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论(11—14节)
作者: 荣伟玲 / 6805次阅读 时间: 2011年9月22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1mjv `(v\"F%^_

宗萨钦哲仁波切在台北讲述,心理学空间 Y B:Km pH!PlZ x \

心理学空间!SH6W0k$O9} Jc1u

畏因居士根据录音整理。心理学空间,Ai6k-H`'D.}"i

心理学空间l2IJ7XHST ~

欢迎读者讨论!心理学空间{5Z7K%nQ l

心理学空间j7I+ta'k"R

在座上没有菩萨各地的区别。在座上都是一样的。因为从菩萨自己来说,这么粗的分别,一地二地等,在他证到初地的时候,就完全没有了。

d)so%c#x$R&Y0

L9i!i&nI$U0那我们怎么来定义菩萨各地的不同。一种是从众生的角度来定义;另一种是从菩萨座下的角度来定义他。心理学空间 _(hT"Ik#HzB

UsZsc1i9F5~ b0初地和二地菩萨在座下,有两种与成佛有关的特质。初地和二地的菩萨是源于他们清除烦恼的能力有不同。心理学空间 l(fo&e5e3klg

心理学空间HsWQd Y8X

各地的菩萨在修般若的六度或十度时,修行的重点不同。比如初地主要强调修布施。

3zl ETA)Ep0

.C {e%k&~0就好象没有一个学者能找出天上鸟飞过的踪迹一样,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找出座上的菩萨他的踪迹,以及把它表达出来。

[WY0l@ _8z0

~6XV!HTp5`DpB_0为什么叫地?因为它就象大地,可以长出各种各样成佛的功德。所以有十地。心理学空间G&Ga^6~)]B6jr

心理学空间%i;lG5I)i3C

第一个叫极喜地,第二个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5p7i4DB I(x0

-fHzb4^FY*K0进入初地的菩萨被称为佛子。因为他有一种悲心,他自然有一种要度众生的心。他会祈祷,尤其是做普贤的祈祷。百万次,上亿次。而安住在这种状态下的菩萨,就是极喜地。心理学空间1YG:qE7G0q

心理学空间h"r\f,{4oi._t

普贤行愿有两种。我们现在念的不是修大圆满的人念的那个。

[VW.nr,r0

4p RV }\_]+|0我们大乘里念的普贤行愿,对初地菩萨是最重要的。这是他主要修的法。

9Mz/`&cG#L s4G^0 心理学空间A/E5Ho%^y&A&\1s8Q

现在我们开始谈各地菩萨殊胜的功德。证到初地以后,这个人的名字也改了。以前他有一个普通人的名字,现在他只有一个名字,叫做菩萨。心理学空间 V I*s%ak3x0z

?w,Y2E5Ln5B0照月称的看法,必须要证到初地,才能叫做菩萨。心理学空间:Z/Y%kStN'@#L2Sg;_q

心理学空间;@'RX"ME"mz8m(f

但在大乘教法里,一个人只要升起要度尽众生的心,就叫做菩萨。心理学空间/|x8I'qe(?H-R

心理学空间[!i/xQL u-iE

一个是以见地为标准,一个以行为。心理学空间 Y o,j{9]s+hH\

心理学空间%y]*FBf Y} H`5n ]

寂天菩萨讲的是资粮道的菩萨。以行为为标准。

0G Pq6V)U!U,|r y%Z0

$e)?8}(L@0这里讲的是以证悟为基础的,初地菩萨。心理学空间4zE@*^Nvc u.tI Z

%~1F]:PBX0他也进入一个特定的家族里面。如来的家族,佛的家族。心理学空间I ~/L1K-}i-BE(]1f

y-vs-x$s{@O0入中论录音第11节

5h-ETH'z I TO)P0 心理学空间P3RtLV@

“生于如来家族中,断除一切三种结。”

9V'z^L%M0 心理学空间WL6D^uV l4e

三种结是哪三种呢?

D0M9GZc ib0 心理学空间z{uFk0\Bt

对于那些未能进入如来家族的众生,我们不知道他们到底能否成佛,这由他们自己决定。但是,进入初地以后,我们知道,不论多早多晚,他们就会成佛。就好象看到太阳出来,你就可以确定白天就会来到。

!Q%\csB0 心理学空间ru p]iZ&D1Z1Q

“断除对于五蕴的执著。”这是断除第一种结。

;se0i/H_h4u0

N+JS*\J;uuKXHS0除非一个人完全清除了对于“五蕴是我”的执著,也就是对我的执著,否则他不能免除轮回,进入涅槃之道。心理学空间qb&aY+V1yE.W3t

心理学空间&K7ma+[:B3B yu*a:F

“疑”是成佛的最大障碍。这种“疑”里面,有一种惧怕的味道。

?;pe!T%G9hu&aZ;F0

*ud2G C)`(PZBO0就好象你问仁波切哪里是厕所。仁波切告诉你了,怎么走怎么走,那里就是厕所。心理学空间~f`5d2IcU

心理学空间+KR8u%Kf W"wG

在你把门打开之前,你还是会怀疑,这个人说的是不是真的,我应不应该打开这个门?可能你还是会跑回原来那个地方。

:P;J HYt0 心理学空间"bh*mOxquy

我们这里说的,是非常微妙的疑,不是很粗重的。

%[#vr&J8~#y+q#{#r0 心理学空间\$l'X0ah[!x

比如这个杯子。你看的,不是他看的。这是你的决定。你所看到的杯子,没有任何其他人看到。

.y `L%kf0

!O&])_{)i:|$O0x!g0仁波切告诉你,观想文殊菩萨,桔色。你会想,到底有多桔啊?这是你自己的看法,你知不知道?这样一种“疑”,甚至这都太粗重了,资粮位的菩萨都清除了。

_A])Q#drF0 心理学空间Q1i(FE'p3w

初地菩萨完全清除了这种疑。这是他清除的第二种结。心理学空间OgZjB

+pV:A2guBM0第三种不能说是慢。戒禁取。这种对于戒的心。一个和尚持了很多戒,觉得自己了不起。弥勒菩萨说过,除非一个人能完全断除持戒的骄慢,否则持戒不能圆满。心理学空间K\?!P A5t g,C;\

HJ!q@5m-iHH0这三种烦恼完全清净了,所以他有胜欢喜。两个大劫的修行,他已经过了轮回的边界。这种菩萨都会唱歌,唱很多歌。“我已经度过了眼泪之海,我已经爬过了骨头之山。今天我把我的手变成和天空同样大小。”同时,他每一刹那都能看到一百个佛。有这样的胜欢喜。心理学空间.rp,w#Kc3m-zt

]C\|jjoqa0他可以震动、搅拌一百个世界。心理学空间%V;iBfu*G9N+Y

心理学空间fLw8p%LA

我们谈到了哪些功德?他的名字已经改了,生于如来的家族里面。断除了三种烦恼。还有胜欢喜。心理学空间z1FY e,a

心理学空间N9C)zIGGK~,sEQ

下面又谈到他如何更进一步的功德。

oJ#@{6]0

&M}#[g;Rs4N_,e_0任何时间他想要进步,他就可以进步。而不是象一个众生一样,进步很困难。众生有一个困难,他没有精进的热忱。因为他没有看到精进的结果是什么,也没有看到他不精进的坏处是什么。心理学空间I zO'h/PH j%FJF!o

心理学空间G#dey IKy

对于这个菩萨而言,轮回已经完全终止了。

,@#Bs*?5{i0

I:r7Hs a0入中论录音第12节

@7DXU^f @+mt6M t0

hiE4z3f.}|:P0七地菩萨能够在每一个刹那进入空性,也可以从空性里出来。这种能力,声闻独觉想都没办法想到。

nQ[v4M0

Sv r2H2|t0一般认为,声闻缘觉不在意清除所知障。因为他们只在乎脱离轮回。脱离轮回只要消除自我就行了。但这里看来,声闻缘觉对于“法无我”,还是有一点了解的。

$E^&Py!b0 心理学空间l0k!{s$n\

而初地菩萨,主要强调的是布施。心理学空间2pPlE&WvS ccN

心理学空间!bb;z5LB t

就算布施给狮子自己身上的肉,他也有这种热忱。心理学空间5oF!\'@ o1e {X,nb

+`8S!|7a%eebK+P0记住,布施不是他在座上的状况。这是他在座下的功德。心理学空间x%DC3`P7y

1{,j'X4bOl_0他在座下布施的这种状况,即使是平常人也能看到。我们平常人看不到他内在的功德,但我们可以看到他外在的行为显现的功德。

-A @.Ng0X+s)SG9g2U0 心理学空间7o L ? y-AuZ

除非他证到初地,否则众生不应该把肉身割下来供养。心理学空间+L ?(F'~o

心理学空间y)X3[)}w M)C)PT

所有的众生都希望快乐。众生的快乐都要有资具才能快乐。没有资具就没办法快乐了。释迦牟尼佛他知道,一个人如果不布施的话,他不能有成佛的资具。

1A%Zo SixB0

]!aF/I@DZS0能够富裕是好的。越富裕越好。就象山啊海啊一样多的黄金,我们也不应该说我们不要。这样你可以做很多事。当然你也应该知道,这样有什么短处。如果你了解到这些,你每有一点点黄金,你都会有快乐。

2YZ_| HIC0

oGU Ri T0你要有钱,要么你有做生意的头脑,要么你要有功德。这种功德与你内在的光芒有关。但是这种光芒,有时候会因为你的贪婪,你的忧郁,而被掩盖了。

/Mq[+S8MW XZr0 心理学空间txiHsriB

所以积聚功德很重要。心理学空间!j$y*U7JCY'?L$E

心理学空间JrQe ['EIYS

不慈悲,不敏感的,永远都想到自己。这种众生他也要得到富裕的东西。怎么得到呢,要布施才能得到。

!Sk1CjyB0

Jz`K{0第十和十一个偈颂,认为布施是清净暂时痛苦的因素。

l7L#C;T0nz2O6V T0 心理学空间 Kgi F(G*}L

第十二个偈颂,认为布施是清净永远痛苦的因素。有时候,布施的时候会遇到圣人。心理学空间%k'XN A2v {g y5A/d}k

心理学空间Y/h0c3^(yYxX

当你用布施来积聚功德的时候,功德的大小当然跟你的动机有关系,也跟你布施的对象有关系。你给一群乞丐每人一分钱。这群乞丐中有一个圣人,这个因缘就可以让你永断三有,证得寂灭。心理学空间)@2yKRYSS b%tf9l

g8bsK8p*G0一个众生,当他们布施的时候,因为他有期望马上得到回报的心,所以他不能马上得到快乐。当布施的果报没有马上出现的时候,他可能觉得布施没有结果嘛,那他可能会停止布施。但对于那些不要求回报的菩萨来说,这不能停止他布施的行为。这种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他马上就能享受布施的快乐。心理学空间$S-Xwn%v

'd|4lg&`e-E0他想要布施的结果,是希望得到布施的人快乐。所以,当他布施的时候,他马上就会快乐。这样他就会变得越来越乐于布施。这是菩萨式的布施。心理学空间9NEI+?"t G?3SI Z

心理学空间&}-fM-\|_8]7D

入中论录音第13节心理学空间-txh Iv!QAx7w

心理学空间6a1~$G u_ N b;?

这种菩萨一布施,就能享受布施的结果。对这种菩萨来说,他所想要的结果,就是接受布施的人能够快乐。所以,当他布施的时候,他已经感到快乐。这样的菩萨,不会停止布施的行为。这就是菩萨式的布施。

'r.p%HRh0 心理学空间$kFA2Am9h%tR

当他听到一个乞丐说,给我一点东西,那种快乐就相当于修声闻缘觉的人证到了声闻缘觉的快乐。他的快乐就有这么大。

#u ALl3f'q q m0

[)Q-Y~3rqx0当他割下自己的身体时,有点痛。他把这个痛跟地狱中的众生比较一下,他会对地狱道的众生产生非常大的悲心。他不仅不会犹豫,还会更快地把身体割下来布施。心理学空间h@.nLq.Dc;P

心理学空间nXDW:d@ e9O5P G[

现在谈到两种般若蜜。心理学空间S1] P2P4k$f9T

_z4O8zyS c@0如果一个菩萨已超越过了施者、受者、施物的概念的话,就叫出世般若蜜多。如果执著于这三者,就叫世间的般若蜜多。但你还是要回向,回向给出世的目标。心理学空间Q Pu#r AN5|t Cv

Uga*i$u*U J0但我们这些人往往不仅执著概念,也没有回向。心理学空间2dc\[#L4@

$|7\"\o2oDbl0这种菩萨就象是月亮。为什么象月亮,因为它清除了一切无明的黑暗。心理学空间%hv'J)s(N#l*X

心理学空间"?~4g6R/Coz*?p

这种菩萨已经得到了殊胜的胜利。

X0{+xbXhB,[2AP}B s0

za,Ce h?p0这就结束了关于初地菩萨的讲解。心理学空间W9Y:q(\ Q]Fnu}

心理学空间TX9Z|3p-`.u

问:“有人假装乞丐我们也应该布施吗?”心理学空间Y#?Kc t"c|w {x2|'S

心理学空间 H;g&nJnk6@

仁波切答:“是,也应该布施。”心理学空间{2T+N-VZ3[

心理学空间RN*aEoP9k A

问:“什么构成众生?”心理学空间zl'R&B[GA1`

心理学空间KR)m q T d l

仁波切答:“藏文里众生的意思是有情。”

!I^k Ep:Q6k\{r0

T(]n9A] ](TlB p7j0问:“末法时期具足法缘悲的上师有什么条件?”

'NHb]$H.~_[ h0 心理学空间| ^.lJK

仁波切答:“要了解无常。”

Js S"meSF#y9{0

Fq'P8Ia5C0仁波切提问:“月称菩萨最喜欢的是什么?”心理学空间r8O2N/h6WV+Gsd[f

0M'Ao9]H8@U0答:“大悲心。”心理学空间Gg Egd"bN,?I

心理学空间)\)F1h8S]

仁波切问:“为什么月称菩萨第二喜欢的是无分别慧,而不是菩提心?”心理学空间 v%M'}M$oM!@

心理学空间I+T {I}L!y

无人回答。

)kG7U?[\0 心理学空间 BeoO%m1w%qm

入中论录音第14节

}n|;S+z&J/n"g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小心钥匙 荣伟玲
《荣伟玲》
金刚经悖论的日常运用»

 荣伟玲

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硕士研究生,德中精神分析连续培训班成员。历任重庆荣格心理咨询所心理咨询技术总督导、成都博时心理110咨询中心主任、成都心理咨询师联合会会长等职,有多年从业经历,是国内较早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型心理治疗师。研究方向为宗教哲学心理学。http://blog.sina.com.cn/weiyinj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