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论(11—14节)
作者: 荣伟玲 / 6810次阅读 时间: 2011年9月22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8DV iY`)bi*t

宗萨钦哲仁波切在台北讲述,心理学空间p4y r?1T

心理学空间Q:u?Seb

畏因居士根据录音整理。

wJ;g)MM#u O(w)}i0

ba4]A'VV%k7b4y0欢迎读者讨论!

pz2]ue L,g0

T6_ B7W)Ui ^-N0在座上没有菩萨各地的区别。在座上都是一样的。因为从菩萨自己来说,这么粗的分别,一地二地等,在他证到初地的时候,就完全没有了。心理学空间z L#EjJ?5h:C0r_p

!M3vh3DW/O,}0那我们怎么来定义菩萨各地的不同。一种是从众生的角度来定义;另一种是从菩萨座下的角度来定义他。

mki|;o"~2W0

7^ei DA0初地和二地菩萨在座下,有两种与成佛有关的特质。初地和二地的菩萨是源于他们清除烦恼的能力有不同。心理学空间]6sS.?1_u

4R1C1`U)vJ l0各地的菩萨在修般若的六度或十度时,修行的重点不同。比如初地主要强调修布施。心理学空间E)d&h vt7`

ig3e)Z#}0就好象没有一个学者能找出天上鸟飞过的踪迹一样,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找出座上的菩萨他的踪迹,以及把它表达出来。心理学空间0x2Q M%? gu)t:UBQr

lkA$c r H0为什么叫地?因为它就象大地,可以长出各种各样成佛的功德。所以有十地。

&\#H/icL:rP@DQ0

`3dSD e0第一个叫极喜地,第二个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7b,Ft:z~#fChIs F0

y,WLu5W'X0进入初地的菩萨被称为佛子。因为他有一种悲心,他自然有一种要度众生的心。他会祈祷,尤其是做普贤的祈祷。百万次,上亿次。而安住在这种状态下的菩萨,就是极喜地。心理学空间3R!S-b cwN

心理学空间5rHc!jU)y

普贤行愿有两种。我们现在念的不是修大圆满的人念的那个。心理学空间*tB`.Dt

心理学空间3n mJ#uD\b

我们大乘里念的普贤行愿,对初地菩萨是最重要的。这是他主要修的法。

K{3d-yZ$l/c1y0

\ _b0pCOK`0现在我们开始谈各地菩萨殊胜的功德。证到初地以后,这个人的名字也改了。以前他有一个普通人的名字,现在他只有一个名字,叫做菩萨。

6l;ZR'm})lJ0

(_0O|_z0照月称的看法,必须要证到初地,才能叫做菩萨。

vE-o-QX+o0jKT+b0

c!wa-ly)v.C(z T0但在大乘教法里,一个人只要升起要度尽众生的心,就叫做菩萨。

;z vp.?*Ok1Q;?0

b*a5i#k"e!C0Hkx0一个是以见地为标准,一个以行为。

X0|G7G*s f*c/cn0

L9{|7j"`8T H R |4D0寂天菩萨讲的是资粮道的菩萨。以行为为标准。心理学空间t-q"L4Fd{Q8g(s

心理学空间GcQ t ],]6BE

这里讲的是以证悟为基础的,初地菩萨。心理学空间9EbXkA,x

%T*UPw4v0U5g9Ds6~:j0他也进入一个特定的家族里面。如来的家族,佛的家族。

@/Q/m%?7\ G6Z0

H FuB9i p0入中论录音第11节心理学空间x7X s Qe+YgP

ZxMp[0JN0“生于如来家族中,断除一切三种结。”心理学空间8a0CX+C%_?-YAN;l

心理学空间W?4ni[)m{iE

三种结是哪三种呢?

t T+qo*s:n3]0

3iTN4{,m0对于那些未能进入如来家族的众生,我们不知道他们到底能否成佛,这由他们自己决定。但是,进入初地以后,我们知道,不论多早多晚,他们就会成佛。就好象看到太阳出来,你就可以确定白天就会来到。

"i4]J oAj}~$y0

{K4i M UgUjL-t!Zl0“断除对于五蕴的执著。”这是断除第一种结。

$m*w J!U Y,VL3Ua&l?0

@b2zc^&`;@0除非一个人完全清除了对于“五蕴是我”的执著,也就是对我的执著,否则他不能免除轮回,进入涅槃之道。

4{+fjD#i'U2`,vo:r0

4N,O$V;JR0“疑”是成佛的最大障碍。这种“疑”里面,有一种惧怕的味道。心理学空间NS5k } og

,qI0C3i?:zhVNz0就好象你问仁波切哪里是厕所。仁波切告诉你了,怎么走怎么走,那里就是厕所。心理学空间w7IhM1G)jM

/Y)p!To1_%N4i0在你把门打开之前,你还是会怀疑,这个人说的是不是真的,我应不应该打开这个门?可能你还是会跑回原来那个地方。心理学空间N.y'SI$Z"g8L+s*z4D#v

ry*`!Mu-t0我们这里说的,是非常微妙的疑,不是很粗重的。

;J"] Na/g6pGa0

,e}TWUSXAv2d0比如这个杯子。你看的,不是他看的。这是你的决定。你所看到的杯子,没有任何其他人看到。心理学空间&LTks5fJ

心理学空间Nl:L@q"b2R

仁波切告诉你,观想文殊菩萨,桔色。你会想,到底有多桔啊?这是你自己的看法,你知不知道?这样一种“疑”,甚至这都太粗重了,资粮位的菩萨都清除了。

g s"g`YHb%\0

\5a*RJ1n\+j ~5L0初地菩萨完全清除了这种疑。这是他清除的第二种结。

]\e]^z0\0

uV)a0Co5K0第三种不能说是慢。戒禁取。这种对于戒的心。一个和尚持了很多戒,觉得自己了不起。弥勒菩萨说过,除非一个人能完全断除持戒的骄慢,否则持戒不能圆满。

#R}}&fu vO8Z a0 心理学空间| L)p8MP ^J*K

这三种烦恼完全清净了,所以他有胜欢喜。两个大劫的修行,他已经过了轮回的边界。这种菩萨都会唱歌,唱很多歌。“我已经度过了眼泪之海,我已经爬过了骨头之山。今天我把我的手变成和天空同样大小。”同时,他每一刹那都能看到一百个佛。有这样的胜欢喜。

aF(P!G"l m!s0 心理学空间'Z%q1v~K}K {1x

他可以震动、搅拌一百个世界。

4N.X/W8c/o3_0 心理学空间4pl#E+g$_ T2j4F'anF

我们谈到了哪些功德?他的名字已经改了,生于如来的家族里面。断除了三种烦恼。还有胜欢喜。心理学空间_.}n;M`,y

{O@4Z.Gr_9I0下面又谈到他如何更进一步的功德。心理学空间?R5H c?z$^,TP` A

心理学空间$@ONfH4y8z'}#@

任何时间他想要进步,他就可以进步。而不是象一个众生一样,进步很困难。众生有一个困难,他没有精进的热忱。因为他没有看到精进的结果是什么,也没有看到他不精进的坏处是什么。心理学空间A-Z#aeW

Y)N%s.V,Ju*CeY0对于这个菩萨而言,轮回已经完全终止了。心理学空间z"M(D1BA \vb

心理学空间xOO4_~

入中论录音第12节心理学空间u%v0Y(h;B

QrW#lt:S#]C!}4X`0七地菩萨能够在每一个刹那进入空性,也可以从空性里出来。这种能力,声闻独觉想都没办法想到。心理学空间z`#[:f1e1g*E-A

心理学空间'r?yuKtv

一般认为,声闻缘觉不在意清除所知障。因为他们只在乎脱离轮回。脱离轮回只要消除自我就行了。但这里看来,声闻缘觉对于“法无我”,还是有一点了解的。

4|0@;sU*BR nmJ0 心理学空间-@-y9f{6@

而初地菩萨,主要强调的是布施。

,S#Z"gT!n9_0

q Z"L? vh4Q ffX0就算布施给狮子自己身上的肉,他也有这种热忱。心理学空间o#`pYIm I8E5J

:at8Z I#@8g0[/{0记住,布施不是他在座上的状况。这是他在座下的功德。

2c k)^_Mt0 心理学空间,C9pE-heb;N

他在座下布施的这种状况,即使是平常人也能看到。我们平常人看不到他内在的功德,但我们可以看到他外在的行为显现的功德。心理学空间 \'B+w5B3`QKS

心理学空间"TcG Db:q[ ]s

除非他证到初地,否则众生不应该把肉身割下来供养。心理学空间f {6H6|w _$r\

3~'S mV4N0所有的众生都希望快乐。众生的快乐都要有资具才能快乐。没有资具就没办法快乐了。释迦牟尼佛他知道,一个人如果不布施的话,他不能有成佛的资具。心理学空间$Zu I)Zz-B*J;CA(|?e;N

I*?;J8E-CC.A0能够富裕是好的。越富裕越好。就象山啊海啊一样多的黄金,我们也不应该说我们不要。这样你可以做很多事。当然你也应该知道,这样有什么短处。如果你了解到这些,你每有一点点黄金,你都会有快乐。

g#PHc,zE0

:mRc CIJ0你要有钱,要么你有做生意的头脑,要么你要有功德。这种功德与你内在的光芒有关。但是这种光芒,有时候会因为你的贪婪,你的忧郁,而被掩盖了。心理学空间 igOl2{5{*Nc5] h

,ro GN$XHl0所以积聚功德很重要。心理学空间IU Bw]

心理学空间T2_?$QW

不慈悲,不敏感的,永远都想到自己。这种众生他也要得到富裕的东西。怎么得到呢,要布施才能得到。心理学空间jP-I#L'M }:y

Jt0DAj7Y'ohw0第十和十一个偈颂,认为布施是清净暂时痛苦的因素。

mE0[1Y_9NC O/iF0D c0 心理学空间%]a7W3v A"U

第十二个偈颂,认为布施是清净永远痛苦的因素。有时候,布施的时候会遇到圣人。心理学空间Xd3B%E'@ d"\R

!pg5r!F$O&xi-r3n7N0当你用布施来积聚功德的时候,功德的大小当然跟你的动机有关系,也跟你布施的对象有关系。你给一群乞丐每人一分钱。这群乞丐中有一个圣人,这个因缘就可以让你永断三有,证得寂灭。心理学空间;\c#XtW"is$Wl~

心理学空间 F z}0W\n:g

一个众生,当他们布施的时候,因为他有期望马上得到回报的心,所以他不能马上得到快乐。当布施的果报没有马上出现的时候,他可能觉得布施没有结果嘛,那他可能会停止布施。但对于那些不要求回报的菩萨来说,这不能停止他布施的行为。这种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他马上就能享受布施的快乐。心理学空间Xq@V _0E.xG

6[T0G%eV0Y&H R&}0他想要布施的结果,是希望得到布施的人快乐。所以,当他布施的时候,他马上就会快乐。这样他就会变得越来越乐于布施。这是菩萨式的布施。心理学空间9NR1x3Cl1H-sp{:oT

1N&vg Q6? ii@*h{0入中论录音第13节心理学空间l8_^due8dl

QX P9yZvI;l0这种菩萨一布施,就能享受布施的结果。对这种菩萨来说,他所想要的结果,就是接受布施的人能够快乐。所以,当他布施的时候,他已经感到快乐。这样的菩萨,不会停止布施的行为。这就是菩萨式的布施。

_8I$m-l9Ss6e&TL0

KKO3[&zVo^)g6R0当他听到一个乞丐说,给我一点东西,那种快乐就相当于修声闻缘觉的人证到了声闻缘觉的快乐。他的快乐就有这么大。心理学空间y,K,KM#_ X&B

/p_+X x&w+F0当他割下自己的身体时,有点痛。他把这个痛跟地狱中的众生比较一下,他会对地狱道的众生产生非常大的悲心。他不仅不会犹豫,还会更快地把身体割下来布施。

-PY{]h2[ G0

Nvlz)GW5t e0现在谈到两种般若蜜。心理学空间g t.T&] K0M L/G(td4b+pq

]{ t%] F)J1DYO0如果一个菩萨已超越过了施者、受者、施物的概念的话,就叫出世般若蜜多。如果执著于这三者,就叫世间的般若蜜多。但你还是要回向,回向给出世的目标。心理学空间a J Z]h&q&pE

U!}Dg1z"WT0但我们这些人往往不仅执著概念,也没有回向。

M9w4W2} Bp2G n H0 心理学空间p6A&rv2L@2PWA

这种菩萨就象是月亮。为什么象月亮,因为它清除了一切无明的黑暗。

1@.gxUB'W7m3C0 心理学空间w zD,s7i/R @;U

这种菩萨已经得到了殊胜的胜利。心理学空间/@ A!PK\,[-~%a

心理学空间;G9x C#N,SsP(Me

这就结束了关于初地菩萨的讲解。心理学空间(m`3~ w(Gk

心理学空间MgA]2n

问:“有人假装乞丐我们也应该布施吗?”心理学空间b*N4x]8A$}3UZi

心理学空间5w f5I&]3uPg%gO

仁波切答:“是,也应该布施。”

o.@;?]B0 心理学空间-a5[|])Q'y

问:“什么构成众生?”

!Q&[1?T `;p:J&U-m0

a+f6j[0S8]0仁波切答:“藏文里众生的意思是有情。”心理学空间&i!HQ,n$E3Ap

心理学空间!b0ol&kCCv7B

问:“末法时期具足法缘悲的上师有什么条件?”

u#nPz#_%c1I0n%}0

i n7opxs ^0仁波切答:“要了解无常。”

io1M `r0 心理学空间x;G&]&x$nH,K4e4^

仁波切提问:“月称菩萨最喜欢的是什么?”心理学空间m&k8k:]E7w

心理学空间 E(@ k|o%T7U.l

答:“大悲心。”心理学空间8\n,np/R-pS

K^*y]1f1c0仁波切问:“为什么月称菩萨第二喜欢的是无分别慧,而不是菩提心?”

U3ol Y~#RZO0

Py!ZxL0无人回答。心理学空间2Sm C~Co?

心理学空间qch.pOjt|M

入中论录音第14节

K ]"O.M X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小心钥匙 荣伟玲
《荣伟玲》
金刚经悖论的日常运用»

 荣伟玲

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硕士研究生,德中精神分析连续培训班成员。历任重庆荣格心理咨询所心理咨询技术总督导、成都博时心理110咨询中心主任、成都心理咨询师联合会会长等职,有多年从业经历,是国内较早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型心理治疗师。研究方向为宗教哲学心理学。http://blog.sina.com.cn/weiyinj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