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之为分析中的建构——兼论克莱因同拉康的分野与交会
作者: 李新雨 / 11200次阅读 时间: 2017年12月19日
标签: 克莱因 拉康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8M;{+eD+xG9K~f0心理学空间m5Y5{eoy

幻想之为分析中的建构——兼论克莱因拉康的分野与交会
李新雨
心理学空间d(kf+B/ta

心理学空间o2Rrbia_o"L

2L9F(|8Z2|e0一切把幻想化约为想象的诱惑皆因不承认其失败而是一种永久的误解,克莱因学派曾在此把这些事情推动得如此之远,但却由于甚至未能依稀瞥见能指的范畴而仍旧囿于此种误解。然而,一旦被定义为在能指结构中起作用的形象,无意识幻想的概念便不再会造成任何困难。让我们说,在其根本的用途上,幻想即是主体借以将自身维持在其消失的欲望的水平上的手段,消失是就要求的满足本身从主体那里窃取了他的对象而言的。

f(Ab1\-v\0

8~3h!Bz3@,x0——拉康《治疗的导向及其力量的原则》【1】

SG2Bz}*c0

|AH2RF0一、引言:比较克莱因同拉康的意义

`]._ h+K9V(m#B ~0

8[|6Ip/L-s%AH0  作为分析家被贴上“拉康派”的标签,依我的受训背景来看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我最初的临床上,不时会听到有分析者向我大谈/打探拉康,仿佛这个“拉康”已俨然化身为我的欲望的对象,仿佛叫出“拉康”即可唤醒我那垂头丧气的耳朵!更有甚者,有的分析者还会煞有介事地以其自身症状的制作来迎合我被假设信奉的拉康派理论。瞧!多亏有他们的指引,才使我渐渐穿越了先前执迷于拉康的异化性认同,也是在这样的情势下,我开始抱持更开放的心态,一方面在继续摸索拉康派分析的实践之道路,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寻求同其他精神分析流派达成交流乃至融贯之可能。本文的写作便试图以幻想的概念来着手拉康同克莱因的比较,可以说是我在这两方面同时作出努力的结果。
wZ&fK#p ? T6U0Z0    我们知道,所谓拉康派的分析基于独特性的假设而不构成一种标准化的实践【2】,它既没有可供以支配分析会谈进行的普遍化程序,也没有可在特定临床情境下照搬应用的操作化技术,因为分析家的任何干预本身皆严格在于一种无意识的效果。正是此种非实用主义的倾向,导致拉康派思想在很多地方被误解成一种远离临床情境的高端智力玩具。那么,究竟怎样的分析操作可以被冠以拉康的名义?进一步说,作为分析家的我们当如何操作一个分析?这个问题其实也曾被拉康不断地提出,因为他发觉其学派中的分析家似乎都有一种倾向不愿去讲述他们在临床上的操作。此种阻抗可以被看作是出于一种结构性的立场,因为据拉康所言,分析家是以其“不思”来操作的。然而,精神分析的“未来”却始终在要求分析家们作出一种传递的努力,或者说是一种旨在传递分析知识的欲望。正是这一悖论致使拉康在晚年建立了他的“通过”制度,试图以此来保证分析家的欲望以及精神分析知识的传递。心理学空间}DOw8zd1ZS:O
    至于克莱因,则在传递精神分析知识的问题上从不吝啬也毫不犹豫分享她自己的经验。克莱因无疑称得上是一位坚定果敢的女性,她也绝对配得上拉康在《青年纪德》一文中曾不乏嫉羡之情地为其赋予的称号:“一位有着孩子般眼睛的肠卜师,一位受神灵启示的下水贩”【3】。在克莱因同安娜·弗洛伊德旷日持久的论战当中,拉康毅然站在了支持克莱因的立场上,而且随着他俩的声名鹊起,拉康也在很多文章和研讨班里提到克莱因的贡献,尽管他后来也出于自己的考虑而反对克莱因的部分理论,但是他在评价克莱因时的态度却绝非是像批判自我心理学那样尖酸刻薄且带有轻蔑的语气。
y'?i.Z.xZ8D0    从某种意义上说,克莱因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都奠定在她所设立的“幻想”(写作phantasy)概念的基础上,这个概念被安置在《新编克莱因思想词典》的头条【4】,便足以显示它在克莱因的理论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在拉康教学的演变中,幻想首先是作为掩盖阉割的创伤性经验的一种稳定的防御而被联系于不同的临床结构【5】,继而在欲望图表中作为主体对大他者欲望之谜(Che vuoi?)的回答而被联系于大他者中缺失的能指【6】,最终则借由“穿越基本幻想”的理念而被联系于分析的结束【7】。总之,分析家对于幻想的本质所持有的理解,势必会关系到治疗的方向、其目标及其结束等问题,而且尤其会涉及到在特定治疗框架下相应而生的伦理维度。心理学空间 XVt0j3Q0bsv1H

qOL0m w0心理学空间1Cb5A;L$n|y \ I!D

二、浅析克莱因的“幻想”概念同拉康思想的交会

QI;L K-{0心理学空间l]$\awI3S

  在《强迫型神经症与超我早期阶段之间的关系》一文中,克莱因即宣称了幻想之为无意识的本质:

6YG5A4Q/x P2VP0

%];]u3B"P[ YT0  “在儿童发展的一个非常早的阶段所出现的那些毫无节制的幻想从未化为意识,这一假设可以很好地有助于解释孩子仅仅以一种有所减弱的形式向真实对象表达其施虐冲动的现象。此外,我们还应当记得,自我的发展阶段是很早的,此时孩子跟现实的关系尚未充分发展且受到其幻想生活所支配”【8】。

7JY@9oo0wa4n$G!W0心理学空间R}H,{Rzu Ro

根据克莱因在此的观点,无意识的幻想生活早在自我尚未充分建立时便支配着孩子的早期发展。换言之,她假设这些无意识的原始幻想必须通过解释而抵达患者意识的层面。例如,在谈及小汉斯个案时,克莱因便把小汉斯的怕马恐怖症重新解释作源于早期吞噬性超我的原始焦虑,此种焦虑只能通过阉割情结而有所减弱;而在论及狼人个案时,她也主张有一些原始焦虑(诸如怕狼恐怖症)从未通过俄狄浦斯情结而得到克服。这些见解均形成了有别于弗洛伊德单纯以阉割为语境来探讨这些临床个案的概念化图景。心理学空间(K&]U'f0Z*A7k
    苏珊·艾萨克斯(Susan Isaacs)曾在其1948年的《幻想的本质与功能》一文中就克莱因的幻想主题作过一次清晰的梳理【9】。当时克莱因圈内的讨论焦点主要都集中在阐释弗洛伊德的幻想概念以及拟定幻想在早期生活中的确切日期上。克莱因把弗洛伊德的幻觉式满足体验纳入了她对早期幻想生活的理解,同时区分了联系于俄狄浦斯情结的阉割焦虑水平以及联系于早期幻想生活的前俄狄浦斯的原始焦虑水平。我们可以根据苏珊·艾萨克斯的文章,把克莱因幻想概念的内涵归纳如下:心理学空间ZU H ^3pn4CQk5n }G

心理学空间V@[6YLE v&V|

  1、幻想是无意识心理过程的原初内容;
Dnkt;k U[3d ^0    2、幻想首先是关于身体的,并且体现着指向对象的冲动目标;心理学空间k-K#k0G+[,V
    3、幻想是冲动(力比多冲动与破坏性冲动)的精神代表;它们在发展早期可被加工进防御、愿望满足以及焦虑内容;
,s&g&~}-\M0    4、弗洛伊德所假设的“幻觉式愿望满足”以及他的“原初内摄”和“投射”都是幻想生活的基础;
!ii5Xn_'z0    5、幻想可借由外部经验而获致加工与表达,但却不单独依赖于外部经验而存在;
'Z!Q,Wh f LRh0    6、幻想不依赖于言词,尽管在某些条件下可借由言词而获致表达;
q Evt ve0    7、幻想最早以感官体验的形式,尔后则采取可塑性形象及戏剧性表象的形式;心理学空间*y:M;tK*?,hl
    8、幻想兼具精神与身体的效果(例如:转换症状、身体素质、人格特征、神经症的症状、抑制以及升华等等);
1|/Ln3_E3Ki9c0h I0    9、无意识幻想构成了“冲动”与“机制”之间的运作性纽带;自我机制的每一变种均可被看作是源于某种特定的幻想,这些幻想的最终根源在于各式各样的本能冲动;“自我是从它我中分化出来的部分”;术语“机制”则是对主体将之体验为无意识幻想的某些心理过程的一种抽象描述;心理学空间lC"r` yul d
    10、适应现实与现实思维需要并发无意识幻想的支撑;观察孩子如何形成有关外部世界的知识,表明幻想有助于孩子的学习;
V y8E;O `/dHXL\T0    11、幻想在正常人与神经症患者的整个一生中发挥着持续的影响,其差别在于主导幻想的特定性质、同这些主导幻想相联系的欲望与焦虑,以及这些主导幻想彼此之间和同外部现实之间的交互作用。心理学空间M.U&x,d._7z"a$S z6i

心理学空间A2ELw ]@

早在艾萨克斯的论文发表十年以前,克莱因的思想即已牵动了拉康的神经。我们不难发现,他在1938年应亨利·瓦隆(Henri Wallon)之邀为《法兰西百科全书》撰写的《个人形成中的家庭情结》【10】一文,便可以说是明显针对克莱因派的回应。在这篇文章里,拉康区分了三种“家庭情结”,依次是断奶情结、闯入情结以及俄狄浦斯情结,其中每一情结都是伴随着一个“生活危机”的“精神危机”的痕迹。心理学空间 jc$y CFP$`&[
    1、“断奶情结”(complexe du sevrage)直接演绎自克莱因的早期思想:在拉康看来,母亲在此是永远丧失的原初统一性的象征,因为母亲的乳房(在后期被建构为对象a的形式之一)最初被孩子体验为是属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以至于“无论创伤性与否,断奶都会在人类精神中留下一个打断生物性联系的永久痕迹”【11】。这里“母亲意象”作为最初的有益影响必须得到升华,否则就会变成一个“致死因素”。拉康借他在临床上所发现的那种“朝向死亡的精神趋势”(tendance psychique à la mort)来说明此种现象,例如,某些带有“非暴力”性质的自杀行为便联系着断奶的“事故”,死冲动在此被呈现以某种较不危险的形式,包括“心理厌食症”(anorexie mentale)和“嗜毒癖”(toxicomanie)等等【12】。
Q%c"@q"N&r4w0    2、“闯入情结”(complexe de l'intrusion)则大致对应着当时在克莱因理论中尚未充分发展的“嫉羡”(envy)概念:该情结以兄弟姐妹之间想象的侵凌性关系为特征,克莱因后来在死冲动的名目下以投射性的“嫉羡”(invidia)【13】来解释此种现象。拉康在此区分了儿童的嫉妒所携带的“侵凌性”(agressivité)与俄狄浦斯式的“致命竞争”(rivalité vitale):“就其根本而言,嫉羡体现的不是一种致命竞争,而是一种心理认同”【14】。闯入情结因而是以自我与相似者的认同为基础的,嫉羡首先是源于同相似者的认同,其次才是在死冲动的层面上被联系于母亲的意象【15】。
/h"\a _~0    3、“俄狄浦斯情结”(complexe d'Œdipe)是拉康列出的最后一个家庭情结:在此,拉康对俄狄浦斯情结的重申与弗洛伊德并无二致,仅仅是根据挫折(往往被孩子归于同性父母)、超我的建立(作为压抑的动因)以及自我理想的诞生(依赖于对父亲的象征性认同)提供了一种说明,但在论及阉割时,他则谈到了一系列身体碎裂的幻想,并点名指出了克莱因仅仅把这些肢解幻想归于母性意象来源的偏颇【16】。根据拉康后来的观点,我们甚至可以说,克莱因意义上的前俄狄浦斯阶段本身即是在俄狄浦斯情结中围绕着阉割焦虑而被回溯性地组织起来的【17】,因为正是大他者于不同时期提出的要求在象征层面上调节着主体的冲动,此种见解也同多尔多提出的“象征性生成阉割”形成了呼应。心理学空间*oz+|zq*n
    由此可见,拉康的早期思想显然是涉及到了同克莱因理论的交锋,尽管他也肯定了克莱因的发现有其自身的位置,但是拉康对克莱因的评价却始终从属于他对弗洛伊德的重读。至此,我们不难发现,克莱因的思想总是带有某种二元论的特征(诸如:“内部对象”与“外部对象”的划分、“部分对象”向“完整对象”的整合、“好乳房”与“坏乳房”的分裂、“早期原始焦虑”与“俄狄浦斯焦虑”的对立、“偏执分裂位置”向“抑郁位置”的转化、“男性性欲”跟“女性性欲”的对称,乃至“症状”同“幻想”的和谐,等等),而拉康则始终表现出一种对于三元组的偏爱(诸如:三种家庭情结、RSI三界、前俄狄浦斯三角、俄狄浦斯情结的三个时间,三种对象缺失、三个逻辑时间、需要—要求—欲望的辩证法,以及自然—社会—文化的三重划分,等等)。在拉康而言,三元图式始终是让主体结构得以稳定建立的必要基础,尔后他又提出了一系列四元模型来巩固其结构的概念(以L图式为肇始,到晚年“圣状界”的提出为巅峰)。

WP%[2l wF0

Ro[9C'VyE0三、拉康的回到弗洛伊德:幻想之为分析中的建构

o8dU/K(Ij ?n0

#gs\#RA] Q0  在克莱因的理论中,幻想作为无意识的原始内容是所有心理过程的基础并伴随着所有心理活动,而以她的“幻想”概念为基础,也同时发展出了一系列带有克莱因派特色的“解释”技术,以至于克莱因在很多文献中都被尊为“儿童幻想的解释者”,这一点可以在克莱因派大佬罗森菲尔德(Herbert Rosenfeld)的经典著作《僵局与解释》【18】中窥见一斑。心理学空间5Y \~3C2l
    然而,回到弗洛伊德,我们不难发现,此种理论观点不免会带来一些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例如,在写于1937年的《分析中的建构》【19】一文中,弗洛伊德就曾指出,当分析家在作出某种解释之后时常会听到分析者说“我从来没有这么想过”,这句话可以被翻译为“是的,关于我的无意识,这一次你是对的”【20】,但是为分析家们所喜闻乐道的这样一种被公认是成功的解释,其结果却往往并不会带来什么突破性的进展。由此,弗洛伊德便提出了“解释”与“建构”的区分:在他看来,分析者的如此反应仅仅出现于那些基于症状的不重要的解释,而如此的解释也很少在分析者的后续联想中引起基本幻想的主题,也就是说分析者的联想材料并不足以支撑建构正确的有效性。至此,幻想即被弗洛伊德视作建构的等价物:“正如我们的建构是唯一有效的,因为它恢复了一段丧失经验的碎片,所以幻想也将其令人信服的力量归于被它嵌入在原先被拒绝的现实的位置上的历史真相要素”【21】。此种无意识的幻想只能在分析过程中加以重建的思想,也可见于弗洛伊德早前于1919年撰写的《挨打的孩子:性倒错起源的研究贡献》【22】。心理学空间7V-~(Zhp:C1F,k$i$p
    至于拉康,则吸收了弗洛伊德在幻想的惰性与症状的活性之间所作的区分,在《主体的颠覆与欲望的辩证法》一文中,他以幻想公式($◇a)的数学型表明无意识的基本幻想是无法解释的,因为幻想带有“一种绝对意指的指标”【23】。幻想与在欲望图表中以符号s(A)来象征的症状不同,它并不召唤分析家一方的任何解释,甚至也不是某种要求“治愈”的东西,而相反是某种要求“享乐”的东西,因为经由乱伦禁忌而建立的欲望的法则总是被拉康联系于享乐的禁止,所以享乐只有在神经症的幻想之中才是可能的【24】。随着拉康的思想在60年代日益成熟,他就愈发认为幻想是无法解释的,而只能由分析者在分析过程中来建构。尽管幻想最终可以在分析的结束时被穿越,然而从根本上说却是无法解释的,这既是因为“幻想与它介入其中的意指没有任何关系”【25】,也是因为“实在支撑着幻想,幻想保护着实在”【26】。心理学空间jp|u#fVmS*Z
    因此,拉康批评克莱因对幻想的说明,认为她并未考虑到象征界之于想象界的结构作用并因而停留在了想象界的层面上,而拉康同克莱因在看待幻想本质上的此种分歧自然也就导致了他们对于解释功能的不同理解。用拉康的话说,症状就像一条贪吃的鱼,不能以解释的意义来喂养。与传统精神分析把解释看作旨在揭示特定因果关系与特定症状意义的陈述不同,拉康认为真正的分析性解释必须是能够引起分析者回忆并且是意义多价的陈述,这种旨在唤起新材料且承载歧义性的解释被拉康称作“神谕”(oracle)。正如“德尔菲神谕”那样,分析家的解释尽管是模棱两可的但却可以在分析者那里产生某种共鸣,即便它是无厘头的甚至是不为分析者所理解的,如此才能迫使分析者去面对“大他者欲望之谜”,从而辩证出主体自身欲望的真理。简而言之,拉康派的解释风格往往会采取模棱两可与真理半说的形式,其解释的目的并非是通过“解释”而达到无意识的意识化,而是恰恰相反在于悬置症状的意义以唤起主体的欲望。正是拉康由隐喻性解释(+)到换喻性解释(-)的此种转变,导致当前以米勒为首的正统拉康派甚至宣告了“后解释时代”的到来【27】。另一方面,克莱因派的解释则相反总是旨在赋意与说明,尽管克莱因派的解释风格有别于自我心理学派的教化实践,但就解释的内容而言则仍旧以意义和意象的喂养为基准。心理学空间_qG4UO6K?5EP7v
    正是这个原因导致拉康指出克莱因学派一直都陷于对幻想的误解,因为他们“甚至未能依稀瞥见能指的范畴”,更不用说“在其根本的用途上,幻想是主体借以把自身维持在其消失的欲望的水平上的手段”。因此,拉康把幻想界定为“在能指结构中起作用的形象”【28】。由此前提出发,分析家的解释性位置便得到了修改。于是,解释便不再是去揭示基本幻想的内容,而是相反在于让主体能够实现对幻想的穿越而抵达冲动的实在,只有如此主体才能出离认同而发现自身幻想逻辑的运作。由此,我们便可以看出拉康派的分析风格何以更趋近弗洛伊德在《分析中的建构》中的立场。弗洛伊德以建构来定位早期的谵妄和幻觉记忆,拉康则进一步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思想,乃至他在晚年提出以精神病的“圣状”来保有基本幻想中的享乐【29】。因此,在拉康而言,幻想便不再关系到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分析目标与分析结束的伦理。

3jes1@ i,l!T0心理学空间OC)q Fe}t o

四、结语:从父亲到更糟心理学空间;x[+]R6UBc7`

心理学空间$h[6K.n9g1k4O'G

  艾萨克斯在其论文的最后指出:幻想首先关系到身体。这个论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阐明拉康同克莱因的分野与交会,因为他们均在理论上广泛借鉴了亚伯拉罕意义上的部分对象:乳头、粪便、阳具、尿流,另外拉康还给这份清单加上了音素、目光、声音与空无【30】,所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使用这些对象的方式。心理学空间,S+bYTO8Y;k??
心理学空间3q1r2t B.n-Lff

心理学空间H3S:Y!bH*bO

心理学空间^9gr,Q*WA&Lyk

  由此表可以看出,拉康以“目光”和“声音”来建构他的对象a概念,与之相应的视界冲动及乞灵冲动被联系于欲望(d),而前俄狄浦斯意义上的口腔冲动及肛门冲动则被拉康联系于要求(D)。在《研讨班XI: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中,拉康则指出冲动仅仅围绕着对象a运转而从不抵达它【31】。从而,对象a就成了弗洛伊德意义上的永久丧失的对象,这个对象以部分对象的形式被重新找到,而在整合意义上所谓的“本能成熟”则只不过是孩子与原初满足对象的再次失之交臂的相遇。我们不难发现,拉康的此种概念化对象a的方式截然不同于克莱因在亚伯拉罕意义上所使用的对象。心理学空间k0pfy7wN6E5Y

心理学空间TT P @6sC

)g;v F5_ mk_0o0  此外,艾萨克斯在其论文中还提到幻想是孩子认识外部世界并学会适应现实的方式,这一点也将有助于我们澄清克莱因同拉康的差异。根据艾萨克斯的观点,幻想的对象在此被转化成了知识的对象,而非从一开始便丧失的对象。在此种理解的脉络下,哀悼和修复便成为主体学会适应现实的两种主要形式,如此一来,焦虑和攻击也就成为了主体应对“母性”暴怒的两种主要模式。然而,此种论断却并不符合克莱因自己晚年在《论孤独感》中的观点,在这篇文章里,克莱因以对象丧失的无助重新设想了她有关分析结束的概念:

:@rOlJ}[0心理学空间s"@0_L Q(]Kgb@

  “与母亲之间有一种令人满足的早期关系,意味着母亲的无意识与孩子的无意识有一种亲密的接触。这为最完整的被理解的经验奠定了基础,并且从根本上联系着前语言阶段。然而,在后来的生活中,跟一个志趣相投的人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无论这有多么令人满足,都始终会留下一种未被满足的渴望。渴望一种无言的理解,这归根结底是渴望与母亲的早期关系。这种渴望是促成孤独感的原因之一,它源自对一种无可挽回的丧失的抑郁感”【32】。心理学空间:{LizW(up9W,u

o,bB#nJ"Gll[d2W0  与之相反,大多数克莱因派皆把对象看作是某种自然的馈赠,并把母婴关系看作是以冲动满足为特征的二元关系,此种满足没有给缺失留下余地,从而剥夺了孩子可能存在欲望的潜在空间,于是孩子只能卡在母亲作为大他者的要求的维度上,以至于混淆了引起欲望的对象a与大他者的要求D,把阉割混同于挫折,把幻想($◇a)缩减为冲动($◇D)【33】。因此,苏珊·艾萨克斯便把未断奶的孩子的幻想描述为“我想吃母亲的乳房并把它留在我体内”【34】。在她而言,虽然言词可以“唤起感觉、形象和行动并指向一些情境,但是言词只是经验的符号,而其本身却并非经验的主要材料”【35】。
8W$[#s J&d0    正是在幻想的本质与功能问题上的此种差异,导致了克莱因派和拉康派在个案处理与临床操作上大相径庭的实践方式。对克莱因派来说,对象首先是经验性的,以致他们混杂了无意识的冲动与亚伯拉罕意义上的对象,而在拉康派看来,对象则首先联系着弗洛伊德意义上的那一永远无可挽回的原初的丧失。然而,遗憾的是,当克莱因碰巧认识到这一点时,她已是残年余力,弥留之际了。只有在垂暮之年,她才最终走近了拉康1974年在《电视》演讲的最后发出的那句掷地有声的结语:“从父亲到更糟”(du père au pire)【36】。心理学空间VD.OI-H(B
    最后,请允许我以克莱因写给女伴的一首诗来结尾:心理学空间u-AKw-]E}6Z Mc

/[+E `{ ]y0  是否我永远不再,与你手牵手心理学空间\6FOKD(Uh
    走过碧绿繁花的牧草地心理学空间"a ntk xz0E
    在璀璨的阳光下?心理学空间1h6aR&@e5TX;g

心理学空间QH] lqQ

  是否我永远不再,与你手牵手心理学空间1Bn4t)G @ w.w.R
    无怨无悔地承受生命的重担心理学空间+\qjKylEw*[
    只因我们在一起

X\_A'q F x0

.b?z$X { S+U0  再一次地,与你手牵手心理学空间aB.rV o
    请让我在你的肩头上恸哭
P!Qs2jCY0    我是如此孤寂……心理学空间&d u7C+i"yP'Q9Hf+X

心理学空间7ur"\Hd

                        二零一四年八月作于西安

ZK3` u!v)mE&G!i0心理学空间5vD]{!UP

——————————————————————————心理学空间-z SD+^F}|*[

心理学空间cr3d u [-Q;t

注释:心理学空间yv_0ne#XA@ O

心理学空间%gXni2H^

【1】 Jacques Lacan, écrits. Paris: Seuil, 1966: 637.心理学空间`Lu;s1h+c8B1c
  【2】 参见埃里克·洛朗(éric Laurent)的《精神分析行动的指导性原则》(Les Principes directeurs de l'acte psychanalytique),该文在2006年发表于世界精神分析协会(AMP)第五届全体会议。
`2q4h0pP,G yrE*bc0  【3】 Jacques Lacan, écrits. Paris: Seuil, 1966: 750.
O(xA~7w/G0H$io0  【4】Elizabeth Spillius et al., The New Dictionary of Kleinian Thought. London: Routledge, 2011.心理学空间 }pbh A$Z"J
  【5】Jacques Lacan, Le Séminaire VI: La relation d’objet. Paris: Seuil, 1994: 119-20.
$P1mu g&m+q(IX0  【6】Jacques Lacan, écrits. Paris: Seuil, 1966: 814-15.
!YjM)CWi9C0  【7】Jacques Lacan, Le Séminaire VI: Les quatre concepts fondamentaux de la psychanalyse. Paris: Seuil, 1973: 246.心理学空间P+`&Mhn;Y)v
  【8】Melanie Kle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Obsessional Neurosis and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Superego, in The Writings of Melanie Klein, Vol 2: Psycho-analysis of Children. New York: Free Press, 1984: 151.心理学空间BO2h c!]2h$?kY\
  【9】Susan Isaacs,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Phantasy。该文1948年载于《国际精神分析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第29期:第73-97页。心理学空间g8~7m G:a'H{1G.Eq
  【10】Jacques Lacan, Les complexes familiaux dans la formation de l’individu。本文收录于拉康的《别集》(见:Jacques Lacan, Autres écrits. Paris: Seuil, 2011: 23-84)。
q+N1K'~^ vx0  【11】 Jacques Lacan, Autres écrits. Paris: Seuil, 2011: 31.
9FhudFY[0  【12】 同上,第35页。心理学空间0i e5R ?[+l|)S%ee
  【13】关于克莱因对拉丁文“invidia”一词的说明,请读者参见我翻译的《嫉羡和感恩——梅兰妮·克莱因后期著作选》(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第211页的注释。心理学空间U7bp$G? i
  【14】Jacques Lacan, Autres écrits. Paris: Seuil, 2011: 37.
6rqi7z@0o9Zq*d|%j8d0  【15】同上,第40页。
c@[ r4uo0  【16】同上,第52页。
$BPfeMb&]-L0  【17】Jacques Lacan, Le Séminaire VI: Les quatre concepts fondamentaux de la psychanalyse. Paris: Seuil, 1973: 62.
9o{9iw1L0  【18】Herbert Rosenfeld, Impasse and Interpretation.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Ltd, 1987。该书中文版由林玉华和樊雪梅两位台湾前辈译出,见:《僵局与诠释》(台北:五南,2002年)。心理学空间 jQ~IW-jrey
  【19】Sigmund Freud, Constructions in Analysis(1937). SE XXIII: 257-269.
P1`\$ab0  【20】同上,第263页。
\.xV1E@0  【21】同上,第268页。心理学空间1r.?7nfr7C wQt)?
  【22】Sigmund Freud, ‘A Child is Being Beaten’: A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Sexual Perversions(1919). SE XVII: 190.
-R(owvW%bQ0  【23】Jacques Lacan, écrits. Paris: Seuil, 1966: 816.心理学空间*P9dt`M0M%rtX!q2i$u
  【24】参见:李新雨《通过:从欲望的主体到冲动的主体》,2010年载于成都精神分析中心第五届年会论文集。心理学空间7U'j6dx*x3jD3I
  【25】Jacques Lacan, écrits. Paris: Seuil, 1966: 638.心理学空间 @?OL*}e@8j-S
  【26】Jacques Lacan, Le Séminaire VI: Les quatre concepts fondamentaux de la psychanalyse. Paris: Seuil, 1973: 41.
?+Z7ok3n(Zg ls0  【27】关于“后解释时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详细参考Jacques-Alain Miller的《解释的反转》(Interpretation in Reverse)以及Pierre-Gilles Guéguen的《分析家在后解释时代的处置》(Discretion of the Analyst in the Post-interpretative Era),这两篇文章皆收录于《晚期拉康导论》(The Later Lacan: An Introdunction)。心理学空间o+uCF(I4I}
  【28】Jacques Lacan, écrits. Paris: Seuil, 1966: 637.
(yg)N^%k o0  【29】值得一提的是,米勒曾把拉康的“圣状”(sinthome)设想为一种幻想(fantasme)同症状(symptôme)的混合物,并由此制造了一个新词:“症想”(symptasme)。见:罗穆洛·兰德(Romulo Lander)在《主体的经验与他者的逻辑》(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and the Logic of the Other)第14章中的相关论述。心理学空间,U6O'z @v$s.SYOu
  【30】Jacques Lacan, écrits. Paris: Seuil, 1966: 817.心理学空间6lf t*k2C;W
  【31】Jacques Lacan, Le Séminaire VI: Les quatre concepts fondamentaux de la psychanalyse. Paris: Seuil, 1973: 163.
r:Y\/sqY0  【32】参见:《嫉羡与感恩——梅兰妮·克莱因后期著作选》第346页。
U0x,Tc.],L m,d0  【33】Jacques Lacan, écrits. Paris: Seuil, 1966: 817.
zsB0J$f7f0  【34】Susan Isaacs,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Phantasy. Int. J. Psycho-Anal., 29: 83.
d G}P'H @U:H0  【35】同上,第85页。
?u b6\M0  【36】Jacques Lacan, Télévision. Paris: Seuil, 1974: 72.心理学空间v,X q5BvP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克莱因 拉康
«关于《被窃的信的》研讨班 李新雨
《李新雨》
学派的功能与精神分析家的训练»
延伸阅读· · · · · ·

 李新雨

李新雨,精神分析的爱好者与实践者,成都精神分析中心专业会员,拉康派执业分析家。自二零零四年开始接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至零七年开启个人分析,尔后在川大游学并跟随霍大同先生继续分析的训练,期间曾先后翻译并发表过多篇拉康派精神分析取向的专业论著,目前主要从事精神分析的理论探索与临床实践工作。另已出版的译作有《嫉羡和感恩》、《介绍丛书:拉康》及《导读拉康》等。联系邮箱:nosferatu@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