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歪曲及其对治
作者: 李孟潮 / 18043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9日
标签: 认知歪曲 自动化想法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1、认知歪曲的概念心理学空间t#DD O/F\/mc*c0L$l
心理学空间*@*eXvi;u


6U)F] j|1n{M0  认知疗法是美国心理治疗界的主流疗法之一。其心理病理学的观点有三个要点:
#NV"@]f$x({P6e0
2mUARK3u0  (1)一个人早年的经验形成和维持此人对自身(self)的信念,这些信念被称为图式(schema)或者核心信念;心理学空间?;l`5@S
  (2)为了支持或者保护这些图式,个体又发展起一套套的有关自身和世界的规则和假设,这些规则和假设被称之为中间信念。
,`N4rW"ZdQ0  (3)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进一步发展,形成一些思维习惯。这被称之为自动化思维或者自动想法。
xt6Z.lV4S1]G XG5s0
0k[7I:Sj#Hlz!Y8} m0  比如说,一个女孩生活在从小重男轻女的环境中,这样她形成的图式就是“我是没有价值的。”,而她会形成的中间信念就是,“我必须努力奋斗,男孩是我的竞争对手,如果我不能很优秀别人都会看不起我”,而当她在爱情婚姻中,和男友爆发一次争吵后,就很容易出现这样的自动想法,“他看不起我”,“他否认我的价值”,“他不爱我”等等。
x \6X R:`^0心理学空间S\c9^Me:}~J
  自动化想法在某些情景下被促发后,会自动自发产生的,从脑袋里自动跳出来的。认知疗法的创始人之一阿伦?贝克之所以发现了自动化想法就是因为当初一位患者告诉他,她一边在抱怨贝克对她不好,一边却在不断地下意识中不断谴责自己对贝克医生的愤怒。心理学空间q.v[ B7m_t

7z|7z1h:R YK[0  自动化想法有时候会造成很多苦恼,有些是不符合事实的,这些造成人们苦恼和不符合事实的自动化想法就被称为认知歪曲(cognition distortion)或者叫做功能障碍性思维。
+[3F5rM#b$Q"p4KP7l0心理学空间4R+[Qih
  认知歪曲是认知疗法中一个核心概念。阿伦?贝克(Aaron Beck)认为,认知歪曲是一种思维的错误,它造成了人类处理信息过程的困难,最终导致了心理障碍。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歪曲的认知系统是通过童年学习经验形成的。而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歪曲的认知系统则是进化形成的,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的安全感。(Gilbert,1998)所以歪曲的认知系统实际上是为了保证人们获得安全感而付出的代价,对于某些童年经历过多的心理创伤的人来讲,这种歪曲就会更加的强烈和固执。
`u%HN]0心理学空间0q%Y{5vO2Gd J
  贝克在1967年的时候定义发现存在6种认知歪曲,后来伯恩斯(David Burns)和贝克一起发展了认知歪曲的种类,总结了十种认知歪曲的种类,(Brns,1980,2006),分别是:1.全或无思维;2.过度概括;3.精神过滤;4.优势打折;5.妄下断语;6.夸大与缩小;7.情绪推理;8.应该陈述;9.贴标签;10.责备。(具体见后附2)
{Ew%T&DCy_y0心理学空间cYSWhD
  这十种认知歪曲是比较经典和全面的认知歪曲的种类,也有其他认知治疗师如Freeman等们发现了其他的一些认知歪曲的模式,如自我价值的外化(externalization of self-worth), 比较(comparison),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等。(Freeman& DeWolf,1990; Freeman & Oster,1999)心理学空间'UNRDyE
心理学空间:@}3`Rk
  还有一些认知治疗家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认知歪曲。比如说同样是认知疗法的一大源流,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艾里斯(Albert Ellis)认为存在三种核心的非理性信念,分别是:心理学空间+yIU2qi7N6N[
心理学空间"P#f:j*H3Ig
    第一,“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一定要达成重要任务且得到重要他人的认同,否则我就是一个不适应、不值得人爱的人!”心理学空间'b| xpf+P#eq)Gj

/D{"A7Zu-N4@-HB!w0    第二,“无论处在何种情况下,别人绝对要公平地对待我,否则他们就是卑鄙无耻的小人。”
NF9{`p5yz\0
%LC*y8Z F@ h u0    第三,“我所处的任何情境绝对要依照我要的方式进行,立即满足我的欲望且不会要求我过度努力改变或改善这些情境,否则就很可怕,我无法容忍这些事,我根本无法快乐起来。”(艾里斯,麦克赖瑞著,2005)心理学空间wd x-d LG-I f Ls
心理学空间,Zz'nJ7^k2\[6W
  认知治疗师Gilson and Freeman从另外一个角度扩展了认知歪曲,他们认为,人们存在八种有关生命的假象(fallacies)的认知歪曲,分别是关于改变(change),担忧(worrying),公平(fairness),忽略(ignoring),正确(being right),依恋(attachment),控制(control)和上天有报(heavens reward)的假象。(Yurica and Tomasso,2005)
:PZC GH5d D-W/x0心理学空间'Y(C m^k P&V1D
2、认知歪曲的对治
r3U;z7p n$K-f A0心理学空间7ctk eX@G'|q
  在认知疗法中,心理治疗师需要和来访者一起针对认知的歪曲来做很多的工作。

u4{P$~q!xp`2U-@0

U `*y\-K0  认知疗法种类繁多,针对不同的来访者不同情况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做法,这里仅仅介绍一个大致的工作流程。
Zw7ouFH(Wy5z0
4I0ZX-P,]x Wr2q`0  首先,心理治疗师需要和来访者花费1-4次的时间来了解来访者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他期望心理治疗如何进行,以及来访者适合哪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这个过程就像医院里医生下诊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来访者和治疗师建立起一个友好、合作、信任的关系同盟。
%\1v)`b6qg:r4_a0
.e NmRH&JW(k{$B0  然后,如果治疗师推荐使用认知疗法并经来访者同意后,就开始一个认知疗法的过程。不管什么种类的认知疗法都会涉及到功能障碍性思维记录(DTR)这个工具。(具体见附1),在功能障碍性思维记录中,浓缩了认知疗法的十多种技术,这些技术的重要目的就在于让来访者对其苦恼之时的痛苦的心路历程进行一个细致的观察和剖析,通过一些提问来启发来访者,看他是否能够出现比较成熟的思维模式。治疗师会和来访者制定来访者的回家要完成的各种有利心理健康的活动(家庭作业),这些作业包括体育锻炼、阅读自助书籍、和人交往,以及每天都完成对负性情绪的功能障碍性思维记录,完成这些作业大约都用1个小时左右。
D!wfP1{o%UV(g0心理学空间2ZoZ F/O;R%U7b
  最后,如果经过1个或几个疗程的治疗,发现来访者求助的问题缓解,也掌握了这一套认知技术可以自我调节。治疗师就开始和来访者商量治疗的结束,整个治疗疗程根据不同情况和来访者要达到的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可能持续10多次到数百次会面不等。
;YeB{:ap"@7G g0
:zi8mXY!_D0  除了功能思维障碍性记录所包含的这10多种技术外,认知疗法还有很多将近100种其他的技术。特别是最近20年来,认知疗法界吸收和整合了很多佛教的技术进入自己的治疗体系中。尤其是南传佛教内观,经过改造和简化后已经成为新一代认知疗法的核心技术成分。(西格尔,威廉姆斯,2008)
)g5@CG0e&[0
yg [m#\2Mzt,s03、讨论心理学空间0h6mQ\;Z"n.x)D _ |
心理学空间%V3O#_eS&lg"H3q
  一般来说,认知治疗取向的心理治疗师们都会认为歪曲的认知是心理痛苦和不健康的根源。但是后来的研究挑战了这种说法。有研究发现,对事物有些歪曲的正性认知会让人心理更加健康和积极,也有一个研究发现某些抑郁症的患者对现实的认知比不抑郁的对照人群更加准确,被称为“抑郁性现实主义”。(Kendall,1992;Ingram,Miranda,& Segal,1998)心理学空间)X yyd ]9M
心理学空间Rk@(fH2f(S
  对于让人快乐和积极的歪曲认知,传统的认知疗法是不进行“观照”和分析的,但是后来的研究发现,可能恰恰是这种对快乐的执取和对抑郁状态的憎恨,会让抑郁症长期不得“断根”,所以新型的内观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开始会要求患者每天持续进行“内观”,以能够更加及时地观察情绪状态变化,这种每天45-50分钟的“内观”已经有些类似于佛学的修行。(西格尔,威廉姆斯,2008)心理学空间8u]#Xs z/dW!R
心理学空间e [/^Yu ef
  当然,心理治疗和佛教修行系统比较起来也有其不足:心理学空间!y-X Jv&Ek#N v
心理学空间7I0Aj3iDx;wHh3W6p
  第一,是没有明确的“见地”的导入。心理治疗总的来说是适应世俗社会的,是介于医疗、教育和信仰-超越体系之间的一个过度地带。心理治疗师遵守的原则就是价值观中立,而且要避免自己的世界观和来访者产生很大冲突。所以,即便治疗师知道来访者的痛苦来自对人生宇宙的“颠倒”的知见,也不便直接指出。当今心理治疗界对于佛学的引入很热门,有很多心理治疗界的领头人物自己就是“老修行”,所以现在也在讨论是否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导入佛学的“见地”。(Dimidjian & Linehan, 2003)但是总的来说心理治疗的实践中是不会导入“见地”的。这也会导致从佛教的视角来看,痛苦的缓解不能彻底,真正“断根”。心理学空间? A J2f@c
心理学空间6CD(p*A'[fAf
  第二,虽然心理治疗中也有类似佛学修行系统中“戒”、“定”、“慧”的模块,但是对于这三个模块的相互关系长期以来缺乏一个具体而系统地阐述,只是在最近的一些新出来的疗法模式如辨证行为治疗中开始注重讨论这三块的关系。
J*S6k)j!G1?3sg0心理学空间]S(} fy*q i` p9e4IE
  第三,对于超越心态的观察和研究,除了荣格精神分析和现代超个人心理学有所深入外,整个心理治疗界普遍处于经验缺乏的无知状态。而佛学在这方面则累积了数千年的直接经验。
]Tr5CzB7|S0
U@V fBU0  当然心理治疗也有比较佛学起来的优势,体现在:
3?m7Tc9@.yVI"l3U*i0
'{4S'O~w7jNp l0  第一,除了治疗师直接的临床经验外,心理治疗界有一支相关的科研队伍,运用统计学、神经影像学、神经生物学、免疫学等各种手段进行科学研究。由于其结论有科学性证据,所以容易取得大众的信任。心理学空间8A}YP _
心理学空间]X1af2N)h
  第二,对于世俗生活中某些具体问题,如爱情、婚姻、性、精神病理现象,心理治疗界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也有相应的具体的方法和技术。而这些领域往往是佛学界人士尤其是出家人很少接触到的。
? h6w6ZsV/\)sW0
C?'{w)I'F:F-g,L0  实际生活中佛学和心理治疗的结合点越来越多,很多心理治疗师本来就是修行者,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治疗师也皈依佛门开始修行,而佛门弟子也开始不断接触心理治疗,从中吸取营养为传法所用。相信这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最终会对心理治疗的革新和佛法的传扬产生更加积极的结果,正如现在我们已经看到的。
R(^)n!KoA o4r0  
AW;x!l0Q"X0作者注:本文为2008年10月“戒幢佛学论坛”发言稿心理学空间CP!hA h
  心理学空间)z#RGm^9e[?*h{$swq
参考文献
?J1xzMN(q%_ n|0
b5s9n4BR0a+KN0

(J Wy3ha%b|0
  • Burns,D. 1980. Feeling good. New York:Morrow
  • Burns,D.2006.When panic attacks , New York : Broadway Books
  • Dimidjian,S., Linehan,M.M. 2003 ,Defining an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indfulness Practice, Clin Psychol Sci Prac 10: 166–171
  • Freeman,A.,& DeWolf,R. (1992). The 10 dumbest mistakes smart people make and how to avoid them. New York:HarperCollins
  • Freeman,A.,& Oster,C. (1999).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In M. Hersen & A. S. Bellack (Eds.), Handbook of comparative interventions for adult disorders (2nd ed.,pp. 108C138). New York:Wiley
  • Kendall,P. C. (1992). Healthy thinking. Behavior Therapy,23,1-11
  • Ingram,R. E.,Miranda,J.,& Segal,Z. V. (1998). Cognitive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 New York:Guilford Press
  • Yurica C L. & DiTomasso R A. 2005,Cognitive Distortions,In . Freeman (Eds)Encyclopedia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 西格尔,威廉姆斯著,刘兴华等译,2008,《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美)亚伯?艾里斯,凯瑟琳?麦克赖瑞著,刘小箐译,2005,《理情行为治疗》,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附1功能障碍性思维记录 附2功能障碍性思维模式列表.doc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认知歪曲 自动化想法
«半结构化初始访谈略讲 专业文章
《专业文章》
道家文化、人格及心理治疗»

 李孟潮

李孟潮

李孟潮,个体执业者,心理医生(精神科主治医师),精神分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