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慧敏: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作者: 迟毓凯 / 8402次阅读 时间: 2011年12月28日
来源: 世纪心理沙龙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A;N \-yV+A

越来越热的心理学与电视的结合日益增多,但也出现了为了收视需要而出现的暴露隐私、“伪咨询”等问题,如何看待当前电视的心理访谈节目及其困境,如何寻找合适的电视与心理学结合的模式,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作者石惠敏,来源:《青年记者》。——www.xlxcn.net心理学空间 s9d!HsXe

#E1F3| PV6}nh0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工作变动、人口流动、竞争加剧等问题使人们处于亚健康状态,心理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和困扰现代人的难题。在这一背景下,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应运而生,以其贴近性、服务性的定位,深切的人文关怀,受到了观众的强烈关注。

} H&G9q"C$h j+M0 心理学空间HPZh5uk'Z

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开办了我国第一档以现场个案访谈为电视表现形式的心理栏目《心理访谈》,随后,上海、哈尔滨、深圳、广州等地的电视台也陆续开办了《心灵花园》、《心理时间》、《守望心灵》、《夜话》等栏目。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以其对现代人心理状态的关注、独特的节目定位和人文关怀的节目诉求,以及专业化的心理分析和服务,引起了广大受众的强烈关注和社会反响,成了电视节目的收视“新宠”。心理学空间n1lc*G7V/C8RiZ

心理学空间5X3X-J2O?)Rn

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内涵和定位心理学空间7Y2Wk[1IS2h!RD

心理学空间 C+E"}h Ud i

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是电视谈话节目的一种。电视谈话节目,是把人们私下的谈话搬到电视这个大众媒介上,借助人际传播来实现大众传播的一种传播形式,它是一种一般由主持人、嘉宾和(或)现场观众就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或辩论的电视节目形式。

K'T6by"O~L9n@R0 心理学空间#iV'n0Z5Rf

目前的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多为“真实的心理案例”与“心理专家点评”相结合的“1+1”模式。心理学空间 qaHr-Ry?

}8w peh1r7BRG0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大多定位为服务类节目,和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北京电视台《快乐生活一点通》等以往的服务类节目不同,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提供的是心灵服务,是帮助现代人提供心理咨询,解决心理问题的深层服务。

Jt/m&Y7S%tt0

jLOd6~Z Gf0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特点心理学空间r)s7~g8S.B6p

~tX[:^ A"~/N0(一)节目形态

s J*xM Jo4Cj}0 心理学空间G z;o+U$q ey

1.节目选题的细分化和小众化心理学空间V&N6d M5T3C

心理学空间;a tR&_q(V(}]

以现代人心理困境和心理问题作为节目选题,是电视节目题材不断细分、从大众走向小众、不断填补不被人重视的传播空白点的表现。如深圳卫视少儿频道的心理访谈类节目《守护心灵》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作为节目定位,紧贴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从深圳本土发生的真实案例入手,剖析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历程和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心理学空间5ex&zP9?/?:}&c&is

心理学空间)C(e3?W w7M

2.注重互动性

(V ~(d,^^2yA0

:c2j~bh0互动性不仅是沟通观众、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也是检验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法宝。如《心理访谈》在央视国际网站设置栏目的观众互动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第一手材料或当事人;《守望心灵》栏目开设了短信平台,除了热线电话外,观众只要发送短信,栏目也会有专人整理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观众。同时,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还不定期地举办一系列公益活动等。

#pPL4h'x4_`0 心理学空间 e,@;Nq*EV

3.多种电视表现手段的运用心理学空间x2c2f/I)Y5X

C4t6hLh;bDrX0丰富多样的电视化手段的运用,如演播室现场个案访谈、外采的模拟短片、心理测试游戏等,不仅可以增强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的服务性,更增强了其电视表现力和观赏性。

wb)la2c yN(U.]d0 心理学空间QCb:w4M-Pq;d4O

演播室现场个案访谈:多为有心理症结的人向心理医生求助,医生当场帮其诊治心理问题,提供解决方法。如央视的《心理访谈》,将心理专家与咨询者在诊室中咨询沟通、探讨治疗的全过程搬上荧屏,现场展现心理学专家为咨询者化解心理矛盾、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心理学空间:bL-`*[ f^r7Z

心理学空间]-}wb!w;O#i6g#A

外采的模拟短片:模拟短片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真实案例的情境重现,还有些是热播电视剧中的经典镜头。心理学空间!x#fd yD%f^R"S

心理学空间)z-m"c1nLV O

心理测试游戏:如“你住在森林中的小屋里,晚上突然有人敲门,你想进来的会是谁?”等趣味心理测试游戏。

`\6Lkt+y0

5J+g-Q"WJ;^6L+s y'J0(二)心理学的解读视角心理学空间Fn6vtssY cF

1|/pkQ-y|i'QCQ0在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中,采用了心理学的解读视角,“提示大众所不熟知的心理背景信息,并能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上进行开掘,并试图为当事人提供解决方案。”

E5O2P8YX4h}5qm0

k+i"a'Qptm0央视《心理访谈》的制片人梁红认为,“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栏目选择的当事人绝不仅仅局限于‘有心理问题的人’或是‘心理病’的个案,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或在不同人生阶段都存在着心理困惑,这在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心理压力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面对的问题,所以栏目的设置着眼点不是在‘病’或‘问题’上,而是在‘压力与健康’上。当事人的烦恼大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

d l5Yxz0?4F.h0

x)Nq&V-N\A3Gj(U0(三)价值和文化诉求心理学空间QW$j"` ?up~h

/D(^?:m9X k'q0越来越关注于人们的精神需求,体现出越来越浓厚的电视人文关怀,是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最重要的价值和文化诉求。这一点从各个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主题词和宣传语就可略见一斑。如“以案例扣击偶然背后的必然,用真情抚慰灵魂深处的隐疾。”(深圳电视台少儿频道《守望心灵》);“心理访谈,健康人生从心开始。”(央视《心理访谈》)。心理学空间lt4WD:k,L o+s4Ud

INO9XK Iz ^d0同时“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深切的人文关怀,贯穿于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的制作理念、节目策划、制作等各个环节。如央视的《心理访谈》,节目鼓励当事人出镜,但如有不愿意暴露自己身份的人,经其同意,节目会在演播室现场设置一屏风以遮蔽当事人的形象,或者给当事人戴上墨镜、帽子等,进行遮掩,或者进行声音或图像的技术性处理等。

9q.Ir,y Sz d6^bV2R0 心理学空间H(U%YUw_"g:cc&fI

电视心理访谈节目“升温”的原因

t!Iw [ K?SE0

li-PY#Bv@*dRh$j0央视的《心理访谈》自开播以来,尽管播出时间并非黄金时间,首播时间为23:20,但仍然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为除电视剧外收视率最高的栏目。深圳卫视少儿频道的《守望心灵》前期没有声势浩大的宣传,也没有安排在“黄金时间”播出,但是,一经露面,便引起了众多观众的强烈关注,赞扬、咨询、求助等等观众要表达的心声让《守望心灵》栏目的热线电话响个不停。心理学空间!dr ql Qjn'V

6k\Z N5]#L0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在中国电视荧屏上的悄然升温,成为中国电视媒介生态中值得关注的现象,而这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受众心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9h'_;h Z#l(wv+jb0 心理学空间V*z-uO_4z!O4n*Q

(一)适应社会转型期和“情绪负重年代”的新要求

"[Xx j5l^/O1s8t0 心理学空间lU1Z @O7C*Ai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快速的社会变化与发展、繁重的生存与工作压力、无法释怀的心理负担、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各种矛盾、压力、冲突引发出种种心理的不适,使人们处于亚健康状态,有人形容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因此,关注人类的幸福感、引导人们拭净心灵之窗、远离隐形杀手,就成为对电视媒体工作者提出的新的任务和挑战,那么,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应运而生也是“时势造英雄”的必然。

'ZM6W)Z9gE0

;S$h9eDy/V0L s0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不仅为“情绪负重年代”不堪重负的现代人试图提供心理问题解决方案,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服务,还有力地引导了受众心理,避免大众不良心理情绪的累积,传递和消除大众的心理矛盾,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心理学空间k{Y3t9s6~6C+w8Oe

心理学空间 B$bE9W2i[d

(二)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求心理学空间A+IJd5P ?!U

心理学空间 i6s4z%ZN H&P~P&N

1.探究心理心理学空间+if)l3VJpMm

心理学空间S D(\-S"_l7a

受众在接触传媒时,往往在探究心理的驱使下,对传播内容产生探究、好奇的心理与行为。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的选题贴近性较强,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有关“压力与健康”、“心理”等方面的个案,如讨论夫妻关系、男女朋友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上下级关系等一些最普遍的关系中产生的心理困惑,如对个体自我心理状态的关注,“没来由地想哭,是抑郁症吗?动不动就发火,是狂躁症吗?看见吃的没有胃口,是厌食症吗?”这些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中广泛加以讨论的选题,和节目中采用的心理测试游戏等生动的技术手段,很容易引起人们自然关注和感兴趣的心理指向,即“直接兴趣”,于是引起“注意”的心理活动,从而去悉心观察和探究。心理学空间2F)`Kh0w

hlx5J aj1O:vo3H02.角色学习和角色扮演

h8H1e6W0u} `/x#D0

H#FI(S$|n0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占有一定的社会位置,也有自己所应学习和扮演的社会角色,如母亲、妻子、儿子、医生、教师、工人等,并且一个人可以兼任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使之符合角色期待和角色规范。心理学空间{3?.u;R$Ds

zE:t3_z-R S n o&p0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以其针对性、服务性、贴近性和丰富多样的电视表现手段,为人们学习和扮演社会角色排忧解惑,帮助他们消除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冲突和实际困难。

w-^Q$z'@4Q:F$N/By!NN0

5nA~FI7o)VI03.得益心理心理学空间Z4T1p1GD'Z3{

心理学空间]4bh Ie

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往往带有满足个人需要的得益色彩。从电视心理谈话类节目里有相似经历或能产生共鸣的故事中,可以帮助受众认知自己的情绪、心理和行为,并能够给予适当的方法和建议,受众便可以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获得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另外,心理访谈类节目当中出现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如心理测试,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关注自我心理状态、希望了解自己需求、揣摩自我的强烈需要,因此也大受欢迎。

qyw'yEvQ0

+L4xw*c;j VC0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g0e)?6SmB(x0

1D}R(ssZ S0讲述个人隐私,进行心理测试,接受专家意见,是目前大部分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的必备模式“三部曲”。而趣味心理测试的环节,在不少情感类和娱乐类节目中也大行其道。而它们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也存在着一些显性或隐性的消极影响,一定程度上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心理学空间p8j6W yEg)d,MS;Bs(O

心理学空间%u }&D_$boh7d

(一)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面临的瓶颈和困境心理学空间cp0z])})G/e

心理学空间}zq/Q6y0t-c4M

1.隐私权保护问题心理学空间 RXU'C%f b$euN

'U4~BLi0有专家指出,美国有法律规定,医生不能公开病人的隐私,所以在电视上直播医生跟病人的对话,应该是不可能的。而从专业的角度上讲,这个接受访谈的人今天在这个状态中他同意上了电视,但是在他未来的人生中这个节目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不可控制不可预期的。虽然心理访谈类节目从愿望上来说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来解压,但是牺牲这个节目中的个案来满足大众,本身也是不对的。

6K)AL3I:]0 心理学空间8p*]0d%]H{s

2.专业标准问题心理学空间Ol*NF8vA\Un+t

心理学空间&Y0} ox,]

目前,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还处于发展阶段,有些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上所进行的心理测试,其实并不能作为评价的标准。比如说关于内向和外向的测试,中国和日本的量表以及标准就是不一样的。另外,诸如时代、文化背景和个人不同的生活状态的差异等因素,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心理学空间]Y8[ HK1a5a's,PJX

Yc,P y d7I0另外,专家指出,心理是容易接受暗示的,有些时候,并不要轻易相信娱乐性的测试所给予的答案。比如说,根据一些测试,就可以判断出丈夫有没有外遇,遇上那些比较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人,往往会对号入座,对丈夫疑神疑鬼,没事情的也搞出一些事情来了。心理学空间6W#k:a8o p~.X"\9C

心理学空间Y_h2CwC

(二)应对策略

k#pUM2lnv0 心理学空间2~$~T0P8Q']Z2d

1.以“深切的人文关怀”为基准点心理学空间2}!M`"~9c6iN8RS

0HfODko pbc$N0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是电视节目,而并非心理分析课程。所以,电视手段的运用、个案的小角度切入是它的一大特色,否则就会陷入枯燥乏味的误区。如何在提高观赏性的同时,又不涉及到侵犯隐私权,是电视工作者应考虑的问题。深圳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守护心灵》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它采取了演员演绎真实个案的“模拟拍摄”的方法,还有一些对声音和画面的技术性处理,都是对于当事人隐私权的保护,都体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Y\3a8s9e lO0

H3^+j%{6N:I`3Du02.做好荧屏“把关人”,谨防“伪专家”

)v z/p$@3EDbKLT0 心理学空间e+J(F:vX0M4Ji

由于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心理类电视节目比内地早生了近十年,积累了相当数量优秀的荧屏心理专家,这些人自然成为内地新兴心理电视节目的搜索目标。但是,由于经验稀缺,内地电视人在选择专家时,很容易被口若悬河的“伪专家”们蒙蔽。而符合“如果是大学里的专家,他一定要具备心理学教授资格,如果来自医院,则必须有心理学资深医师资格或是全国心理咨询师培训资格”等标准的专家,才可以在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开讲”,保障节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心理学空间WI3{2Pk C

心理学空间Uo,v7qbx`i w

来源:http://cjr.zjol.com.cn/05cjr/system/2009/02/19/015272368_02.shtml心理学空间 @lX`Q4Im1d"P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Lie To Me》:教你识破他人谎言 迟毓凯
《迟毓凯》
大脑如何“体验”喜怒哀乐»

 迟毓凯

迟毓凯,男,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迟毓凯博士联系方式:
地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邮编:510631
网站:www.xlxcn.net
电邮:chiyukai@126.com
微博:weibo.com/chiyukai
博客:chiyukai.blog.163.com/


1992.9-1996.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本科 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6.9-1999.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指导教师:周国韬 教授 研究方向:学习心理,教师心理
1999.9-2002.7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博士研究生 获博士学位
指导教师:莫雷 教授 研究方向:学习心理,阅读心理
2002.7-2003.12 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 讲师
2003.12-2005.12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合作教授:徐光兴
研究方向:道德心理,社会认知,学校心理学
2005.12-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 副教授

文章著述:
1998年:
迟毓凯:同伴交往指导-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吉林教育》1998.1
迟毓凯:金庸笔下的“离魂症” ——《心理世界》1998.5
迟毓凯:精加工策略漫谈——《职业技术教育》1998.14
迟毓凯,李大维: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吉林教育科学》1998.12
周国韬、张明、迟毓凯:《教师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1999年:
刘晓明,迟毓凯:学习策略研究与学法指导内容的重构——《中国教育学刊》1999.1
陈宏,迟毓凯编著:七彩迷宫-情绪心理咨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迟毓凯编著:心海明镜-障碍心理咨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000年:
迟毓凯,莫雷:课文表征中的情境模型——《四川心理科学》2000.4
2001年:
迟毓凯,莫雷:课文表征研究新进展——《心理学动态》2001.1
韩迎春,迟毓凯等:Fan效应与情境模型研究——《心理学动态》2001.2
迟毓凯参编:《心理学》(撰11、12、13、14共4章)(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002年:
迟毓凯,莫雷:情境模型与语篇理解研究——《心理科学》2002.3
迟毓凯,莫雷:金西文本表征理论述评——《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迟毓凯参编:《教育心理学》(撰第十八章:教师心理)(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参编
迟毓凯参编:《学校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刘晓明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迟毓凯:鲁利亚神经心理学研究述评,载《心理学名家名著》(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003年:
迟毓凯,周国韬:教师关心、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4
迟毓凯参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撰第七章:青少年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莫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2004年:
迟毓凯,莫雷等: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空间维度的非线索更新——《心理学报》,2004.3
迟毓凯,莫雷等:当前西方文本阅读研究的主要共识与争议——《心理科学》,2004.4
迟毓凯,莫雷等:时间因素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1
迟毓凯,莫雷等:文本表述结构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学探新》,2004.2
管延华,迟毓凯:文本表征中的图式与情境模型——《四川心理科学》,2004.2
迟毓凯: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尴尬——《新世纪教育论坛》,2004.4
迟毓凯:从叛逆者到大英雄——孙悟空个性心理分析,载《世界文学名著心理案例集》(徐光兴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袁立新,迟毓凯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状况调查———《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4
2005年
迟毓凯,莫雷等:角色目标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1
王穗苹,迟毓凯等:不同性质语篇背景信息激活与抑制——《心理科学》,2005.2
迟毓凯,莫雷:当前西方文本阅读研究的主要共识与争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迟毓凯副主编:《教育心理学》(撰第17、18、19、20章)(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会议论文:
《角色目标对情境模型空间维度更新的影响》——中国心理学会全国第九届心理学会议,2001.11 广州
The effect of functionality on updating of spatial situation models without clue.——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2004.8 Beijing, China.
《孤单与拥挤:内隐的旁观者效应研究》——中国心理学会全国第十届心理学会议,2005.10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