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定律通俗论之十九:情来不自禁
时间:2013年03月18日|1932次浏览|1次赞

    由于情绪性主题在主题竞争中具有突出优势,我们必须重点讨论一下。

    情绪的客观存在很早就被科学界所承认,这是因为各种情绪都会产生生理反应的外在表现。然而人类极其复杂的情绪内容与其他心理状态相互作用,使得对情绪的研究长期得不到比较一致的结论,直到最后二三十年中才有了很大的改变。

    现在我们知道,情绪是体内化学和神经反应的一些模式,具有生理调节作用,以产生使有机体能够适应环境的有利状态。

    目前认知神经科学对情绪的主流研究中,将人类情绪归纳为少数的基本情绪和由这些基本情绪组合而成的无数的复合情绪。对快乐、悲伤、恐惧、愤怒、厌恶、期待和吃惊七种基本情绪所进行的实验研究,多多少少揭示了一些它们产生的神经生理机制。快乐被认为是正性情绪,悲伤、恐惧、愤怒和厌恶是负性情绪。期待和吃惊本身既非正性情绪亦非负性情绪,但他们与前述某种情绪组合之后的复合情绪则有了正负性之分。如期待好结果中的快乐被称为乐观,是正性情绪;在吃惊的同时感到恐惧被称为惊恐,是非常负性的情绪。

    从感受恐惧刺激的神经过程中分析,恐惧情绪产生阶段发生在注意阶段之前,因此确立了情绪的产生机制独立于意识活动之外的事实。换句话说,通过意识活动可以产生情绪,不通过意识活动也能产生情绪。这是一个重要的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结论。

    如某一件惨案“骇人听闻”,就是通过听者的意识活动来产生恐惧情绪的例子,因为他(她)并没有直接从现场看到。可是科学家发现,你见到蛇的一瞬间就已产生了恐惧,然后你才意识到。

    关于情绪表达和情绪反馈,我们在第五篇中已经说过,这里不妨再重复一遍。情绪产生的核心机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但人体系统是情绪表达的舞台。淋巴系统、内脏、前庭和骨骼肌肉系统等,对各种情绪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平常所熟悉的面部表情、脉搏加快、血压上升等等,都属于这种反应的外在表现。当这些情绪反应产生之后,又会通过血液循环等途径反馈给中枢神经系统。

    正是因为有情绪表达功能,我们能够通过察言观色来理解他人的情绪,知道别人愤怒时会怒目圆睁,发现小孩鬼头鬼脑时知道其大概因做了错事怕被追究,等等。当然,这种观察并不精确,对于象爱莫能助这样的复杂情绪,就难以判断了。

    本篇主要内容取自《心理定律论》第四章第2节,深度讨论请阅读原著。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