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工作入手进行心理援助——四川地震灾后的实践与反思
作者: 贾晓明 / 8102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9日
标签: 地震 社会工作 心理援助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社会工作入手进行心理援助——四川地震灾后的实践与反思
2009-7-12 16:35:00

心理学空间;e WG{E
  贾晓明心理学空间7I x*?U3g)i
  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心理学空间6p%R7ZRe;sRr
  
`2E"~ B @K0  对四川灾区进行长期、有效的心理援助工作,涉及到心理援助的概念、形式、途径与方法等诸多问题,同时也涉及到与其他专业援助工作的相互渗透与协调。从灾后心理援助的工作实践来看,从社会工作入手,是心理援助的极佳途径和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方法。本文将从心理援助、社会工作的概念出发,对四川灾后心理援助工作进行初步的反思与探索,以期构建心理援助的新视角。心理学空间u/\b1{5j8hu}Hc6B
  心理学空间;u*ic;B(R
  1.心理援助及相关问题的反思心理学空间%G5Sz(IP3M
心理学空间x*r'g H|-` mF
  5.12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以来,中国大量的心理学工作者很快地进入灾区,投入到抗震救灾当中,在灾区的诸多实践,多用惯常的心理学专业术语进行表达,如对灾区群众进行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创伤的评估、心理危机干预等等。然而这些术语是否能真正反应灾后整体心理工作的特点和性质呢?心理学空间o&L4Ge8\
  
+H~ H:aFG|0  1.1 心理援助的界定心理学空间U"NB*WF.R
  
I5Lp!qVzw0  本人认同将心理学专业工作者投入到灾后心理重建工作称为心理援助,并将其定义为心理援助(psychological aid)是指重大灾难后对受灾人群所提供的应对因灾难引发的各种心理困扰、心理创伤,以及逐步恢复正常心理状态的所有心理帮助的途径与方法。这包括灾难初所采取的心理急救以及之后长期的心理重建(贾晓明,2008.9)。心理援助概念的使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讨论空间,跳出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的“制式化”∕“正规化”[1]的语境,以更多元的视角去看灾后心理专业的工作,这无疑有更有价值也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空间+[!U7g2]rK
  
Ul W(A ybpr,[0  1. 2 心理援助诸多问题的反思心理学空间?vJpo'z4y
  
|0R5N"KXu$px }'}0  在心理援助的概念框架下去反思四川灾后心理专业工作者的各种实践,也引发了与之相关诸多问题的思考。
RgtGR]&x+S@0  心理学空间-\9cD3@qp2XJ4S)r
  首先谁是被心理援助的对象?心理援助的主要工作者为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他们的专业身份使其服务对象很容易被带有心理困扰者、心理创伤者及精神病患者的标签,容易引起灾区群众的排斥。同时,从心理专业的角度对灾后心理创伤的过度强调,是否也会对灾区群众形成负面的心理暗示,似乎经历了重大灾难创伤之后一定会有心理问题,需要心理的介入。在灾区安置点,见着灾区群众就要为其心理咨询,进入灾区学校为全体学生、全体老师不断进行团体心理干预的某些心理援助工作状况值得反思。因为即使经历了重大创伤,灾区群众的许多反应是正常反应,必然会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之后许多人会自愈。但显然,重大灾难后的心理援助又是必须的,究竟如何界定谁是被心理援助的对象呢[3]心理学空间|(P:cea@k t
  
&DB9pB @"\X8j0  心理学空间5g {Sx7sDya
  其二、什么是心理援助的切入点,是从心理问题入手还是从现实生存需求入手?进入灾区进行心理援助工作,所面对的是灾区群众的各种需求。心理援助工作者的专业身份,比较容易关注人们的心理层面,但是大多数灾区群众对于灾难后现实问题的解决比心理痛苦的疏缓更为关注。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如家人消息的获知、有安全的地方居住、饮食得以解决、有生活经济来源,本身就会帮助灾区群众缓解心理压力与痛苦。然而已有的心理援助方法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干预等多被规范在心理层面进行工作,如此的话在灾区会出现大众对心理援助的疏离和不信任,似乎心理援助并不真正关心灾区群众切身需要,也就无法与心理援助者建立信任关系,需要心理帮助的人也可能得不到相应的帮助。
@2DX(\3Y$Hb,T7^M!A-PK0  心理学空间g`$w4M|&a
  其三、心理援助是比较被动的等待还是主动的出击?由于灾区群众不同程度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排斥及顾虑,以及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迫切解决的状况,作为心理援助工作者是主动地走近灾区群众,深入安置点的帐篷、板房、学校、医院等地直接了解情况,在现场发现问题直接提供帮助或介绍转诊,还是守在心理援助机构等待灾区群众的前来求助。台湾9.12 大地震后心理援助站前曾经门可罗雀,人们大多不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其实这也许提出一个更加尖锐的问题,即心理援助工作者是端坐在机构里的专业人员,还是接近服务对象的人文关怀者。心理学空间 eKJ P;_+g8Hf._5@W
  心理学空间rq}px J(?/en
  其四、只要在心理层面提供了帮助,不管什么方法是否都可以称为心理援助的方法?一些心理援助工作者在灾区不仅仅使用以往针对特定心理问题、心理创伤的心理干预方法,而且进行了大量看似不应是心理专业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如组织灾区群众看电影、帮助恢复生产自救、带灾区小朋友玩、进入帐篷和板房做探访等等,但是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灾区群众,使他们情绪得到疏泄与调整,提升了安全感。这些工作是属于其他专业的工作方法,还是也可以称之为心理援助行为。心理学空间W:O?B Y B_[
  
F)J5w9c ]]0  2.社会工作及与心理援助的关系心理学空间j4RH3yg7xyd0R3a O
  
Y7q|6H/y+N!^ H0  上文讨论的各种问题,如怎样使灾区群众接受心理援助而不是反感和排斥,如何改变原有心理服务工作的态度和理念,不只是等待被帮助者自己主动求助而是直接进入社区、家庭在现场了解需要提供服务,如何在进入灾区后关怀现实需要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满足,而不仅仅是只使用心理干预的方法进行帮助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引出一个重要的专业概念即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可以提供很好的视角,为心理援助打开新的思路。
/_e IF9NU ~C0  心理学空间+Kkk+f.f4K
  2.1 社会工作及其灾后社会工作援助的特点心理学空间i:E.X9og-P+d1n)U
  心理学空间Fyw.h*|BS ne:C
  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是一个强调行动的专业。灾后社会工作的重要职能是帮助灾区获取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对不同部门、机构的工作进行协调,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对灾区群众进行安置,帮助灾区恢复生活秩序,解决各种困扰,同时激发灾区群众的内在资源,调动社区和群众进行重建和恢复工作。社会工作在灾后援助工作中有着鲜明的专业特点,具体体现在:心理学空间7?uX`8M(Y UyD
  
`/V!CGNQw!}5s0  一是社会工作者体现的专业精神是不过度强调专业角色,而是以平等的态度、朋友的身份、类似家人的关怀与灾区群众接触,不以问题和病理取向,以陪伴者的角色,切实了解灾区群众的实际需要,与他们共同面对灾后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心理学空间xb1\R$O n
  
sV7Z+I:|%@0  二是社会工作者在灾后援助中扮演多重角色,如支持的角色、需求反应的角色、个案管理的角色、资源整合的角色等[2]。支持的角色是指地震发生时,社会工作者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进入应急救援轨道,妥善转移安置受灾受困群众,在第一现场发放救灾物资,提供救灾资金支持,维护社会秩序,实行心理抚慰和心理疏导工作。同时逐步了解灾区、灾区群众需求的变化,不同身份(如儿童、青少年、老人等)、不同特质(身心障碍、失亲残障儿童)的需求,并将需求与政府或是重建单位连结。针对有多重问题的受助对象,如不仅经济上有困难,房屋倒塌,找不到工作,还有亲人逝去,可能心理上出现的困扰,有身体健康上的问题,进行个案管理。社会工作者担当个案管理的角色,一方面扮演初级的情绪支持者,另一方面是去结合各种资源,透过社会工作者的转介及协调,使灾区群众得到满足。这种多重角色的特点,使社会工作者能灵活地应对灾区群众的需要。
9KMT!Bq c5\0  心理学空间a|oA9R9o}%|&_
  
-C1?"p#h9w(u$M.u;`0  三是社会工作将被帮助对象放在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去接触,去援助。注重地区的文化特点,注重灾后困扰的多种因素影响。比如此次羌族受灾严重,但是羌族有着本民族的传统,有着抗击灾难的顽强精神,面对亲人丧失、家园丧失有着巨大痛苦,但是因民族文化将在外人面前流泪,认为是一种很羞耻的事情,在情绪表达和问题解决方式上会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心理学空间EmB/o2k4VOz
  心理学空间 c3i7a,K6M
  四是社会工作强调行动,强调直接的介入。社会工作者会主动进入工作现场开展援助工作,如提供受灾人员的安置、伤亡抚恤、殡葬处理、哀伤辅导、家庭重建、社会照顾、就学辅导、社区重建、心理辅导、就业辅导等。心理学空间-{5^`#Zv
  心理学空间n;LYC*IGfO$I
  五是社会工作有着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在遵循社工专业伦理规范下,对受灾群众提供帮助会尝试不同的方式方法,如陪灾区群众聊天、下棋、打麻将,给孩子们洗脚,带孩子游玩,为灾区群众派发救援物品,帮助重建学校等等。
yp^e5QMFxV0  
DuWo,SEF0  2.2 灾后大量心理援助工作践行着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心理学空间"S%VL8a.DnM#L
  
0H)L,~~#Nq0`G0  面对如此重大的灾难,中国的心理工作者积极应对,在灾区的心理援助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实际践行着社会工作的许多理念与方法,把心理援助和社会工作融合了在一起。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灾后心理援助工作者直接进入受灾现场,不管是心理急救还是心理重建,从现实生活入手与受灾群众接触,并提供实际的援助,如帮助安置、转移受灾群众,提供受灾信息,帮助搭建帐篷,照顾孩子,送医送药等。所有这一切似乎在扮演者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2U4W(Qi5c0  
,ZF/o/\*|;d7C0   其二,大量使用社会工作方法。比如个案管理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等。个案管理是社会工作新发展出来的一种助人模式,一些在安置点或学校心理援助站的工作人员,对于有多重问题的受助者如孤儿,进行档案建立,评估各种需要,积极寻找各种资源帮助他们,如寻找经济资助、联系其他幸存亲人等。社区工作方法更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如在灾区安置点为群众播放电影,入户家访,鼓励并帮助丧亲家庭用民间的方式进行哀伤,帮助受灾群众生产自救等。
6@9q@,s1wo2Kn7T!s0  心理学空间$Tej2p!SGxp
  其三,在社会工作中,与受灾群众逐步建立信任感,自然引入心理干预的方法和达成心理工作的目标。扫棚是灾后社会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工作者走访每个帐篷、板房,了解受灾群众的实际需要,也同时进行安抚工作。许多心理援助工作者也进行扫棚工作,在工作中及时了解和发现受灾群众的心理需要,依据专业的经验对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对发现的心理问题,做及时可行的心理疏导,对于发现的严重心理创伤者,建议其到专门的机构进行更深入的治疗。心理学空间D;d8U8GLe#tVR
  心理学空间/HI1y%[N*N0G)]{
  其四,将社会工作方法与心理援助方法并用。在灾区一些心理援助工作者对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采取多元、整合的方式,以对某县幸存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干预工作为例,这些幸存医务工作者被分批组织到景色优美、环境条件良好的疗养地居住几日,由心理专业工作者陪同,其间既有对他们进行团体心理干预,个别心理辅导,更多的心理工作者和他们一起吃饭、打牌、唱卡拉OK、游玩散步等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使这些幸存医务工作者身心得到了放松,也与这些心理工作人员建立起彼此信任关系,为心理干预的深入进行提供了可能。团体心理干预等心理援助的工作方法,也对他们所经历的创伤提供了直接的干预。不同工作手法相互促进,各显其能。
!KA K!t]5`;Y*T:?r;bx0  
`1qrH Q2s!@0  2.3 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uM'a:XkS'i6}pt0  心理学空间T*NsMi+J2JtZh
  心理援助、社会工作援助在整个灾区重建工作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功能,这两者之间有着许多共同交叉的部分。这些共同点包括:
J#l;U+Zz ` [ Y*Tw0  
oj\6vw0  总体目标一致,都是帮助灾区群众恢复正常生活,重建家园;心理学空间;sd!A0]y5A^N*q/r
  心理学空间iUo"oO.J7r$r,\Y
  服务的理念及态度一致,都要尊重、关怀、以人为本;心理学空间+sA4G ]T PG
  
BBu4F8v5xRrd.w]x0  部分服务对象的相同,部分受灾群众不但有实际生活的困扰,也同时有心理的困扰,社工也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心理干预,而心理援助者也会在尽力提供一些现实生活的帮助;
p+h2i%Sy @i0  心理学空间/Z'RJ _3vq5j1mX
  部分工作方法相同。帮助受灾群众安置生活的大量社会工作,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心理帮助的作用,使受灾群众获得了安全感、稳定感、亲密感以及自尊的提升。同时对个体、家庭、某些群体的心理帮助工作中,心理援助者、社会工作者会依据相同的理论,使用相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如放松训练、绘画治疗等。
'qO^M#_a&zZ\L0  
%_3U4|X#dT0  3.从社会工作入手进行心理援助的特点、策略与方法
0?EGn#_\0  
N0xLW2ljW0  本文提出从社会工作入手进行心理援助的观点,提倡在灾区各种心理援助工作者如心理老师、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可在不同的时空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社会工作者,或者两者身份并存,此为在灾区进行心理援助的重要工作视角。
hk;s7mF0  心理学空间1M^;p~:WpM
  3.1 从社会工作入手进行心理援助的特点心理学空间-R,KU se/c
  心理学空间'o9NL@6[z n:V#Mp
  首先,将受助对象非心理、病理取向,而是真正关怀一个人,从其现实需要出发,给予关心和实际的帮助,由此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也使受助对象容易接受心理援助工作者,为进一步的援助工作打下基础。
DQn,G({0  
l["mv0@$[,y0  其二,对于重大灾难,深入现场打破专业界限,运用大量的社会工作手法,也可起到心理援助的作用。对灾区群众有用就是最好的帮助。
b:o"_#qjd-Ia0  心理学空间&XI*L4?aM0Cp5r"B
  其三,在社会工作援助中,也为帮助那些在心理上遭受痛苦和创伤的受灾群众提供了机会,因为许多人并不主动寻求心理帮助,或者把现实问题解决放在了第一位,而无暇顾及心理层面的修复。在与他们的接触过中可自然使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疏解。心理学空间4Q9[L8V'X9rO
  
!jV2hMBrG-F)`0  其四,在社会工作援助中可适当进行心理评估,对发现有较严重心理创伤者,给予特别关注,并建议其到专业部门如心理工作站或医院的精神卫生中心接受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心理学空间H0TVP)]n
  心理学空间1N8Ej#Ss2x7b+z
  3.2 从社会工作入手进行心理援助的策略与方法 心理学空间$G0KP&N;Hk
  心理学空间"D!D+w?C ]uC7YcE
  心理援助要以社会工作为先导。灾后初始阶段到相当长一段时间,甚至3-5 年时间,心理援助工作者在灾区开展工作,可以主动以社会工作为先行。此次地震灾害人民生活损失严重,重建家园工作需要很长时间,特别是次生灾害不断发生,因此心理援助工作者要把受灾群众的民生放在第一位。心理援助也要借鉴社会工作的理念,把被帮助的对象,放在大的社会背景和整个生态环境背景下理解。心理援助要借鉴社会工作的工作方式,主动出击,与多机构合作,形成社会援助的网络,调动、整合、运用社会资源。心理援助也要特别借助社会工作的方法,宣传教育、组织群众活动、开展社区工作、深入家庭探访等。心理学空间\&_xczSI
心理学空间S'v B^ T'd
  3.3 从社会工作入手的心理援助在灾后发展阶段中的实施心理学空间6C qYX [}5LU
  
Qp m kZQS0  地震发生和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地震灾难发生之后的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内,主要工作目标是生命安全的维护,包括生命救援、临时安置、危机处理以及需求评估等;第二个阶段是地震发生一个月到半年时间,主要的工作目标是在安置服务、情绪安抚、赈灾措施、资源协调等;第三阶段大约是在半年到三年或更长的时间,主要工作目标是生活重建、关怀弱势、心理重建以及建立制度等[2]。这三个阶段各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也需要不同专业人员相互协调和配合。心理学空间6Ui&yB!w
  
-vv(e,iU^_/hneT7m0  在第一个阶段,也称为心理急救阶段,此时心理援助者、社会工作者,也包括其他援助人员,如行政人员、医生、志愿者等等,都要以受灾群众生命安全的维护为第一工作目标,在此阶段,心理援助者、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工作对象是一致的,陪伴以及协助衣食住行的生活安置更是心理帮助的重要方法。心理学空间SwY0l f"x)t
  心理学空间X}[9yFy
  第二个阶段,心理援助工作者多是临时性、短暂性组成心理援助队进入灾区,在安置点参与诸多社会工作服务,以此与受灾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信任,同时运用特定的心理专业方法为愿意接受帮助的人提供心理援助。并且也主动在灾区开展多样性心理工作,如心理教育、哀伤辅导等。同时着手建立相对稳定的心理援助机构,主动了解受灾群众需求,探寻有效的心理援助方法。
2S rX.E@0d ~0  心理学空间 aW5d/t5]s*Q.]
  第三个阶段,心理援助工作者在灾区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心理援助机构,有固定的工作人员。但仍然关注灾区民生,理解灾区群众整体生存、生态环境的状况,在一定范围内帮助所在社区进行生活重建和社区重建。更着手于向灾区群众进行心理重建的宣传,有针对性地对丧亲者、致残者、经济严重困难者等提供系统的心理帮助,对日益显现的严重心理创伤者提供直接的心理干预。
!h,AFc ^U6\G0  
:x(Kh.}L [,I0  3.4 社会工作与心理援助工作结合的启示 心理学空间G#[:V.M*p(s6@ D]
  心理学空间8g)K9B'N+z1B[
  在灾区从社会工作入手进行心理援助的实践与思考,可以得到的启示:
nhRZ n B0  
Z)e:V2\E0  任何单一的专业援助都难以面对如此大的灾难,如此复杂的、多层面的重建工作;
KMAIm-H b0Ey0  
GW'nc7lJ"]Hr:h-U0  灾后重建创造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合作的机机会,而且是灾区整体重建的充分必要条件;
tQC^I8K0  心理学空间8pXJLI+i
  心理援助离不开社会工作关注的重点,即现实生活困难的解决、现实生活的稳定、未来生活的保障,因为只有这些需要满足才能有基本的稳定感和安全感的建立。心理学空间?~[Ld3`8X4u:X
  
:H p8g[UzW Lg0  如此视角,其意义在于心理学工作者走出原有专业范式、专业规则的框架,对于灾难心理援助,进行探索性的、非规训性的实践,愿秉承一颗真诚的、平常之心,走进社会,走进大众,走进那些真实生活的人们,在多元的框架下工作。心理学空间.w6E)`nz^
  
*? RK2B"{]0  如此观点与讨论,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如怎样体现心理专业的特色,心理援助的科学性在哪?如何评估心理援助的工作效果?是从单一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进行评估,还是多方面的综合评估?[4]对于心理学工作者来讲这些都是重要的课题。仅举一例,某国外创伤心理干预专家到四川某灾区安置点为一幸存学生进行特殊心理干预疗法的治疗,其间有几十名心理专业工作者观看学习。干预后专家询问其感觉如何,学生回答很好。进一步询问为什么,该学生回答在帐篷已经十几天没有人来看她了,今天来了这么多人,她感觉特别高兴。由此引发心理专业工作者需要思考的是,是什么因素真正对被帮助者起到帮助的作用,是社会性心理关怀还是某一特定的心理干预方法,还是两者兼而有之。心理学空间4a"M Lh1b2BC
  
7e*A G_p CVA0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界一直有是“科学家”、“实务家”视角之争,如今罗洛?梅(Rollo May)(1991/2003)的一句“治疗师的任务不在治疗人们”[1]读起来更加意味深长。
:NfQ.U3r0  心理学空间^b,BZ?8t n)|l
  4 参考文献
f%LM;b"|;W6p2GSk0r0
4aiC:{/kp0  1. 林耀盛(2005). 说是一物即不中:从伦理性转向痊愈观点,反思灾后存活者的悲悼历程,本土心理学研究,23:259-317心理学空间ce/r7l:L1ji
  2. 冯燕?台湾921 灾后重建中的社会工作,http://to-night.blogbus.com/logs/20813310.html心理学空间gN a o y"g:pz^Qs
  3. Carl F(2006). Auerbach, Elizabeth Salick, and Jacqueline Fine,Using Grounded Theory to Develop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Multicontextual Trauma,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37 (4):367–373
w~\m~1R;t0  4. Steven N. Gold(2008),The Relevance of Trauma to General Clinical Practice,Psychological Trauma: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S (1): 114-124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地震 社会工作 心理援助
«心理咨询与治疗似在冬日温暖的阳光下滑雪 贾晓明
《贾晓明》
中国心理咨询员与心理治疗师特有的权威心理»

 贾晓明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分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首批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已从事近30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方法,心理咨询与治疗督导,哀伤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