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人格测量模型
作者: 阳志平 / 5213次阅读 时间: 2011年1月14日
来源: http://www.yangzhiping.com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1mD?6G6C g^

一种新的人格测量模型

xM)]oqh }+Z0 心理学空间.io0d@6h6S4d

有位网友在社区中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心理学空间X7a*K9x%u v-kO w

;V3Z I&iSM0有些时候,很不清楚个性的问题。比如现代社会很多工作机会都要比较外向一点,而内向的人是不是就得必须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呢。哪些个性是可以固守的,哪些又是需要锻炼以适应这个社会的。心理学空间AMZH TQ1U

1{*rum J8_l0这是一个很有共性的问题,所以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我的心得。先说通俗层面的。比如,大家从小到大,就经常听到类似的描述:外向的人容易成功外向的人更长寿于是,我们在社会规范的约束之下,会强迫自己装得很外向。其实,有时候,自己更喜欢内向。如那位网友所言:哪些个性是可以固守的,哪些又是需要锻炼以适应这个社会的。心理学空间3r L%]5~;~3t

心理学空间5z&S]6dPO

再说学术层面。传统的人格心理学对人的划分,少不了外向、内向这对维度。然而,实际上,这种区分是很有问题的。我们可以将人格心理学对人的划分,大体上分成特质取向、社会认知取向,内向、外向说的其实就是特质取向;而社会认知取向,却是被特质取向的心理学家所忽略的。比如,那位网友所提出的问题:哪些个性是可以固守的,哪些又是需要锻炼以适应这个社会的。在她心目中,她实际上认为有些个性应该固守,有些个性则又应该调整以适应社会。请注意这种心理状态的微妙之处。也就是说,正常的人类,在面对特质(也就是那位网友同学所说的个性,比如内向、外向这是一对人格心理学中,典型的特质)的时候,会采取不同的社会认知取向(也就是说,会依据自己的内心需求,而对不同的个性特质加以取舍或决策)。

2Q7_0`ZA _.f(YG0 心理学空间.SWI J1]wD

在以往,人格心理学家是忽略了这种微妙之处的。比如,任何一个特质取向的人格测验,无论是大五人格模型,还是其他模型,都没有考虑人们除了特质之外的动机、内心需求等。同样,一个纯粹的考察内心需求的人格测验,如爱德华人格测验,则又忽略了人格特质。

}5Qd|@1KL,s E P0 心理学空间y UQ"z$C#T

于是,尝试结合这两者的心理学家,在这几年,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格测量模型,大家看看在这种新的测量模型之下,心理学家们会如何来测量人。为了说明这种新的理论框架,特别举一个简化的例子。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心理学家实际上对人的划分不会这么简单。

/f0uS`0_0 心理学空间 s^-OKs o Y

动机\特质心理学空间"k,Ji8nL

心理学空间;m ODuS^(_'r

内向心理学空间o*I T"b rs6\,H

HbP~!]p/W HE0外向心理学空间:Y YD"Gm [1[V_L-\H

心理学空间.kw+Toox\$X J,T!y

高合群

-R7F U`h1_@ W0

2A;Ugi|v;b(u]0渴望情感和友谊,却在人际交往的许多场合下感到困难心理学空间 RB _G+gS

心理学空间ES3V5E(S-q"B

在寻求广泛的人际交往关系时没有冲突

8sE vc{:[*fbI0 心理学空间?2Z/D j)A8V

低合群心理学空间ciw rM6J

]1m2m\TfS k1Us+I0独自工作时感觉舒适和更有效率;不在意别人的想法心理学空间N g#e@ s$O|;cL6D

&g_8Ue&bUHaE0很注意和善于建立人际关系,却并不依赖它们心理学空间%_R t1L-E^p

心理学空间#mr#g`r

按照特质来划分,可以将人分成内向、外向;按照动机或者社会认知取向来划分,则可以将人划分为高合群取向、低合群取向的人。心理学空间WP)l3m,?0z(sk A

心理学空间J;@E&_I6? ]-yU

如果一个人的动机与他的特质相吻合,那么这人一般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产生心理冲突。而那位网友的冲突,则来自,从动机上来讲,她可能是一个高合群的人,很希望跟朋友在一起;而从特质上讲,她则可能是一个内向的人,更享受内心世界带来的宁静而非外界的评价。这样就产生了冲突,从而塑造了一个有意思的人。同样,如果一个人在动机上是低合群,在人格特质上是外向,这种人则常常在销售行业可以发现。这类人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但是却并不依赖它,想抛弃某种情感关系,随时都可以抛弃。

\O/JH#z~0

ohCYsN*\0动机与特质不会发生冲突的,则可以在内向-低合群;外向-高合群这两人看到。

|7sJ p3{v;y9|:W0

6QD9e0I&J"Z0不过按照这种理论架构去设计人格测验,传统的李克特量表、形容词评定、迫选题的思路都不行了,必须采取新的设计思路。

7RUd]*WQ_ w O D0

B2Gd;oS,z0附带提一句,荣格之所以伟大,MBTI之所以部分有效,在我看来,它成功之处在于尝试性地初步开始结合动机与特质,比如,内向的情感,这种MBTI的描述其实初步做出了这方面的尝试,只是不足够科学与系统而已。荣格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划分人,而只是凭借朦胧的、对人性深刻的认识,而做出了自己初步的尝试。而我们今天的心理学家,则完全可以比荣格做得更系统、更优雅。心理学空间u`qIX#X

wg9IVw1R` ^"D005 August 2008心理学空间b hofs;w3j#CV'Px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心理学与SNS:观察与实践 阳志平
《阳志平》
奴隶游戏为什么更受欢迎?—兼谈APP开发的七项心理学原则»

 阳志平


阳志平,安人公司研发负责人,从事心理健康与认知科技产品研发。

主页:http://www.yangzhiping.com/
微信公共帐号:心智工具箱 / mind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