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定律通俗论之二十三:工作记忆
时间:2013年04月01日|2132次浏览|1次赞

    我们已经知道,心理主体的意识活动就是围绕当前主题进行的注意转移的过程。但这个说法太笼统,需要进一步研究。现在,我们要集中研究在意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思维过程。

    思维操作离不开暂时的记忆功能,就好像电子学里中央处理器的运算离不开内部存储器的支持一样。

    感觉信息在最初期的加工处理过程中,会暂存于各感觉通道相应的缓冲区内,各缓冲区之间相互独立,平行工作。这些信息只能储存很短的时间(短于一秒),然后,或者在这段时间内其被转换成其他中枢神经功能的加工信息,或者在过了这段时间后被遗忘掉。如当你学骑车的时候,那些不大的背景噪声和场地颜色不会使你产生自反应动作,也不会引起你的注意。换句话说,在感觉缓冲区里的很多神经信息既不属于习惯感觉模式,也不属于注意感觉模式。只有注意感觉模式能够在中枢神经系统里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到达一个被称为“工作记忆”的功能区。

    工作记忆通常表现为对知觉(视、听)的持续性激活,以供当前的认知加工(思维活动)之用,是对当前任务有关信息的短暂的积极保存。其神经生理机制被研究得比较多,前额叶皮层是实现这一功能的关键场所。

    在第十篇中,我们看到了长期显性记忆受损的H.M.的病例。如果给他看一张卡片然后拿开,马上问他时,他能回答出卡片上的内容;然而如果一两分钟过去后再问他时,他就完全记不起来了。这短暂的一两分钟,既表明了其工作记忆能力基本上与正常人一样,也暗示了工作记忆可保持的时间长度。要想延长工作记忆的保持时间,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的重新激活它,如每过几十秒就重新问他同一个问题。

    不仅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能够被保存在工作记忆当中,显性记忆中的信息被激活后也会重现在工作记忆中。第十七篇中那个“惘然若失”的成语故事里,戴良回到家后回忆起见到黄宪的情景,就是将显性记忆重新激活成工作记忆的例子。

    工作记忆不仅保存时间有限,而且容量有限。以及记数字为例,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工作记忆大约只能记住最多七个数字。这就是为什么你很容易用心算完成一两位数字的加法,但是位数越多的心算就越困难。

    本篇部分内容取自《心理定律论》第一章第3节、第三章第1节和第2节,深度讨论请阅读原著。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