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空间
繁体 心理咨询 > 精神分析 > 精神分析实操技能 >

张海音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与临床技能长程课堂笔记

安可心 2016-12-06
心情渡口
心理学空间mw_5FHT Y|2UU

gx9lyj@,t0七、自恋心理学空间R,{ WC-G-O C*^0j [

f_V#ys]&m A]0自恋,至少现在这个年代,是很多个案中非常重要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我们每个人都回避不了的状态。没有一定的自恋,很难在社会中脱颖而出,但是不要超过一个度,特别是影响到亲密关系,造成痛苦时。心理学空间:A!m oPAiX

心理学空间 e`!\(RNuFn#m

咨询中如何与一个自恋者一起工作,生活中如何与一个自恋者相处。

}1~"w!zCJ_0心理学空间-R(CB+{o^CH O

弗洛伊德之前,自恋被理解为一种性倒错,性的指向固着在自己身上,没有办法指向外界。我们好像很不喜欢看到有人和我们不一样,否则就无法彰显我们是正常的,但随着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对自恋的看法也在不断改变。

4O(D0jni`gTx0心理学空间U0V RX"T g

弗洛伊德强调,自恋无法发生移情。没有移情就无法爱,就无法呈现早年的关系模式,也就是说无法成为精神分析的对象。

J#F(Q8O:N$S3n0

3zi*Vwc D0发生学角度:自恋是发展的正常时期,被称为自体恋阶段。现在甚至有种说法,自恋是终生的。心理学空间:suYG8d[(a

心理学空间 M.Y _r'[W

客体关系角度:爱一个如我们所愿的人或者是爱一个已经成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的人。我爱你与你无关,重要的是你是我想象的人,我投射上去的部分比真实更重要,得不到的虚幻的存在最吸引我们。自恋还意味着没有和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缺乏连接,不是以独立个体的形式、而是以共生的形式与外界发生连接。心理学空间1^:x)? ]j~9o }

心理学空间d(G-f1Mp.D^2a]

自恋和自尊感有关:是现在精神分析解释自恋的核心所在。

-rp] cSV/N+Q0心理学空间^#ewC M!e}%D

心理学空间,B Bu?!rIS\+k
对原始自恋的质疑

.l0XmDxk0

L ]8F L(}u,~%iW00-2个月,原始自恋。自闭阶段,与周围没什么互动。但它是以婴儿的方式在与外界互动,什么叫互动?每个人的解释和标准不同,到底是不是成年人的投射。心理学空间PDY3X5k-^9f

8_1?*E@D V r0自恋有时候会被认为是一个贬义词,我们更希望用一个中性的视角去看待。所以巴林特用“原始的爱”来取代“原始的自恋”。如果一个人展现出希望与周围连接,你会觉得比较温暖;如果一个人他自己玩得很好,只是没办法才来找你,他觉得只有靠自己,似乎有悲观消极的部分,但你如果没体验到这部分,你也是无法共情到自恋的个案的。什么时候才可以没有负担地与人互动、可以完全真实地做自己,内心有很多冲突。这是一个蛮高的境界,是与我们自恋的动力有关。

6^U V#h,~ jB0

S^3cP-Y0婴儿无法区分自己和世界,是与世界的一种不真实的联系。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回到母亲子宫的状态,完全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峰体验。如果得到好的照料,这是一个人最舒服的状态。我们强调咨询师的共情,一个痛苦的来访者如果能被很安全地抱持,就像回到这种理想状态中。真实生活中我们很难有这种同步,换句话说我们很希望像婴儿一样被人哄。你希望他哄你,他也希望你哄他,这时候需求不匹配,就会吵架。心理学空间+DC8}.\o.]UB8H `

心理学空间F m0aAhLk(N5^

客体关系强调对人的兴趣,强调纠缠;自体关系强调对个体的修通;经典精神分析非常节制,空白屏幕被投射。心理学空间l$r(C"PY6N|It

心理学空间e|&^ Pw C{!_

弗洛伊德觉得力比多力量有限,如果投向自体,就没有多余的投向客体。自体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在生活中没有与人有显而易见的关系,不代表他人在他的幻想中没有起作用,不代表他内心每天没有挣扎。心理学空间G p[\dxj

心理学空间0}CxFQ

自体心理学非常强调一个人的自尊。与低自尊的人相比,高自尊的人可以更深地投入到与他人的关系中。显然自恋性的投注和客体投注并没有结合在一起。有人对自尊的需求特别高,你跟他说话要特别小心;有些人随便讲,欠揍型的,这本质上也是一种防御。

@fy-E-wstS5n#M0

^B!R7L'^J(]n&s7j0在我是谁和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之间,我是否能够处理这之间的差距。王健林“一个亿的小目标”,当我们的目标与他人有差距时,如何调节自尊?有些人去破口大骂去打压,有些人化压力为动力,有人幽默一把,有人认命,每个人的防御方式都不同,当我们感到渺小自卑时到底是用原始的还是更高级的防御方式去调节自尊?心理学空间#M.Kh'D2a!p^:l3K

8v:NG I"W:o0一个人一直追求成功,但内心深处还是没有对自己很肯定,就会强迫别人赞美,希望周围人又要追着他,又要包容他。他是一个理想化的不吃饭的存在,你要有国母般的情怀。他如果不这样掌控局面,他就没有存在感。有些人逃进白日梦,这是一种薄脸皮的自恋,太过敏感,在幻想中才安全,基本上不出山,退到内心世界,但还是会有冲突,不甘心。

K8pV {:c%j(FIe0

$OjxgU]-f/z1bU0
s(GW?m#fk }0自恋的概念演变:科胡特心理学空间 ^T:p s3\G

XWy ~z}0“痛苦主要源于没有能力在心理上调节自尊并把它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通俗来讲:每个人都爱面子,但要有个度。

%jX8yG:V%N0

g,eMM`tS6P0小孩子希望自己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无所不能,我要干嘛就干嘛。但照料总有局限,没有完美的母亲,孩子不得不通过发展出夸大和表演性自体的意象来补偿那失去了的完美状态。其实是内心缺乏安全感,装作很强大来掩盖内心的自卑,用无所不能的幻想来支撑自己内心不要崩溃。婴儿这样很正常,如果一个成年人也这样就会带来问题。心理学空间t%p ppG3@ Mr

~gVALG0得不到百分之百的照料,他就不甘心,他觉得应该有的。“我这个要求不高的呀,怎么就没有人满足我?”现实中不被满足的挫折他接受不了,总觉得应该存在一个人可以满足我,他一直在等待一个理想化的人出现。马上会激起周围人的自我保护,你会感到要取悦他非常困难,因为他内心有一个婴儿般被即刻满足的高要求。

oJ G0v6f d rp0F)p0心理学空间dmK^-o1Y\5DLO

“贵人”是一个典型的理想化客体;名牌也是一个典型的假性自体,得不到完美的虚幻满足。人有点虚荣心是很正常的,我们不得不给自己打点鸡血,否则会觉得对现实太失望。自恋受挫,有时候会导致极度抑郁自杀。很多人最受不了的就是你把他当一般人,一般人就是路人甲,仿佛就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We7N4E/Oi0心理学空间{;rFqJ2}

再理想化我们不得不接受挫折感,接受自己的局限,接受妈妈不能完全按照你希望的方式满足你。在适宜的发展条件下,原始和夸大自体的夸大会逐渐地被驯服,这意味着适应了现实。但仿佛接受现实就意味着同流合污,有些人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你如果不和他站队,就会被贬低。我们接受哀伤、无奈,接受自己渺小的部分。这个结构被整合到成人的人格中,并为我们的自我适应的行动和我们的自尊提供驱力能量。有些人从小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有些人从小就很能接受现实。心理学空间ll'uHG]kH!P"~)}@

"lR.?"Puq(i0理想化的父母意向被整合进成人人格中,也变成了它的一部分。如果那些挫折不是太让人受挫的话,仅仅是小小的挫败,孩子会逐步地撤回对它的投注。但这句话本来就是一个完美的要求,什么叫是小小的挫折?又不能称斤称两。有好的意识已经不错了,不可能每件事情上做得好,不要低估孩子的承受能力,太精确其实是不相信孩子。

k+Nv!k y HQX"k+N }0心理学空间(s:H%q Lx;t%d

如果是太大的挫折,他就会被迫把所有投注从令人失望的父母那里撤回,这是很典型的防御。如果挫折仅仅是一部分的话,孩子可以内化母亲的功能——首先是她减轻孩子生理或心理紧张的能力——从客体到自体。比如孩子有点不舒服,妈妈虽然没办法,但还是会哄,总体孩子感到被照料,他在这个过程中被安抚。妈妈可以用语言去命名痛苦,妈妈要比孩子能忍受,象征能给孩子带来安抚的过度客体,象征着母亲情感稳定的物体。心理学空间f8f8?jm;F^

心理学空间 h!ecV.]S\v&P

心理学空间8_ }E5Gtmf-~6KV
自恋移情

e1BF,n L9@J0心理学空间!M+T-Ov xt/l

理想化移情:理想化治疗师,认为你无所不能,开始崇拜治疗师,但一段时间后理想化就会破灭。

%qn3yc+TsGF:e0心理学空间#S*RC4d;dT"A?h]

镜映性移情:把治疗师变成自己的粉丝,希望从治疗师那里得到的肯定和赞许。

wQn ~x(X;q[0心理学空间}{,b:l#n!nG

另我移情:你们在彼此身上看到自己,你们觉得两个人很像,两个人是同步的,趣味相投、意见一致、步伐统一。别人不理解,他们两个人玩得很好,两个人好像有心灵感应一样。

)||;p g }.O*QmkJnkF0心理学空间.v-S1]PV Ah/v#VV3IZ


tN5S^ w\tvrC6{0假性自体心理学空间VQ"c W[)D

#nQD@-U P0自恋的一种常见的类型。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来使用的,称为“自体客体”。内心把最理想的一部分放在“贵人”身上,理想化父母的投射。病人没有想控制别人,而仅仅只是“利用”别人。并不是真的利用控制,而是那个被投射的人能够在刹那映射出他的理想化自我,得到内心的某种满足,感到自己是被人需要的。

4I x.ig_0心理学空间1h7T2V'x$rD

假性客体的概念并非科胡特的原创,最早由温尼克特提出。他们两个人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都比较抱持。

&qo{X3dUw0

,Mkyn C8_Y0假性自体听上去像一个社会概念,仿佛存在于日常和外界的互动中,带着面具伪装,呈现最好的一面。这个不是虚伪,但别人觉得他很假,病人自己内心很痛苦,他从小到大本能地在做这个努力。呈现好的一面本身没有错,唯一重要的是让他认识并接受自己不那么好的一部分,促进当事人整合。心理学空间 Y&z'tC4x(r&]8z

心理学空间6` Ww[UTx

假性自体的根源来自于早期的镜映失败。婴儿想要妈妈喂,但妈妈可能还没准备好,婴儿就会做出一个无所不能的姿态,只为了表达一个需要。婴儿需要得到母亲恰到好处的回应,需要感到自己是强大的。有些人从小被要求过分懂事,去回应大人的要求。

*{\B7]%[ gIM0

]-Dh,PL4h0当婴儿被拒绝的时候,起初的反应是生气,老是生气得不到,最终只能变成抑郁。如果妈妈不接纳婴儿的要求,婴儿不仅会被挫败,而且还不允许对此生气,因为妈妈不希望孩子因为遭到拒绝而生气。最后婴儿发现提出要求就会被母亲拒绝,而如果为此抱怨母亲,母亲就会不理他或变得冷漠或惩罚他,这时,婴儿就会发展出假性自体,做妈妈希望他做的事,取悦妈妈,变得可爱。心理学空间g3rSH }(e{X-J

心理学空间z"\7hZbRo

成为一个妈妈的好孩子需要付出的代价:孩子逐渐与自我真实的感受和情绪失去了联系。孩子只有在表现好、妈妈满意、对自己微笑时,孩子才会高兴。但孩子失去了对自己真实感情的认识、人情、清晰感和意义感。

.NKBAH`c*I8l0心理学空间0A {#]aZN9c!vp

“空心病”,从小承受父母的期望,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成为非常好的学生,但对于妈妈想要他做的事,孩子内心深处感受不到任何愉悦或满足。如果读书不是为自己的话,长大后重新找自我。因为并不是为自己做这些事,而是因为这些事是妈妈认为重要的。

G Y6c` |q0心理学空间gqJHh5Dc7j4DU

孩子同时感到愤怒,因为只有在他按照母亲的意愿行事时,母亲才会爱他。孩子受到了伤害,变得抑郁和愤怒,因为妈妈没有爱自己的全部,或者自己最爱的部分却不被母亲所爱。同时,孩子也学会压制自己的痛苦,甚至意识不到痛苦了。

#b1[ B/?JT:e0

4S4H*p-]g3J k.w0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成功者,尤其是年轻的成功者,出现“无法解释”的自杀倾向。伴随着假性自体长大,内心的抑郁是隐藏的。表面上可能非常努力工作、成绩出众,非常成功,但内在感觉空虚迷茫。只有在能够唤起母亲或其他人的正向回应时才能感到高兴。对自己的优秀或成功没有任何愉悦感,行动的意义只在于不遭遇到母亲的攻击,为了自己从小不受到伤害做出了很多努力。

*e#Fq1o"Bh/B0心理学空间9~o,K C!]K]

病人可能会挑治疗师喜欢的话说,但在来访者的表达和真实的感觉之间隔着一堵墙。这是在重复早年与母亲的关系,怕你不满意,会攻击他。病人实际上不信任治疗师,不敢讲真实的东西。如果是自己人,哪怕话不好听,也会讲。一个人总是努力取悦吸引你,让你满意的时候,这不是好事。这重复了一种让病人感到痛苦的关系,对此的察觉是真正治疗开始的契机。

v2Qy%Re&N[s0

#nfl`$Fi0这种病人基本不求助,只有现实功能受损害,才会开始觉察自己的成长经历可能存在问题。一个自恋的个案如果没有明显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是不会想到去求助的。

[6Rao{ o0心理学空间*bD*w4{QJ

这样的孩子常常在某一个时候会突然放弃那些对妈妈很重要的事。拒绝继续打网球、跳芭蕾或拉小提琴,我不干了。有时他们还会继续努力去做,但突然开始做不好了。网球比赛开始输球,小提琴竞赛表现不佳或考试成绩很差,尽管说自己已经尽全力了。心理学空间"d;vL;[!A a

c1rwsnw(x gB0心理学空间;?g$s*G;l4s9i
自恋型人格心理学空间7GJ \IkR|9z!nT"?

;qH'q,B#g.`.]01、无所不能:全能感是自恋的核心特征。
.p7V }.mN02、喜欢被赞美。
-mD ^F:? cN0J\03、较好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在公众场所获得较好的人格评价。远看别人都会欣赏仰视,一旦有了亲密关系,就会让别人有自卑和纠结。
5M ] W2w-S*xG04、亲密关系的困难(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心理学空间 j [9z CDS
5、通常具有较高智能或漂亮的外貌,感到自己与众不同。

-Z9~}e$yLI1j0心理学空间])vx;k*a)g8KS


)P4u7[;c~g#@M0自恋型人格障碍

(Q Yimc8^?0QG| A0

ewC7kk^S5~0达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程度需要符合下列五条及以上的条件:心理学空间YzFJ/V

/|j |t{4Y/@01、对自身有无所不能的感觉。夸大成就和天赋,虽然没有相应的成就,却期待被看作是最优秀的。换个语境,一个人要有理想,万一是真的呢?如果不把自己看作很优秀的,很难去追求一个很高的目标,关键是达不到的时候是如何防御的。心理学空间 E&Y1e:iN%?!n

T/z.];]Q/W(N*_02、被无限制的成功、权力、才气、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所迷惑。单纯的时候非常单纯,很透明,不痛过不受伤很难想到复杂的负面的部分,非常理想化。情感经历跌宕起伏,爱得轰轰烈烈,伤也伤得伤痕累累,但这页说翻过去就翻过去。自恋的人总要有个人来呼应他内心的幻想,他其实不喜欢跟真实的关系纠缠,喜欢在幻想层面上跟自己纠缠。

:Xw%]"\%a;{){.}0

zjUps*W0MD03、相信自己是特别的和唯一的,并相信自己仅能被其它同样特别的或高地位的人理解,或应该被联想到与上述的人为一类。

!@e+j+M3j0o;b!y%ye$t0

f+Gi+Tt_ @04、对赞美成瘾。想听赞美很正常,关键是听不到的时候怎么办。心理学空间6?@8Z4Q Y_Eo d j

{ UFX.O@05、有特权者的自我感觉,如无由地期待特殊的好的对待,认为他人应自动地顺从自己。这种能量投入到工作中很有建设性,但在亲密关系中会造成麻烦。亲密关系不是盈利与否的客观标准,情感部分没有什么谁对谁错,而是需要双方的妥协。是人际间的冒险者,如摄取他人的利益,以达到自己的目的。非常会博出位,成功的可能也高。心理学空间*D*ti O7Q.]Q

心理学空间rh%W Cc u+q~^/N

6、缺乏共情的能力,没有认识或认同其他人的情感的需要的欲望。好像服从一个大道理,必须这么做,情感部分你自己去处理。

4@ wI:_r1It0心理学空间8t)@q7u;D

7、常嫉妒他人或相信他人嫉妒自己。心理学空间(^J$m%I/n8p.e

X.Au @ `gC08、表现出一种高傲自大的行为或态度。风格高冷,这也是很多人维持自尊的方式。心理学空间f OmV%q*F X @

心理学空间,C#zh2DA*qqd

与客体显现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经常出于自己的角度,我是为你好,至于你觉得好不好顾不上。正面讲就是责任心强,负面讲就是用自己的意志代替别人的意志。我们面对这样的人心态也很矛盾,当碰到困难时你很希望有这样的人出现,局面不是很困难时又希望自己可以处理。让人又爱又恨,非常矛盾。心理学空间:V"~L.o$zO9f1TM

6M5r+eFW^*e"r'~6A5D0有些自恋性的领导也很清楚你们不喜欢我,我是靠能力,你们不喜欢我也得服从我,是一个绝对掌控的位置。心理学空间n0yV/qK+i(G#J

1YdxF8zcx0无所不能的自身:需要养育者共情的接纳,才能发展出正常的自尊。否则,缺失导致的后果为此需要代偿性地加强,表现为在随后的人际交往中对他者过分理想化,以及自认为无所不能。小时候没有被充分肯定,以后怎么都补不够。心理学空间H8Ck3m:_Od

心理学空间h3t.f"lT.N

对赞美的无限需要:自己没有的东西总是需要过度美化,希望以此来代替自身缺失的那部分精神结构。需要一个全能的神化的他人,并潜意识地将其当作自己的一部分。在随后的人际关系中出于对早年缺失共情接纳的补偿,以对赞美无限需要来证实自己无所不能。

]5m_(E c#[t0

,U7W%L6C"V;E%a9k N1u0缺乏共情的能力:缺乏人际界限,与父母的界限没有分离过,很难去理解别人行为的意义,不理解别人的需要,总是以自己的感受去推测别人的感受。正常爱的关系中,都包含有自恋的因素,虽然有时也将自我理想投射到对方身上,但能意识到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不同于自己的欲望和需要。病态自恋者没有共情的能力,全按自己的欲望来认知他人。极端一点说,病态自恋者无视周围人的存在。眼中只存在自己,周围的人对于他们来说只被当作一个用具,或仅被作为一面理想化的镜子,从中可照出同样理想化的自身。似乎除了自己之外,不爱任何人,但事实上爱自己象爱别人一样无能,因为没有爱的能力。但是我们辩证地说,老是在乎别人的眼光,也会迷失自我。

JOT5QA/j'a c0心理学空间 S3xh%KjH2i_\/z6wt

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共生。忽略两个真实主体之间的交流,借以逃避愤怒、侮辱、嫉妒和绝望的感觉,他不能整合、面对自己这部分。心理学空间8j.K?F Fm+p

心理学空间 h3Xt4K;E8tQ"j!x(c&w

厚脸皮自恋:对别人的感觉迟钝,专注于自己和自己的成就,其人际关系缺乏深度和内涵,不断追求别人的赞美。不是你打碎他,是你被他打碎。心理学空间 l'C~ Lv.W iV

5y3cQ8Pi-k0薄脸皮自恋:过分敏感,过度紧张和小心谨慎,忧郁型自恋。玻璃心,豌豆公主,你很怕打碎他。心理学空间_5bR![!W2w'nj f

l }cX`)H\,h0Kernberg:处在渴望和憎恨客体的冲突中,企图消除两者之间的鸿沟,并一心一意地“变成”他的理想自我。我要一个总是要不到的人,还不如我自己做这个人,有点悲壮的味道。一方面促成他的目标,一方面与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离得更远,不能接受自己的局限。他强调要早点拉破脸皮,才能整合,总要撕的。心理学空间NG$S`-mwE

心理学空间a7Hw+t\0Oo

Kohut和Winnicott:婴儿期缺乏母亲共情,对外来侵害缺乏抵抗力。小时候没有被很好回应,以后任何一个小刺激都受不了。自恋者所面对的是迟钝、缺席的或有施虐倾向的照料者,母亲总是让孩子满足自己、打压孩子,孩子的力比多就会指向自己,会隐退到内心深处,企图“成为”他极度渴求却又不存在的母亲,始终抱有幻想,籍此保有一些内在的完整感。科胡特就是声讨妈妈的不合格,这一派强调要共情、抱持,做好妈妈,让他自体稳固后才慢慢撕。心理学空间$P,i}+H:T;iP&Q

心理学空间Z8D IO$otll)G Y

心理学空间|W.cRDe G
防御机制

7p i%v"Lp.]XD%B0

9J.a7v8fJF/Ux0分裂:全好全坏,不能整合。

Uu'~^;r&bDu?0心理学空间0J A;A7g"Qg w[a b4M

贬低:如果一个人直接说你没水平,你感觉还好;最受不了就是他照顾你的面子,他不相信你承受的住他的批评,照顾你的自尊。心理学空间P q@2wt]H g

ANs$Z&wja6[,p,Tj@0投射性认同:支配控制。

.Tr O^-l V0心理学空间1D iK)I?1Z}#N.}4D

心理学空间 ROu _*L2k0ED|t
治疗技术

v(w8HK9VEF?)G0

n(OC:bVgB/Uw0Kernberg和克莱恩学派:野兽派比较强调语言介入的重要性,早期诠释负性移情。早点面质解释,否则会越来越让人丧失现实感。

Tf M,Nm0心理学空间9Ir%Z)A AxtrD

Kohut和Winnicott:认为同理的反应和肯定、营造温暖安全的环境是分析师的首要任务。

AjBd!\}Ck0心理学空间iIW]T??.Y*|t

冲突论者指控缺陷论者和患者形成共谋,以否认攻击的存在,并借着提供患者早期所缺乏的母爱,帮助患者发展出假我,阻碍了患者的自主性和探索世界的能力。没翻过脸你们的关系是虚的,如果吵过架还能在一起,说明关系更铁。心理学空间s1u!BK3z

an#C`0[*W(J8}0缺陷论者认为太过强调负性移情会使患者非常脆弱的自尊更加微弱,分析师在企图诠释时又会制造更多不必要的攻击。心理学空间~Y:I7[i sZ'Z

lsgG,D8h0实际应用时是平衡,不可能刀刀切,也不可能老是温柔共情,不同阶段采用的方式不同,不能简单处理。

3B"r,Hy| N}0

Pp1KRQ4d:?*^/s0
ZH2t4RC0权力

Xg#{)~8S;r8R0

-n+|7Q\$XdC]#]0控制是主要议题。心理学空间%] D@R {$D*f0w

心理学空间$uN%^.f+Oc

在治疗中,总会潜在体验谁是责任人。

3S7RO/j|,A5_1t0

glet+jF"[0患者似乎一心一意要照自己的方式行事。驾驭、控制、苛责的。心理学空间!njs krw

心理学空间,?'?~D`vz0{

人际关系等级架构(谁高谁低非常分明)。心理学空间O sAl n{

CF[uc }0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刚好相反,现实中这两个人往往配对,相爱相杀,一对冤家。

5p)m Lpv0心理学空间n2L(|9U$n

想要为发生的一切负责任。心理学空间/Yi`RW5Kd K3B\^

8Lv x&A|#Hr_ F.Gc0没有我,你无法成功(存活)。心理学空间7~1m'dba1@ H8P

,Ug umE"w"d0心理学空间%?'X+? oM
面质:“有时候我感到在治疗中该怎么做,你想要我遵循你的建议。”尽管面质可能被反复拒绝,仍要坚持。否则会无止境讨论治疗室以外发生的各种事情但却无法改变。

,C v.|A9wQT K#kF0心理学空间O7s;H&ro.O

一个人像刺猬一样的,其实是希望被别人温柔地对待。这会让你感到矛盾,你会担心自己的自尊受到影响。治疗师会被质疑处理是否恰当、能力如何,培训经历是否足够等。

9rFs9F.qV9G8B*h5P-W0

^%^2v h'D!Ip eL R0治疗师会有摆脱患者的秘密幻想,愤怒。自我觉察这种投射性认同,就不会带着拒绝或愤怒。早期阶段需要忍受,让患者有充分的机会和自由去表达,才有机会在以后阶段去分析处理。心理学空间c)j1Z GuUzNz(E

6h*{/l wrB:@G [xF0自恋人格往往在社会中被人评价蛮高的,边缘人格会让人觉得蛮作的。前者比较拿得住后者,该怎样就怎样。

uF J})S-c_0

%YFX[6tcfJ0


新一篇:克莱因理论下的抑郁病人治疗
旧一篇:阻抗 Resis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