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空间
繁体 心理咨询 > 精神分析 > 精神分析实操技能 >

张海音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与临床技能长程课堂笔记

安可心 2016-12-06
心情渡口
心理学空间Hu!g Qx~!T|d

心理学空间l,m {5T}P\I9V LC%[

三、克莱因学派心理学空间z$kx|'b

心理学空间+q,Oy&H HW

克莱因在弗洛伊德以后为精神分析做了非常独特的贡献。她的实践经验来自于对儿童的工作,弗洛伊德的经验都来自于成年人。临床的实践决定了理论取向,虽然她一再重申她的目标仅仅是在对儿童的直接观察和临床工作中验证和拓展弗洛伊德的假说,但后人评述她的理论在很多根本方面与弗洛伊德的大相径庭。

'D%pR1vi0心理学空间j6FYt6JP F

每个理论会特别适用于某一部分人,当我们觉得精神分析理论太多太杂的时候,我会去看看理论的创始人拥有怎样的人生经历,所谓大师都在自我克服、自我超越的时候一不小心变成了大师,才构建出了自己的理论学派。精神分析曾经拯救过克莱因,机缘到了才能开窍,自己体验过才懂,理性的东西未必能带来某种满足。

j H5D X hpY0

,zm K{/oY,t0精神分析一定要有长程的个案,她搞自己的孩子的,天天观察,8年哦。我们一般不搞熟人,生活工作搞成一团怎么行,普通人这样想,人家不是普通人。我们有武器不用好像难过的,你们给家人同事反馈,效果如何?有时候人家蛮烦的,你来分析我?热爱学习的两个人约定互相分析,一周两天,最后变仇人了。大家没有大师的潜质千万不要玩大师的游戏,会把潜意识当意识,把意识当潜意识,界限会模糊、混淆的。因为还要相处,不要卷得太深,亲人朋友间还是保持神秘一点、糊涂一点好。心理学空间-t q El D{

心理学空间-X/KO`v WN-w

克莱因提出“内在幻想世界”,儿童是可以分析的。这个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哪个点上不同?心理学空间F7e g nr@;rd(B

心理学空间{ `*{*sp2J r:L

弗洛伊德:心理通过俄狄浦斯冲突形成了稳定而连续的结构,有着深藏的隐秘和违禁的图谋。每个人都在与动物性的愿望、对惩罚的恐惧以及罪恶感作斗争。心理学空间2e/R/{1x)Wx7b

心理学空间^ q(Nzm ZU.R2E

克莱因:心理是一条由原始而变幻不定的意向、幻想以及恐惧汇成的河流。每个人都在与对毁灭的深深恐惧(偏执性的焦虑)以及完全的放弃(抑郁的焦虑)做斗争。她不强调某个阶段成不成熟,强调动态变化的连续过程,变幻不定的冲突,人生任何阶段都会在两个阶段间摇摆。心理学空间!G0u(EWoM2M

gg,?pqe0克莱因用内部幻想形式表达内驱力。再多的冲动都有指向,指向只会指向重要照料者。弗洛伊德不太强调这点,强调生物本能,驱力寻找满足。克莱因强调得到满足没有,受挫没有,P-S状态(爱恨分裂、全好全坏),D状态(爱恨整合、俄狄浦斯冲突的源头)。心理学空间0kh+p l/I6P b(w

d*TeK&h/W0儿童游戏治疗:使比较早内射到儿童生活中的人,通过游戏得以再外化。现在好像没有一个学校不搞沙盘的,变成一个产业了。除非科研要标准化设置,只要你有精神分析的基础,其实完全可以自己制作沙盘的,什么代表滋养,什么代表攻击,什么代表连接,什么代表恐惧……工具不重要,关键是对投射的感受、理解最重要。投射是精神分析最本质的东西。沙盘的复盘,差不多相当于心理咨询的逐字稿整理。 

I/J$q cj9Rr.z t0心理学空间'S~|^)S

偏离-分裂心位(P-S Position)

cG H2{U?"b0

-S6Ok~GiX0力比多和攻击冲动是婴幼儿体验自己的整体方式(经验构成方式),被爱和爱-被憎恨和破坏。心理学空间DK7_&q(XT

$tf3h6g!Gu$]8s#m5})n @0一个人的力比多驱力不连续,不能整合。一个不连续的自我,在两种状态中摇摆:好乳房:满足的;坏乳房:不满足的。

(]Wx4^Z2r4@.G0

+T;@]u0wK*q0婴幼儿幻想TA对“好乳房”的爱有一种保护和恢复的效力,对“坏乳房”的恨有毁灭性的破坏力,所以世界是一个极度危险的地方。婴幼儿为什么是这样的?有一点是我们大人的投射,我只要想要你好,你好像就不会受任何侵害;如果我恨,好像你已经在幻想里被我毁灭。婴幼儿的幻想会以某种残迹的形式存在于成年人的精神世界,带给我们某种功能。心理学空间]![ C2C]@ X#~g8M

H*?,}D |;K[KZ x0任何好客体和坏客体的混淆都会导致对后者的毁灭。我们感觉到好或坏,一定程度会投射到外部。我感到周围不好是我怨恨的投射,我感到别人讲坏话是我对别人有敌意,但我承受不了,所以要投射出去。外部世界没有变化,都是自己内心的变化。看别人不顺眼,其实是看自己不顺眼。心理学空间:iOE|8uK R"B

3Zy$Na%jxc@`0偏执指的是核心性的迫害焦虑。妄想有很多分类:被害、钟情、夸大……,被害妄想是所有其他妄想的基础,其他妄想都带有被害的性质,背景就是不安全。被害的体验是人类基本的体验,婴幼儿感到痛苦不满足,就是感到有人害TA,感觉危险、迫害。成年人如果突然处于不利的困境中,你会有被害的感觉,至少会比较敏感多疑。当你觉得有冤无处申,就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在针对自己。婴幼儿时期遗留的痕迹会再冒出来,这与精神病无关,是因为你处在敏感的时期,很可以理解。心理学空间1`Q d?\|"[#lX

心理学空间3`&UH/A9s'f,\Db

分裂指的是核心性的防御,对爱与被爱的好乳房以及被恨的坏乳房保持警惕的分割。我如果与你相处困难,翻脸不认人是最轻松的方法,换一个人好了。但这是暂时轻松,后面就遭遇到人家说你不成熟。心理学空间7]-X;Vk-z7[$Y*h5l

%],|h?%TxL-s'D0心位:不是需要跨越的心理阶段,而是形成体验的基本形式,自我定位策略,是在与不同的人发生关系时不同版本的自己。哪怕再成熟,某些阶段也会处在某个位置,是一种策略。碰到好人就是内在好的东西被激活,碰到坏人内在坏的东西就被激活。弗洛伊德的理论有点僵化,克莱因的解读更动态地解释描述了一个人。心理学空间+q+lOHY0G

,mE\Hj}/_1hn0对死本能所引起的迫害性焦虑进行防御的迫切需要是“偏执-分裂心位”的来源,对抗死本能引起的恐惧焦虑。我们每个人活着都要刷存在感,没有存在感换句话就是死亡恐惧,人本主义讲自我价值,其实是一回事。婴儿和成年人都有追求极致和瞬间毁灭的冲动,这方面最经典的是日本人,很灿烂、瞬间毁灭飘落的樱花,《失乐园》等。他们认为这是人的本质,非常极致的部分,自杀死亡率比较高,《菊与刀》。我们中国人比较复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有,“好死不如赖活着”也有,外国人看不懂哦。

cF|W!{N jQ wZd0心理学空间"k-H#n-^:\[5iD8V

婴儿比较直线型,从婴儿身上可以最看出人类的本性部分。克莱因在哺育孩子的时候感觉孩子的吮吸是在攻击撕咬,不同母亲的感受不同,这也带有她个人的体验。她化作理论学说写出来让大家去验证,大家也有共鸣,但我们很容易在现实中去防御掉这一点。

LMmJ7@h\_0心理学空间Zo5tLN,a{ nI aMb

婴儿的心理状态充满着即将被毁灭的焦虑,感受到自己的攻击性是一种原始的指向自己的破坏性力量。投射到外界形成坏客体。

s;U |7z!n&{l6p;c0心理学空间h)UE }[y)i

好的养育可以安抚被害焦虑,逐渐减少对坏客体的偏执恐惧,并增强与好客体的联系。这还是在讲足够好的妈妈,提供足够的信任感。

,@*Qa ?;To$},j0心理学空间BQ/c:U|*s

抑郁心位(D-Position)

]W,wfLo2w1O0

u$nwBt2s\f0婴幼儿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发展倾向、整合的体验模式,好坏客体变成完整的客体。失望、痛苦、挫败和绝望,婴幼儿在摧毁坏客体的同时也摧毁了好客体,TA没有现实检验能力时内心会非常冲突。

8E)if3ffTP0

q%s1noG P,d8L%U-k-c0产生怨恨,就有毁灭冲动,会带来罪恶感,比如妈妈对我不好,我恨她,希望她死,这就会形成内疚感。体验到罪恶,说明我们有整合能力。每个人都有内疚感,否则怎么会发展出很多慈善事业、公益的利他行为呢?这是成熟的防御方式,他们不做难过的,做了才舒服平静,客观中帮到了他人,社会也鼓励,所以是升华的防御机制。

+o)}nY8HD0心理学空间U0EpZo.S^'r E,o

内疚变成追究别人的责任,这是因为内疚太过沉重,被自己的内疚折磨得要崩溃了,要寻求强大的别人或机构去担当(比如政府),否则你会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过度把责任拉到自己身上,这是界限不清,没有分化好。小孩子没有现实检验能力,才感到要为全世界负责。

"\+`.OEUCZ8B3Xd0

lX-q)q+E*Y8K0小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要生弟弟妹妹,就很想要伤害自己的同胞。有我了你还要生弟弟妹妹,本能的感觉就是捏死TA,但惩罚性超我会让TA内疚,这压抑在潜意识里。还有一种情况:当孩子感到自己有独立想法但潜意识中觉得是对父母的背叛的时候,就希望有人接班,你们去搞弟弟妹妹吧,我可以脱身了。

BMOT6e0心理学空间T bB!YS)g2}#{{U

我很想分享我受过的苦,让别人少走弯路,这是我们职业升华的部分,也是社会允许的嘛。心理学空间m)t,{`/M

)LD L+u'T(E2D"t0抑郁性焦虑:恐惧毁灭自己以及因自身的破坏性损害了所爱客体而带来的罪恶。对这种体验的组织即抑郁心位。

$yAj^r"tj0心理学空间~C \I {5o.Z` ~;d

婴幼儿对引起挫败感的母亲进行狂怒幻想后会有深深的懊恼,产生修补的幻想。我跟你吵了,然后请你喝个茶,我伤了你之后还敢不敢再见你,是不是还能修复关系,这就像跟妈妈发脾气后怎么再面对妈妈,爱恨抵消。如果正面东西比较多,负面东西也能承受;如果负面东西比较多,可能就不太敢承受。儿童对自己修补能力的信任,对于能否维持抑郁心位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令客体保持完整,儿童必须相信自己的爱比恨更强烈,从而可以撤销自身破坏性带来的浩劫。

a$fDM'F0Z5qT0心理学空间1W'Ial9~z J[zN*`f ?

爱恨指向一个人,一辈子和你纠缠不清。朝向所爱之人的永恒破坏性,意味着抑郁性焦虑和内疚的持续来源,以及对修补永无止境的需要。

Q8X@r [H0

!y o'j,s }5w? {dA0在特别艰难的时刻,退行到分离-偏执心位。心理学空间'bL7[7x kSS2_/e'w!qG

Iox#Ft O?u0对于抑郁性焦虑的另一种解决:躁狂性防御。否认需要依赖爱的客体的独特性,个体重新获得慰籍和凌驾于客体之上的感觉。无所不能,克服一切困难的全能感,假性自体,自恋,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得不到毁灭的感觉太过绝望,所以只能靠自己,用这种方式去防御。与其没有好的感觉,不如不要,跟别人玩不来,就自己玩。凭什么要跟人折腾我才能成为自己?但也许过个阶段你就不这么想了,因为你寂寞了。有的人让你又爱又恨,又避不开,你真的了解TA又不忍心伤害TA,但走得太近又担心自己被伤害,蛮纠结的,以后讲自恋的时候会着重讲。

y au+f,ASg|1QUC@0心理学空间 ZmW!B6G9MFy$O

我希望自己一辈子处于轻躁狂状态,这是个让人着迷的状态,但是度好难啊! 这要讲到自恋的形成,不断自我超越,又没有太过度,在健康自恋到病理性自恋中间的那个点。换句话说:我们如何最健康地自恋;再换一句话: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最完美的人。强迫性重复就是命,不再强迫性重复就是超越命运中悲的部分。

4TO@q.w"azF0

oV d0oB3b G)|~B0有时候来访者无力的感觉会传递给你,这也可以反馈给来访者,这是共情最好的部分,来访者会感觉到你终于也经历到我经历过的体验了。心理学空间Kv3[&NW p9w

"S&nxo0S;o0
Uu#c fwxo\&}X5F0温尼克特(Winnicot)心理学空间a*h!`:]aO$[)@$]_ l;h

}/Y3s j9I7z6u&_5X;d Ti0我发现最近他很火爆,被炒作哦。如果心理学关心的东西能够影响到政策,这是落到实处的,西方能够做到,我们现在还不行。提出了很多概念:促进性环境、恰恰好的母亲、原始母爱全神贯注、抱持、过渡客体(内部体验与外部现实之间)。心理学空间IF \ Q{4h&?i

5DW/_.o0t0温尼克特强调母亲要能够回来将幼儿的体验抱持,就是接得住婴儿对你指向的怨恨。咨询师也要接得住来访者对你负面的、攻击的强烈的怨恨。一个人突然跟你吵,你会觉得TA跟我吵是不是我不好呢?当知道TA让别人也不爽的话,好像你就好过一点,原来TA就是这样的人。你的经验让你知道TA并不是针对你的,而是TA过去的一个部分,这样你就不会反应过分强烈。心理学空间%O_(C4q~ V&eM!]

心理学空间/JPA9Snrjx

强调母婴关系一定要把父亲的存在作为背景,这是对母婴关系的支持,父亲是重要的一分子,也必须要赋予责任,父亲带孩子的权力也不能被剥夺,比如赚钱养家也是一种体现。

'Xe F\OP0心理学空间!VY$r J.i2fWs[LP

绝对依赖-相对依赖—独立。

~?C5@-h#S4@$k\0

RW.twE#`HQ ^8r0心理神经症,中间性疾病,精神病。心理学空间p GwQD0k2Q

心理学空间4e4K0k&yq'J_^,B

环境和自体发展的平衡,内因外因相结合。

6g G7u{vM0C"j0^ SB0心理学空间-enF'O x7k+df+[#_

潦草画线游戏。

K vOy(\6tQF)~"d0心理学空间(OUg!s6}{-nR


1q)z!Q%L$c f'Hl'g0克恩伯格(Kernberg)

)IsWvho/^;Iq0心理学空间 t bmJ5hB7B3ri

以BPO边缘人格组织出名,包括很多自恋,是精神分析大师中还活着的一个。他希望能整合本能和客体关系理论。分裂、原始理想化、投射性认同,强烈的不信任和恐惧,施虐控制……都是他强调的。心理学空间,RUXL(U1r2_

心理学空间W+Z F HR B.Bzo

他接触的案例病理程度比较高,偏底层的人比较多,不像科胡特的病人层次都比较高。他的病人中有很多吸毒的、酗酒的、混乱的、容易见诸行动的个案,所以他感受到人性中这部分比较多:原始的施虐的双亲,负罪的受惊吓的儿童。他的个案很难维护设置,经常挑战设置。所以他强调面质负性移情,早点摊到台面上说清,换句话说他的来访者需要他立规矩,否则无法开展有效治疗。

H%Z~qfM0心理学空间/a${Nq#d6o y)^

心理学空间)Po,AM4ui
自体关系学派心理学空间o%E*c|3x9?hp&Z"e

4DpQ5\%F0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是用不健康的方式爱自己,力比多投注给自己,无法与别人建立关系,无法分析。心理学空间mwdU#o~4|)k%B

:V:{W HDg0科胡特:自恋的客体关系,将客体视为自体的一部分来对待,对别人幻想性的控制,相当于成人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自体客体)。心理学空间;nF,U@ T/]p#R8g

o4dUDY4PHH7m7hQ*[ h0不同环境下是不同的人,假性自体,需要怎样就怎样,跟自己的内在情感失去联系,完全展现环境所需要的状态。

@E}jYx:~%C(I0

.L7I#w~Zh V0恰恰好的挫折,夸大性自体,理想化父母。心理学空间R jb*k,\o!\8sj

心理学空间TW6U*a.Nb H

为一个冷淡无反应者努力,会感到无力空虚失去自尊并愤怒。心理学空间P+h3_B0D8L

lNwQa{&A2u0科胡特觉得很多人误解了他“共情”的概念,反复解释他是在什么语境下提出这个,却总是感到别人不理解他。心理学空间(`An|+F5k

心理学空间9icBpb)}&P^dA0h

焦虑源自于意识到自体的缺陷,为自己的不完美而焦虑。一个人抑郁是因为TA没有能力去调节自尊。

oej^)x2M7{8N0X#fn@a0心理学空间 E/k~w!]5{"u

心理学空间)d%RoR rq!dFE
亲附-attachment

*iiA0yT~c(X0心理学空间nQ-_2G ?u5V

John Bowlby提出的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矛盾型、回避型、混乱型心理学空间9I#@,E&~-@

心理学空间/DF8oa0LF8]

依恋不是依赖(某种不受欢迎的暗示),是正常需要,一种正常的心理功能,贯穿毕生,和自恋需求一样。我们有时候会过分强调独立。

[0VYSphzxE0心理学空间'_?ac PGJ`1g


1R}9sx4n(q0各种模型心理学空间1NOy Ue ]^:^'uf

心理学空间2Y {j^ kdl&T Mf

每个人的生存方式都是有原动力的,折腾的过程是和环境的交互影响,不是一个人在玩。人总是在折腾,折腾的方式形成了各种问题。

0}J2D A8pJ[)J0

'i?|R:BX2q@ns0我们治疗师能起什么作用呢?能预测吗?一定程度。但最后弄成咋样不是我们说了算,我们自己的生活也未必能掌控,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做力所能及的努力。预测还要做修正呢,带着症状生活,再不好生活也要展开的,有些问题回过来再去处理。我们上这么多课干嘛?有时候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更安心,这对来访者也是有帮助的。如果妈妈不焦虑了,孩子也会好一点。

#O5E%]*mS"`NrTY,b0心理学空间 Q1Lsq-tsk]fu

心理咨询师是助人的职业,把自己搞好你面对个案就会从容淡定一点。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论和风格,这就涉及到匹配的问题。我们的经历有自己独特的部分,决定了你对某些来访者特别擅长敏感。相对与你咨访关系不错的最后发现都是一类,跟你的味道也比较一致。有些人的点你没有敏感性,转介给别人可能就很好,这跟经验、资历没关系。

7X.Zl;b$bo0心理学空间 y K zJJ;MM

心理学空间?I)\ Rc1r
成长主题

!fp4i6Aw1g;Z0心理学空间n)U+AFX7sP

0-6月:基本安全,基本信任

[P~ L/XH y0

WZGO u%j&K7K06-24月:独立和依赖

'G7KO"m8n%@rgx0

"k$Wg9kr2R03-5岁:竞争、妥协、哀伤、分享。俄狄浦斯情结到底想说什么?恋父恋母正常吗?神话怎么来的?神话中投射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人类无法言说的越禁忌的部分就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出来,这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小孩子经历这个阶段要体验父母关系中很隐秘的部分,自己想进入进不去,比如父母的性关系。孩子很想突破,如果遭遇到惩罚就是阉割焦虑的来源,孩子想留在父母房间,想独占异性对象,但不得不熬过去,是很不甘心的。心理学空间v$j.`jH0w

心理学空间QQ jr A7Y7e9gq

青少年男孩子情窦初开,如果女孩子不喜欢他,而喜欢其他男孩子,他很痛苦的。但如果他没被痛苦压倒,他就成熟了很多,不得不学会承受、妥协、分享。这种武功小时候练过的,能够跟人恰当的竞争。什么都要独占,家里有人让出战场,外面都是动物凶猛,谁让你啊,还要一掌拍死你呢。所以他需要体验去分享好东西,人的本性都想独占,是不得已才妥协,这个要练的。

"?)U4g+xl2p)@T#XX0心理学空间zZ&~8X'{2s

早年创伤:早年经历有什么成长主题没完成,母亲怎么回应,就像我们咨询师怎么回应来访者。心理学空间G@5p8\tEK"W

$~&l7|*s|g#] _ @h0k0
ZN&W;LS0领悟或人物三角:平行关系心理学空间v-h M%Q7{B A&eiF

心理学空间[ S9w!ScE!sk

目前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最近发生的事)心理学空间d_Xy*j!B
父母亲(过去事件)心理学空间@?!ddq MBcF1x1u \
咨询师(咨询室里发生的移情、反移情)心理学空间:r6C9be%[un

Y7kHlg-?0非常确定的亲密关系让人莫名焦虑然后离开,这就涉及早年与母亲的分离创伤。这种男孩子很容易激起人的母性,但路还是要他自己走。

|3eB5g-e*["}b0

a6PSw)o5|0冲突三角心理学空间WK)\.P)h

心理学空间6OMCGv _*j

防御方式(心理防御机制)
^&k.r6]Vh4[0焦虑(触发情景)
? t!Z&n,x l&ff&^0隐藏的感觉(被防御的冲突痛苦情绪)心理学空间Mv*I+e5q!M}h{B1h

;_C)^9~7?zC0
(O1\B"M[%LU0“人物三角”和“冲突三角”就是个案概念化的总框架,我们听的过程总是在不断充实丰富这两个三角中的某些内容。脑子里要有框架在运作,要思考,不断去理解来访者怎么会这样,边有疑问,边感知当下。

L$j ] Dn0心理学空间 nOD8S E+LP ze)g8j%E

心理学空间0^sfaA{(g G
察觉自身感受

se#?O6B8f0心理学空间U!OsZ5G"j1Dw

共情是理解当事人的关键,是一个线索。精神分析不是单方面分析别人,你要关注自己的感觉,这一部分真的不太容易做。我们容易考虑自己的角色,不容易放开自己,察觉自己就是理解对方的材料,这是我们最有价值的手段,根据当下的感觉去理解对方。共情以后要进行解释,传递给来访者,让他去验证,这也是澄清的部分。

s,c9Od N?"uH0

Xd!q)wR0心理学空间#Sg/{6EkX%@A E,t
理解无意识

k6Esi2z x(`W0

l po:?7D0精神分析或者用移情、反移情,或者用投射,其实就是你用自己的感觉去感觉来访者,你这把尺准不准?所以我们强调个人体验、督导,就是要我们有所注意。心理学空间*Ifn{E

y/[{$L.L0你体验到强硬的感觉就可以理解到来访者是太害怕被拒绝,内心极度脆弱,他激发起咨询师这样的情绪以掩盖自己的情绪(无意识)。他的方式常常激发别人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这就是投射认同。你不要太当真,不要也以强对强地抛弃他、报复他,他是外强中干,你就抱持包容一下。心理学空间|Q6q0Bp ?

%T t/Bl ]*oHU0失眠就是保持警觉,不让潜意识冒出来,换句话说潜意识要冒出来的情绪是多么强烈。

f;C4PV-pU$[_ l0心理学空间hzO,}*h$[7q-a

追求领悟也是对抗恐惧的,看透人性就不恐惧了。心理学空间+m\ ^;o&O

心理学空间c ?rR R3G5l"X

自己小时候痛的地方很怕孩子受不了,很多时候孩子不一定受不了,是你受不了。

#NBh*Q^#h H"w0心理学空间,bwdg`UW4}a/^_

来访者经常会很想要一个建议、答案,但很多时候每次给答案只是为了你自己不内疚,答案难道TA不知道?TA早就知道,就是做不到。如果你明白这一点,就不一定要回应TA一个具体的答案,而是回应TA的内在。当然,这个也没用,反复呈现的一个点是需要去突破的,最后起作用的不是你的答案,而是你的做法。说没用的,做出来的示范才有用,你可以拒绝、不满足TA,但你们的关系还在,不让步保持关切,来访者会内化。TA潜意识考验你会做出什么干预,搞不搞得定。情绪没有对错,理解情绪后的做法行得通行不通才重要。

l4rAAB:D n0心理学空间 ^?\5Vz^I(@"avK

依赖的特质就是生活中要别人承担责任,我有事你要管的。刚开始好像会让你觉得TA可怜兮兮的,认同TA弱的部分,你感到被需要。时间长了你觉得这些事都要你操心啊,TA突然不要了,你觉得有奶没处喂了,回奶又回不掉。TA有点想要不敢要,还不太知道自己要什么,就像处于青春期阶段的迷茫,很想做自己,但是不知道怎么做。有时候外在过分独立不代表内在可以摆脱依赖,TA退回去反倒可能是真正敢面对自己依赖的部分,能够去面对冲突的体验,才敢于真正承担自己的责任。心理学空间p/IG P-\VE

&Ux DE`0没长大才需要别人担当,重要事情都是犹豫的,总想让别人替TA做决定,但你们的决定好像都不是TA真正需要的,自己又不知道怎么决定,这就是矛盾的地方。没有彻底依赖上之前还不会担心被抛弃,想靠又不敢靠,过家家一样。不急于让TA马上扑过来,也不急于判断TA会脱落,TA一旦粘上来会蛮牢的,所以不经意之间我们自己也会防御。

+oImA@)|3^"L7PP0

1Wg(^&F0VS0

/NJIY#JT k0

*g3U f @W.n1olM0当人们在别人身上再度找到自己时,心理学空间F7}/V?l9a7QK/q
便开始知道自己的存在。——歌德

x%Gw o3W8c5p k0

B[!pYk,[7`9S[0


新一篇:克莱因理论下的抑郁病人治疗
旧一篇:阻抗 Resis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