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辞汇
作者: 心理空间 / 97409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2月23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D ~ @Q*v

心理学空间'V.UX(r5Dj;p

51.伊蕾特情结Electracomplex心理学空间2G#Q'C$D!\.C

$iPsV6^^`4x F0容格(Jung)以这个词汇作为女性伊底帕斯情结的同义字,以便强调在对双亲的态度上,两性之间同理地存有一种对称关系。心理学空间[cj n;n-ld

Gx4s ];y*E F4P0容格在《试述精神分析理论》中,引进伊蕾特情结一词。对此,佛洛伊德先是表示这种指称没有多大意义;而后在一篇论女性的性的文章中,他则更为断然地指出,女性伊底帕斯情结和男孩的伊底帕斯情结并不对称。“只有在男孩身上才会出现这种命定的关系:爱恋双亲之一,并同时痛恨敌对的另一方”。心理学空间jCTH Xq `

心理学空间9s(C9x ]$V

佛洛伊德证实阉割情结在不同的性别上有不同的效应,前伊底帕斯期间依恋母亲对女孩的重要性,以及阳具优势对两性皆然。这些事实使他可以合理地反对伊蕾特情结——这个预设了小男孩和小女孩在对双亲关系的位置上具有模拟性的词汇。心理学空间j Vn k0nn)Kz.T

心理学空间[8||8EYB\

52.自卑情结complexof inferiority心理学空间ad[al#By]

心理学空间7N P7P2l RV

该词源于阿德勒(Adler)心理学,泛指一些态度、表象及行为的整体。它们是自卑感或对自卑感的反应之一种不同程度伪装的表达。心理学空间/F&V~:~l:A

;sAI#Pbgf0见:自卑感。

Oa/TaA-\A.K4I%m0心理学空间K5T:{N O.zE

自卑感 sense 或feeling ofinferiority

%Y bRc4TX(s0

:K7N2iOsm"L0对阿德勒(Adler)而言,指基于实际器质劣势而产生的感觉。在自卑情结中,个体力求大致完满地弥补其缺陷。阿德勒赋予此一机制非常广泛的病因重要性,及于所有疾病。心理学空间(L^E5YNfc"M

Nte `%i'WI0根据佛洛伊德的看法,自卑感并非特别与器质劣势有关。它不是一种最终的病因因素,而应被视为症状来理解与诠释。心理学空间#J,QeE1j&[p a

心理学空间$vx9op:x$o6l

在精神分析文献中,“自卑感”一词具有强烈阿德勒色彩。阿德勒的理论试图以对于始自童年之形态或功能的器质劣势无论多么微小——之反应,来解释神经症、心神疾病,以及更广泛地人格的形成:“儿童体质上的缺陷以及其他类似状态,令他产生一种自卑感,需从人格感的强化予以弥补。因此产生追求权力的虚构性之最终目标……在其轨迹中吸引了全部的精神力量”。

W6IQw(^Bx0心理学空间/F f yi*s:G r

佛洛伊德曾多次指出这些概念片面、不足、且贫乏的特征:“无论一个人是同性恋或恋尸癖,是焦虑、痛苦的歇斯底里患者、封闭的强迫[观念]神经症患者或狂躁的疯子,阿德勒流派的个体心理学家均认为,在所有这些例子中,引发其状态的动机在于此人想要凸显自己,过度弥补其劣势……”。

8Y's:Nw`]0心理学空间R0o(ofL.R&kD

虽然这样一种神经症理论,就病因观点而言无法被接受,但这并不致使精神分析否认自卑感的重要性、其产生之频繁以及其连系心理动机的功能。关于自卑感的来源,佛洛伊德虽然未系统性地处理此一问题,但他曾指出以下几点:自卑感的产生,在于响应儿童所遭受之真实或幻想的两种损失——爱的失落以及阉割:“当儿童察觉到不被人爱时,会感到自己处于劣势;对成人而言亦然。而唯一真正会被认为劣势的器官,则是萎缩的阴茎——即女孩的阴蒂”。

M9e5Ht|*~9UQ+N0心理学空间{+s"cvpk

就结构而言,自卑感转译出自我与谴责它之超我间的紧张。此种解释强调自卑感与罪恶感的同源性,但同时也使二者界限难以划定。佛洛伊德之后的许多论者曾试图予以界定。如丹尼尔•拉嘉许(D.Lagache)认为罪恶感特别与“超我-自我理想系统”有关,自卑感则与理想自我*有关。

_`\:B H e8[Og0

y _2Q6g2B*T0就临床观点而言,人们经常强调罪恶感与自卑感在不同形式抑郁中的重要性。如帕胥(F.Pasche)曾试图析分出一种他认为在今日特别频繁的“自卑型抑郁”。心理学空间k8s(d5F`!L:Iq

N}qT/ij z0

KX;gDHbJy1l0

\,y1rO+X(^ g{E053.伊底帕斯情结Edipus complex心理学空间j2y0E;h,o,z

心理学空间e ^N*|nXwmy9v C

指儿童所感到对双亲的爱恋与敌意欲望的组织整体。在所谓正面形式中,该情结以一如伊底帕斯王故事中所述的方式出现:希望其对手——同性人物——死的欲望,以及对异性人物的性欲望。在负面形式中,它出现的方式相反:对双亲中同性者的爱,以及对异性者的妒恨。事实上,上述两种形式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伊底帕斯情结所谓完整的形式中。

E!Z9D/x o d0心理学空间m0n.Xi)e"_9fv5xT@4N

根据佛洛伊德的说法,伊底帕斯情结的高峰时期在三到五岁之间的阳具期被体验;其衰退则标示进入潜伏期。它于青春期时复苏,且多半会在某一特别类型的对象选择中会被大致成功地克服。

$j;\ VxLp8z0

$n#o/r9E@(X0x9ik0伊底帕斯情结在人格的结构化与左右人类的欲望上扮演着根本的角色。精神分析师将其作为精神病理学上的主要参考轴,以便决定每个疾病类型的位态与其消退的模式。心理学空间xJ(^%Z c`4u kL@

_`*v/@/s:t o0A'g0精神分析人类学致力于找出伊底帕斯情结之三角结构,并确认它不只在以夫妻婚姻家庭主导的文化中,并且在极其不同的文化中所具有的普遍性。心理学空间)DP1L4A Dqb`y8bbG

1@!R`b:|\}0a0虽然伊底帕斯情结这个说法本身一直到1910年才出现在佛洛伊德的著作中,但事实上它早已被纳进精神分析的使用中(α)。伊底帕斯情结的发现——很早就由对其病人的分析所预备(见:诱惑)——佛洛伊德在他的自我分析过程中将之完成。自我分析使他在此情结中认识到他对母亲的爱,而对父亲的妒忌与所抱持的情感互相冲突;在1897年10 月15 日致弗利斯(Fliess)的信中,他写道:“人们可理解伊底帕斯王的吸引力……。希腊神话掌握到一种强制。这种强制是众人皆知的,因为人们在其自身中均觉察到它的存在”。

(@}`)e+~0心理学空间0aL9y/y"X

应注意,早在这最初的陈述中,佛洛伊德就已同时提及一个超越历史与各种不同个人体验的神话。他一开始就肯定伊底帕斯的普遍性,这个自此之后不断强化的论点:“每个人类新生者都将面临克服伊底帕斯情结的任务”。

gd\u$D(aZS0心理学空间}#xe(oU M!P

我们并不想在佛洛伊德的途径与复杂中去追溯此一发现的逐步建构,其历史与精神分析史有共同场域;另外当注意,佛洛伊德从未系统性地阐释伊底帕斯情结。我们仅仅指出一些与它在个人演化中所具有的位置、功能与影响有关的问题。心理学空间G;^!OnEs'Y,C

心理学空间 _pg_(p(|'S

Ⅰ.—虽然伊底帕斯情结是在其所谓简单与正面的形式下被发现(此外,它也正是以此出现在神话中),然而一如佛洛伊德所指出的,在与经验的复杂性相较之下,此处所涉及的只是“简化与概要化”:“小男孩不仅具有对于父亲的矛盾双重态度与对母亲的温惠对象选择,他同时也像女孩一般表现出对父亲的温惠女性态度,以及对母亲相应的妒忌与敌意”。事实上,我们可以在正面形式与负面形式两者间观察到一整序列混和的例子,于其中这两种形式以辩证关系并存,分析师则致力于决定主体在承担与解决伊底帕斯情结中所采取的不同位态。

7b JBh5Z8t&D R\D0心理学空间-Dc&ax8c

根据这个观点,一如布伦斯维克(Ruth Mack Brunswick)所强调的,伊底帕斯情结涵指儿童在此三角关系中的情境。对伊底帕斯情结完整形式的描述,让佛洛伊德能够透过异性与同性组成成分的运作,而非一种敌对情境的单纯结果,去解释(男孩)对父亲的矛盾双重性。

I%A]5Fy0心理学空间{7a-]8Uk*l(zn1i

1)此理论最初的建构是建立在男孩的模型上。佛洛伊德很长一段时间承认,若作改变则依理该情结必可原样地移置到女孩的例子中。然此假设已被下列两点所击溃:

/iRFd#t.A0

8k?&]-Q5}.M9|$pj0a)1923年论《儿童期生殖组织》的文章中所发展出的论点:对两性而言,在阳具阶段,亦即在伊底帕斯的高峰时期,仅有一个器官是重要的:阳具;心理学空间H3v op3\6P+I

心理学空间9X?H+ud

b)对母亲前伊底帕斯依恋的强调。就伊底帕斯情结对女孩而言意指爱恋对象由母亲转向父亲此点而论,此一前伊底帕斯期特别能在女孩身上测到。

l2@wG&Y&`J$Uz5J0

-t|e ?fO s0精神分析师们根据这两个方向致力于凸显出女性伊底帕斯的特殊性。

g6u2S!X^(V/a[0

4K RBF*I Ua.qm'j02)起先伊底帕斯情结所位处的年龄对佛洛伊德而言是相对地并不确定。例如在《性学三论》中,对象选择只有到青春期才完全执行,儿童性(sexualité infantile)主要仍为自体情欲。根据这个观点,伊底帕斯情结虽然在童年时已见雏形,但直到青春期时方才完全显现,且很快又被克服。此一不确定性再一次出现于1916至1917年中(《精神分析导论》),尽管佛洛伊德此时已认识到一种极为类近成人选择之儿童对象选择的存在根据佛洛伊德最后的观点,一旦一种儿童期生殖组织或阳具期的存在被确认后,伊底帕斯便与此一时期(概要地说三到五岁这段期间)有关。心理学空间,X)ye7i_zb/f1c

心理学空间u;a1[ar'kEO

3)我们知道,佛洛伊德始终承认在个人生命中存在一段先于伊底帕斯的时期。那些将前伊底帕斯与伊底帕斯期两者区分开或将之对立的人,意图超越对此单纯事实的认识:他们强调母亲与儿童间一种具有双边类型的复杂关系的存在与其效应,并力图在极其分歧的精神病理结构中找出对此种关系的固着。根据此种观点,伊底帕斯作为“神经症的核心情结”此一著名陈述是否仍旧绝对有效?

jal {V/NVb0心理学空间Qmd1_I3z

许多论者认为在伊底帕斯三角结构之前存在一种纯粹的双边关系,与此期间有关的冲突可藉此被分析,不需诉诸对第三者的敌意。心理学空间-d9LGy'Nm&V

心理学空间5MP E9Y.s.CW

克莱茵学派——他们赋予童年之最初阶段的无上重要性众所皆知——并未真正将某一时期称为是前伊底帕斯的。他们将伊底帕斯情结上溯至所谓抑郁型位态,当对整体个人的关系介入时。

rmJ;TpI0

.k!D9L8X*J-hE)I0就某种前伊底帕斯结构的问题而言,佛洛伊德的立场仍暧昧复杂;他表示,他较晚才认识到对母亲的原始连结所具有的全部重要性,他并对特别是女性精神分析师们所揭显的女孩的前伊底帕斯期的部分感到讶异。但他也认为,无需为了说明这些事实而提出伊底帕斯之外的另一个参考轴(见:前伊底帕斯)。心理学空间 q"[8N&pP

心理学空间)X0Z] [!p#s+V0H

Ⅱ.—佛洛伊德始终强调的伊底帕斯情结的优位性——拒绝依据结构与病因的观点将伊底帕斯与前伊底帕斯关系置于同一层面——在他赋予它的基本功能中得到证实:心理学空间^3f]%el;NKLc

}lqU~&A"EL0a)爱恋对象的选择,在青春期之后,同时带有对象投资、内存于伊底帕斯情结的认同、以及对实现乱伦的禁止的痕迹;心理学空间~A"FDm8Z i

`:k:gt"J\0b)生殖性(génitalité)的企及,并不仅仅由就生物学而言的成熟所保证。生殖组织默认了阳具至上性的建立,若非经由认同的方式解决伊底帕斯危机,前者很难被认为已建立;

` ]a'~k0n8r0心理学空间O&{3s"aN? Jd C

c)对人格的结构化,以及对不同审级的构成——特别是超我与自我理想——所造成的效应。

[z*B$f(m~0

^g,J3j N+| v0对佛洛伊德而言,存在于人格内部拓扑起源中这个结构化角色,与伊底帕斯情结的衰退及潜伏期的开始有关。根据佛洛伊德的说法,所描述的过程不仅只是抑制:“当理想地执行时,它等同于情结的毁坏与扬弃……。当自我事实上达成的只不过是情结的抑制时,那么它将无意识地持续存在于‘它’中,展现其致病效应”。在上述文章中,佛洛伊德讨论了引起此一衰退的不同因素。在男孩中,促使他放弃乱伦对象的决定性因素是父亲的“阉割威胁”,伊底帕斯情结以较为猝然的方式终止。在女孩中,伊底帕斯情结与阉割情结的关系相当不同:“男孩的伊底帕斯情结被阉割情结所摧毁,反之女孩的此一情结因阉割情结而成为可能与开始”。对她而言,“若未尝试补偿,则不可能放弃阴茎。她——或许可以说,循着一个象征的等式——由阴茎滑移至小孩,她的伊底帕斯情结在一个维持许久的欲望(Wunsch)中达到顶点:从父亲处得到一个小孩作为礼物,为他生个小孩”。在此导致的结果是我们更难清楚地标定出情结衰退的时刻。心理学空间_ FZ+OK?

;aa5z;F}\-zPC0Ⅲ.—以上的叙述未能说明伊底帕斯情结对佛洛伊德而言的奠基性质,特别是在《图腾与禁忌》中所提出之原始父亲的谋杀——被视为是人类的原初时刻——的假设中此一性质得到证明。这个就历史的观点而言有争议的假设首先应当被理解为一个神话,它转译出那个对作为“萌芽状态下的伊底帕斯”的所有人类所提出的坚持要求。伊底帕斯情结不能被化约成一个真实的情境,双亲对儿童所造成的实际影响。它的有效性来自于它使一个禁止审级介入(乱伦禁止),阻碍了自然寻求之满足的企及,并将(拉岗[J.Lacan]所强调的)欲望与法律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以上所述减低了马林诺斯基(Malinowski)所开启、而后由所谓“文化论”学派再次提起的批评的影响。依据他们的看法,在父亲被解除所有压抑功能的某些文明中,伊底帕斯情结并不存在,然而一种核心情结构成了此一社会结构的特征:事实上,在这类文明中,精神分析师们致力于找出禁止审级到底是藉由何种真实人物,甚至制度去具体展现,究竟是何种社会形态特别表征出由儿童、其自然对象、与执法者所构成的三角结构。心理学空间8g{(z4Qv6k,?DC'[

心理学空间z|9Z!l?:w(~ E

此种伊底帕斯的结构性构思和《亲属基本结构》此书作者的论点相吻合,他将乱伦禁止视为是“文化”得以和“自然”区分的普遍与低限法则。心理学空间SPn V\ F:EE

l2u$U_pk0对伊底帕斯的此种诠释(亦即,伊底帕斯情结超验于它于中体现的个体体验之外)由佛洛伊德的另一个概念所支撑:原初幻想的概念,这些藉由“种系发生方式传递”的图式,结构化主体的想象生活,同样富于三角情境的变形(诱惑、初始场景、阉割等)。

z$?0g/Pz e YV.m0

+]*o#l b*Aarvid5[-B6W0最后应当指出,当人们将焦点集中在三角关系本身时,这便使得主体与其欲力,以及其他关系聚合(对双亲之一的无意识欲望、诱惑、双亲间的关系),在某个特定伊底帕斯情结的构成中扮演了绝对必要的角色。心理学空间#T"m*n_ h\ u

t5A PTI0将被内在化且继续存活于人格结构化中的——至少与任一双亲形象一样——是那些存在于三角不同顶点之间的不同类型关系。

O_W:Z2~.mq0

~ p[0N4y6r0(α) Kemkomplex (核心情结)此一说法也出现在佛洛伊德的著作中。一般被用作伊底帕斯情结的对等词,这个说法最初于《论儿童性理论》中被提出;应注意,一如拉嘉许(Daniel Lagache)所指出,此篇文章中考量的是儿童对性的探索与讯息需求,以及另一方面成人谎言回应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心理学空间a,{y2AgQ{

:r,L;Lu2z054.父亲情结fathercomplex

6|,C2YRO2m0

F9g R$y9V9DjXgo0佛洛伊德所使用的词汇,指称伊底帕斯情结之一主要向度:对父亲之矛盾双重关系。心理学空间 Wje(_.}2t

心理学空间#O-fm(g4Q|PK@

55.欲力要素instinctualcomponent心理学空间D7f"yv-Nv

心理学空间*TV EaO j

见:部分欲力。

],evcn y ?a0心理学空间}K-uu(Dl_C

部分欲力component(或partial)instinct心理学空间u/N$q's&j.|"y

%u}p&o~0一般以该词表示精神分析对性的分析所达到的最终成分。每个此种成分均由一个来源(例如,口唇欲力、肛门欲力)与一个目的(例如,观看欲力、掌握欲力)所特定。心理学空间Pi]9BH1c%A{

5KKFF K-h$Qq0“部分”一词不仅表示这些欲力是属于一般性欲力这个种类下的各个类别;更重要的是,它尤其应该在发生论与结构性的意义下被理解:这些部分欲力最初彼此独立运作,而且倾向于在不同力比多组织中整合起来。心理学空间:S F~'A zsJ'k[

f%|'Pv\)s0佛洛伊德一向对于所有要将本能或欲力建立成一目录的理论采取批评,这些理论假设我们能辨认出多少类型的活动就会有同样多的欲力,例如,以“群居本能”来说明社群生活。他个人仅区分出两大类欲力:性欲力与自我保存欲力,以及第二理论中的生命欲力与死亡欲力。心理学空间U"Zl%eS.[Z} K

心理学空间xX;oz(`b!wP+vp,g&B

然而,从《性学三论》的第一版开始,他便提出了部分欲力的观念。指引他对性活动做出此种区分的,在于想要厘清那些他努力要将之联系在器质来源、并且由特定目的所定义的组成要素。

H9xS X }(k?.q0

0KZ3JL*Q/e VX0性欲力整体可被解析成一些部分欲力:大部分可轻易地联系在一定的动情带(α),其他的则宁可由其目的所定义(如掌握欲力),尽管它们可被指定到某个身体来源上(在上述的例子中,肌肉组织)。心理学空间.|ZO^Z/o7Kf#Y

心理学空间dx~y Is!r8NGW

部分欲力的运作可在儿童片断的性活动(“多形倒错”),以及在成人性行为的预备快感与倒错中观察到。

5sOZi __q0心理学空间 xN/s$t,O"a6m

部分欲力的概念与整体、组织的概念有关。对某个性组织*的分析揭显了整合为一体的欲力。这两者间的对立也具有发生论上的意义,佛洛伊德的理论假设欲力首先是在一个无序的状态下运作,后来才组织起来(β)。心理学空间 dgA k't3v

心理学空间JX Lw8ni

在《性学三论》的第一版中,佛洛伊德承认直到青春期时,性的组织才出现,这导致所有儿童性活动由部分欲力无组织的运作所界定。心理学空间)M"|s^3P,_ W;u N

心理学空间!lTm*e~%o p.R

儿童前生殖组织的概念使得部分欲力自由作用的阶段之时间更往后退,自体情欲阶段:“……在其中,每个部分欲力各自为己地在自己身体上找寻其快感满足(Lustbefriedigung)”(见:自体情欲)。心理学空间4V8i#v']&X.IP D

!VY l7uM [)y+EA0(α)“你难道不明白,这些欲力的多元性与器官的多元性有关——后者全为动情器官”,1918年10月9 日佛洛伊德写给奥斯卡•费斯特(OskarPfister)的信。

T-Hx1W8J)H8|(j!j4u0

T*`X \)P H`+k0(ß)参照例如在《“精神分析”与“力比多理论”》一文中佛洛伊德的这段文字:“性欲力——其在心灵生活中的动力表现可被称做力比多——由许多部分欲力所组成,并可再度分解为部分欲力,它是逐渐地才结合为特定的组织……。个别的部分欲力一开始彼此独立地力求满足,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它们愈来愈统合、集中起来。作为第一个被认识的(前生殖)组织阶段是口唇阶段。”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Modern Conflict Theory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从地形说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