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定律通俗论之四十九:极端心理实验
时间:2013年07月25日|2863次浏览|1次赞

    让我们看一看如果把心理主体尽可能地与外界环境隔离开,会有怎样的影响。

    第一个以人为被试的感觉剥夺实验是于1954年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学的实验室进行的。所有的被试要做的事是每天24小时躺在有光线的小屋的床上,时间尽可能长(只要他愿意)。被试有吃饭喝水的时间、上厕所的时间。严格控制被试的感觉输入。

    实验的内容是这样的:为了营造出极端的感觉剥夺状态,实验者将被测学生关在有隔音装置的小房间里,让他们带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接着,又让他们戴上木棉手套,并在其袖口处套了一个长长的圆筒。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又在其头部垫了一个气泡胶枕,同时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限制他们的听觉。除了进餐和排泄以外的其他时间,实验者都要求被测学生躺在床上。可以说,这是一个近乎所有感觉都被剥夺的状态。

    被试是自愿报名的大学生,每天的报酬是20美元(当时大学生打工一般每小时可以挣50美分),所以大学生都极其愿意参加实验。实验前,大多数被试以为能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但后来他们报告说,对任何事情都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活动似乎是“跳来跳去”的。感觉剥夺实验停止后,这种影响仍在持续。

    结果,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感觉剥夺实验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个小时好歹还能撑住,之后,被测学生有的吹起了口哨,有的自言自语,显得有点烦躁不安。对于那些8小时后结束实验的被测学生,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也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

    实验持续数日后,人会产生一些幻觉。例如看到大队老鼠行进的情景,或者听到有音乐传来等等。当实验进行到第4天时,被测学生出现了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敏感等症状。

    被测学生参与完实验后,实验者再继续进行追踪调查,发现被测学生在实验结束后,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回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本篇内容取自《心理定律论》第七章第4节。心理实验的记录参考了下述文献:

[16] Bexton WH, Heron W, Scott RH, Effects of decreased variation in the sensory environment, Can J Psychol. 1954 Jun; 8(2):70–76.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 心理空间 2013-07-25 21:14
    剥夺试验
  • 陈志飞 2013-07-26 05:54
    这种实验现在已被禁止,因为对被试的心身健康有影响,违反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
    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这些实验数据才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