得自己无关紧要。这种情感反应被称之为反移情。不过这个反移情是来访者引起的。来访者通过投射性认同的防御机制使治疗师拥有与他一样的感觉。
)z)CM4w8bp0
x#h;l5K4S[fr-^n0治疗师领悟到,他所感受到的正是来访者目前的感觉。她这么做就是要激起治疗者和她一样被忽略的感觉。他现在可以深入地共情患者觉得如何被抛弃及她如何想要摆脱其他人,因为治疗中不可能有相互满足对方的关系存在。由此治疗师想他会等三个星期,直到来访者回来,再运用这更深入的洞察。他不会结束治疗。
8w p^M@hrhJ0心理学空间"MQ'bwmK#O,k
精神分析师(包括其他心理治疗师)内心活动的进程是精神分析治疗的核心,分析者随时准备接受并理解病人的投射,并且运用他本人成熟的性格系统将这些投射进行加工处理,使得这些投射在经过消化吸收后,通过分析治疗中的交流与相互影响,重新进入并固定在病人的内心世界(1979年版,P 362)。这就要求分析者(治疗师)容许并接纳那些产生在内心的情绪,这些情绪同病人作为对其内心痛苦的回应的情绪是完全一样的。同时,分析者(治疗师)应该熟悉并掌握自己的反移情,只有这样,心理医生才能对病人的情绪做出相应的反应,而不是拒绝接受或误解它们。心理学空间rS0u5s4`*[N

r/X cL~(eI0那种与来访者(或病人)完全一样的情绪反应就是共情,是真的有了来访者的感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受同身。这种体会是一种潜意识的过程,治疗师似乎很被动。仅用罗杰斯的观点似乎不能完全解释这种现象。心理学空间kn%E7g D | S

(aic"tw,N0斯皮茨(Spitz.R,1956)和利特尔(Little M, 1960b)认为“没有潜意识层面的反移情就没有共情,也就没有分析本身。”马尼-基尔德(Money-Kyrle R E,1956)将共情视为“正常的”反移情。
-qu3Gq4T$?}0
v@bYfcr0当反移情反应成为一种潜在的“共情发生器”时,对治疗关系是非常有利的。
4u6s v p3Ii0心理学空间#l ~?(LkGwN
按照克恩贝格的观点,分析师(治疗师)对病人的共情,是因为他具有可以被病人的投射所激活的原始客体关系。文字有限,本文对此不再赘述。心理学空间bn E)C:E#XHGC

R2`x6F.mR0笔者认为,没有对一致性反移情的理解,是很难达到罗杰斯所阐述的真正的共情。只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中,需要咨询员、治疗师能对此反移情有很敏锐的洞察,并将其作为理解来访者(或病人)的重要方式或途径。
ryK^_] rc"T-q0
4]T;w%Ksi'UM/U0四、自体心理学中所涉及的共情观点,体现着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
FDn5oSJ A:|0心理学空间e)t WP!pF
科胡特(Kohut H)是自体心理学(Self Psychology)理论的创建者,他在与各种求助者的相处中发展出自己的共情观点(S. Cormier,1998)。对科胡特来说,其理论的转折点来自一个咨询个案。
8D`$_-t&X{+x f'B0心理学空间VN+WyT:q&{)z k Cw
一个求助者在每次访谈中都激烈地指责他。当他不再试着解释和说明求助者的行为,并开始倾听时,他意识到这些指责是求助者试图展示一个事实,即他早年由于与不称职的监护人生活在一起,她一直不能得到监护人的照顾。科胡特 猜测,求助者通过治疗中的行为向我们展示他们的需要,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些线索:即他们早年没有从监护人那里得到能够使他们建立起自我意识的东西,因此他们需要从治疗师那里得到。
t.wTKv"X8PGB0心理学空间4HGtWcd
当一个孩子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或受到伤害时,它只是被阻止了,但并没有消失。它通常以原始的形式保留于一个人的身上,这种原始的形式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成年求助者在治疗中表现出非常幼稚的行为。
9m/`\\4~$i0心理学空间e*~TF Q;y
科胡特假设了五种需要,分别为被赞赏,并使自己的梦境、希望和幻想被认可的需要;心理学空间,RvzMf9m~

!mn.Zfi0被关爱、被喜欢的需要;被安慰、使某人倾听并作出共情反应的需要;被激励和被关注的需要;被原谅的需要。心理学空间O[)W&Qs1T-j f.?~j)K&qk
心理学空间1v:Z*JO5x$ufwF
科胡特认为如果这些需要持续受到阻止和压制,孩子长大后就会缺乏自信,自我结构就会受到损伤。而且,自我会分割为真实的自我----与自身和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和虚假的自我----顺从最初监护人的需要、否认自我真实需要的谦卑自我。它只是被阻止了,但并没有科胡特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是源于母亲的共情失败(Failure of Maternal Empathy)。小孩需要能共情他需求的成熟且有回应的双亲。心理学空间 A-r.E0y#q
心理学空间/ob D H!~(}'Y"d,yI
父母长期的共情失败造成所谓的自恋型脆弱(Narcissistic Vulnerabilities),而这是治疗者必须提供具有共情的回应来协助患者克服的。
` IY+m!mL'N'k8t0
D3^K3`+YZ([0科胡特(1984)认为,共情的核心在于为求助者提供“矫正情感体验”,重要的是治疗师对求助者及其情感的接纳。要避免任何使求助者听起来像是批评的评论。最初的监护人缺乏共情接纳,因而使得求助者自我中的某些部分受到压抑。在咨询中切不可重复这一压抑过程,相反,治疗师需要创造一种氛围,使求助者以前被埋没的自我得以浮现、受到接纳、并被整合。达到这个目的的途径就是让求助者知道,他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并没有受到批评,从他们自己特殊的个人发展史出发,他们的方式是最有可能被接受的方式”。
!Oo:c7{&w]5X6A0心理学空间M{i2U+[#R
这与罗杰斯的无条件接纳有着多么相似之处。
#o/x:\2Xq0I"~0心理学空间1eGQ Vy5U#pf
参考文献:
RLF{2A]t c,qa^0心理学空间(L"y'ja*nvh9\2h
[1][美]S Cormier,B Cormier著.张建新等译.心理治疗师的问诊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心理学空间y*BY,f#nSz1f!o#]J
[2][英]Joseph Sandler等著.施琪嘉曾奇峰肖泽萍译.病人与精神分析师[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4.
O,x2K'yW_T0[3][美]Michael St Clair著.贾晓明苏晓波译.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心理学空间%N"D_*I-@:o
[4][美]Robert D Nye 著.石林袁坤译.三种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心理学空间&ck+P8SQ-H9eK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共情 精神分析 人本主义 贾晓明
«共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共情 Empathy
《共情 Empathy》
窥豹诸记之——想着想着就想到了“共情”»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