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发展心理学译者序
作者: 陈会昌 / 7953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月04日
标签: 毕生发展心理学 陈会昌 心理学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l%NdZd

毕生发展心理学译者序心理学空间*y5B.L WN"E&Q

;c1Gdqdi0

v9al'Lp1Xk'z\#b0心理学空间-r&Z$VrR ^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Lifespan心理学空间+kZr.m(I3T

心理学空间1O M"i |%OA)]

[美] 劳拉·伯克 (Laura E. Berk) 编著

Z6b)~;W%mP~ U r!N0

3b){ }J)DF$e0陈会昌 等译

s"@;BYW!M4p,c2m,^$k0心理学空间.tE+~U8zO b

http://psychspace.com/space/action-tags-tagid-936

$H-n O;c F@ m#Ct0

z3MEOQNTu7dv/Z0心理学空间7cN0g)@v6a0e

 

z&_&o"j-Le5OD0

]c_5eRt8X0

p X^j l;{0译者序心理学空间 O-E1c*H-p%J]`"A

心理学空间 LY7iGA;y RhW2]t

 

K/V4jK:v _6j-J C0心理学空间y Xvi)Yb;Z*O

毕生发展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lifespan),指一个人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一生中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发展和老化、衰退的全过程。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毕生发展”这一主题并没有受到科学界的充分关注。从20世纪初到60年代,科学心理学把主要关注点放在0~18岁的心理发展上,因此,当时并没有“毕生发展心理学”这个心理学分支学科,只有“儿童心理学”,即包括婴儿、幼儿、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心理学研究。

B \0y B_!I,}D0

K.ualQ7Tl Qt*l;tj0上世纪70年代,由于长期和平环境,西方一些国家进入工业化时代,人口的期望寿命大大延长,中老年人在人口中所占比例达到人类历史上空前的高度,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他们的生命过程和心理过程有何特点?他们是不是只有老化、退化而没有向前的发展?怎样才能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快乐?人们在暮年和临终时心理状态如何?社会大众应该怎样看待和对待中老年人?这些问题,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确实是较少受到关注的。

\VFx/E1jZoa0

&A/Zfh&l#|070年代,在一位德国心理学家保罗·巴尔特斯 (Paul B. Baltes, 1939-2006) 的倡导和引领下,一些发展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并探索“毕生发展”这一主题。此后,由于西方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迫切需要,该领域发展越来越快,参与研究的人越来越多,成果也越来越多。很快,“毕生发展”就成为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心理系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心理学空间h.Q$Eg_+X6do

心理学空间2}P0x^8kn:g%f+Z#M

我体会,毕生发展理论有几个核心思想是本书读者需要重点理解的:

_df6u d(F%X u0心理学空间6g8m:?*~f[+^ E

第一,发展是持续终生的,不存在一个对生命全程起最重要影响的年龄阶段。每个阶段发生的变化对未来发展变化的路径有同等重要的影响。心理学空间yF;vR*C0Y2B#`A

0rKwu5A/C0第二,发展是多维度、多方向的。多维度,是说发展受到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复杂的共同作用的影响。多方向,指一个人从生到死,得与失、进与退同时并存。我们过去认为,从0岁到18岁,主要是“得”与“进”;进入成年期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得”与“失”、“进”与“退”保持相对平衡;进入老年期以后,就谈不上什么“得”与“进”,而主要是“失”与“退”了。但是,毕生发展观认为,上述看法是不正确的。一个人从生到死,一直贯穿着有得有失过程。举例来说,一个高中毕业生选择了报考理科专业,他就“失”去了学习文科的机会;而一位身体衰老的长者,在他失去很多东西的同时,可能因为他的经验和智慧,担任重要的领导工作,如政治和宗教领袖、科学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大公司首席执行官等,他的经验还在继续“得”到丰富,他的晶体智力还在继续前进。

Mla7H8w8J9BN,S0心理学空间{@"AZY'_T&^

第三,发展是可塑的。一个在2岁时非常害羞、退缩的人,可能因为他在其他方面的长处,到青少年期变为一个比较善于社交的人。多数在青年期、成年期“男人气”十足的男人,到老年期变得有些“女人气”,他们的攻击性、进取性、果断性减弱,慢慢变得更关心人,做更多的家务,与老伴和睦相处,安度晚年。心理学空间n_ @ g]\$z

5`$lh:JvSLE0第四,发展受到多种相互作用的因素影响。毕生发展观认为,发生变化的路径是千差万别的,因为发展受到多种相互作用的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的、历史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影响。这些范围广泛的影响以独特方式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进程。例如,每个人可以上小学、领取居民身份证、可以考驾照的年龄大体相同,但是每个人结婚、参加工作、买房子、做父母的年龄却差别巨大。又如,有的人因偶然机会,被名人发现,而在艺术、体育、政界取得巨大成就,另一些人因为没有遇到这种偶然的机会,只得一生平凡。

^nWh3i~ q1@#p0心理学空间&hf*`:Z;j-C0k~

由于西方学者大多赞同,“发展 (development)”包括三部分:生理发育、认知情绪社交性,这三方面的发展都包括在本书内容中。因此严格说来,本书并不是一部纯粹心理学的著作,而是跨学科的,包括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老年学等多个学科。

9qpr/M&c bs~0心理学空间/IBAD }];Mi7\j

本书是在美国影响较大、被广泛使用的大学本科教科书。目前,像这样的教科书,在我国还没有出现。当前我国各大学心理系的“发展心理学”教科书,无论容量和内容,都无法与本书相比。本书的篇幅巨大冗长,内容面面俱到,如果作为一门课程,显然不可能在一个学期的80课时之内学完。但是我认为,由于本书在以下几方面的鲜明特色,它可以作为我国大学心理系的可选教科书或教学与学习参考书,也可作为各种培训教材。即使对根本不懂心理学的普通读者,也有重要的阅读和参考价值。

5dP^4Q1S~g0

DwZUbe0首先,本书把生理学、身体发育方面的内容与心理发展融合起来,使我们对人的发展有更全面的了解。

eI#K%f5]-[w0心理学空间8}X)O Wm)i&oI

第二,本书对怀孕、孕期发育、分娩、新生儿的讲述非常详细周到,对老年期、衰老、临终、死亡、丧亲的介绍更使中国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我本人作为一个“老年人”,深感在对老年人的关注、研究和社会福利方面,西方国家确实走在了前面,无论从研究还是社会福利政策角度,都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心理学空间t)jcm{5cR a

心理学空间8r)b%oN9?6k@

第三,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的所有章节,作者都指名道姓地以一些真人真事为例,让这些人的语言、行动、想法来体现科学理论。作者还费尽心血地在全书各处插入59个“专栏”,包括“毕生发展观”、“社会问题”、“文化影响”和“生物因素与环境”,引用大量实例,对理论加以诠释。非但如此,作者还在全书使用39个“学以致用”表格,向普通读者和相关专业人员提出建议,这些表格中列出的都是一些实际做法,不同的人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帮助。心理学空间sv7}#K K0d8t"b4``*I

a1i m#drw#l+l0第四,本书的结构是以年龄阶段为界限划分章节,全书共10篇,19章。除第一篇讲理论和研究方法之外,从第二篇起,分别对孕期、0-2岁、2-6岁、小学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中年期、老年期和死亡临终加以介绍。如果把本书分割为若干本按年龄划分的书,阅读起来也不困难。心理学空间 XoQi2\1j4x2n-MR]2R Y

心理学空间5E4o5A9B_t&X L.z u

第五,本书对任何读者都有实用价值。举个例子,一个30岁左右、已经结婚生子的读者,可以从本书对婴幼儿、小学生的部分得到有利于教育孩子的知识,可以从成年早期的章节获得有关自己的心理、婚姻、职业方面的知识,可以从中年期部分得到关于他的父母心理特点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从老年期部分得到关于他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心理特点方面的知识。同样,一个60-70岁的老人,可以从本书获得有关他的孙辈、子女辈、他本人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还可以了解老年人如何面对死亡、临终。

u?lL4Us0心理学空间^^jX/f-y3c m

第六,由于文化差异,本书中有些内容是我国读者较少见到的,例如,关于遗传咨询、生育技术、致瘾物滥用、儿童在法庭上的证词、换性者、男女同性恋及同性恋者做父母、离婚与再婚、农牧部落的文化与心理特点、宗教观念的发展、安乐死、临终关怀等问题,在我国要么刚刚开始关注,要么尚且不能公开讨论,对其中的有些话题,我本人也是初次接触,颇为好奇,深感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类价值观之差异,好比花草树木,山川河海,五彩斑斓。与一般书籍不同之处,在于以上所有令人好奇的内容,作者都不是从一个作家或文化学者角度来阐述,而是从科学研究角度来谈,所引用的无不是研究者采用各种方法所得出的研究结果或理论观点,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4W ^1g I{b9Z1}0心理学空间@9_8@x^

对中国心理学者来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对“毕生发展”,对lifespan这个词,仍处在一无所知状态。我于1987年去东京参加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第九届双年会的时候,就处于这种状态。在东京会议之后,中国首次举办了心理学国际学术会议,即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第九届双年会的卫星会,毕生发展研究的倡导者巴尔特斯教授恰好到北京出席了这次会议,此后,他还分别在1998年和2000年来北京参加国际会议。我因为在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担任中国地区负责人,与巴尔特斯教授多次共同参加学术活动,并有个人交往。由于这个原因,毕生发展问题逐渐引起了我的兴趣,巴尔特斯等人提出的理论思想,也慢慢渗透到我的研究与心理学教学中。2006年巴尔特斯教授在柏林因癌症逝世时,我曾发去悼词以示怀念。心理学空间{^W {Q1Go8fOZ

心理学空间T-T&Q d2t&O'X)V7k5W l

1998年,本书的第一版在美国出版,我很快就得到了这本书。2001年本书第二版出版之后,我和我的研究生开始翻译该书的部分章节,目的主要是为研究和教学之用,并无出版意图。2007年本书第四版出版后,培生图书出版公司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找到我,希望我能翻译此书。我当时虽然工作繁忙,但仍想把这本书及其理论、研究成果介绍给我国广大读者,接下这一工作。

5P j5pAZ_ ]8If0心理学空间a$E2gk ~%Td6U6r%{

不料,从2008年之后,此工作因种种原因竟然拖了5年之久。从2001年我们翻译第二版算起来,此书的翻译工作已持续10年多。其中实质性的进展在2010年我退休之后,才得以拿出大量时间,集中精力完成这一规模浩大的工程。心理学空间(I$iz3Ax3}iOk

$tK"HQs0D{ v0本书编著者劳拉·伯克是美国一位颇有影响的心理学研究者、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心理系教授、著名的心理学教科书编写者、儿童事业的积极活动者。我们虽同为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但我多次到美国参加学术会议,均无机会与她谋面。一个重要原因是,伯克教授的主要精力并不在儿童发展研究方面,而且她的学术兴趣和我不同,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儿童气质与家庭教养方式、儿童青少年道德发展等方面,而她则主要关注维果茨基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幼儿的假装游戏、幼儿认知发展等,在编著教科书、心理学教学、教育咨询等方面也投入很大精力。令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她比我年长几岁,但是在她已经步入老年期的时候,居然还能做如此多规模巨大的工作,实在令人感佩!

0wk,_dsg0

9A\&|%a\?X*{R+K"Y4jX0参加本书翻译工作的有18名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其中,谷传华(博士)、王茜(博士)、张云运(博士)、夏美萍(硕士)曾经翻译本书第二版的12章,具体为:谷传华,第5~11章,13~14章;张云运,第16章;王茜,第18章,夏美萍,第19章。他们的译稿,在翻译本书第四版时,都被作为重要参考。心理学空间'W(KWH.}ycE

心理学空间)z r$i vD z:`;XT+r

参加本书第四版翻译、校对工作的人员如下:

\zBR {n+l0

erf+R[E5A0作者简介、专栏目录、致学生、致教师的序言,陈会昌译

g8z y@AI5|K?0心理学空间2@:^9dW2Rh4[ z

第一章,张桂芳(硕士)译,张光珍(博士)一校,陈会昌二校

|3{mfT7G'X%yt7Y0

bv!D$r7|&L$_0第二章,张银娜(博士)、钟娟(博士)译并互相一校,陈会昌二校

S@kP/H_"d7Ua|A9X0

,s G)y9c9Y1Nh0第三章,吴巍(硕士)译,高雯(博士)一校,陈会昌二校心理学空间'\Ih|p+F:O&V;n

心理学空间9asuEW m

第四章,张光珍译,张银娜一校,陈会昌二校

;@3o@#],q$l0心理学空间&XFa/l z!R

第五章,梁宗保(博士)和张光珍译并互相一校,陈会昌二校

,xx2Pb\:iK1b0心理学空间.g+P2}/w dP

第六章,张光珍译,彭曦(硕士)一校,陈会昌二校

xf{ d&h!?*p9`0

7^-m\%j~ \,k'W0第七章,张琳琳(硕士)译,陈会昌校

ir~!zt.c,Q0

t V"g#S \%d,W0第八章,蔡晓露(硕士)译,陈会昌校心理学空间 U g3mZ X'T F

k+McF*rae i0第九章,高雯译,张桂芳一校,陈会昌二校心理学空间a}8[} XOU.xD

P{Y&DY ^0第十章,高雯译,吴巍一校,陈会昌二校心理学空间&j.@]b5JRzY

心理学空间P"C1qh3t.w3Y"R `

第十一章,张萍(博士)译,陈会昌校心理学空间x#QmP#ag

$bZ B0MR0第十二章,周博芳(硕士)和钟娟译并互相一校,陈会昌二校心理学空间nm$k;d^2` Z

心理学空间OM/Z+S s1{k|jZa

第十三章,曹睿昕(博士)译,陈会昌校心理学空间,Ab ~ C,r's/JB'F~X

心理学空间*q]4l^6z-?/]q(t N

第十四章,段鑫星(博士)译,陈会昌校

H LI8b~X0

;qV e%KO)E)TI0第十五章,曹睿昕译,陈会昌校

/GD4O$G/?C iT8|0

^gSg8kXbB0第十六章,陈会昌译

;Sseb-`]b0

fkX-uQ1rtt.n!J j.B0第十七章,张琳琳译,陈会昌校

qrA~.T4\C0

`7` ? Hz&g'@0第十八章,陈会昌译心理学空间"_7g4I.? N[

心理学空间6{Ajg(U

第十九章,陈会昌译

MK&v#V2p0心理学空间u_,ZN R X Uq

在翻译、校对工作结束后,我对全书进行了统稿。

c+|!M9V8T@ T0

4z Zm%U W4W#G0由于本书内容浩繁,涉及学科较多,不乏一些新学科、新领域和我国研究者不熟悉的一些研究问题和术语,又因参加翻译者人数多,人名、术语的统一工作量较大,虽细心再三,仍难免疏漏。在翻译、校对和统稿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信”与“达”,但是因为译稿拖欠时间过长,为赶时间,“雅”就难以做到,希望心理学同行和广大读者指正。

-aTO9Vp4i#k p0

!}NBhS,g|/h(J Y0 心理学空间xe0B+L$T ]|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毕生发展心理学 陈会昌 心理学
«中国人的害羞 陈会昌
《陈会昌》
我为什么强调教育中的负面情感»
延伸阅读· · · · · ·

 陈会昌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客座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儿童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系、荷兰莱顿大学心理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心理系高级访问学者。

陈会昌心理学网站
提供发展心理学,幼儿教育、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心理咨询服务。

http://weibo.com/u/141436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