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 » 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册)

定价 ¥98.00

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册)

  这本书由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主持编写,每一章的著者都是所在领域的一流心理学家,不仅全面反映了国际心理学发展的整体状况,而且对各自领域的成果作出 了卓越的说明。各章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在全面论述各个专题的同时深入介绍该专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也作了 说明;将深奥的理论和冗长的实验与一个精巧的设计框架相结合,为读者全面理解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鼓励读者为自己而思考。

在那儿买《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册)》. . . . . .

卓越网:¥82.20  节省15.80
当当网:¥82.20  节省15.80
蔚蓝网:¥92.10  节省5.90

作者:(英)艾森克Eysenck 著,阎巩固 译
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
从书: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ISBN:756172452
字数:1147000
定价:98

目录

总序
中文版序
致谢
第1章 导言与学习技巧
 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的历史
 现代心理学鸟瞰
 心理学的伦理问题
 本章总结
 附录:学习技巧
第2章 行为的生理基础
 引言
 因果关系——身体之生理学
 基因、环境和进化
 可塑性
 脑对异常现象的觉察
 痛
 情绪与压力
 意识
 本章总结
第3章 学习和条件化
 发展一个学习理论
 刺激——刺激联结
 反应——结果联结
 特殊类型的学习
 本章总结
第4章 感觉系统
 引言
 听觉
 视觉
 触觉
 化学感觉
 回顾
 本章总结
第5章 知觉和注意
 引言
 视知觉的组织
 模式识别
 深度知觉
 物体识别
 颜色知觉
 结构主义和生态学理论
 视觉系统与脑
 注意
 听觉的集中注意
 视觉的集中注意
 注意的分配
 逢动化
 本章总结
第6章 记忆
 引言
 多存贮器模型
 工作记忆
 学习过程
 长时记忆
 语义记忆
 提取过程
 遗忘
 遗忘症
 对故事的记忆
 目击者证词
 本章总结
第7章 语言
 引言
 阅读的基本加工过程
 言语知觉
 语义分类
 语法分析和句法
 作出推断
 课文加工
 言语产生
 语言系统的结构
 本章总结
第8章 思维和推理
 引言
 问题解决
 专家知识
 推理
 概率推理
 人类思维的合理性
 本章总结
第9章 认知发展
 引言
 智力发展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
 文化传递问题
 过渡问题
 本章总结
第10章 社会性发展
 引言
 婴儿社会性发展
 早期同伴关系
 友谊与社会关系地位
 攻击与欺负
 亲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
 性别差异
第11章 社会心理学1
 引言
 认识论与分析水平
 自我与同一性
 态度
 归因理论
 本章总结
第12章 社会心理学2
 引言
 人际和团体间行为
 团体的概念
 团体的形成:团体内行为
 团体的形成:相似性和吸引作用
 社会影响过程
 参照信息影响
第13章 智力
 智力的概念
 智力测验
 遗传与环境
 智力的因素理论
 智力的系统理论
 本章总结
第14章 人格
 人格及其决定因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论
 人本主义理论
 人格测量
 人格因素理论
第15章 情绪
 引言
 情绪的定义
 情绪的类别和数量
 情绪的发展
 情绪的生物学方面
第16章 动机
 引言
 饥饿与摄食的控制
 渴
 性行为
 社会心理动机
 动机与成绩
 本章总结
第17章 变态心理学
 引言
 变态的概念
 心理障碍的解释
 抑郁
 焦虑
 精神分裂症
 人格障碍
 本章总结
第18章 治疗干预
 引言
 心理治疗的方法
 评估与诊断
 心理治疗有作用吗?
 心理治疗中的合法性和道德问题
 本章总结
第19章 健康心理学和压力
 什么是健康心理学?
 健康行为与增进健康
 压力、压力应付与疾病
 本章总结
第20章 工作与组织心理学
 引言
 组织社会化
 培训
 选拔
 组织结构
 绩效
 工作压力和健康
 领导和管理
 工作和组织设计
 本章总结
第21章 研究方法
 引言
 科学和心理学
 对人进行研究的普遍问题
 心理学研究方法
 使用相关和小组比较的研究
 访谈
 问卷法和调查法
 观察
 显著性检验
 抽样
 心理学中的定性方法
 本章总结
名词解释
名词索引
译者后记

书摘

生物学是关于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是对动植物及其在自然界中如何活动的研究。你可能会纳闷,这是让我学另外一门学科吗?本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在两个学科之间建立稳固的桥梁,心理学家需要研究生物学,而且只有如此才能对行为产生深刻的认识。
心理学家进行生理学研究,被一些理论家称为还原主义。即通过考查低一级水平(如神经系统),来解释高一级水平(如行为)。在极端情况下,还原论者认为,所 有心理学都可以还原为生理学。在这里,我们并不赞同这种观点。相反,目前的讨论仅仅在最朴素的意义上使用生物学,即通过从生物学角度看待行为,来获得一些 启发。生物学中发现的任何信息,都需要在心理学条件下得以理解。本书有意地从生物学角度开始论述,并不是为了说明只有生物学才能为心理学提供一个可靠的基 础。
本章将讨论运用生物学来理解行为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考察事情此时此地发生的原因,即引起行为的直接原因。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一个人踩上荆棘 (原因)之后,马上就会痛苦地大喊大叫(结果);我们躯体内部的变化(原因),如体温降低,会引起外部行为活动(结果),我们会去寻找食物、水和温暖之 处,来维持机体平衡。从生物学上讲,我们是一个不断繁殖的物种,彼此相互吸引,对自身内外事件作出反应。因此,行为是我们躯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行为的 探索需要考虑身体生理状况和外部环境情况,观察人行为的变化。当然,并非所有行为都能像理解踩荆棘和体温降低那样简单地去认识。大量的行为背后隐含着复杂 的原因。在解释行为上,生物学的作用显得更微妙。
第二部分是遗传。我们从父母那里获得遗传基因,基因在决定我们身体的结构上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这些结构,主要是神经系统,基因对行为产生影响。第三部分是 从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来理解行为。进化论的基本假定是,人类是从—个更简单的物种经过数百万年进化而来。它不仅用来解释人的生理结构之形成,而且也论及我 们的行为。通过考察行为如何受进化的影响,我们能够对行为产生更深的认识。 对行为最完整的描述涉及三个平行的层面:(1)引起某一特定行为而不是其他行为的直接的原因;(2)基因对躯体及产生行为的作用;(3)行为作为进化过程 的结果,它是如何产生以及动物如何利用它保持生存。在下面三节,我们将介绍这三方面的基本知识,然后针对一些具体行为,用这些知识更细致地予以说明。


最基本的语音单位称之为音素,不同语言在音素的数量和性质上有所不同。英语大约有46个音素,它们结合在一起组成500000个单词。就音素的生成而言,我们有必要区分清楚辅音和元音。辅音的发音有以下三个特点:
(1)发音方式:要么是完全爆破,要么是不完全爆破。例如,“fix"的第一个辅音{就是不完全爆破;“bat”的第二个辅音t就是完全爆破。
(2)发音位置:气流在声道中爆破的位置,可以是从嘴唇到喉结产生变化,b的发音位置在唇部,h在喉结。
(3)嗓音:气流爆破的同时,声带发出振动(如“bas”中的b),或者它们先后振动(如“pas”中的p)。
元音的发音有不同的音素,因为它们不涉及气流中断。元音的发音不同取决于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
听者在理解言语时常常会表现出分类知觉,即差别小的声音被当作同一音素。利伯曼等人(Liberman et al.,1957)报告了分类知觉的证据。他们呈现了14个辅音,如b、d和g,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明显的音素界限:物理刺激的细微变化如果产生在音素界 限范围以内时,它们对语音辨认只有很小或没有影响,但当它们跨越界限时,则影响很大。
言语知觉的复杂性
言语知觉比人们想象的要更重要。用光谱仪获得的证据可以证明言语知觉的复杂性。光谱仪原理是:由麦克风进入的声音被转换成一种电信号,通过一系列过滤器产生光谱图,即对声音频率的一种可视记录。经过光谱仪分析,声音模式不如我们正常的言语知觉那样清楚明了。
言语知觉的主要困难之一是语言分解问题。言语由相对连续的声音气流构成,我们必须把它们划分成一系列单词,在说话中我们会自然地知觉到词与词之间的依赖关系。但是,如果听别人讲一种你不太熟悉的外语,你可能发现不了声音气流中的间断。
言语知觉的另一困难是非不变性问题(non-invariance prob-lem),即对任何音素来说,其声音模式会因它前面或后面的音素而产生变化。辅音的非不变性问题比元音大,因为它的声音模式受后面元音的特征影 响。为什么存在非不变性问题呢?言语产生的速度大约是每秒10个音素(Liberman et al. ,1967),结果导致同时要发出不止一种音,这就是混音现象,它负责音素生成中的可变性。
运用上下文信息,我们可以解决分解与非不变性问题。波罗克和皮克特(Pollock & Pickett,1964)发现,用录音机单独呈现一个一个的单词,只有47%的单词能够被识别。但是,如果呈现的是言语片断,结果就会好得多,因为被试 能够运用语义以及上下文来帮助识别言语。
霍克特(Hockett,1955)在—个类比中表明了言语知觉的复杂性:
想象一下,传送带上放着一排复活节鸡蛋,它们的大小和颜色都不同,也没有煮熟。在某一点上,传送带把鸡蛋运到压碎机的两个轮子之间,这样就造成挤压和鸡蛋 破裂。滚动的鸡蛋代表一系列音素刺激,压碎机出现的混乱代表言语传输的结果。接下来,我们用一个检验器检查鸡蛋压碎的变化。根据鸡蛋有没有破裂,可以知道 流出的各种蛋白,各种颜色的蛋壳以及先到达压碎机的鸡蛋的性质。


普通心理学中,抑郁理论一直依赖于占主导地位的研究范式或看待事物的方式。习得无助概念的发展就是如此。一开始,它是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后来在认知 范式内得到修正。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和他的同事发现,当狗面对一个不能逃避的压力时(被电击),它会表现出类似于抑郁的一种状态。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后来相似的但可以逃避 电击的情况下,狗却不再企图逃避。塞里格曼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无助。它可以用于解释人的抑郁。当人们面对一个压力源,而又对它无能为力时,人就会产生抑郁状 态,无精打采,看不到积极的可能性。1978年,这个模型得到了修正,考虑了人对不可控制的结果做出的解释(Abramsonet al.,1978).即抑郁不仅仅在消极的、不可控的事件发生时产生,而且取决于人是否把它归为自身的内部特征(相对稳定),以及生活的其他方面(总体 的)。例如。一个学生将他或她的考试成绩差解释为自己缺乏能力,这是一种内部的、稳定的整体归因。与将成绩差归因为没有好好念书的人相比,内部归因更容易 导致抑郁。近来,这个模型又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可用于解释更具体的抑郁(Abramsonet al.,1989)。
在理解抑郁方面,贝克(AronBeck)的认知模型最具影响力。贝克起初是一位经过精神分析训练的精神病学家。他发现,他的病人在报告中常常歪曲现实, 充满自我批评和悲观思想。这使他十分震惊。由此,他提出,抑郁是一种思维障碍,和情绪障碍差不多。抑郁不仅仅表现为消极的思维方式(认知),正是这些认知 才是障碍的原因。更进一步说,这些认知是一个人的持久特征,是未来产生抑郁的易感性因素。
贝克的抑郁认知模型有什么证据吗?大量证据表明,抑郁的人的确消极地思考问题。抑郁症患者是自我批评的、悲观的,并且沉溺于失败之中(Gotlib & Hammen,1992)。然而,这个理论的另一些方面却没有得到多少支持。过去检验这个模型通常采用两种方法。首先是抽取一个当时并不抑郁的被试样本, 测量他们的认知,通过一段时期的跟踪,看他们是否表现出消极认知。那些最初不抑郁的人,后来可能变得抑郁。这种方法的问题是,研究需要使用测量。为了确保 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必须长时间跟踪大量被试,以保证有足够多的人变得抑郁。与此相关的还有,那些已从其他症状中恢复过来的人们有消极的认知。
尽管测量存在一些问题,莱文松(Peter Lewinsohn)和他的同事在美国的俄勒冈州还是进行了一项研究(Lewinsohn etal.,1981)。他们招收了一千名志愿者,分两个阶段进行抑郁水平测量,间隔时间为12个月。在第一次测量时,对被试的认知也进行了评估,包括对 未来的正面和反面的期望,对控制自己生活的看法,以及那些对抑郁重要的各种非理性信念。对认知模型来说,令人感兴趣的是,一些在第一阶段没有感到抑郁的被 试,在随后的跟踪观测中却变得抑郁了。那些在第一阶段有更多消极认知的被试,在研究过程中变得抑郁了,我们能这样说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些在研究开始时有 更消极认知的被试,已经是抑郁的被试了。
莱文松等(1981)的成果不支持认知模型,能够得到的结论是,当人们抑郁时,人们会消极地思考问题,但在抑郁之前他们并不消极地思考。另外一些证据表 明,当人们从抑郁中恢复以后,以前的消极认知——信仰、态度、感知和记忆,都恢复到了正常状态(Barber & De-Rubeis,1989)。明显的解释是,认知消极并不是造成抑郁症的原因,消极认知只是人们得了抑郁症之后,在思维上的一种表现形式。然而,一些 研究者认为,答案并不这么简单。
……

书评

中文版序

中国心理学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迄今已经走过八十余年的曲折历程。进入90年代,心理学在中国取得了为世人所瞩目的成绩。中国心理学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新世纪第一个国际心理学大会将于2004年在我国北京举行。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时代呼唤创新精神,呼唤对自身的认识。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系一直呈现增加趋势,已经从1981年的4个增加到2000年的 16个,翻了两番;大学所在地遍布全国各地,心理学系的学生数量也大幅度增长,心理学正逐渐成为大学中的一个热门专业。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逐渐对心理学 发生了兴趣,迫切希望了解心理学,如医学、司法、体育、企业、政府部门等等。心理学的重要作用正迅速得到全社会的承认,成为一门广受欢迎的学科。鉴于心理 学的重要意义和已取得的成绩,我国已将心理学列为一级学科,还被指定为全国大专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在这种形势下,全面、详实、公允、深入的普通心理学教 材的出版就十分必要了。
目前国内出版的心理学教材,尤其是翻译的教材大都源自美国。当然,正如本书作者英国心理学家M.W.艾森克教授所讲,美国教材具有较高的可读性与良好的产 品价值,然而,这些教材对非美国的心理学工作者的贡献甚少述及,这对于青年学者广泛学习各国心理学家的先进经验、拓展知识领域显得不足。此书恰好弥补了这 一缺憾。
此书是在M.W.艾森克教授主持下由众多专家参与下编写完成的,与以往的普通心理学教材相比,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此书更全面地反应了国际心理学发展的整体状况,尤其对于欧洲心理学的发展与贡献做了详细的介绍,从而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其对心理学的理解更为全面,也更为客观。
其次,此书的撰写遵循科学、严谨的写作规范,深入浅出。本书各章的作者都是欧洲该领域最杰出的专家,各章节的设定与编排都经过严密的系统设计。它不仅反映 了各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与观点,而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前后呼应,理论联系实际,使读者能够切身感受到心理学领域的博大精深和心理学成果的实际 应用价值。
再次,这本书既不是那种堆砌“陈年旧事”的典籍,也不是一家之言,而是引导读者步入心理学殿堂的手册。整部书的各章既相互独立,又有机地连结为一个整体。 各位作者在全面论述各个专题的同时,深入介绍了该专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也进行了说明。反映了作者们科学、求实、严谨的 作风。
作为一本教材,本书还具有很多优点,值得大家一读:
第一,此书区分了两种事物:科学事实与观点。前者是研究者通过科学研究得到的结果;而后者是研究者对现象和事实的解释与看法,不同的观点需要通过科学的程序来验证。正确区分科学事实与观点对我们认识与解释心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此书将大有裨益。
第二,心理学的研究发展已经超越了以前狭隘的定义,已经从关注实验室中的人转化到了研究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心理学的范围已扩展到了人类生存的几乎所有 领域,从关注人的身体、生物学意义、基本的生理与认知过程转化到了关注人的整体心理感受,乃至与之密不可分的社会组织。此书包含了与心理学有关的方方面面 的内容。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本微缩的心理学“全书”。研习此书对于读者全面了解心理学是大有助益的,也可以说是个捷径。
第三,本书内容语言流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实验与事实,能够引导我们加强科学素养,教会广大读者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心理学研 究。总之,此书以全新的视角全面地反映了心理科学的发展,客观地介绍了各种重要的发现与原理。所以说,这是一本优秀的心理学教材。
2l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也是属于年轻人的世纪,心理学的发展与兴盛取决于年轻人的努力。希望广大年轻读者充分利用这本书,打下坚实的基础,早日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厚粲
2000年10月于北京

标签

eysenck Eysenck 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华东师范大学 经典教材 心理学导论

评论0

最新评论

心理学分支 » 普通心理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