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夫妻的故事
作者: 李維榕 / 4928次阅读 时间: 2012年6月09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Jg8\2}s\ ||0一對夫妻的故事心理学空间-i$~"Yze P

0a QT2^L2Y02012年6月9日 - 信報
!A2e\hU^iJ0心理学空间/t8nrZ)F
讓父母了解孩子是因為他們關係不和而發病,並不是一宗易事,因為大部分父母都以為孩子不懂事。但是當父母明白自己的問題實在影響着孩子時,並不等於事情就會好辦。心理学空间bWs]F3k9y

(ZR_)P0B(P)AU,K0不合拍的夫婦,一般都是長期各自修行,已成習慣,要改變談何容易。而有矛盾的父母,很自然地就會把專注放在孩子身上,久而久之,就會只親孩子,不親大人。尤其是母親與孩子關係,往往變成難分難解。最常見的家庭結構,就是母親與孩子結盟,父親在一旁又羨又妒,卻完全無法介入。又或者父親與孩子成伴,母親站在外圍。下面這對夫婦的故事,是這種家庭結構的特寫。
3E:|+B8w l"{:}*s0心理学空间'O#w/T`3N k
他們來找我時,主要是孩子行為失控。兩個兒子,一個七歲,一個九歲。本來說是大兒子得了憂鬱症,不聽教;但是很快就發覺,小兒子的行為,更讓父母頭痛。心理学空间.CVW-E"B'W%fW"A(^
心理学空间-W9X$m'fF/C \p
那天小兒子在我的診所內,大叫大跳,幾乎把診所拆了。父母苦苦哀求,孩子更是一觸不可收拾。我示意父母不用多言,只要牢牢地把孩子反手抱往,讓他安頓下來。很簡單的技巧,但是執行起來可不容易。一個七歲的孩子要發作起來,也會力大無窮。父親用身體抱着他的手腳,他就用頭去撞,把我房間內的茶几及上面的書籍丟滿一地。哥哥反而十分合作,不但幫我把書籍收拾好,還與我合作給父親作示範,讓我把他交叉手抱着,他就不停衝撞,讓父親有機會仿效怎樣有效地把孩子制服。折騰了一大回,父母終於成功地把小弟的精力耗盡,安靜地離去。
A)Lu~PeP8X8l0
yfFY j J K0事後分析起來,原來父母因為長久地無法處理孩子的行為,便決定分頭辦事,小弟交由母親看管,哥哥則交由父親處理,如此一來,母親每天都花費幾個小時與小弟共處,小弟成為母親的伴,形影不離。父親每次想干涉,都會遭受小兒子大肆反抗,他如果忍不住發作,便連妻子都會生他的氣,把他推走。滿腔情懷,只有放在大兒子身上。
3i/VT$|l7j;B0心理学空间hG8fxEF
只有孩子沒有夫婦心理学空间'tYuLrC\+Y2B+|9M
心理学空间(|5WqPi&ax0j
父親對大兒子是無微不至,尤其兒子發病後,更是誠惶誠恐,生怕刺激了兒子。為了讓他吃藥,父親費盡苦心,把孩子騙去看醫生,結果孩子發覺受騙,又是一番驚天動地的大地震。孩子打開窗台威脅要跳樓,父親嚇得事事遵從。大兒子開始不上學,弟弟也跟着仿效。父母更是憂心如焚。
N\(iy(?@;\Zr*M7uU0
,e)hGA,]`!z+N0聽了父母的陳述,我十分驚訝,怎麼這一對年輕夫婦,滿腦子只有孩子的故事,卻完全沒有夫婦的故事。怪不得他們在與孩子的較量中,輸得一塌糊塗。我問父親:「在你成長的時代,你有沒有一些時候,會特別憂心父母?」
lZu(B-z Ar0心理学空间am+CU5CIGGc
他想了一下,說:「年少時父母都忙於作活,很少理會我們,但是我記得有一段日子,特別擔心他們會分手。他們其實很少正面衝突,只是看到他們沒有話說,我就覺得事態不妙。」他繼續說:「那是很奇怪的一種感覺,那時我才八九歲,我不怕他們罵我,但是很怕他們不和。尤其是我母親有時會問我,願意跟她,還是跟爸爸,我就更加憂慮。」
{SFL yTb0心理学空间:|AS^~V6B
這一對眼睛長年放在孩子身上的夫婦,很少提起自己的事。父親一直都認為自己的家庭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打開回憶之門,原來也是個曾經為父母關係感到不安全的孩子。
j$L RK/fd}o$j5{0心理学空间Ja9Vd~2A6u
我問他們:「你的孩子有理由也為你們擔憂嗎?」母親笑說:「我有時也會這樣問孩子;你會跟我還是跟爸爸?」她又說:「我的童年其實無憂無慮,在農場長大,跟着男孩子四處跑,撲蝴蝶,捉麻雀,自由自在。但是不知何故,我成為母親後,對孩子的要求就很嚴格,考試考九十九分也不成,非一百分不可。」心理学空间2KUy1I.\Gd\

'TE;T;|A!J)Te3z0夫妻間的矛盾心理学空间0t$}'|r(Nw I

4L3|:P8Ke+_ P0這正是夫妻之間的一個矛盾,因為丈夫心底並不認同妻子對孩子的嚴厲要求,即使表面附和,心中卻暗為孩子抱不平。久而久之,他自己也是滿肚子委屈,他說:「我覺得在家中自己是第三個孩子,要聽太太的話。」他不知道,正因如此,妻子心中就充滿不被丈夫保護的苦澀。加上小兒子曾經遇上車禍,她不斷怪責自己當時沒有及時護着兒子,與小兒子就愈加難分難解。
0O7qq5z^n]t#s{E0心理学空间L4~Z7AFWc?Q
她說:「我實在享受與次子一起,他也特別寵我,我們有時談話,笑得吱吱喳喳的,特別窩心!我知道大兒子會很妒忌。」其實不只哥哥妒忌,父親也難以加入。一家四口,不知不覺就分成兩個陣營。母親覺得父親過分溺愛長子,父親覺得母親與次子太過依附,但是誰也不去勸誰,只是冷眼看着對方觸礁。心理学空间&aH:{(p)B2Rl%_X

jq)Zu y Zce-h*o0我問母親:「你既然是那麼自由地成長,怎麼會變得如此拘謹?」她說:「我也不明白。可能是我曾經長時間與姐姐居住,姐夫每晚夜歸,甚至不歸,我就剪下報章上很多親子的文章,貼在家中顯眼的地方,讓他看見!」她又說:「不知何故,我很怕丈夫不回家,如果他有事回不來,我就會很焦急,連兩個孩子都會不停問我,爸爸什麼時候才回來!」心理学空间3h1H3pF ?i{]*nO

;^^-X"`lJW)E ?0父親說,他其實很少夜出,但是偶然的外出,都會讓家人憂慮不已。也許母親自己生活在農場的日子雖然無憂無慮,但是跟着姐姐的一段時光,卻是讓她飽嘗一個丈夫不在身旁的妻子,心中有多麼的不踏實!即使她自己的丈夫很顧家,甚至顧家顧過了頭,也無法讓她釋懷。
8J-y.W&DI7T9jI0心理学空间.[$\xx,D8S{ A"d
孩子的危機心理学空间r$|4o#}YG4Ug
心理学空间:N_e*L$Y;hXdF
丈夫說:「我不但照顧兩個孩子,其實我也照顧老婆,好像把她當作第三個孩子!」既然如此,妻子為什麼要生他氣?幾經探索,她終承認丈夫對大兒子太關注,自從長子出生,萬千寵愛就集於一身。自己反而被拒之門外。但是一個母親怎麼可以與兒子爭寵?她不是一個不講理的人,而且這種微妙的感覺,總是有理說不清,誰也不能明白。丈夫尤其不解,在他的意識中,一直都是跟着太太的意願行事,只覺得無論怎樣做,都不能讓妻子滿意,像個受了委屈的孩子,漸漸地他就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行列,與長子尤其密切,而母親,就與次子結成一派。一個家庭的結構,就是這樣神推鬼擁,不知不覺地形成。如果不是孩子出了問題,他們可能繼續那落寞的家庭生活,讓心中那一股不言的遺憾,永遠深藏,表面上是個美滿家庭。心理学空间p0?o#Wt5Ii1^1D

*i!W!yj6Q7]0但是孩子的心理困擾,讓他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抉擇;要嘛就是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當他們患上了精神病去處理,要嘛就乘機處理夫婦之間隱藏歷久的暗湧,組織一個真正快樂的家庭。孩子的危機,其實也可說是為父母帶來新機會。母親十分感慨地說:「記得少時與家人晚間在農場看星星,父母二人有說不完的話,我們幾個孩子就很有安全感地自己嬉戲。」心理学空间;r&bqe}Z(e
心理学空间y+W(Ih#G9qd:Xq
那天,當父母平靜地討論那多年來被忽視了的夫妻關係,而不是像過往一樣只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兩個小兄弟也是乖乖地坐在一旁玩耍,安定下來!

v0]` o$bMN5Nu)h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孩子原來是父母專家 李维榕
《李维榕》
孩子不聽話也是病?»

 李维榕

現任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總監、美國紐約「米紐慶家庭中心」(Minuchin Center for the Family)督導、具美國婚姻家族治療學會(AAMFT,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會員及督導資格,多年來在歐、美、中、港、台、新加坡等地示範教授家族治療並提供督導。在一本重要的家族治療教科書中《Family Therapy: Concepts & Methods》,麥克.尼可譽為目前「結構派家族治療」的主要人物之一。李博士著有《家庭舞蹈I》、《家庭舞蹈II》(張老師文化),另與米紐慶合著多本家族治療叢書,如《學習家族治療:家族治療師的成長與轉化之旅》
http://www.familycouncil.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