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辞汇
作者: 心理空间 / 97426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2月23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lGaACA`

nT-C)Fp\'ji!M0

u#DGr!U};W056.强制,强制的compulsion,compulsive

Y!r;o8w`'H fe0

Ko0uw,a x0临床上,指主体受到一股内在强迫力驱使而执行的行为类型。一旦一个思想(强迫观念)、行动、防御作业、甚至一个复杂的行为序列的未完成被感到会导致焦虑升高,那么它们均可被形容为强制的。

u:R(`:G1t:Q[;rE0心理学空间 DgY#Yl+qW ]-^

1.在佛洛伊德的词汇中,Zwang一词指称一股内在的强迫力量。它通常被用于强迫[观念]型神经症架构下:此时,它意味着主体感到被这股力量强迫去以某种方式行动、思考,并且与这股力量搏斗。心理学空间I STH Rb/z

心理学空间4E|XD4F#cN _

在强迫[观念]型神经症的范围之外,有时上述这个意涵并不存在;虽然主体依照无意识原型执行一些行动,但主体并未有意识地感到与它们相违。佛洛伊德所谓的wiederholungszwang(重复强制*)与Schicksalszwang(宿命强制)便是最好的例子(见:宿命型神经症)。

;uLkny^0心理学空间(|Cf pp;|Ol-I6qD

对佛洛伊德而言,若就一种比强迫[观念]型神经症临床更广泛、更基本的意义来理解,Zwang通常暴露出欲力最为极端的面向:“在心灵的无意识中,可以看出上述源自欲力动势之重复强制的专横。它似乎仰赖着欲力最为内在的性质。其强大足以凌驾快感原则,并且使心灵生活的某些面向具有恶魔的特征……。”心理学空间e4f-LUrayy

心理学空间3Nh/S s`;d

Zwang这个使它类似于一种fatum (命运/预言)的基本意义,再度出现于佛洛伊德对伊底帕斯神话的描述中,他甚至以此指称神论中的话语;如《精神分析纲要》中这段文字所示:“……这个使(或应使)英雄无罪的神论中的Zwang,正是对于所有人子都注定经历伊底帕斯情结这个命运之不可避免性的认可”(α)。

Fu+Zf nPO%H"T0心理学空间1V a&mOn'aF^2|G$u"X

2.法文中,compulsion(强制)、compulsionnel(强制的)这两个字,与compulsif(推动的、强迫的)同属一个拉丁字根compellere。它们被选择作为德文Zwang的对等词。但另一方面,法国在临床上则一直以obsession(强迫观念)指称主体所感到被迫拥有、并且完全困于其中的思想。因此,在某些例子上,Zwang一词被译为obsession(强迫观念):如Zwangsneurose便译为nevrose obsessionnelle (强迫[观念]型神经症);Zwangsvorstellung译为représentation obsédante(强迫表象)或obsession de…(……的强迫观念)。反之,当所涉及的是行为时,人们则称为强制、强制行为(Zwangshandlung)、重复强制等。心理学空间e%w*h\ ~d8|5^~

(Ndb}%D#T~+L0最后应注意,基于其字根,compulsion(强制)一词在法文中与pulsion(欲力)、impulsion(冲动)属于同一系列。Compulsion与pulsion之间这层字源关联十分符合佛洛伊德Zwang 的观念。而在一般语用上,Compulsion 与impulsion之间则有明显的差异。Impulsion指一种使人感到迫切必须执行某行动之倾向的突发,这个行动的进行完全不受控制,并且通常受到情绪的主宰;当中既无强迫[观念]症强制所具有的搏斗与复杂性,亦无重复强制中根据某种幻想情节安排的特征。

q+H}D:{a s.W0

nKm5a#IEf {ifQ0(α)参阅更早致弗利斯(Fliess)书信中(1897年10 月15 日)的这段话:“希腊神话掌握到一种ZWang。这种Zwang是众人皆知的,因为人们在其自身中均觉察到它的存在。心理学空间v*JD+}&v[ |eu)P

\s| O;t&j%EF059.精神冲突psychicalconflict
.P.m8J&mi FC0心理学空间-M({$q#m.[0{
当主体内部有许多矛盾的内在要求互相对立时,精神分析便称此为冲突。冲突可能是显性的(如欲望与道德要求的冲突,或两种相互矛盾的感觉之冲突),也可能是隐性的。后者可能透过变形的方式表达在显性冲突内,特别透过症状的形成、行为的混乱、性格上的障碍等方式转译出来。精神分析认为,冲突是人类构成的一部分,而且就许多方面而言均是如此:欲望与防御之间的冲突、不同系统或审级之间的冲突、欲力之间的冲突,以及最后,伊底帕斯冲突(其中不仅矛盾的欲望互相对立,而且这些欲望也与禁止互相冲突)。心理学空间nE5V#s-C+e+q^

#l,Ah_S2j0精神分析在草创时期就已发现了精神冲突,并且很快地便以它作为神经症理论的中心观念。《歇斯底里研究》显示,在治疗时,当佛洛伊德愈逼近病原记忆,就会遭遇到愈强烈的抗拒(见:抗拒)。这种抗拒本身,只是主体内部防御对抗一些佛洛伊德所谓无法协调的(unverträglich)表象的现时表现。从1895-96年开始,佛洛伊德认为这种防御活动是歇斯底里病因的主要机制(见:防御型歇斯底里),并将它扩及其他的“精神神经症”,而称之为“防御型精神神经症”。神经症症状被定义为两组表象群之间妥协的产物;这两组表象群像是两股相反的力量,彼此既具现时性又迫切地作用着:“……在此辨识出的过程:冲突、抑制,以妥协形成之形式的替代,在所有的精神神经症症状中均再度出现”。更广泛而言,这种过程也出现在梦、失误行为、屏忆等现象中。
O!N4wL0lQs;d0心理学空间l\8M7YI
虽然冲突无疑是精神分析经验中一个主要与件,如果相对地就临床形态不难予以描述,但它却很难被赋予一个后设心理学理论。在佛洛伊德全部的著作中,关于何者为冲突之根本基础的问题,有许多不同答案。首先应注意,冲突可就两个相当不同的层次来理解:在拓扑论层次上,指系统或审级之间的冲突;在经济—动力层次上,指欲力之间的冲突。对佛洛伊德而言,第二种解释才是最根本的;然而这两个层次的衔接经常很难建立,因为在冲突中,一个特定的审级并不必然对应着一个特定的欲力类型。心理学空间nD Ok\g3fx

:HcMoK6L0在第一后设心理学理论架构下,可就拓扑论观点概略地将冲突视为是由检禁所区隔之无意识系统与前意识—意识系统间的对立。而这个对立也相应着快感原则与现实原则之间的二元对立(后者试图确保对前者的优势)。因此可以说,对佛洛伊德而言,冲突中的两股力量分别是性以及抑制审级;后者主要包括人格之伦理与美感倾向。而抑制的动机在于,性表象具有的某些特征使它们与“自我”无法协调,并对自我造成不快感。
"Pf7@NW z:e0
0EA6@c`O0直到相当后期,佛洛伊德才为抑制审级寻找一个欲力基础。他认为精神冲突的基质是性欲力与自我保存欲力(定义为“自我欲力”) 之间的二元对立。“……精神分析思想必须假定,[某些]表象会与其他比它们更强的表象形成对立——这些更强的表象,我们概括地称为‘自我’。依照不同的例子,自我有不同的组成前者那些表象则会因此受到抑制。但在自我与某些表象群之间造成抑制的这种对立从何而来呢? ……我们注意到了欲力对表象生活的意义,我们知道每股欲力均透过推动合乎其目的的表象来试图自我树立。但这些欲力并非一直都兼容,他们经常会有利益的冲突。表象之间的对立不过是一些欲力之间争斗的表现……”。然而,明显地,即使在佛洛伊德认为自我防御审级对应有一股特定类型欲力的这个阶段,“饥饿/爱恋”这种最终的对立,仍需透过一系列非常难以确定的媒介,才能表达在冲突的具体形态上。
,FO+|._s\0心理学空间GJN u Z|-u4`8f
在后期,第二拓扑论便提供了一个更多样化、更接近冲突具体形态的人格模型:审级之间的冲突,某一审级内部的冲突,例如,超我之内父系认同与母系认同的两极冲突。
PZ5ESD qRN0
{6u4F#?2k6\ F B)m{0佛洛伊德提出之新的欲力二元论:生命欲力与死亡欲力二元论,由于两者之间根本的对立,似乎可以作为冲突理论的基础。然而,实际上,这种终极原则——即爱罗斯与死亡欲力——的层面与冲突的具体动力仍难以完全重迭(关于这点,见:死亡欲力)。虽然如此,冲突的观念并非没有更新:心理学空间N"q/T*n$y0n2h?

%T0^/v;r#e01)我们愈来愈清楚地看到,是欲力力量在操纵着不同的审级(例如,佛洛伊德将超我描述为施虐性的);即使没有任何审级受到一个单一类型的欲力所影响;
.o}cC1{`}2al0
'Phw/y+L/J2Rf.d5f02)生命欲力似乎涵盖了佛洛伊德之前在临床上所确立出的大部分冲突对立:“……自我保存欲力与种系保存欲力的对立,正如另一个自我爱恋与对象爱恋之间的对立,均处于爱罗斯之内”;心理学空间'mD3h \-\l7b:Mq

[.c:f#nn)[TM03)死亡欲力有时被佛洛伊德诠释为斗争的原则本身,犹如恩培多克勒(Empédocle)用来与爱对立的恨,而非冲突的一端。
x0f-K;C6Z6US0心理学空间,GQM s_Z
如此,似乎可以区分出一种“冲突的倾向”,一个可变的因素,其作用会使人类特有的双性在某些情况下转变为无法协调的严苛要求之间的冲突。但若缺乏这个因素,便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同性倾向与异性倾向在一个平衡的解决办法中获得发展。心理学空间\0l)Md:?.{*a6B
心理学空间o3QZ@8]9w#k\'s3_
我们可以从同一个思考方向来解释佛洛伊德赋予欲力的混合这一概念的角色。它不仅指性与侵略性不同比例的分配量,而且也表示是死亡欲力本身导入了分离(见:欲力的混合/分离)。
*R5h pE&B]P0心理学空间5A!|Prs2[5J
*:假使整体考虑佛洛伊德有关冲突想法的演变,我们会感到惊讶,一方面他一直尝试将冲突拉回到一种不可化约的二元论;而这种二元论,分析到最后,只能建立在两大相斥的力量之间一种近乎神话的对立上;另一方面,如果冲突的一端是可变的现实(“自我”、“自我欲力”、“死亡欲力”),另一端则永远都是性。从早期的著作开始(见:诱惑)一直到《精神分析纲要》,佛洛伊德均强调性与冲突之间必然存有内在的关联。当然,人们可以赋予它一种可应用于“任何一种欲力索求”的抽象理论模型,但是“……在判断所及的范围内,我们的观察经常显示出,成为病原的刺激是来自性生活的部分欲力”。认为性在冲突中特别重要这种看法最终的理论根据是什么?佛洛伊德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但他在著作中曾多次提及,人类的性具有特殊的时间特征,使得“自我组织的弱点在于它与性功能的关系上”。
^&s8hM'z8p2P'[!P0
A HkiYx,@^`D0对分析师而言,任何对精神冲突问题更深入的研究,都必然触及人类主体的核心冲突:伊底帕斯情结。在伊底帕斯情结中,冲突——在成为防御性冲突之前——已经藉前主体形式铭记于其中,有如欲望与禁忌之间辩证性与原初的交会。心理学空间)fi+f d+Io/N

5Uat1Ov k0由于伊底帕斯情结是导引儿童交互心理场域之主要且必然的与件,因此,它可能潜藏于防御冲突各种极为不同的模式之后(如,在自我对超我的关系中)。更根本地,如果将伊底帕斯情结视为一种主体必须在其中找到其定位的结构,那么冲突在其中似乎早已存在,早于将构成每个个体特有的精神冲突之欲力与防御间的运作。心理学空间+jIb6n bp.o+a9B
心理学空间L]*U+r[.J0O-en+K
60.与自我相容ego-syntonic
0buh.|7XH~2I!Lp0
1~D+\T|$R#]0该词用于形容可被自我接受的欲力、表象;亦即它们与自我的完整性与坚持要求兼容。
!{!|0WYJ)U@6b0心理学空间.y%Xj QH.[0v
该词有时见于佛洛伊德的著述中(《“精神分析”与“力比多理论”》《自恋导论》)。它涵指以下观念:精神冲突并未抽象地将自我对立于所有欲力,而是对立两类欲力,其中一类与自我相容(自我欲力),另一类则与自我对立(ichwidrig)或不相容(nicht ichgerecht),且因此而被抑制。在第一欲力理论架构下,若自我欲力定义上即是与自我相容,那么一旦性欲力显得与自我不协调时,便注定要受到抑制。心理学空间3X"w6C-a;@9fZ

a7`u(f ~EWx W0“与自我相容”这个用语蕴含一个完整、整体、理想的自我的观念,一如《自恋导论》中所定义的自我观念(见:自我)。这种涵义也出现在厄尼斯特•琼斯(Emest Jones)对该用语的使用上:他依据“与自己(self)的规范是否和谐、兼容、一致”来对立ego-syntonic (与自我相容)与ego-dystonic(与自我不相容)等倾向。
.l E^c9_c.pE2R*F0心理学空间+~:]m hA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Modern Conflict Theory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从地形说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