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社會心理學」邁向「中國社會心理學」
作者: 杨中芳 / 6288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9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 R[QA7_t0
一、前言心理学空间p(S(I9Z-F3p

Y&ne"zl:ef'i@ ?0    最近幾年來,大陸心理學界經常爭論一個問題,那就是︰是否應該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在目前中國社會心理學正在尋找發展方向之際,提出這個問題來討論,本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於大家對這個名詞到底代表什麼意義還不能取得一致的看法,以致使贊成及不贊成的兩方常常在爭得面紅耳赤之後,才發現原來彼此觀點相當一致,只是各方對「具有中國特色」這幾個字的解釋卻有不同看法。心理学空间Yt1y\Y-m8}

1Q8w6A2c gq bP7R#Z!G3l~0    另外一個使這場爭論變得更白熱化的原因,是許多人將中國社會心理學這個學術領域的發展,與清末以來,中國人走向現代化道路上的恆常之爭連在了一起。這個永無止境的爭論就是︰中國到底是要「全盤西化」,還是要「洋為中用」。心理学空间!Z'm.zD)Foj2Dc
心理学空间L(Es!w8YX h%@'A$?[
    在那個大爭論之中,許多人經常把那些贊成「洋為中用」的人看成是抓住傳統的尾巴不放、生怕自己的文化被生吞的一群極端有不安全感的保守份子。在社會心理學界這裡的「中國特色」之爭中,許多人就常把那些贊成發展    「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的人,看成是與「洋為中用」的老頑固一樣,不肯全面解放自己的思想。心理学空间)j3`@,y#d;Xoy o

)p_,RQaW0正在此之際,原本在西方心理學界僅屬「一個小團體」的一個主張心理學研究應該本土化的學派,開始受到重視。這批學者,主要是一些人類學家(也就是那些在西方研究非西方民族及文化的學者),開始主張我們應該用本土人的眼光來研究本土人(Geertz,1984),而不應該帶著自己民族的框架來研究另一個民族或文化。唯有用本土的角度,以本土人的價值體系及本土人的社會結構制度為依憑,來看當地人的行為,我們才能對這個文化有比較全面及真實的瞭解。心理学空间!o&A'x${&jY+E+?1a

,B&KG$YzDS0    這一學派的興起,不但使許多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其他文化及民族的西方學者開始試圖走向「本土化」的道路,同時也使世界許多其他地區、文化或國家的非西方社會科學家開始了他們的「本土化」運動。本來,任何一個文化或國家在本地所做的、有關當地的研究,都可謂是本土的研究,根本無須談論什麼本土化的問題,更無須特意去「本土化」一門學問。但是,由於西方社會科學的研究,就整個世界的潮流而言,佔了領先及主導的地位。以致使大部份非西方國家的學者(他們大多數是在西方國家受的專業訓練)在研究自己本國的人的時候,也不自覺地採用了西方的觀點及價值體系作為出發點。用這種出發點所做研究的結果,往往不能真正描述及解釋當地人的心理與行為。因此他們就不得不有意識地在他們自己的國土上推行「本土化」,不然難以建立屬於自己的社會科學。心理学空间1wSQi8st
心理学空间a t1\F8g
    1986年,我根據自己過去十年研究中國人的社會心理學的經驗,曾寫過一篇論文呼籲中國社會心理學的本土化(楊中芳,1987)。在文中,我曾主張慎用西方的概念及理論。兩年之後的今天,我發現我已經被許多人劃為屬於贊成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的那一派裡。1988年7月份在青島我參加了「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理論與教學專業委員會」所舉辦的全國學術年會。在會中,我首次比較全面的聽到許多與會人士對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的正反兩面看法。我自覺有必要在這裡澄清一下我的「本土化」到底是什麼?它與「具有中國特色」之間的關係到底是怎麼樣的。心理学空间n)Z4_)W#|:Q
心理学空间!Z"e3e~X.i:DN!dAh
我想,首先我應該就一些人對「具有中國特色」這個名詞所提出來的異議,做一番解釋。因為我認為許多人對   「具有中國特色」的批評實源於對這個詞的誤解。在為「具有中國特色」正名之後,我才把我所提議的「本土化」概念與大家統一瞭解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之間的異同及關連簡述一下。
xe``8NY!o|(^G0心理学空间*b"h,zv;Dz
二、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幾個誤解
VFIR(_R.~"J0
心理学空间}J BEPa5H{B/DY
    根據我所接觸的資料歸納,反對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的人大約有四個主要論點︰心理学空间,Ec U/J ?bK
1.   中國人也是人,與世界上其他人究竟還是共同點多過不同點。如果只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那可研究的題目實在很少。而且,我們為什麼要只研究人類的差異性,而不研究人類的共同性呢?
]Z(ck}-f02.   搞「具有中國特色」,就是不想學習外國經驗,排斥外國理論,又想關起門來搞「土法煉鋼」。過去的經驗教訓還不夠嗎?
I\]@C u03.   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何需刻意地先接受什麼、排斥什麼?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公開地吸收各方長處。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自然地,我們的研究就會去蕪存菁,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心理学空间} g^1@B-f9S
4.   到底什麼才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是指古代傳統的東西嗎?又要發掘老古董來建立中國人的驕傲嗎?
:}8\8\,aAy5yT0
'Vazb)k.{7w"W0    以上這四項批評,我覺得都相當中肯。它們的論點也基本上正確及合理。這裡唯一存在的問題是這些批評是基於一個對「具有中國特色」這個名詞的誤解所產生的。提出這些批評的人,認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是指︰心理学空间x+@M2n0? Q2Xl
1.   專門研究其他文化及國家沒有的。如果美國有「從眾行為」、蘇俄有「從眾行為」、中國也有「從眾行為」,那麼我們就應該放棄研究這個題目。
O P b%ym6X0c}02.   排斥外國的概念及理論,一切用土法炮製出的研究結果,才是「具有中國特色」。
4U_A5zI)@03.   只要是用中國人為研究對象,做任何研究,做久了,堆積出經驗及成果,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
A/J.O j5Bo;POz2^Y04.   只有古代心理學研究及理論,才是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心理学空间y-i+u&`0jM(|Q

u-b)c%{]T} o0
三、對誤解的澄清
;J^zq iJ#W9|-F0

9Zm{mJwNi;sA9\5b*h0    事實上,許多贊成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的人,可能都會同意我的一個看法。那就是,以上的這些定義皆非他們所指。我想大家心目中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是指一門真正「描述及解釋中國人的社會心理與行為」的知識系統。這個知識系統要能真正對中國人有用,幫助中國人的生活能過得更好。因此 ︰
Mjo/Z]#V nH.e~01.   「具有中國特色」絕不是指只去鑽牛角尖地專門研究中國人特有而別人沒有的的社會行為。其實一個行為是不是中國人特有的,是一個實徵研究的問題,並不是坐在椅子上可以想出來的。所以在沒有做研究之前,根本不可能知道哪些是中國人特有,哪些不是中國人特有。
p m }q:f{.q8S02.   「具有中國特色」也絕不是「閉關自守」,排斥所有的外國概念及理論,而是有選擇性的把能幫助瞭解中國人的社會行為的部份留下做參考。但不是盲目地去接受及採用。心理学空间-a rob|R^.aQ
3.   「具有中國特色」也並不是指經過若干年研究後,「試驗及錯誤」(trial and error)的結果。研究及發展中國人的社會心理學似乎要找出比這種策略更有效率的方向,才能使它有一個較快速及健康的發展,最終使它成為一項對中國人有用的學問。
f}W R*jrf04.   「具有中國特色」也並非刻意去研究老古董。但是,如果古代心理學思想可以幫助我們更瞭解現代中國人的看法、想法、及做法的話,那麼老古董也要去發掘、研究。
d(qB7|#G0D%]S0心理学空间_1X'Q4ZnK
    基於以上的澄清,我認為發展以上所定義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事實上是︰心理学空间R2_8^ pN0| dPb
1.   要使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能夠源於對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及中國人的實際行為的關心及興趣;心理学空间D ^A\2Y'B RD;]
2.   並將社會文化對個人心理系統的影響考慮進去;
$I_u*D!ddVk8U03.   探討個人的社會心理現象與行為,不管這些現象與行為是中國人獨有的,還是與其他民族所共有的;
*m2s$Q Y!vcq f04.   任何的外國概念及理論如果可以幫助我們對自己的社會行為的瞭解,都是應該吸收的。因此在研究中國人的社會行為時,博覽各國各家各派的理論是必須的。但是應注意不要讓它們局限、架空了我們的思想,使我們的研究與現實生活脫節。
:L6YH!wT2x H4[$k0
$?o!dE_HyQ}K0    如果我上述的這個對「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解,確實接近那些主張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者心中對這個詞的理解,我想前面我所述的那些反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者可能也不會再反對了。因為他們反對的立論點已不再存在。
f)zdkQ%bm%H0心理学空间"t9j8S kcvV`
四、什麼是中國社會心理學的本土化?
}8z$D;}`1DBli0
心理学空间F7I*k@ FdhNA Q
    其實在大陸流行的這個「具有中國特色」一詞,與在台灣流行的「中國化」一詞,及我在論文中所用的「本土化」一詞的意義都有很緊密的關連。先讓我在這裡將「中國化」與「本土化」這兩個概念的意義及它們在港台發展的經過程說一下,再回來討論它們與「具有中國特色」的關連。
k|1K_#i$V5^0心理学空间yxv0Bf2Od~#I
    「化」字本義是指由一個「原本」狀態到另一個「終極」狀態的過程。通常,大家將「終極」狀態冠在「化」的前面,而將「非終極」視為「原本」狀態。所以,「中國化」是指由「非中國」狀態變成為「中國」狀態的過程。中國社會心理學的「本土化」,自然是指將中國社會心理學由「非本土」變為「本土」狀態的過程。那麼,什麼是「非中國」、「非本土」狀態呢?這可能要從「中國化」與「本土化」在港台開展的歷史說起。心理学空间8Jr6kr|,J V

$zB9EYv:Mt@v0港、台學者之所以會提出「中國化」及「本土化」的概念,主要是出於這兩個地區二十多年來發展心理學研究的痛苦經驗。這兩個地區的心理學,與世界許多其他非西方國家一樣,都是深受西方心理學的影響。不管是概念及理論的採用,或是研究人材的訓練,都不脫西方的窠臼。如果這種學習及採納確實令我們很滿意地瞭解了中國人的行為,那自然是沒什麼可說的。但是,作為中國社會心理學的工作者,我們經常發現西方的理論未必能解釋中國人的社會行為。我們的研究成果在利用中國被試來幫助西方學者驗證他們的理論方面,可謂立下汗馬功勞。但是在幫助瞭解中國人自己的社會行為方面,則常有「天馬行空、不著邊際」的感覺(楊中芳,1987)。目前我們的「社會心理學」雖然是用中國人做研究對象的,但是由於它仍然停留在借用別人的概念來描述一些社會心理共性的階段,並不能幫助我們更深一步瞭解中國人的具體及實際行為。因此,它不能被稱為是「中國社會心理學」,充其量它只能被稱為是中國「社會心理學」。
!Seh,N(T0心理学空间!wV am9I![
    有感於大家共同有的這種挫折感,在台灣及香港地區的學者,早在1980年開始,就舉辦了「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研討會,至今已開過兩次會議,會後皆有論文集出版(楊國樞,文崇一,1982;李亦園、楊國樞、文崇一,1985)。在1984年開的那一次,還曾經邀請大陸學者參加。在1988年底,香港大學心理學系舉辦了一次專以心理學為主題的「邁進中國本土心理學的新紀元︰認同及肯定」研討會,這個研討會邀請了大陸、台灣、及香港學者融聚一堂,為這個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討論解決的途徑。1989年底,楊國樞及黃光國在台北又舉行了一次命名為「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的研討會。這裡雖然只有港、台學者參加,但將來此會準備每二年舉辦一次,下次也有計劃請大陸學者一齊參加討論。心理学空间hspu,h Pf
心理学空间Ww+Y&s7|.kY(T%GM+[}j
    從這個簡單的歷史回顧中,我們可以看出,所謂「非中國」及「非本土」的中國社會心理學狀態,即是指由於做研究時,過份依賴西方的概念、方法及理論,以致使中國社會心理學的知識處在「不能真正反映中國人的看法、想法、及做法」的狀態,因而「不是真正描述及解釋中國人的社會行為」的學問。而「中國」及「本土」的中國社會心理學狀態,就是指「能夠真正描述及解釋中國人社會行為」的狀態,亦即「中國社會心理學」。而這個「中國化」及「本土化」的「終極」狀態,正和大陸目前在提倡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不謀而合。所以港、台所提倡的社會心理學「中國化」或「本土化」,與大陸所提倡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的關係是︰前者是一個過程;後者是終極目標。其用心及意義則是完全相同。
\2T;v3_Vv0
6b\Wf%b1d0    根據以上的解釋,雖然大陸、台灣、及香港這三個地區採用了不同的名詞,但是大家對中國社會心理學發展的終極狀態郤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它能成為真正描述及解釋中國人的社會行為的知識體系,並真正成為對中國人有用的一門學科。為此,今後三方面的學者實在應該多交流多合作,共同為一致的目標而努力。在此,我首先建議大家先統一名詞。我建議我們一致採取「本土化」這個概念,我的理由有以下四點︰心理学空间3]l~F#\q8x
1.   用什麼名詞並不重要,只要大家是用同一個名詞,而且大家用那個名詞時的意義大致相同就可以了。既然,學術界的推行「本土化」是一個世界潮流,不少國家都是在用「本土化」這個名詞來泛指這個從本土角度來徹底瞭解自己文化的社會行為的運動,我們就不如接納這個能與多國人士彼此溝通的名詞。
3U6jV F UN*a02.   由於中國語言的含混性,「具有中國特色」中的「特色」兩字可以有許多的解釋。最常用的兩個是「只有中國才有的」和「對中國人行為指標的平均值的描述」,後一解釋帶有特徵及基本性質的意義。而這兩種解釋都並不真正代表我在前面所定義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這一主張的含義。所以為了避免混淆起見,不如不用這一個詞。
geEZ1X1Za03.   至於「中國化」一詞,正如何秀煌(1982)指出,也是一個意義較含混的名詞。因為無論「中國化」的「原本狀態」(非中國)或「終極狀態」(中國)都難捉摸其真義。現時的中國「社會心理學」雖差強人意,但是我們不能說它是「非中國」的,只是我們還不能將中國二字放在括號裡面罷了。至於「中國化」的終極目標,亦即「中國」狀態,不免也要使中國社會心理學成為「中國式的」、「中國特有的」的意味。這樣可能也容易引起許多誤解。
tdR%fu4I9I04.   「本土化」在意義上比較清楚。其終極狀態是中國「本土」社會心理學。而「本土心理學」很自然地是指研究當地人的心理與行為的知識體系。這個意義與主張「中國化」、「本土化」及「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想要中國社會心理學終究成為的狀態是完全吻合的。所以我主張用「本土化」一詞。
,Do tc ~8Fc0心理学空间%rf2GOt%j1p6V5?
五、如何使中國社會心理學本土化?心理学空间j8He;ZMj-kY*j
心理学空间N~$T2}"^7t _7\a
    在澄清了名詞及意義上的混淆之後,現在讓我們來談一談如何可以使中國社會心理學「本土化」,使之成為「中國社會心理學」。
8m7^ |ZfLy2?0心理学空间]En E,R J W
    根據前面所述有關本土化運動的發展歷史,我們很清楚的看出,中國社會心理學之所以不能發展成為一門真正描述及解釋中國人社會行為之學問,是因為中國學者在做研究時,太過依賴西方主流社會心理學的概念、方法及理論。所以,要使中國社會心理學本土化,必須先從中國社會心理「研究」的本土化做起。而什麼又是中國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化呢?那自然是使我們在做研究的時候,由「非本土」的、過份依賴外國的態度及做法,變為    「本土的」態度及方向。這個終極狀態可以稱為是「本土研究進路」(indigenous approach)。心理学空间2hz Lg'z*h0NQ

(C$b'p+K$u]h0那麼,什麼是「本土的研究進路」呢?簡單地說,是一種「在當地人身處的文化/社會/歷史脈絡中,來觀察及研究他們的活動及行為現象」的研究思考路線。那麼,我們要如何採取「本土研究進路」來研究呢?我認為「本土研究進路」,包括下幾個研究步驟[1]︰心理学空间9k~-?5v!`xWA

E]j2S#fno/P0(1)     以實際觀察當地人當下的活動及行為現象為研究素材,來去尋找值得做研究的課題及提出研究問題;心理学空间o-k.`+S5E*q+G

(\Nbz*J$a4vz#[0(2)     用日常生活中當地人所熟悉及慣用的概念,想法及經驗為構思基礎,來發展研究構念[2];心理学空间%li(oO ti;a
心理学空间D#]1|6}8v&S
(3)     在當地人自身文化/社會/歷史的脈絡中,來尋求理解其活動及行為現象的釋義系統;心理学空间Z*W`,p2{k5a.|%]
心理学空间-yrJw)u^!Fxl,N'e
(4)     並依之成立描述及解釋其活動及行為現象背後之心理意義的樣式、說法或模式,作為研究架構;心理学空间@!?,Cg1KFfL
心理学空间0K*J/}NY)u;GE
(5)     研製適合探研當地人的研究程序及工具,來進行支持、延伸及推廣上述研究架構的實徵研究;心理学空间(e1}p%A+`HQ

&Xl R0`e`5]A0(6)     從而建立對當地人而言更貼切及更有用的心理知識體系心理学空间+Yd#j2_?"s]V [;y

i(?.s9TAB(b8E R t0 
;k3j3MaNa&lQ0心理学空间']M8|I:as6} y"m
    至於要如何執行這些方針,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n-j Q"HS1C;xr8J:d8|0心理学空间 hG)d L%jg+G,fd/y _8O P
(一)充份利用本土的材料心理学空间jx'e9I2w9k8dM
心理学空间*sz/U-MllkIc
    採用本土研究進路的人,以觀察、瞭解、及解釋當地人日常生活所表現的社會行為現象為主。例如,「為什麼中國人在大庭廣眾喜歡大聲說話?」、「為什麼中國人不當眾拆開別人給的禮物?」等,他們並不限定研究的題材必須是中國人所獨有的,如氣功、針炙、書法等,雖然這些素材也是值得研究的。他們也不只是去尋根溯源、去挖掘並整理傳統的、與心理學有關的概念,雖然這部份工作所得到的寶貴材料,是任何一個採取本土研究進路者所不可缺少的。因為傳統的理念深深的影響了我們每一個現代的中國人。心理学空间e,id,N1A j7wBh
心理学空间#b hy1iZ-ET q
    採取這種本土進路的人,在做研究時強調採用當地的自然產生的素材,是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夠發現中國人到底是用什麼方法來表達什麼心理思維。從而,才能真正地瞭解中國人的行為。這些素材可以是中國人特有的,可以是傳統的,可以是神話、民俗、文學、繪畫、音樂等。一般社會及文化觀察家、批評家及改革家如柏楊(1985)及孫隆基(1983)在其文章中所提供的材料,都可以採用,只是不能停留在這些作者的自哀自怨及嬉笑怒罵之中,而是要用社會科學的角度及研究訓練,來更深層地去瞭解這些外表的行為。當地的素材也可以是來自對當地人進行的觀察、調查、測驗、實驗等的結果。不過,用時要小心解釋它們的意義。這裡強調對研究素材的選擇不在於其形式,而在這個內容是否能讓我們真正瞭解中國人的行為。心理学空间6r Y!S:Q+kq
心理学空间yN4\RY9zHM
(二)探討本土的概念
DaJ/U cQn?(a%g0心理学空间gN@!Al}dP7K!iN
    發掘及發展本土的、當地人常用的社會心理概念,而用它們來做研究對象,是本土研究進路的一個重要的步驟。過去在過份依賴外國社會心理學的時期,我們在做研究時,選擇什麼概念,完全是「照搬」。沒有去考慮這些「進口」概念到底在中國人的頭腦中有沒有?即使是有,在中國人頭腦中的那個概念,與外國人腦海中的那個概念是不是一樣的?所以時時犯了研究結果「牛頭不對馬嘴」的毛病。心理学空间5M9r@!w1W;Q4Z3Wc

RJZV-x i0    探研中國人常用的詞彙、成語、寓言及分析中國人自己的語言,來找出我們用以看某一問題的概念是很重要的研究途徑。從中去研究我們的思想、看法及我們的世界觀,可以更徹底的幫助我們瞭解我們行為背後所含的意義。語言是用來表達我們內心的世界及思想的,同時它也限制了我們的世界及思想,使生活於同一個文化中的人有一個共同的思維方式。所以從當地人所用的語言及所採用的概念,我們可以更清楚、貼切地瞭解當地人怎樣思想、怎麼看問題、怎麼看世界,及為什麼這樣思想、這樣看問題、這樣看世界?心理学空间zs5?JH3^OZ

iT9bE^#q9V w0(三)透過對「文化/社會/歷史」的瞭解,尋求中國人表現社會心理的方式
X5KS'?UxR0心理学空间T/G2s/cqv/WK-y
    任何一個人都是生長在一個特殊的文化體系、歷史階段、及社會制度之下的。社會化的過程,使每一個人都將這些文化價值觀、歷史沈澱及社會制度所內含的邏輯,轉換成自身對事、對人、對世界的看法的「部份」,從而影響了個人的行為及其表達方式。然而,個人的行為也絕非文化、歷史及社會所形成的大模子下刻出來的小模子。個人作為「人」有自己的需求,他的行為也必須滿足個人的需求。所以它應該是調適「個人」在「社會」中所必須盡的責任,及滿足個人需求的一種妥協結果。每個人的對事、對人、對世界的看法,正反映這種妥協調適的結果。心理学空间$m%ZC]B1A d.As

F`U(J6VD&FP,dL0N0    當我們要瞭解在一個文化下生活的人的行為時,就必須仔細研究這個文化是如何界定「社會」與「個人」的關係,從其中找出它對「個人」的要求,再從其中去探討「個人」如何協調這種要求及作為「人」的需求。進而可以瞭解為什麼當地人會有他們的想法、看法、人生觀、及世界觀。一當我們對這個框架有瞭解之後,我們就可以用一定的框架去解釋當地人的行為,可以透過這個框架去瞭解外表行為的更深層意義。如此,使我們能達到真正瞭解他們行為的目標。心理学空间0T N$jbf QpY
心理学空间D8Hb-mK5G_$R5f
    採取這種態度及做法來做研究,是「本土研究進路」的精髓,唯有如此才能使中國社會心理學真正成為描述、解釋當地人的行為,屬於當地人的本土知識體系。
V2HK l!|6cwf7j6h0心理学空间!B,m%M4{4Mu5^
(四)不排斥外國概念及理論心理学空间+i G4QxrL&V+])l6DP6m

pSoz` c,on)rK0    國外一些心理學家對一些問題的研究起步較早,因而累積了大量的經驗及成果。我們在試圖瞭解自己的行為時,當然應該汲取他們的經驗及成果。但是,正如我在另文中曾詳細闡述的那樣(楊中芳,1987),身處社會科學邊陲地位(葉啟政,1984)的中國社會科學,在過去幾十年來吸收外國經驗中,經常是讓外國的經驗及理論套住了我們的思想,架空了現實情況,使我們的研究結果支離破碎,變成圍繞外國概念及研究的佐證。而對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同的「文化/社會/歷史」體系下的、鮮活的、完整的中國人,是怎麼思想、怎麼行動的瞭解缺乏一套完整的概念及理論。
.pO&uXB0
2^-C4D2z;s\k#},Z0    由於外國人及中國人都是「人」,共性顯然大於差異性。外國概念及理論雖然有時不盡能描述中國人的情況,但是它們經常可能幫助我們看到許多「人」之常情。借助與它們的對比,我們也看到自己與外國人的不同,因而能夠更瞭解自己。因此瞭解外國概念及理論是幫助瞭解自己的利器,本土研究是包括善用外國材料的。採取本土研究進路的人,只須認清誰是主人、誰是客人,不讓外國概念及理論「喧賓奪主」即可,並不需要排斥它們。心理学空间9T*](\z g:Z9H|

_9BaPux%I/d:T"b0    最近有關將西方的公平法則,「多勞多獲」法則,應用在中國的情況,最能說明我這裡的論點。最近國內媒體報導,「多勞多獲」法則應用到中國許多工廠及企業之後,發現演變成為「獎金津貼按人頭分配」的集體加工資,並未充分發揮「多勞多獲」的原本效用。這麼一個在外國試驗成功的理論,拿到中國來實行時,為何不能發揮其最大的效益?我覺得主要是中國的社會體系制度是建築在一個「均」之上,而西方的體系制度是建築在個人的自由自主之上。前者注重收獲的平均分配,而後者注重機會的均等。因此「多勞多獲」在西方社會是公平競爭下合理的分配。而在中國社會中,完全西方式的「多勞多獲」是造成社會不合諧的因素。我不知道「多勞多獲」終究是否可以以及以什麼形式在中國得道,但是至少像目前這樣完全照搬西方的理論應用在中國,實踐的證明是行不通的,主要是沒有考慮兩個文化在「文化/社會/歷史」體系上的差異。
tG0tIx#r%y:H0心理学空间 D9FC4p:wI?v
(五)要研究完整的中國「人」心理学空间z/lS-~? m2O
心理学空间*[Ou\)Kj c
    與採用外國概念及理論有密切相關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本土研究方向是否排斥研究人的共性。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研究人的共性像是勾畫出了一個無血肉的骷髏架子;要見到鮮活的、完整的中國「人」,我們必須加添上血與肉。而這些添補血與肉的工作,必須靠我們把自己放在中國社會自己的「文化/社會/歷史」體系之中來研究,才能成功。
} ~9BpL7i(`N0心理学空间"vn8F4v Rqp
    讓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我這裡的論點。各位熟悉社會心理學的人,都知道Anderson教授的認知信息統合理論(Anderson,1965)是一個常被用來瞭解人類印象形成過程的理論。在中國,我也看過他的理論幾次被驗證。然而他的理論給我們的只是一個人類所共有的空殼子。讓我們知道在印象形成的過程中,一般人把有關別人的信息(描述別人的形容詞),在經過加權的處理後,加起來成立一個對別人的總印象。但是,許多學者,包括中國學者在內,在支持了Anderson的模式之後就停了下來。而並沒有更進一步根據他這個人類基本的認知統合模式,去探討到底中國人在印象形成時,哪一些形容詞的信息會成為加權較高的信息,因而成為Asch(1951)所謂的「中心特性」。而中國人的加權方式及過程,如何可以幫助我們更瞭解中國人常用的兩分看人法則,「把好人捧上天,把壞人踩到地」。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基本心理運作可能是全人類共有的,但是知道了這些操作規則並不能讓我們瞭解中國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處理其事物。
!BiV H9I]7J&uZ:W0心理学空间)M7rC)lko ]
(六)建立瞭解中國人社會行為的知識體系
/v&HG)b$n`e0
` f$z4Rr0    最終,持有本土研究方向的人希望能在試圖瞭解本地人的行為之餘,揣摩出一些解釋自己行為的模式及理論。進而,累積各種觀點及角度的模式及理論來建立起一個個的知識體系,從而把中國人的各種社會行為先用一條線、一個架子,貫穿組織起來成一套理論。然後,再經綜合不同學者所構成的不同的理論,而能對中國人的社會行為有一個較全面的瞭解。這個終極目標雖然離中國社會心理學的現狀還很遙遠,但是我覺得它會是採取本土研究進路的必然結果。
\2E4l6\UNs0心理学空间xYNq(p;M.G%`:{
六、由中國「社會心理學」邁向「中國社會心理學」︰
%WJG4j)O vz0

o7Y)m0Qi^2OK1G0(一)我們現在正在做些什麼?
)p(Ytq0Y G0
U x"y:DwG Q \E0    我希望以上的解說已經澄清了許多人對「本土化」這個概念的一些誤解,而能同意這個運動是值得在中國社會心理學的領域中開展的。下面我準備根據我多年試圖採取「本土研究進路」的經驗,講一點有關現階段進行本土化應該從什麼地方著手的問題,作為本文的結尾。
"k@w,j:i4x#{r&F!M0
@ y8] N9c8gw0    我認為中國的社會心理學的「本土化」目前還是在「初級階段」。首要的工作應該是集中在提供未來做本土實徵研究的基礎資料上︰(1)蒐集本土的素材;(2)發掘及發展本土的概念;(3)探討適合中國人的研究方法;(4)嘗試用「本土研究進路」去寫一些解釋中國人社會心理的論述文章,提供大家作為實徵研究的依據;及(5)推展基礎研究人材的訓練。心理学空间*Xt.i{0j
心理学空间2C"A{ `#nV\
    在蒐集本土的素材方面,大陸著名學者如潘菽、高覺敷(1983)、燕國材(1981、1984、1987、1988)等,在整理古代心理概念方面做了很大的貢獻。而對中國當代社會及行為的描述,可以從許多小說、詩歌、新聞報導中得到。因為我認為中國的許多文學作品目前尚停留在反映內心情緒的階段,所以是很好的研究社會心理的素材。其他如中國的語言、詞彙、成語、歇後語、警語等,也都有豐富的材料值得我們去做系統化的語言分析,來幫助我們發掘中國人外表行為的真正意義。目前這幾方面都或多或少有人在進行中。
9ksf C/LNJ0
['Q)Q0R6^,E-~[0    有關本土社會心理概念的發掘及探討,過去以人類學家做得比較多。在港台及海外,許多漢學家、歷史學家及社會學者都在這方面立下汗馬功勞,例如,對「面子」(Hu,1944)、「人情」(金耀基,1987)、「報」(楊聯陞,1987)等概念的研究,都對本土研究進路的開展,提供了大量的參考資料。心理學家的參與比較晚,但是這些年來對「孝」(楊國樞,1986)、「緣」(楊國樞,1982b)、「義」(趙志裕,1990)及「怨」(余德慧,1990)的探討,也都大大增加了本土化的研究素材。心理学空间`1Hp#iV J RLS0Mss|

QJ3a Y:T#xo0    在論述中國社會行為的本土模式方面,許多學者的努力也得到初步的成果。黃光國的「面子、人情、關係」模式(黃光國,1984)、許烺光的「人」的人格模式(Hsu,1971)、費孝通的「差序格局」模式(費孝通,1947),都能引起其他中國本土學者的共鳴。
u-O-b*^{d$vT'H0心理学空间,^3G^ln;S'L(m0ow
    我認為目前唯一一直沒有什麼開展的工作就是在探討適合中國人的本土研究方法這方面。目前我們還在一個依賴西方研究設計及工具的階段,而且太過依賴問卷法。長時期,許多人都感覺到這些設計及工具並不太適合研究中國人(例如楊國樞,1982a;瞿海源,1982;楊中芳、趙志裕,1987)。而且也試圖探索一些新方法及新途徑。但是直至目前為止,成績乏善可陳,有待號召更多人一起努力去做「零」的突破。心理学空间G)VE u:K dY0S"}1R_

-p!dzkIN}+UV0    所謂適合中國人的本土研究方法,是指真正能用以瞭解中國人內心世界的方法及途徑。而不是指那些只能得到表面、做給人看的反應的研究方法。當然,有時一個研究者正是要研究這些做給人看的反應(例如,在研究中國人「做人」的方法時),這些工具自然是有用的。然而,在許多情形下,我們除了需要知道中國人表面及規範允許的反應之外,對私人看法、想法也要洞察,才能充份瞭解中國人的行為。根據我自己在自我方面初步的探究(楊中芳,1990b),我覺得中國人的外表行為常是角色規範與私人看法及想法互動的一個結果。因此,如果只研究表面現象,只能算研究了社會行為一小半。然而,目前我們尚沒有找出可以真正探測中國人內心私人看法、想法的途徑。我深信在研究方法方面,如果不進行突破,本土化的進程將會受阻。
B0J0S5pO_uAK%v u0心理学空间-H0BX8v8ht7e"g(J.wp
    最後,有關開展基礎研究一項,因為我另有專文詳論(楊中芳,1990a),在此僅指出基礎研究是以嚴謹的態度及周密的設計來逐漸完善或淘汰描述性社會行為模式,使我們走向建立中國社會心理學的理論體系的道路。唯有這種體系的逐步建立,我們才能使這門學科成為一門有實用價值的學科。但是這個路程是漫長的。而在此時「初期階段」,開展基礎研究的努力,應該是集中在培養專業研究人材方面,使我們先有足夠的人力,才能大力推展「本土化」的工作。心理学空间7?#Ig5SP
心理学空间'iK2y3P6La"x z

9hQU6l0dT8Ew0參考文獻
;_d@c:c$z(y0
I%a5La0`-p:{0李亦園、楊國樞、文崇一合編(1985):《現代化與中國化論文集》。台北︰桂冠。
?:lC)Y.F#w v Y0心理学空间5?){F3RvG!caA%|
何秀煌(1982):〈從方法論的觀點看社會科學研究的中國化問題〉。楊國樞、文崇一合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1~30頁。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_&|'rS"U-]a,V0
-_n^ jT(M5| \`0余德慧(1990):〈中國社會的人際苦痛及其分析〉。楊中芳、高尚仁(1990)編,《中國人、中國心(上冊)︰人格與社會篇》。台北︰遠流出版公司。心理学空间i.`*K eu

` FW4j l@-Z`Q0金耀基(1987):〈人際關係中人情的分析〉。楊聯陞著:《中國文化中報、保、包之意義》,附錄三,第75~104頁。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心理学空间j$S"A"Y EIb N
心理学空间 k*wz"{[Gx
柏 楊(1985):《醜陋的中國人》。香港︰藝文。
*ehu4pM [`0
Gt.kdB _YVp0孫隆基(1983):《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香港︰壹山。心理学空间)syF-E:d7]5K
心理学空间 ~J,s(l#L5S(N5@4q)B
黃光國(1984):〈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李亦園、楊國樞、文崇一合編,《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論文彙編》,125~154頁。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
9xE#nm}0心理学空间h:Cq`w7k6MC
楊中芳(1987):〈試談中國社會心理學研究的發展方向〉。《社會學研究》(大陸),4期;62~89頁。已收入本書。心理学空间Y~OBWa7`q7X
心理学空间/O#n:K"h ~UFz
楊中芳(1990a):〈欲速則不達︰試論發展社會心理學基礎研究〉。《社會心理研究》第1期,34~38頁。已收入本書。
p?xf0lP `1J0
q dIu%u,Ap(ll0楊中芳(1990b):〈試論中國人的「自己」︰理論及研究方向〉。楊中芳、高尚仁(1990)編,《中國人、中國心(上冊)︰人格與社會篇》,台北︰遠流出版公司。心理学空间,u+_(X5F"d$TZq
心理学空间?Y wLV
楊中芳、趙志裕(1987):〈中國受測者所面臨的矛盾困境︰對過份依賴西方評定量表的反省〉。《中華心理學刊》,29卷,113~132頁。已收入本書。
6V/q8TUt0
zipx4j0楊聯陞(1987):〈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楊聯陞著,《中國文化中報、保、包之意義》,附錄二,49~74頁。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心理学空间(X4Wwh;`W\v

Pm FX7fB{.Q3|0楊國樞(1982a):〈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層次及方向〉。楊國樞、文崇一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153~188頁。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e$G[*E Af0@9\:g0
2T$h3B ?4D9a6A0楊國樞(1982b):〈緣及其在現代化生活中的作用〉。《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5卷,19~42頁。
k'k ~qLO#R0心理学空间ok U~i8Gq
楊國樞(1986):〈現代社會的新孝道〉。《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卷,51~67頁。心理学空间 MS)J4b6G*N7qg,`
心理学空间7c3x'o dpt
楊國樞、文崇一合編(198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V;`"x3x|p6O]0
LQ!R R}u z1gC/|0葉啟政(1985):〈邊陲性與學術發展︰再論科學中國化〉。李亦園、楊國樞、文崇一合編,《現代化與中國化論文集》,247~264頁。
D!IN0eMr8l7Y/D0
3l#K"_ j Q"H]J0費孝通(1947):《鄉土中國》。上海︰觀察社重印。
-T|5z#X)[8T0
3_ |&k1s { P k Y~ o"?^0趙志裕(1990):〈義︰中國人的公平觀〉。楊中芳、高尚仁(1990)編,《中國人、中國心(上冊):人格與社會篇》,台北︰遠流出版公司。心理学空间.i#CM,ZN;i
心理学空间m-sU5J^ s5q
潘菽、高覺敷(1983):《中國古代心理思想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lm J-]7A }_0心理学空间s-kUEy+f,X"y
燕國材(1981):《先秦心理思想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心理学空间c}Y/Xx5yo A8Z
心理学空间0N!v] ]KN;Cz
燕國材(1984):《漢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心理学空间+Is9ul[h{K*t

8h8t*E8S/U4tG1} t0燕國材(1987):《唐宋心理思想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心理学空间F|9yE l4M&zo'g
心理学空间M8@4aAr:p'D J
燕國材(1988):《明清心理思想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心理学空间5f4N2|LR\g*qH

^Q2Ap7pe&J/_T0瞿海源(1982):〈問卷調查法在國內運用之檢討〉。楊國樞、文崇一合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209~228頁。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9CTi%{wZ%Cb6s0心理学空间 ?bV:F1Zy.Xq,w0C"@
Anderson, N. H. (1965). Averaging versus adding as  a   stimulus-combination rule in impression form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94~ 400.心理学空间8Z{C0H+v\2Z
心理学空间b4rO ~7Lh n3s%LL"y
Asch, S. E. (1951). Effects of group pressure on the  modification and distortion of judgments. In H. Guetzkow  (Ed.),  Groups, leadership and men.  Pittsburgh: Carnegie Press.
n [ [Y5B`!i4z6l3v0
&d [)@ g RbX"LHR Z0Geertz, C. (1984). From the native's point of view: On the nature of anthrological understanding. In R.S. Shweder &  R.A. Levine (Eds.),  Cultural theory: Essays on mind,  self, and emotion, pp. 123~136.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心理学空间4\!|7D!cVe m
心理学空间n AZ.z9@Ql(kw
Hsu, F. L. K. (1971). Psychological homeostasis and jen: Conceptual tools for advancing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73, 23~44.心理学空间a7z|Pp0^c5Q%o E
心理学空间9l$P4A;I:V+RoQ(^
Hu, H. C. (1944). The Chinese concepts of "fac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46, 45~64.
'\,@!D oH5YEb0心理学空间!K A3Et~i
[1] 原文中的6個步驟與這裡的略有出入。主要是因為經過這些年來,對本土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探研(包括自己進修構思、與人爭辯、及回應他人的問題及置疑等),覺得有必要將原有的幾個步驟略做修改,以照顧心理學中各家各派的觀點。正如我在文中所指出的,在本土研究的現(初期)階段,我個人主張採取兼容並蓄的立場,盡收各家之言,暫不捲入現今有關要如何進行心理學研究的爭論之中(例如,實證主義/詮釋學、量性/質性等)。心理学空间0nr a5^A S$oD,D

^@fQ"AjkN0
+?8`&QS;yBt0[2] 本文採用構念來代替常用的概念一詞,主要是想把研究者做研究時用的概念與人們日常生活中所運用的概念區分開來。後者經常是意義含混、不準確以及盡在無言中的。前者則是研究者根據自己的觀察,對這些概念加以整理、澄清、固定及界定,以便於做研究用。固然本土心理學工作者是致力於減低研究者的構念與人們日常生活中所運用的概念之間的差別,但是本文作者認為,兩者之差異是必然存在的,因此有區分的必要。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08從主流程序看本土化途径 杨中芳
《杨中芳》
《人际关系与人际情感的构念化》第1章 有关关系与人情构念化之综述»

 杨中芳

杨中芳于2006年7月1日开始其退休生涯, 迁居北京, 挂靠在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研究中心 (研究员), 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之社会心理研究小组 (客座研究员)。

台湾大学心理学理学士,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心理学硕士及哲学博士, 美国耶鲁大学及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研究。

研究兴趣包括本土心理研究的理论建构, 人际关系、情感与信任, 自我心理学, 及中庸的社会认知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