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与“泻”:中医与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的对话
作者: 张沛超 / 10189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0日
来源: 华中子和心理咨询中心 标签: 精神分析 自体 中医 补泻 支持性心理治疗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补”与“泻”:中医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对话心理学空间5D!`7f oT1_J

张沛超*吴和鸣**张掌然*

$n$_ \r}i%S0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哲学学院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中国地质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430070

ng0z"b_`Q#z0

 

'b!j;Vhn0

摘要:中医是富有特色的东方医学,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治疗思想。“补”与“泻”是中医治法方略的重要范畴。现代精神分析进入中国以来已有长久的发展,其本土化则需要参考中医,儒释道文化的传统。本文拟就“补”、“泻”与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的相互关系出发,试图提供一种中医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对话互参的视角,并对临床工作有所启示。心理学空间u)i]fH-kC0i(GM

 心理学空间VD%m(m({&j

关键词:中医精神分析补泻自体支持性心理治疗

@on?K.t&M2a0

 

W6HH4jr0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Dialogue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

G kJBV,o,`8A t0

 Zhang Peichao Wu Heming Zhang Zhangran

XE m-J(v~ V?}0P n0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characteristic oriental medicine which contains profound thinking of psychotherapy.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are important catago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ethodology. Modern Psychoanalysis has comprehensively developed in China, yet its localizing needs the referenc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tradition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is article tries to bring about a new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sychoanalysis from the cross referencing of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and 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 thereby to give some enlightment to clinical work.

pu u oiy8c5g;l0

 心理学空间0?#c f7O v)\O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sychoanalysis,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Self, Supportive Psychotherapy心理学空间#V v p:hl

 心理学空间y3qe5e Gwc Je }

中医理论中有许多非常重要的范畴,例如“阴”、“阳”;“虚”、“实”;“寒”,“热”;“表”、“里”等等。这些重要的范畴提供了中医对于病机病理的深刻洞察,并指导着纷繁复杂的中医临床实务。“补”与“泻”是中医治则的重要范畴,无论是对于针灸还是汤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样也适用于中医心理治疗。精神分析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学问和心理治疗策略,在不同的文化境遇内也会有不同的文化负荷。精神分析的中国化需要借鉴在儒释道文化和中医中悠久的心理治疗传统。其中,“补”与“泻”与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揭示并利用这些联系,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医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理解,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工作。心理学空间1^hDOC,D"|5P

一,           中医中的“补”与“泻”心理学空间5Jlm#Tl-V)Q PC

中医认为一切病症,不论躯体的还是心理的,都是阴阳失衡所致,因此,所谓的治疗就是要调整阴阳,使之恢复动态的平衡。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以平为期”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涵义:其一,“平”即平衡,阴阳调和,避免过与不及;其二,“平”乃“道”的和谐,即“天道”与“人道”的和谐。换言之,中医治疗的目标小至要调节肌体内部,恢复机体自身的身心平衡与协调;大至要消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达至“天人合一”的圆满、和谐的最高境界。(陈英敏,高峰强. 2009)可见,与西方医学的生物学取向不同,中医中未出现典型的心身二分的模式,对心理问题的重视及与躯体问题的相互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中医的特色。心理学空间3nI.F$t-S t.qx

补和泻是治疗上的两个重要原则,最初来自于针法:补泻法的最早记载应首推《灵枢官能》述:“泻必用圆,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从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主要用于治疗虚证。,主要用於治疗实证。补法是运用于气、血、津、液、脏、腑、阴、阳等各种不同程度的虚弱甚至衰竭时的一种治法。补法相应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根据病情急缓和体质虚弱程度,又可分峻补与缓补。泻法适用于气机壅遏阻滞而变生的各种病证。泻法也可相应地分为峻泻和缓泻。心理因素致病同样有虚实之分,不同的病机自然也会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心理学空间$X?al'?;^GQ| h

二,“补”、“泻”与中医心理学心理学空间'b/g0bcUx

中医心理治疗的思想源远流长,我国最早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就有强调心理治疗的论述,《内经》指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病乃不愈”。对待病人要如《灵枢师传》篇说:“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告”、“语”、“导”、“开”是中医心理治疗的重要策略。那么,在方法论的层次上,又如何统摄这些具体的策略呢?心理学空间,_9P j uv^-MB`qz

中医看待躯体疾病的发病原理,可以概括为:⑴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⑵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部因素;⑶正邪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⑷在不同的条件下,正与邪的主导作用不同。(吴敦序等,1994)正,即正气,是对人体生命的形质及其相应机能活动的概括,主要指由此所产生的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自我调节、抗病祛邪、康复自愈的能力,具有保护、维持生命的存在和发展,抗御疾病和邪气的作用。邪,又称邪气,泛指一切能够引起发病的因素,包括六淫、疠气、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虫兽所伤等,也包括机体内部继发产生的病理代谢产物,如痰饮、瘀血、宿食、水湿、结石等,具有伤害正气、引起疾病的破坏作用,即所谓“邪气发病”。(张新渝,汤朝晖. 2002)可见,“正”、“邪”是身心致病因素的高级范畴,统摄着身心、内外、先天与后天等病因。心理学空间|;b`s1YN|.K g w

那么心理疾病的发病原理,也可以参考躯体疾病的“正”、“邪”之分。创伤性因素,例如情感剥夺、心理虐待、急性应激等等,可以造成情绪的大幅波动乃至超出心理调节的范围,形成无形之“邪”,或曰“情结”,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不同的个体对待创伤的调节能力不同,这种能力当被视为“正”的因素。这种调节能力的低下,是心理障碍的内部因素。同样的,在创伤的作用下,正负邪胜而造成心理症状,例如恐惧症,焦虑症,乃至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在不同的条件下,正与邪的主导作用亦不同。不可预料的强大自然灾害,例如地震,几乎会对所有当事人造成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而个别差异则与每个人的“正”气强弱多寡相关。心理学空间&DW$a!v7i7g

与正与邪的病机相应,在中医心理治疗中也采用或补或邪的治疗原则。对于外邪骤加引起的邪实之证,例如急性应激所致的分离性障碍,既往多称之为“癔症”,可以在治疗方略上采用“宣泄”(abreaction)之术。宣泄是排解或释放紧张情绪的过程,此种紧张与抑制冲突、记忆或观念有关,常伴有对痛苦经历的回忆。在宣泄之后,常伴有情绪的纾解和理智的洞察,而症状亦相应减弱或消失。对于先天养护不足,未能很好同化养育着的情绪容纳能力的个体,可能需要“补正”的治疗策略。在治疗关系中,当事人得以缓慢而稳定地内化治疗者的御邪之力,继而增加对创伤和应激的耐受力。由此可见,“补”与“泻”的治法方略,完全可以在辨证施治的纲领下,针对当事人正气的多寡,症状的强弱与性质,从而采用“告”、“语”、“导”、“开”等具体策略,化解心结,消除症状。

"Z1g1P`/~;i2zs0

三,中医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心理学空间*d1A8r av

精神分析是由奥地利神经科医生弗洛伊德1900年左右创立的一种关于人类心智知识,一种探究心灵的途径,一种治疗心理疾患的方法。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继古典精神分析之后,精神分析陆续涌现出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依恋理论等分支。总体来说,精神分析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未如其创始人弗洛伊德所期望的那样成为一门科学,而成了一门有自己独特的知识论和方法论的专门学问。今日的精神分析在广度和纵深两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探索精神分析的物质基础的神经精神分析逐渐兴起,但精神分析本身,仍然可以视为奠基于现象学和解释学的。

ui G3PE8V%y0

同样地,尽管现代中医逐渐重视其生理基础,并参照西方医学体系丰富了其内容,但中医本身仍然是一门自主的学问,并不能完全被划归为其他的学科,这一点是与精神分析类似的。中医和精神分析都看重身心交感的作用,并且重视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相互影响。这些相似之处,使得中医与精神分析的比较分析与互相融通成为可能。

WJV6WKE:e0

四,“补”、“泻”与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心理学空间9b5l4wXC&s

中医的“气血阴阳正邪”诸范畴,在本质上与精神分析的“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本我”、“自我”、“超我”等概念一样,都更具有说明性的意义,而不如类似于“分子”、“电流”等概念所具有的实体性的意义。这一点相类之处,可以在比较中医与精神分析之时,采用“范畴互借”的方法。比如中医治法方略“补”、“泻”与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的“支持性心理治疗”、“表达性心理治疗”就存在着深层的可比较性。

m(G]XK(b7\0

古典的精神分析,很大程度上是以“泻”为主的。“无意识意识化”、“驱力的中和与升华”、“修通”(work through)是富有“泻”之隐喻的说法。然而,随着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精神分析师发现,有些病人即使情绪得到了宣泄,伴随着无意识的意识化而领悟,却仍然不能从症状中缓解。所以,古典的精神分析理论被修正,其中重要的是“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自体心理学”。

L7`nY/Q8i`Q0

支持性心理治疗的目的不在于改变病人的人格,而是帮助病人应对症状以避免严重精神障碍的复发,或者是帮助相对正常的人应对暂时性的问题。(Arnold Winston et al, 2004)在支持性心理治疗中,治疗师的目标是保持或改善病人的自尊,尽量减少或阻止症状的复发,尽可能地增强病人的适应能力;病人的目标是,保持或重建尽可能好的功能,即使他或她存在人格方面或自主功能方面的限制,以及不好的生活境况。同表达性精神分析治疗不同,支持性心理治疗采用加强或改善防御的方法帮助病人改善自尊,并改善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这一种治疗思想,类似于中医中所使用的“固表”之术,加强“卫气”的防御机能。

r$Q[6~8vcx0

自体心理学是美国精神分析师Heinz Kohut所发展的一种针对“自恋性疾患”的精神分析分支。其特点在于视所有的精神疾患均为自体的发育受阻所致。所谓先天不足,而后天易失调。在自体心理学的发展观点里,古老的、核心的自体在环境气氛里,透过自恋原欲的灌注,与镜映的和理想化的自体客体之互动,在恰恰好的挫折与满足的携手合作下朝统整的、成熟的自体发展。原始的自恋也得以转化为较高形式的自恋。(Marjorie Taggart White et al, 2001)当重新养育的自体得以发展,并形成完整的、连贯的、统合的和真实的自体之后,症状,既外邪的表现也会自然得以消除。这样的思想,可以相应于中医中的“补中”之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心理学空间*A!?'z.L,we"c `L Z

综上所述,作为中华文明之瑰宝的中医,包含着许多可贵的心理治疗思想。其中,“补”与“泻”这对范畴,在较高的高度上统摄了诸多具体的治法,同样也可应用于心理疾患。在更广大的视野中,可以应用于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补泻之法下的“补泻单用”、“补泻并用”、“以泻为补”、“先补后泻”、“平补平泻”等灵活的治法,对于解决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中的“支持”与“表达”、“缺陷”与“冲突”、“抱持”与“诠释”等矛盾,有着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启示,亟待进一步发微。心理学空间HHLd5L`(_&UN

 

"g:_JYb(pF1t0

参考文献

CyZ7x)W7C"}0

[1]吴敦序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心理学空间Tw"l'B@.S+Ss

[2]王书柏,古光林.针灸补泻浅识.光明中医200612月第21卷第12.

cp@J8s0rV,[8gS0

[3]陈英敏,高峰强.以有机哲学的视角看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心理学探新. 2009年第2.心理学空间mK8mi+_(o#Z

[4]张新渝,汤朝晖.论正邪关系与阴阳关系的区别.光明中医第l7卷第103.2002年第6.心理学空间'^gMw)miH-c8oZ

[5]贺兴波.浅谈中医心理治疗的历史源流.贵阳中医学院学报.31卷第2. 20093.

?Wff#]6q'pi2[Y0

[6]Marjorie Taggart White, Marcella Bakur Weiner.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心理出版社(台湾)林明雄,林秀慧译,2001.心理学空间M/V dw?"Z{

[7]Arnold Winston, Richard N.Rosenthal, Henry Pinsker. Introduction to Supportive Psychotherapy.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Inc.Washington, 2004.

X8^4e O(|*] eC)jT8XOj0

[8]G.O. Gabbard. Long-term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2004.

2M K:CJj _0

 

Z+}g"cm0

 心理学空间:bQL NZ

 

%{f4E4Hd0

 心理学空间(K8l+] yGw;}KK:[(M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精神分析 自体 中医 补泻 支持性心理治疗
«孩子,烤山芋与妈妈-理解投射性认同与容器 张沛超
《张沛超》
如何学习精神分析»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