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迷信看起来有点准?
作者: 迟毓凯 / 10318次阅读 时间: 2011年12月28日
来源: 世纪心理沙龙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W1Iv

[singlepic=26,250,350]心理学空间.w b4WT&I _-B

:W Q?%g7Cxz0  调查心理学空间7R)l/PA1c#O0B0v.en0arV

1g8e)O s9Cg!F6K#\h0  多种现代迷信在校园里传播心理学空间5X Pvm.EC\X`

心理学空间!MY4T K+r pPmOy u

  随着信息的发展,迷信已经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借助网络等现代化手段进行传播。“现代迷信”已经悄悄渗入青少年的生活中。心理学空间*Y/B7W[ P8H[/H"y"q#_

心理学空间&w!U `.x^#G/u7p

  传统巫术披上时髦的外衣心理学空间4IT5o#~tI-O

心理学空间p4v!GT1ft\ zv

  在一所小学附近的几个零食摊点上,笔者发现,不乏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玩具混迹其间,如许愿瓶、幸运草物品、幸运石、祈求符之类,价格往往在两三元钱左右。小学五年级的小萱说:“每次考试前都有不少同学来买这些东西,保佑自己能考好,自己也怕被人落下就也跟着买。”除此之外,笔者还发现,一些女生喜欢“天妖之泪”的巫术游戏。游戏声称摘取一些花瓣,带着雨水将其置入瓶中,瓶中的纸片写着名字,这样一个星期之内就可以和你写在纸片上的人成为好朋友。一位高二学生安妮说:“巫毒娃娃现在也比较流行!就是一个用线头千缠百绕而成的小人偶,当‘主人’用大头针把写有‘仇家’名字的布条刺入玩偶的心脏部位时,就能够给‘主人’的‘仇家’带来厄运,能保护自己免遭他人陷害,功能十分强大,包括恋爱系、治愈系和诅咒系,‘恋人娃娃’、‘偷心娃娃’、‘转运娃娃’等。”这些传统巫术换个时髦的花样就进入了校园。

!L I h*A,g|0 心理学空间k7vs"Tr

  占卜书籍打着心理学的幌子

s"I@V$q/L[8y+p0

a-v0`4T8r*N2q+cmhCH0  在笔者的调查中,一些星座、血型、生肖与性格之类的书,已成为中小学校园附近书摊上最畅销的图书。一些专门给中学生看的读物也会刊登所谓“运程分析”和打着心理测试幌子的测试题,还有专门的小册子销售。翻开一篇“想不想拥有成为大众情人的潜力”的文章,笔者发现了成为大众情人的具体“指导”,包括星期几早上吃什么东西、哪天上学必须步行、穿哪种颜色的袜子能提升人气等内容。这类测试题目在部分学生中十分流行。心理学空间K&?T2t/l"]4Fp5W

(T5w9pt$A0  据了解,像这样的迷信方式,尤其受到女学生们的欢迎。“现在,课间或中午休息的时候,我们都会拿出塔罗牌来算一下这几天的运势好不好、情感顺利不顺利等,或是看看杂志上面有关星座命理、星座运程等内容。”安妮这样说。心理学空间l0eG_)SD5Key

心理学空间^AGC d9s?

  “我们经常在宿舍里请笔仙呢!以前宿舍里传阅着一本小说就叫《笔仙》,后来大家都对这个颇感兴趣,就寻觅到了如何请笔仙的方法。虽然半信半疑,但有不少女生都尝试过。”大学四年级的瓶子是这样向笔者介绍的。心理学空间:rwS;G5VK

e7L Y x1oV0  手机短信成为现代迷信的载体

`)iZI:V B.\zS0

_-pKH:QF0  而随着手机在中小学生中的普及,这一传播工具成为了很多现代迷信的载体。最近不少学生在手机上发现了这样的短信:“心里有个谜?难解?难算?遇疑难,快快求支灵签,让神明指点你迷津吧!”有的短信运营商还专门推出了“解你心中谜”的手机游戏,用手机“抽签”的短信反复提醒:“如果你现在还只是单相思,赶紧在这里算算他(她)的想法吧!”甚至“黄大仙”、“张半仙”这些巫婆神汉常用的名字,上上签、中平签这些算命先生常用的术语,竟然频繁地出现在高科技的手机短消息里。心理学空间;ogjlrf

心理学空间gO$U d/{r+|

  网络为算命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心理学空间~{ n/]PNN"ZE

\}nFM2R*gz0  如今网络世界的内容五花八门,许多网站都设有针对学生的电脑算命程序,如在线运程、成绩测算、座位风水等。还有的竟然推出了所谓的“高考特别服务”,声称能预测成绩和考试运程,对学生学习进行“风水指导”。当笔者问到初中一年级的丁丁班上是否有算命、占卜等现象的时候,他很爽快地回答:“有啊,前几天我的同学就用电脑预知了很多事情,例如这次考试能不能考好,还有很多同学在电脑上算出自己的名字不太好,正打算改名字呢。”心理学空间$? tU8C;zql9a2_[

心理学空间,m^!{?}3h!^

  据相关报道,目前占卜网页每3天净增1.8万个,其中具有迷信内容的网站达172个,内容涉及手相、面相、星座、生肖、血型、八字等迷信内容不一而足。一份以北京初、高中生为对象的调查报告显示,沉迷于网络算命的学生占40%;来自重庆青少年教育办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重庆中学生里超过一半的人信“命运”;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和中国无神论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点相信”、“很相信”网上算命的中学生,分别达41%和5%。此外,还有11%的中学生表示遇见某些难以决定的事,会以网上算命为决策依据。现在中小学生中的“现代迷信”现象在校园泛滥,这一现象值得教育工作者重视和警惕。

:_8Ql7G7|O0 心理学空间w o&h mX

  揭秘心理学空间(w4pm7\ W,W0M|Y

W8k%T9E c0  为什么有些迷信看来有点准?心理学空间:\.P.Sj,N_ FI

y#_#C.B(eiN0  为何这些“现代迷信”会看来有点准,一些心理学和现代科学的揭秘可能会令你恍然大悟。

Sj d)U:v\0

.F5O;J)cq(N0  原因之一:利用电脑组合看似有理

8]_txz(r6a%N2D0 心理学空间7S.hrG![I+l-v

  据一些心理学家和科学家分析,事实上,网络算命、电脑占卜之类的程序,其原理就是通过一个软件程序,把一整套迷信资料贮存在电脑里,然后利用数据库进行随机组合,并无科学依据可言。但对于一些未成年的学生来说,时尚的网络算命得出的结果似乎有一定的可信度。一些网站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大肆传播迷信。心理学空间 \(R4F#|K H

心理学空间]{6Z ~lZ6eS9V!\

  原因之二:人人都有一些迷信心理

%F5B-g:s/mt0 心理学空间r-M*Hf7KC)H/\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如果学校不能够成功地在上面写上科学两个大字,那么那些内容出格的网站和图书就会在上面涂抹现代迷信的色彩。心理学家韦斯在《迷信心理学》中指出,无助、恐惧、抑郁等都是迷信滋生的心理诱因。显然,类似情绪在成年人中也难于避免,何况正处于心理发育期、理性认识世界的能力还格外幼稚的青少年。心理学空间Ig)Sy5J|Bc

心理学空间t p`|0Z&h(_

  原因之三:期望会给人心理暗示心理学空间m'f)C9R1hbT%r:g

:Xw}"u"Sw7[ ~0  原本很多学生都借“巫毒娃娃”等迷信发泄自己的仇恨,或表达对某人的爱意,或是祈求健康、快乐等心理,本身就带有一种心理暗示。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物品,不断诱发了青少年的好奇心。而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同样有强烈的好奇心,又面临着学业、感情、就业等多重压力,对前途感到茫然时,希望以此来找到突破口,期望对一些困扰自己的问题给出答案。这种期望也是一种心理暗示。心理学空间S }#c Bx&A2O

Ldz6Nq U0  原因之四:迎合大家需要而设置

j} i X vL0

X)ohLMU0  一些占星术、星座学看似有理的描述,其中又有何奥妙呢?实际上这也有“巴纳姆效应”。上个世纪,随着电影业的发展,马戏业受到了冲击,许多马戏团纷纷倒闭。有个叫巴纳姆的马戏团却总能吸引观众。说到诀窍,团长巴纳姆说:“我们尽可能演符合大众口味的节目,演出的节目里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心理学把这个故事衍生为“巴纳姆效应”——只要是普通大众都喜欢的说法,一般都能受到欢迎。比如“你不大愿意受人控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你希望别人尊重你”……诸如此类的描述,都是一般人乐于接受的。这就是占星术的生存奥秘。心理学空间io'o,_)zN7Y]YQ.C

心理学空间0e,IT#e#^k u

  解读

E)G?'P6s1L[%[k9r0 心理学空间2t3oc8SNE*A~(d6p

  青少年面对现代迷信的心态心理学空间:l3q _yT!}0R

心理学空间 ~1\*Q1A M]!g6O-W

  就此问题,笔者采访了心航路中国大教育网总督导张丽珊老师。心理学空间%K;nj%M4HvA-|9t\

心理学空间-x+JYdP

  社会转型期的困惑心理学空间P;P9^J4GJ^2g(a

G)E)j[jkJ+Ug0  张老师表示,校园迷信提出的是现阶段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宏观角度来讲,无论是小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对未来缺乏掌控感,明天会怎么样,未来会怎么样都是无法预测的。而在现阶段,社会转型发展很快,每个人的差异也很大。因此这种情况也加速了成长机遇中的不可控性及不安全感。想了解未知事物变成了人们的某种需求,而迷信就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达到了供求双方的平衡。这种现象在社会转型阶段是很正常的。心理学空间Hm!kD7f5i2[7p

心理学空间4ieoRwT

  希望通过其他途径来达到预期

L7C,V8}ep5w7`'\0

)XY*B*f_7P X8u0  换个角度,单就学生而言,现在学生面临的压力空前大。因为社会竞争,造成的家长及老师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而压力也逐渐下移到孩子身上。有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习很多东西,像英语、钢琴、舞蹈等,家长还经常以“不好好学将来怎么在社会上生存?现在就连大学生都不好找工作”之类的言语来鞭策孩子,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并萌发厌学、逃学等消极思想。一些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不认同,觉得自我价值低,因此试图从迷信等途径得知自己的未来或是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心理学空间7EzE0h2Q8XR Z

(_;@[GC/a7u7TY Q o)f0  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心理学空间(_fi*WW

心理学空间%G~HZS\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就是说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不一样,每个孩子的生长环境不一样往往难以达到理想和现实的一致,所以他们很想了解未来的自己是否能成为自己所期待成为的样子,在内心产生矛盾,这种现象是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学空间w J"_I(m&w

心理学空间0F%T(n"]#d%O1K MX

  引导心理学空间z$lJ1rq V

%fb` w4`'U)Ek U0  应让青少年知道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心理学空间VCnw.]

心理学空间Zw C$U~)yg7i t$W

  张老师认为,解决校园迷信的问题不能盲从,应该逐渐引导孩子,让孩子了解到用“巫蛊娃娃”等途径来解决问题只能让情绪得到暂时的宣泄,并不能就此消失,只能让人的心态更加扭曲。要让青少年知道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其实很多人也知道算命、占卜等迷信方法并不科学,如果卜算结果是好的,则会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导致做事态度认真,产生良性的结果。反之,如果结果令人失望,就会导致在负面的情绪中工作和学习,使很多事情不顺利,霉运仿佛真的都来了。因此,张老师提醒青少年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让学习、生活在健康、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心理学空间j0qP OL

心理学空间MwL*O%@h0x:m

  家长正确引导,切不可强制禁止心理学空间/X2rJ$u~T L

心理学空间NQ2~*BN

  网络或玩具制造商调动了孩子的好奇心,而学生又有这样的内在需求,正好符合了孩子的心理。至于是否因此就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还是取决于家长是否能正确引导孩子,如果孩子单纯当做娱乐来玩,而遭到家长勒令禁止反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那就适得其反了。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并培养孩子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才是明智的做法。

/H`f3M#L9\U"Y Km0 心理学空间B XsmN/W%m/k

  家长、孩子共同学习沟通技巧

1v&a#F:[&J3@0 心理学空间*S7R'A7{5a

  青少年在和周围人发生矛盾时,应该勇敢去面对、去沟通,以此消除误解和矛盾,达成共识。青少年还应当多学习与人沟通的技巧,不是每个人天生就会,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改善沟通的方法,并勇敢地面对沟通中的一些错误,才能逐渐成熟起来。心理学空间J N9A7YF

i d4A-H0w)N r0  另一方面,对于家长来说,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很重要,但也应该让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家长愿意接纳孩子,孩子才会有自信,不要看重成绩而忽略其人品、人格。家长本身也应该学会人际沟通,保持积极的心态。一个怨天尤人的家长不可能培养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孩子,而一个粗暴的家长也很难培养出一个温婉的孩子,所以家长作为孩子人生的导师应该为孩子起到积极的榜样作用。心理学空间Vj7_o ]4W;q

心理学空间@0n-W%q c#fy

  读者发言心理学空间 ?S4^s2f

8Z_U^ F0  不能让现代迷信占领孩子的思想真空心理学空间K&I@ u4f9FO;Q.]z7r

心理学空间Y7S'Eo&T A7z0A

  现代迷信正如一头无形怪兽,啮食着孩子幼稚的心灵。有人不明白,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圣地,如今怎么成了现代迷信自由泛滥的场所?从主观上说,十几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初期,他们有好奇心,模仿力强,不爱思考,易受诱惑,遇到困难挫折常常不自信。从客观讲,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现在有些家长不注重对孩子进行理想信念之类的思想教育,甚至有些家长迷信神鬼,孩子耳濡目染势必受到不良影响;再者,社会上的封建迷信活动时刻侵蚀着孩子们的心灵。当然,关键还在学校,现在多数学校只重智育,忽视德育,政治思想教育课形同虚设。心理学空间2e9\A4O!ut3MH

cAT;F/K7}0  青少年头脑不是真空带,共产主义理想、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英雄人物形象以及艰苦奋斗精神不去占领,现代迷信必然乘虚而入。现代迷信泛滥校园,反映了当今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切不可等闲视之。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形成教育的合力,彻底清除现代迷信的影响,让学校成为青少年茁壮成长的沃土和乐园。心理学空间@p-_'qvM"K

心理学空间(AhO0jc`Bl

文:董树堂

w1E;F_(u0 心理学空间[ b*qn:|G#\Bf

来源:《今晚报》

2\?4{dn0 心理学空间5U0CIrvA

链接:http://edu.sina.com.cn/l/2008-01-17/1401140752.shtml

s [&?@$Zy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如何给论文起一个名字 迟毓凯
《迟毓凯》
等待中的心理学»

 迟毓凯

迟毓凯,男,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迟毓凯博士联系方式:
地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邮编:510631
网站:www.xlxcn.net
电邮:chiyukai@126.com
微博:weibo.com/chiyukai
博客:chiyukai.blog.163.com/


1992.9-1996.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本科 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6.9-1999.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指导教师:周国韬 教授 研究方向:学习心理,教师心理
1999.9-2002.7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博士研究生 获博士学位
指导教师:莫雷 教授 研究方向:学习心理,阅读心理
2002.7-2003.12 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 讲师
2003.12-2005.12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合作教授:徐光兴
研究方向:道德心理,社会认知,学校心理学
2005.12-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 副教授

文章著述:
1998年:
迟毓凯:同伴交往指导-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吉林教育》1998.1
迟毓凯:金庸笔下的“离魂症” ——《心理世界》1998.5
迟毓凯:精加工策略漫谈——《职业技术教育》1998.14
迟毓凯,李大维: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吉林教育科学》1998.12
周国韬、张明、迟毓凯:《教师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1999年:
刘晓明,迟毓凯:学习策略研究与学法指导内容的重构——《中国教育学刊》1999.1
陈宏,迟毓凯编著:七彩迷宫-情绪心理咨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迟毓凯编著:心海明镜-障碍心理咨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000年:
迟毓凯,莫雷:课文表征中的情境模型——《四川心理科学》2000.4
2001年:
迟毓凯,莫雷:课文表征研究新进展——《心理学动态》2001.1
韩迎春,迟毓凯等:Fan效应与情境模型研究——《心理学动态》2001.2
迟毓凯参编:《心理学》(撰11、12、13、14共4章)(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002年:
迟毓凯,莫雷:情境模型与语篇理解研究——《心理科学》2002.3
迟毓凯,莫雷:金西文本表征理论述评——《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迟毓凯参编:《教育心理学》(撰第十八章:教师心理)(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参编
迟毓凯参编:《学校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刘晓明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迟毓凯:鲁利亚神经心理学研究述评,载《心理学名家名著》(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003年:
迟毓凯,周国韬:教师关心、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4
迟毓凯参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撰第七章:青少年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莫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2004年:
迟毓凯,莫雷等: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空间维度的非线索更新——《心理学报》,2004.3
迟毓凯,莫雷等:当前西方文本阅读研究的主要共识与争议——《心理科学》,2004.4
迟毓凯,莫雷等:时间因素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1
迟毓凯,莫雷等:文本表述结构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学探新》,2004.2
管延华,迟毓凯:文本表征中的图式与情境模型——《四川心理科学》,2004.2
迟毓凯: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尴尬——《新世纪教育论坛》,2004.4
迟毓凯:从叛逆者到大英雄——孙悟空个性心理分析,载《世界文学名著心理案例集》(徐光兴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袁立新,迟毓凯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状况调查———《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4
2005年
迟毓凯,莫雷等:角色目标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1
王穗苹,迟毓凯等:不同性质语篇背景信息激活与抑制——《心理科学》,2005.2
迟毓凯,莫雷:当前西方文本阅读研究的主要共识与争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迟毓凯副主编:《教育心理学》(撰第17、18、19、20章)(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会议论文:
《角色目标对情境模型空间维度更新的影响》——中国心理学会全国第九届心理学会议,2001.11 广州
The effect of functionality on updating of spatial situation models without clue.——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2004.8 Beijing, China.
《孤单与拥挤:内隐的旁观者效应研究》——中国心理学会全国第十届心理学会议,2005.10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