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远离性侵犯
作者: 张杰 / 6232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月08日
来源: 《生命时报》 标签: 性侵犯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N)j9SZD@ Op0孩子远离性侵犯心理学空间 sVeCC \!R

%d"o C Q.u;m$X,]^0张杰 《生命时报》( 2013年10月04日 第 09 版)

;AI6F"k0Y0

'H/P ocA}Z0编者的话:广东雷州小学校长强奸两名女学生、河南桐柏县小学教师性侵10余名女生……今年,多起儿童性侵犯案件为我们敲响警钟。近日,教育部、公安部等四部门共同发布《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工作意见》,提出保护中小学生的工作机制。但是,对于家长来说,平时的性教育和防范教育相对更加重要。为此,《生命时报》请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教授王大伟,广东省社会医学研究会心理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马健文,共同指导家长,教孩子防范并远离性侵。心理学空间Wn3[U^6o.\|

心理学空间+P*z-[1XI n,`cy

3个年龄段最危险

R:r:N"a N0

7gL q x DzO0儿童性侵犯已成为全球公害。美国、英国、瑞典、澳大利亚、波兰等多国调查显示,在中学生里,每20人就有1人受过性侵犯。国内儿童遭受性侵犯的特点,则主要表现为被害人年龄越来越小。

2B6\#B R;MB0

Jy+D$Jz0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调查发现,性侵案中,熟人作案比例占68%,场所多在家庭和学校。美国一项调查也证实,大部分受害儿童是被认识和信任的人所侵犯的。大多数性侵犯没有使用暴力,而是以“给你检查身体”或“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等诱骗孩子。遗憾的是,被侵犯后,有些父母不相信孩子的话,认为孩子是在幻想或编造与人发生性接触,从而让更多性侵案石沉大海。

?kt%jr}+K6Z0心理学空间.?Q N#H0a;k'f

容易被性侵犯的年龄段主要有3个:1.学龄前:这个年龄抵御伤害能力小,防范意识薄弱。王大伟曾做过一个试验:给女孩红纸,让她们贴到玩具小熊身体不能被触摸的部分,结果7岁以前的孩子大都贴到了鞋子和眼睛上。这说明他们并不知道私密的地方在哪里。2.小学三年级:由于开始上学,活动范围比以前更大了,风险随之升高。3.初中阶段:已经逐步开始性发育,女孩性特征逐渐显现,让心态不端的人有了作案动机。心理学空间6`N#H A3[.K+J*[ D

心理学空间v$` e'rzw0G^

性侵害是有明显季节规律的,王大伟总结为:较为平安三月三,四月五月往上蹿;夏天多发强奸案,冬季侵财到峰巅。▲

,Q#w%C7L*Uwx0Q&t#^0

7E7J,V!wt;i0

-] yRP2?;} DM;_0心理学空间 `"?#l*a)l+V I4A

尊重是最好的安抚

#YC(NE%Z-D7H0心理学空间+_~8ff6@-D$^;@

如果遭遇性侵害的孩子未能得到及时的心理安抚和干预,将造成严重心理创伤。比如青春期回避异性,患上焦虑症、抑郁症等。

&R7`"w7H9K3z0心理学空间xQH"Sa){"H)Y

首先,家长要让孩子信任自己。要明确告诉孩子,即使对性侵犯没能说“不”,也不是他的错。家长要在语言上、态度上让孩子接受你,不要给孩子留下灰色的记忆

0Y J)Fya7~v0心理学空间(rB iniBF:`x6C

其次,避免二次伤害。可以告诉孩子:“我会尽我所能确保这件事情不再发生。我们需要和一些人,如心理医生和警察谈一谈,他们能够帮助我保证你的安全。”在没有孩子同意的情况下不要有太多的人看望,哪怕是爷爷奶奶等至亲。不要责怪孩子,“你怎么不喊救命”,“你怎么不逃走”等话语一定不要乱说,更不能急于向孩子了解“发生了什么”,这会给孩子带来二次创伤。心理学空间Gu#U#Y9FL

心理学空间'wUqLv0V,Z

再次,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坚定不移的保护者。一个在放学途中遭受过性侵害的孩子,可能对上下学的那条路有恐惧心理,家长应该先护送一段日子,缓解他的恐惧心理,让他感觉到被保护。心理学空间 t3Zkke&B:};o)k

'e-_vV+_z0最后,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说不想上学,就和老师商量暂时不上学。这不是纵容孩子,因为遭遇创伤很难短期恢复。这时候家长一定要理解和接纳孩子任何可能的情绪表现和异常行为。家长对孩子心理的关注,不一定仅表现在语言上,有时可能给孩子一个亲切的眼神,对孩子生活的关注,都会让孩子感觉到你在关心他。▲

DM Ze h-sG&L0
自我保护守则心理学空间~7c/t*fE#t.t Y
除了性教育,家长还要不断地、重复性地告诉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守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孩子远离性侵。
[Q6QehS!ds%Ig01.放学早回家。
#J'P1MZ j;J.^02.不和陌生人说话。心理学空间 VrT \#['G;YWg
3.不跟陌生人出去。
j0KPcNg[*x {04.不给陌生人开门。
;J3]1Gh0}p05.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C*U#Z,J|06.男孩女孩独处一室不要超过30分钟。
i9I5Q-_8ia07.慎坐顺风车。
oj,T7K/{n5G4s08.心中小秘密要告诉妈妈。心理学空间-r;xVf{U
9.走夜路带上尖叫报警器。
n6Bz&s x8k"T010.绝对不去宾馆开房。
{ @+m)t#we c011.对熟人也要警惕。心理学空间w!o;^6S&P \+u:b"u7U
12.遇人尾随走到路对面去。
taf?"N|,N013.女中学生学会自卫术(用两个手指去戳侵害者两眼,猛抬膝盖顶对方裆部)。
m[&X,G7w}014.生命第一,财产第二。心理学空间`8~/?.?${f D P
15.拒绝毒品与危险品。心理学空间Q&|%p!u N7{
16.面对侵害可以不遵守诺言。心理学空间IXUrndp
17.对坏人可以不讲真话。心理学空间oq&xc'd*\
18.紧急避险,果断逃生。 
心理学空间9Ce ?t{)F

别忌讳和孩子谈性心理学空间Se$^ L,G

oG1BVY1x1e0中国人对性讳莫如深,很少有家长懂得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网易亲子频道一项调查显示,44%的学校没有开设预防性侵害教育。《知心姐姐》杂志社一项调查显示,只有41%的学生表示“爸爸妈妈对我说过遇到性侵害时该怎么办”。“什么是性侵犯?”“遇到熟人对自己毛手毛脚怎么办?”如果这些问题都不了解,就会让孩子在受侵害时不知所措。

2_/R'n8R t4b dd9V~h0心理学空间)^/f7Z&Z4mU }:Xbt

父母是性教育的主角。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区分好和坏的身体接触。生活中,亲友会用身体接触来表达对孩子的喜爱,这是好的接触;如果在身体接触时,某些部位(手、生殖器)在孩子隐私部位反复触摸或者摩擦,就是坏的接触,要立即离开这个人,并把事情告诉父母。

U"u2i^(L4[ \F o0心理学空间 ~\7Vk1eG*Et

其次,结合已有案件教会孩子什么是性侵害,如把孩子带到隐秘地方,叫孩子脱下衣服或裤子,摸孩子的胸部或生殖器部位,或者让孩子摸他的身体等。同时,家长还要有意识地用具体事例培养孩子的防范意识。比如,如果孩子看见地上有一个书包,一定会先去打开看看,如果是钱,就交给老师,这是中华民族提倡的拾金不昧,出发点是好的,但在现代社会却很危险。同样一件事,在英国,孩子看见这个包,首先会保持镇定,然后报警,绝不会伸手去摸,因为很可能里面是爆炸物。

k4x,T8tC2t0心理学空间2q5Kf1H0}#C

有的家长担心,把这些可怕的事讲给孩子听,会使孩子不信任社会。其实,告诉孩子谨慎防范等同于打疫苗,让孩子知道,周围除了鲜花,也有大灰狼。

Y&SYk*RR*X`0

:^?AKBv0再次,父母要告诉孩子,一旦遭遇性侵害,要尽快冷静下来,想办法机智地离开。如果自身力量无法与侵害者抗衡,也没有机会逃离,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要先顺从罪犯,避免生命危险,被侵害后立即告诉爸妈。心理学空间1HU"d.{Q\b

3e~m,`#F%f-^\N2i$E GX0如遇到坏人尾随记住5个步骤:1.夜间行路,面向三十度行走,即略侧身行走。2.三步一回头,及时观察后边。3.发现可疑陌生人尾随,走到马路对面去。4.可疑陌生人尾随,再走回来。5.喊一二三,立刻跑走。▲

S s^?v2?QSH0心理学空间2c)d2h&r~5]

心理学空间b7^5GX&@

%b9l7G B9K3H0s*T%o)B0如何判断遭受性侵

%?!h4D2P HuK;lX/LC0心理学空间$D#RV|7^"Eo5v:S4J

判断孩子是否遭遇性侵犯,家长可留意以下7种异常行为。1.突然出现有性特征的行为:如突然触摸自己或其他人的身体。2.突然出现恐惧感:如害怕某些人。3.性格突然变化:从文静到好斗,从爱出去玩到孤僻、安静。4.冲动性行为:如突然欺凌弱小。5.睡眠失调。6.饮食没有规律:频繁受到性侵犯的女孩可能会暴饮暴食,希望自己不再具有吸引力。7.生理变化:如生殖器区域的疼痛、瘀伤,无法解释的伤口或擦伤,身体上不寻常的痕迹。

)S~v!An k#_!t K"i0

H2i3G3|-bH?0确认孩子遭受性侵,王大伟建议要及时进行三大救助。一是生理救助,即赶紧带孩子去看医生,治疗性侵犯造成的生理伤害,检查是否感染性病,防止怀孕;月经已来潮的女孩要找妇产科医生采取紧急避孕措施。二是法律救助,及时留下毛发、精斑、抓痕、体液、现场遗留物等证据,以便惩治犯罪。在询问孩子时可能会发现侵害人是熟人、亲戚,此时不要瞻前顾后,怕伤和气,一定要报警并协助抓获犯罪者。还要指导孩子如何保护名誉权、隐私权。三是心理救助。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心理学空间5c T,|vU&i9w&Ci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性侵犯
«让孩子幸福的圣诞谎言 育儿
《育儿》
从依恋理论分析《爸爸去哪儿》中Kimi的性格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