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定律通俗论之三十二:非逻辑思维
时间:2013年05月09日|2561次浏览|1次赞

    从前几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心理主体在逻辑思维中,借助自求因果特性和想象功能对心理概念进行有规律的操作,进而形成新的心理概念同一个心理主体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运用这些心理操作的过程,所以此类思维方式具有时间稳定性。在不同的心理主体之间,这些心理操作过程均能被认可,因此具有思维方式的普适性。

    然而逻辑思维只是全部思维形式的一部分,意识活动当中还有很多非逻辑思维的过程,比如直觉思维、艺术创作思维、灵感思维等等,同样是注意在心理概念之间进行转移,也必须依赖思维的基本元素:心理概念、自求因果特性和想象功能。但与逻辑性思维相比,它们不那么确定,有时这样,有时又那样,所谓“心随境迁”,这是其一。其二,而非逻辑思维过程在不同的心理主体之间一致性很差。比如,即使为同一个目的所进行的艺术创作思维,不同的创作人之间都非常难得一致。

    下面通过对直觉思维的一些研究来说明上述观点。

    从意识的层面上看,直觉思维是不经逻辑分析推理,直接从问题心理概念跳到答案心理概念的注意转移过程。它有两个特点:一、问题呈现后很快获得解答方案;二、解决问题的心理主体不能为自己的解题步骤提供明确解释。

    有科学家详细地分析了达尔文的笔记本,发现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在其早期的著作中已经隐约可见。虽然达尔文称自己发现进化论的灵感来自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但其进化论的想法在阅读《人口论》之前就曾以不同形式出现在他的笔记里。也许他没有意识到那些基于直觉的想法,也没有将这些想法以连贯的方式表达出来,但那些想法确实已经在他的头脑中萌发了。

    从我们的理论角度来观察,在达尔文阅读《人口论》时,很可能同时激活了在他记忆中分散的那些心理概念,然后自求因果功能将它们连贯起来了,但他自己并不能注意到这一过程。

    由于人们在长期记忆中已储存的有关信息的性质、数量、复杂性以及信息之间联接的强度等方面的差异,所以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激活相关信息的难易程度与速度也不同,造成了个体间直觉差异的基础。

    既然直觉利用的是过去的知识与经验,那么对同一类问题的直觉就可以通过主动学习来提高。

    本篇内容取自《心理定律论》第五章第4和第5节。其中达尔文的例子参考了下述文献:

[7] 周治金、赵晓川、刘昌,《直觉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6期第745~751页,科学出版社。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 陈志飞 2013-05-11 05:19
    谢站长!
    对达尔文的研究是个重要参考,感谢上述参考文献的作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