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童年,可以培养出恰如其分的自尊?| 谈谈自尊#3「杭州心理咨询」
时间:2021年04月29日|663次浏览

什ä1ˆæ ·çš„ç«¥å1′,åˉ以åŸ1å…»å‡o恰å|‚其分的è‡a尊?| 谈谈è‡aå°Š#3「æ-州心理咨èˉ¢」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这句话也许有些夸大其实,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童年作为我们成长的最早期阶段之一,对我们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研究表明,儿童大概从三岁开始就形成了初步的自我观。儿童从他周围的人们那儿学会认识自己:别人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他对别人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自我观」作为自尊的三大支柱之一,自我观的形成,也意味着儿童开始有了“自尊”。当儿童有了自尊之后,你会发现,他们的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例如三岁的靖,她第一次成功地在旋转木马上赢了奖 ,这让她感到骄傲,也让她在与其他孩子一起活动时更加主动大胆。

自尊,还会导致一些其它行为的变化。

比如,“吹牛”是一种常见的策略,孩子编造各种故事让自己看起来更有地位,有趣的是,通过吹牛来给自己贴金这种事情并不只是孩子的专属,这种儿童时期就发展出的技能往往可以伴随人们的一生。

我们怀念童年,感慨那时的我们天真无邪。其实,人们会选择性的失忆,忘记那些不愉快的事,仅保留美好的回忆。儿童的世界,一样充满着钩心斗角。

“矛盾冲突、拉帮结派、嫉妒、排斥、羞辱,这些都是每个小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们跟社会竞争和攀比一样残酷无情。”

看到这句话,也许我们会下意识地去反对。然而,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正在帮助我们回忆起那些纯真年代的“至暗时刻”。

通过对儿童的社会行为的研究,研究者总结出了一岁到三岁的孩子的社会行为特征:

第一类被称作“具有攻击性的支配者”,在与其他人交往时主要采取进攻策略;

第二类被称作“胆小的被支配者”,特点是避免竞争和冲突,常常选择退避,但同时也会采取笼络人心的行为;

最后一种被称作“具有攻击性的被支配者”,他们会参与竞争,屡战屡败,通常采取进攻策略。这些行为特征从儿童18个月大时就开始逐渐变得稳定。

对一个孩子来说,重要的评判有四种,也就是自尊的四种来源:父母、老师、同辈以及亲密的朋友。儿童想要获得较好自尊就需要成为:好孩子、好学生、好同学和好朋友。

在青春期之前,父母始终都是孩子最主要自尊来源,在青春期之后,其余自尊来源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但父母依然拥有重要地位。

对于有多个孩子的家庭来说,长幼次序对自尊有着重要的影响。

长子往往担负着父母更多的期望,而幼子则会受到更多的宠爱。所以,长子和幼子分别形成了“以成就为中心”和“以人际为中心”的自尊模式。

长子获得了父母更长时间的爱,以及以优秀成绩满足父母期望,所以长子会有更高的自尊,但幼子的出现会父母的爱被瓜分,这也给长子一种威胁感,使他的自尊水平容易出现波动。

而幼子则没有这种担忧,所以幼子的自尊水平会更加稳定。

家庭是我们成长的第一站,它对我们的影响持久而深远。那么,什么样的家庭或者教养方式才能培养出有恰当自尊的孩子?

首先,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在我们成长的早期,观察学习是我们最常用的学习方法,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是孩子最主要的观察学习对象。

在关注孩子的自尊之前,父母要先关注自己的自尊。因为如果父母本身就有这方面的问题,却想先改善孩子的自尊,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并缺乏说服力。当然这也适用于父母教养孩子的其它方面。

其次,是平衡好“感性”和“理性”。我们既要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也要教会他们遵守规则,而且保持两者的平衡。

只让孩子遵守规则,而情感太少,会太过严厉;爱太多,教育太少,又会显得太过溺爱;找到一种能够给孩子提出合理建议,又能体现父母关怀的方式是我们需要思索的方向。

最后一条是给孩子恰当的支持。支持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条件支持(无论孩子做什么,他都将得到支持),这种支持被划入爱的范畴;另一种是有条件支持(根据孩子的行为决定是否支持他)。

无条件支持可以为孩子的自尊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父母无论如何都爱他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无条件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作“溺爱”,所以在教育中,我们还需要有条件支持。

有条件支持会让孩子训练有素,为了得到支持,他会按照父母的期望行事。从我接触到的一些案例来看,父母的支持不但可以提升孩子的自尊,还可以极大程度的改善亲子关系。

了解一个人自尊的形成及发展的过程,往往有助于理解这个人。

那么,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过往,分析一下我们的自尊是怎样形成的。这会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自尊状态,理解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标签: 自尊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