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定律通俗论之四:叩开意识之门
时间:2013年02月01日|1807次浏览|1次赞

    为了研究意识现象,很多的科学家都主张从研究注意现象入手。因为注意作为意识活动中最不可缺的功能,是最早被心理学提出的概念之一。心理学界比较普遍也具有足够实验依据的观点是:注意的基本功能就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注意就是滤除未被注意的事件(噪音);对注意事件的响应具有较快的速度、较低的阈值和较高的精度;注意还可以使该事件容易被记忆。

    中国有一句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中的故事说:有一只蝉光顾喝露水,却不知道有一只螳螂弓着身子正要捕捉它,而螳螂并不知道有一支黄雀已经在它身后正要伸脖子来吃它,可黄雀也不知道还有一支弹弓正瞄准着它自己。这真是一幅讲述注意现象的生动画面!蝉、螳螂及黄雀都正在注意各自的猎物,这样他们能以最快的反应来捕捉稍纵即逝的猎物;但是,由于注意的选择性过滤功能,它们都忽略了威胁自己的敌人就在身边。这个成语的意义被比喻成相互争斗的人类之间的关系。

    心理定律论首次大胆提出:注意是受“主题”控制的。什么是主题?心理主体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和地点会关注的某个核心问题或某件核心事态,这种关注在大脑中的体现就是主题。

    想象一下:当你上数学课时,老师在黑板上推导一个算式,其中引用了上一堂课中讲过的公式。这时候你发觉引用公式时好像出现了一处笔误,但老师自己并未察觉。你可能赶紧去翻上一堂课的笔记或课本上讲解该公式的部分,来验证自己的判断。当你肯定老师确实出现了笔误时,举手要求发言。得到允准后,你指出了上述笔误。在这段意识活动中,发觉笔误后你的注意已经由“听老师讲”和“看老师写”转移到了“公式是否正确”的问题上来了;但你并没有脱离“听课”这个主题,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讲课内容。

    也就是说:注意的转移很多时候是对当前主题关注中的一段过程。显然,主题处于对注意进行控制和调度的位置上,是比注意更高级别的信息选择功能。

    心理定律论进一步推断:在心理学的层次上,意识活动的核心就是对当前主题的关注以及在此主题之下对相关外部或内部对象的注意。

    上述思想的提出绝非仅仅来自于一时的灵感,而更是基于对大量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总结。有兴趣进一步探究的读者,可以阅读《心理定律论》第一章以及下列两篇文献:

[1] David LaBerge, Networks of Attention, The New Cognitive Neuroscience – Second Edition (A Bradford Book,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Cambridge, MA., 2000), Page 711~724.

[2] Gerald M. Edelman & Giulio Tononi, A Universe Of Consciousness: How Matter Becomes Imagination (Basic Books, New York, 2000), Page 51~75.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