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0~3岁儿童心理百科(第11版)

> 孩子的世界:0~3岁儿童心理百科(第11版)

[美国] 黛安娜·帕帕拉 萨莉·奥尔兹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6
9787115223821
68.00

看着小时候的照片和录像,可能会让你感到,你正一步步走回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这些在时空中凝结的影像真的是你吗?端详着自己出生后不久的照片,你是否想知道刚刚降临到这个世界时的感受?看到那张你第一天上学时拍的相片,你是否记得,当初见到老师你紧张吗?这样一直翻到你高中毕业时的合影,你是否感慨,一个无助的婴儿,是如何成长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学生,再成为一个穿着毕业礼服准备步入成人世界的人呢?

照片并不能告诉我们一个孩子成长变化的过程。即使是一系列追踪孩子成长的家庭录像,也不能捕获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太微妙了,以致我们只有在变化发生之后才能发觉。而这些发展性变化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正是本书的主题。

当你重新进入到一个孩子的世界时,请牢记,真正的儿童并不是印刷在纸上的抽象概念,他们是一群充满生机、会哭会笑、时而大声呼喊、时而发发脾气、喜欢提出问题的人。在杂货店、公园、电影院里,还有街道上,观察你周围的孩子们,倾听他们,关注他们。停下来专心地去看去听,他们正面临着和经历着生命的奇迹。回忆自己小时候,是什么使你成为现在的样子。运用从本书中获得的洞察力,你可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你所见到的每一个孩子。

第1章 探索孩子的世界

探索儿童发展的奥秘:过去及现在

儿童发展方面的研究关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和稳定性。发展科学家,即从事儿童发展专业研究的人,既着眼于儿童从胎儿期到青少年期的变化模式也关注在此发展过程中保持稳定的那些特质。

发展科学研究两种改变:量变与质变。量变是一种数量上的变化,比如身高、体重、词汇量或者交流的频率。这种变化基本上会在整个儿童期持续。质变是一种在类型、结构或组织上的改变。质变是非连续的,其标志是出现一种新现象。例如,儿童最初没有言语交际能力,尔后却可以理解词汇,继而可以运用词汇进行交流。

除了这些变化之外,大多数人在人格和行为方面表现出一种基本的稳定性,或者说恒定性。举例来说,大约有10%~15%的儿童始终都是腼腆的,还有10%~15%的儿童一直是勇敢的。尽管各种各样的影响会改变这些特质,但它们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尤其对那些极端的个别儿童而言。

儿童的哪些特征是最可能持久不变的?哪些是可能变化的?为什么?这些都是发展科学家们努力探索的问题。

对儿童发展的正式科学研究是新近兴起的。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研究儿童世界的方法发生了一些戏剧性的变化。

早期方法

儿童发展科学研究方法的先驱是婴儿传记,这些日志连续地记录某个儿童的早期发展。德国哲学家狄特里克·泰德曼在1787年发表的日志中记录了其对自己儿子的感觉、动作、语言和认知发展的观察。此类观察具有典型的推测性质,例如泰德曼观察到,儿童吮吸裹着甜东西的桌布的时间比吮吸护士手指的时间长,由此便认定吮吸“不是天生的,而是习得的”。

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首次强调了婴儿行为的发展本质。1877年,由于相信通过研究人的起源(种族层面和个体层面),人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自身。达尔文出版了由他记录的其儿子多迪在最初12个月里的感觉、认知和情绪的发展。达尔文的日志给婴儿传记赢得了体面地位,在之后60年里陆续又出版了大约30本此类日志。

发展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

到19世纪末,西方世界的若干项进展为儿童发展的科学研究铺平了道路。科学家们解开了受孕之谜,并争论天性(天生的特质)和教养(外界的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病菌和免疫的发现使得更多的儿童得以在婴儿期存活;由于廉价劳动力的充裕供应,做童工的儿童减少;法律保护儿童免于工作过长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上学;父母和教师变得更加关注如何识别和满足儿童的发展性需要;心理学的新兴分支告诉人们,可以通过了解自己在童年期受到的影响来更好地理解自我

但是,这门新学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20世纪早期,儿童研究的先驱斯坦利·霍尔出版了名为《青少年》的畅销书(虽然不那么科学),青少年才被看做是发展过程中一个单独的阶段。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爱荷华、明尼苏达、哥伦比亚、伯克利和耶鲁等大学建立了若干研究所,这标志着儿童心理学业已成为一门具有专业从业者的真正的科学。

几乎从一开始,发展科学就是一门交叉学科。当前的儿童发展研究者们展开了多个学科的广泛合作,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基因学(研究遗传特质)、家庭学(关于家庭关系的跨学科研究)、教育学、历史学和医学等。本书概括了以上所有领域的研究成果。

研究前沿

尽管儿童作为科学研究的焦点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这种探索仍然在发展当中。发展科学家提出的问题、运用的方法以及提出的解释,都比25年前更加精细复杂和兼收并蓄。这些转变反映了在新研究或挑战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理解的进展,也反映了文化和科技背景的变化。测量眼动的敏感性工具揭示了婴儿视觉注意与儿童期智力之间的有趣联系;摄像机、盒式录像带和计算机等工具的使用,使得研究者可以记录婴儿早期情绪的面部表情,分析母亲和婴儿如何进行交流;大脑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探测气质的奥秘和精确定位逻辑思维的来源成为可能。

传统的关于基础研究(单纯的智慧探索)和应用研究(关注一个实际问题)的区分变得不再那么有意义。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被直接应用于儿童抚养、教育、健康和社会政策等领域。例如,研究学前儿童对死亡的理解,可以使成人帮助儿童应对亲友丧失;研究儿童的记忆,有助于确定儿童法庭目击证词的可信度和分量;研究那些增加低出生体重、反社会行为和青少年自杀等风险的影响因素,可以为预防这些不良事件提供建议。

探索儿童发展的奥秘:基本概念

发展科学家从三个领域或方面研究个体的变化和稳定性,贯穿了儿童期和青春期的五个阶段。

发展的领域

出于研究的需要,发展科学家们划分了三个领域: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心理社会发展。事实上,这些领域是相互关联的。

身体和大脑的发育、感觉能力和运动技能的发展以及健康属于生理发展,且会影响发展的其他方面。例如,一个耳朵经常感染的儿童,其语言发展可能会比一个没有这种生理问题的儿童要迟缓;在青春期,生理和荷尔蒙的巨大变化会影响到自我意识的发展。

诸如学习、记忆、语言、思维、道德推理和创造性等心理能力的变化和稳定性构成了认知发展。认知发展与生理、社会和情感的发展紧密相关。例如,说话的能力依赖于嘴和大脑的生理发展;而一个难以用语言表达自我的儿童,可能会引起他人的消极反应,并进而影响其受欢迎的程度和自我价值感。

人格、情绪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稳定性构成了心理社会发展,而这也会影响认知和生理功能。例如,对于测验的焦虑可能会使儿童获得较差的成绩;社会支持可以帮助儿童应对生理和心理问题带来的压力。反之,生理和认知能力也会通过作用于自尊和社会接纳而影响心理社会的发展。

尽管我们将分别从生理、认知和心理社会三个方面介绍儿童发展,但是儿童并不是各个孤立部分的集合体,发展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在全书中,我们都会强调这三个领域的相互联系。

发展的阶段

儿童什么时候成为青少年,青少年什么时候长为成人,这些并没有一个客观、确定的时刻。因此,发展的阶段划分是为了便于社会交流而使用的概念。

在本书中,我们按照西方工业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五个发展阶段来展开讨论。在考查了第一阶段(出生之前)的关键变化后,我们将描绘婴儿期和学步期儿童的生理、认知和心理社会的发展(见表1.1)。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年龄的划分是粗略、主观的。

尽管儿童在处理每个时期的典型事件和问题的方式上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科学家认为,正常的发展必须满足某些特定的基本需要,完成特定的任务。例如,婴儿依赖成人提供的食物、衣物和庇护,需要与人接触,需要情感。他们形成对父母和照料者的依恋,父母和照料者也形成对他们的依恋;随着语言和自主运动的发展,学步期儿童变得更加自信。他们需要维护自己的自主性,但也需要父母为他们的行为设限;在儿童早期,儿童变得更加自我控制,对其他儿童更感兴趣;在儿童中期,控制行为的任务逐渐从父母过渡到儿童自身,而且同伴群体变得日益重要;青少年期的一项主要任务则是寻求人格、性别和职业的自我同一性。随着青少年的生理成熟,他们开始准备离开父母的羽翼,处理由此而导致的需要和情感冲突。

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为什么每个儿童都如此不同呢?研究者必须弄清所有儿童都会经历的普遍过程和个体差异,同时考察影响发展的因素及其后果才能回答这个问题。儿童之间的差异表现在性别、身高、体重和体型,健康和能量水平,智力,以及气质、人格和情绪反应上。儿童生活的背景也不一样,如他们生活的家庭、社区和社会,拥有的社会关系,就读学校的类型(或者说他们是否上学),以及他们如何打发自己的空闲时间等。

遗传、环境和成熟

发展的某些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遗传,即从亲生父母那里遗传的、与生俱来的特性或特质;另一些影响因素则大部分源于内部或外部环境,如孕期子宫之外的世界,还有经验的习得,其中包括社会化,即儿童对文化中的价值体系的接纳。哪些因素对发展的影响更大呢,遗传还是环境?这个问题曾经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理论家在天性(遗传)和教养(出生前后的环境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上各抒己见。

婴儿期和儿童早期的许多典型变化,例如走路和说话能力的出现,与身体和大脑的成熟密切相关。身体和大脑的成熟,使生理变化和行为模式按照普遍、自然的顺序逐步展开,包括为掌握说话、走路等新能力做好准备。当儿童进入到青春期,再到成人期,天生特质(遗传)和生活经验(环境)的个体差异在儿童适应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发现自我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所有的儿童都会经历成熟过程,但其进度和时间是有差异的。在本书中,我们只讨论逻辑思维和某些特定事件出现的平均年龄,如说出第一个词、迈出第一步。但是这些年龄仅仅是平均数,只有极端偏离平均年龄时,我们才会认为发展是异常超前或者延迟了。

为了理解儿童发展,我们需要研究每个儿童独特的遗传特质;需要考虑许多影响儿童的环境或经验因素,尤其是家庭、邻居、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和文化等这些主要的背景;需要考虑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我们需要理解哪些发展主要是自然成熟的过程,哪些发展更加具有个体差异性。我们既需要考虑在某一年龄或某个时代影响大多数人的因素,也要考虑只影响特定个体的因素。最终,我们需要考虑时间如何强化某些特定影响的作用。

发展的背景

人类是社会性的存在。从一开始,人就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发展。对一个婴儿来说,直接的背景一般就是家庭。然后家庭又受到更为广阔且随时变化的邻居、社区和社会的影响。

家庭

历史上,在美国和其他西方社会中,父母和子女通常一起在家庭农场中劳作。现在,大多数美国家庭都是城市居民。他们拥有更少的孩子,而且许多家庭的父母双方都外出工作,儿童很多时候都待在学校或者托儿所。离异家庭的儿童可能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也可能在两方之间来回搬动。家庭中可能有一位继父或继母、异父母的兄弟姐妹,或者自己父亲或母亲的生活伴侣。无子女的单身人士、未婚父母以及同性恋家庭的数目也越来越多。

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家庭,以及一些从上述地区搬到美国生活的家庭中,大家庭是一种传统的家庭模式,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姑表亲和其他远方亲戚组成的多代血亲关系网络。大多数人生活在大家庭中,和亲戚们日常接触。成人经常一起承担维持家计和抚养孩子的责任,年长的儿童负责照顾弟弟妹妹。通常这些家庭以女性为首。现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大家庭在发展中国家也不再那么典型了。

社会经济地位和邻里环境

社会经济地位包括收入、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社会经济地位通过一些相关因素,间接地影响发展结果(见表1.2,例如儿童的家庭类型、邻里环境、营养水平、医疗护理、管理监督、学校教育和其他一些可以获得的机会)。

贫穷,尤其是长时间的贫穷,对儿童和家庭成员的生理、认知和心理社会状况都有害处。贫穷家庭的儿童很可能比其他儿童出现更多的情绪或行为问题,而且他们的认知潜力和学校表现可能更糟。富裕家庭的儿童也可能会有风险,他们处于高成就的压力下,经常被忙碌的父母忽视,因此出现物质滥用、焦虑和抑郁的几率更高。

邻里环境的构成会影响儿童的发展。与一些靠领救济金过活的贫穷邻居生活在一起,儿童不太可能得到有效的社会支持。但是,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和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等从贫穷中崛起并获得高成就的特例也告诉我们,即使处在糟糕的风险因素中,也可能会有积极的发展。

文化和种族

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整体生活方式,包括习俗、传统、法律、知识、信仰、价值观、语言、物质产品(工具、艺术品等),以及社会群体成员习得、共享和传递的所有行为和态度。文化通过与其他文化的联系而不断变化,例如,现在全世界都能听到美国音乐。

种族群体由那些因独特的文化、祖先、宗教、语言而联合在一起的人构成,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形成一种共享的身份认同和共享的态度、信念和价值。种族和文化模式对儿童的影响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家庭的构成及其经济和社会资源,群体成员互动的方式,吃的食物,儿童玩的游戏、学习的方式和在学校中的表现,成人从事的职业,家庭成员思考和认识世界的方式,等等。例如,美国移民家庭中的儿童生活在大家庭中的可能性是本土儿童的两倍,而且,其母亲外出工作的可能性更少。但是,移民和少数族群在试图保持自身的文化或价值观的同时,常常会通过学习主流文化的语言、习俗和态度来适应新文化。

美国一直是一个多种族的移民国家,但是,移民人口的来源正在逐步从欧洲和加拿大转变为亚洲和拉丁美洲。2003年,31%的美国人是少数族群,包括非裔美国人、西班牙裔人、美洲印第安人、亚太裔人士等,这个比例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已增长了3倍。预计到大约2040年,少数族群人口的比例可能会扩大到50%。

历史背景

发展科学家一度很少关注历史背景,即人们生活和成长的时代背景。后来,研究者开始关注与时间和地点相联系的特定经验如何影响儿童的生活。例如,推孟的被试样本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步入成年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奥克兰样本;伯克利研究的样本,大约处在20世纪50年代的战后繁荣期。这些时期,对于儿童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青少年呢?对于成人呢?这些回答自然是不同的,且意义重大。

常规和非常规影响

为了理解发展的相似性和差异,我们必须同时着眼于常规的影响因素(即影响许多人或者说是影响大多数人)和仅仅涉及某些特定个体的影响因素。

常规的年龄-年级影响因素对于某一特定年龄的人来说是高度相似的。这些影响包含生物性事件(如青春期)和社会性事件(如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生物性事件的时间表是固定的,在一定的常规范围内(儿童在3岁时不可能经历青春期)。社会性事件的时间表则相对比较灵活,在个体成熟的条件内随时间和地点有所差异。西方工业社会中的儿童通常从五六岁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但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儿童入学则晚得多。

常规的历史性影响因素是指一些重大事件(如经济大萧条或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塑造了某一代人的行为和态度,他们在生活中的某个成长阶段经历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例如,在大萧条和二战期间长大的人,常常表现出更强烈的相互依赖感和信任,而这些在最近的几代人里已逐渐减弱。由于生活的时间和地点,这一整代人可能都会体验到饥荒、核爆炸或者恐怖袭击的影响。在西方国家,医学进步、营养和卫生状况的改善,显著地降低了婴儿和儿童的死亡率。在当今社会长大的儿童则受到了计算机、数字电视、互联网和其他科技发展的影响。诸如职业母亲的增加等社会变化极大地改变了家庭生活。

非常规影响因素是指一些对个体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的不寻常的事件,因其出乎意料,所以可能引起压力。它们或者是在非典型时期发生的典型性事件(十几岁时早婚或年幼时丧亲),或者是一些非典型性事件(如有先天缺陷或遭遇空难)。当然,也可能是快乐的事件,比如中彩票。年轻人可能会因酒后驾车或者申请奖学金而遭遇一些非常规生活事件,因此是积极地参与到自己的发展之中。

影响的时间:关键期或敏感期

在一项著名的研究中,奥地利的动物学家康德拉·洛伦兹一边嘎嘎叫着,一边摆动着手臂摇摇摆摆地向前走,致使新出生的小鸭子像追随母亲一样跟着他。洛伦兹告诉我们,新孵化的小鸭子会本能地追随它们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物体,无论其是否是自己的物种成员。这个现象被称为印刻,而且洛伦兹认为它是自动化的和不可逆的。通常,这种本能的联结是和母亲之间建立起来的,但如果事件发生的自然程序被打乱,则会建立其他的依恋,或者不会建立依恋。洛伦兹认为印刻是由学习的先天倾向导致的。

关键期是一个特定的时期。在这一特定时期,某一事件的发生或缺失会对发展产生特定影响。如果一个必要的事件在成熟过程的关键期没有发生,则常规的发展也不会发生,而且其导致的反常模式是不可修复的。但是,关键期的长短并不是绝对固定的。如果通过改变小鸭子的饲养条件减缓它们的成长,形成印刻的关键期可能会延长,甚至可能会无法形成印刻。

人类是否会经历关键期?以妊娠期为例,如果一位妇女在孕期的某些特定时刻照X光、服用某些药物或感染某些疾病,根据这些“冲击”的性质及其发生的时间,胎儿可能会受到特定的不良影响。关键期也可以发生在儿童早期,在关键期剥夺儿童的某些特定经验,可能会导致其生理发展的永久性迟滞。例如,如果一种阻碍双眼肌肉聚焦能力的问题在生命早期没有得到矫正,则儿童不会发展出双眼深度知觉。

关键期的概念是有争议的。因为人们发现,发展的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可塑性,即使在生理发展领域亦是如此。所以考虑使用敏感期这一概念可能更有用处,也就是说,儿童可能在某些特定时期对某些经验尤其敏感,但是之后的经验仍然会影响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发展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儿童如何发展的理论。其中的两个基本问题是:(1)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2)发展是连续性的还是阶段性的。

问题1: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这一争论可以回溯到18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认为幼小的孩子是一张白板,外在社会可以随意在上面“书写”。与之相反,法国哲学家让-雅克·卢梭认为,儿童出生时是“高贵的野蛮人”,他们在受到社会的污染之前会一直按照自己的积极的自然趋势发展。我们现在知道,这两种观点都太过简单。不仅儿童自身内部的驱力和需要会影响发展,他们也是社会性的动物,不能孤立地获得最好的发展。

洛克和卢梭的哲学争论导致了关于人类发展的两种对立的模型:机械论和机体论。洛克的观点是机械论发展模型的先驱。根据该模型,人像机器一样对环境的输入做出反应。如果我们知道人类“机器”是如何组装的,了解了对其起作用的内部和外部力量,我们就可以预测一个人将会做什么。机械论的研究试图识别那些使得人们之所以那么做的因素。例如,为了解释为什么有些大学生喝太多的酒,一位机械论者可能会寻找一些环境影响,例如广告,以及他们的朋友是否饮酒过量等。

卢梭的观点是机体论发展模型的先驱。这一模型将人们看成是主动的、成长的机体,可以在运转中决定自身的发展。他们会主动发起行为,而不是仅仅做出反应,改变的动力是内在的。尽管环境影响可以加速或减慢发展,但并不是引起发展的原因。人类行为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不能通过将其分解为应对环境刺激的简单反应来进行预测。一位机体论者在研究为什么有些学生喝太多酒时,可能会关注他们选择在何种情景下和哪些人一起喝酒。他们是会选择喜欢聚会的朋友,还是更加刻苦好学的朋友?

问题2:发展是连续的,还是分阶段进行的

机械论和机体论发展模型在第二个问题上的观点也是不同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分阶段的?

机械论者认为发展是连续的,就像是在斜坡上爬行一样(如图1.2)。这些理论家认为,发展连续地受到相同的潜在过程支配,从先前的行为可以预测后来的行为。他们关注量变,例如关注某种反应发生频率的变化,而不是反应类型的变化。

机体论者强调质变。他们认为发展是在一系列不同的阶段发生的,就像沿着楼梯行进。在每个阶段,人们处理不同类型的问题,发展不同的能力。每个阶段都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并为接下来的发展作准备。

动态平衡

随着儿童发展研究的进展,机械论和机体论模型的影响力发生了转换。大多数早期的理论先驱,包括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埃里克·埃里克森和让·皮亚杰等都偏好机体论或阶段论的取向。直到20世纪60年代,学习理论因约翰·华生的工作而得以流行,机械论的观点获得了支持。

当前,许多理论和研究的焦点集中在行为的生物学和进化学基础上。发展科学家不再寻找广泛的阶段,而试图发现哪些特定类型的行为表现出连续性或缺乏连续性,以及每种行为涉及到哪些过程;不再争论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而是时常会发现影响的双向性:人们改变世界,正像是世界改变他们一样。一个生性活泼开朗的小女孩可能得到成年人的积极回应,这使得她相信自己的微笑会得到回报,也激发了她更多的微笑。随着儿童的成长,天生倾向引导他们选择或发起活动,例如学习某种乐器,从而进一步发展这些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