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辞汇
作者: 心理空间 / 97429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2月23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dFE&o D#R%k0

ObK-q |"ug0

+Y#R,c-^@m0

9i3x!h7a'rz066.反向传会counter-transference

(}$k S T(sd]}$i0心理学空间SM[oaw6iF1f

心理学空间2loxk\%F

C+Ak R(VV#P jlA7s0指分析师对被分析者本身——特别是对其传会——之所有无意识反应。

8u;o:UqVx0心理学空间R*zb5tk7p_

J q:y(r1V m/U }1q0

VU#DI'w9d6JjE0佛洛伊德论及他所谓反向传会的段落非常少。他认为这是“病人对于医生无意识感觉影响”的结果,并且强调,“任何分析师均无法超越自身情结与内在抗拒的限制”。其结果必然是分析师必须接受个人分析。

)qT#Jw#~U(a2rMH0心理学空间1Qf;g%Y,XEs,Y y

心理学空间 HX"o8F4cgm9j

心理学空间8b,K[XOBj j:?D

继佛洛伊德之后,反向传会愈来愈受到精神分析师的重视,主要的原因是治疗逐渐被理解与描述为一种关系,另外也由于精神分析扩展到一些新的领域(儿童与精神病患的精神分析),在这些领域中,可能更需要分析师的无意识反应。我们仅提出两个重点:

E:NFl:l u `$u1^0

8b `3|F? D O0

R7Oa0d NU {6\4I0心理学空间P/a$t'b$b

1.就概念的界定而言,有许多不同说法。某些论者认为,反向传会是分析师人格中所有会介入治疗的部分;其他论者则将反向传会局限于被分析者的传会在分析师身上所引起的无意识过程。心理学空间E#d h0@&z

心理学空间{'t8hG"J3N7YYLg

心理学空间xg9Ub9`pbD

心理学空间I+u OO z-w^]

丹尼尔·拉嘉许(Daniel Lagache)认可后者这种界定并且予以明确化。他认为在这个意义上(对他人传会的反应),反向传会不仅会出现在分析师身上,而且也会出现在被分析者身上。因此传会-反向传会并不等于一边是被分析者本身的过程,另一边是分析师本身的过程。如果考虑整体的分析场域,应该要区分在场两人各自的传会与反向传会。心理学空间'_`6ez"fM5l4n*m

心理学空间YN?:[ q,@']!M

心理学空间0od8~{"S1o

] U9B/LXv l#I02.就技术的角度而言,可以简要地区分三种导向:心理学空间3GL,KQ lf"s,p/c

-w8x Q;@:Z!D)W7P0a)透过个人的分析,尽可能地减少反向传会的呈显,以便尽量使分析情境只由病患的传会所结构,犹如一种投影表面;心理学空间$_4Kcor(m2I3EBx

(X8fK6G:M0b)据佛洛伊德所言,“……每个人在其无意识中都拥有一种工具,藉此他能够诠释别人的无意识表达”(见:悬浮的注意力),因此在控制反向传会呈显的同时,也将它应用于分析工作上;心理学空间6m%o2w+X0Kz Z!M

心理学空间],PNV:E

c)以自身的反向传会反应——就这个角度而言,经常被当成感受到的情绪——作为诠释的指引。这种态度假设“无意识对无意识”的共振是唯一真正的精神分析沟通。心理学空间)p)zU @u7^s[ etp

心理学空间I0b5_.h6U

心理学空间G+f{~\

心理学空间"r'}Ed:oKdp^

67.转换conversion心理学空间,py!w2?ipZHZ

心理学空间5]:GDK Ow{0Oq M9n

IhM]H2w/}0心理学空间"M8T C9{B

指作用于歇斯底里——特别是转换型歇斯底里(见该词)——之症状形成机制。心理学空间l)LP t ?kv8W"o7C$f

W$[c*J!l_gmt1k0心理学空间!l/N2[0kw1uxw0Av

mr ?jB y&z0转换是精神冲突移置于身体症状、运动机能症状(如麻痹)或感觉症状(如感觉丧失、局部疼痛),并意图藉此化解这个冲突。心理学空间PD ju%TNd

心理学空间a;?P#t#o A T:H

对佛洛伊德而言,转换这个词汇与经济论概念有关:脱离被抑制表象的力比多被转变成神经支配能量。然而转换症状的特殊性在于其象征意义:即它们是透过身体来表达被抑制的表象。心理学空间e9n-{:S,Gd~

心理学空间-{.^W3LX ^

u?5BqS@E7G+z0心理学空间/a-f Z:? d,g

佛洛伊德在精神病理学上引进转换一词,来说明他自己都认为难以设想的这种“从精神到身体神经支配的跳跃”。这个在19世纪末全新的观念,有极宽的广延,特别是随着身心症研究的发展。但也因此,更有必要在如此广泛的范围中限定何者才是较确切地属于转换。此外应注意,佛洛伊德已经考虑到这点,特别是从他对歇斯底里症状与某些现实型神经症之身体症状的区分可见一斑。

N ts+]3Hb0心理学空间 N)yQ%^Bw6m(R

心理学空间(e6jw.K5W+r+\

心理学空间td&Q#EGx

转换一词大约与佛洛伊德早期对歇斯底里的研究同时出现:它首见于《歇斯底里研究》之艾弥女士病例,以及《防御型精神神经症》一文当中。其最初的意义为经济论意义:指一股力比多能量转变、转换成身体的神经支配。转换与抑制过程中力比多脱离表象有关;脱离出的力比多能量被“移置到身体上”。心理学空间3KQ)\ r#q,m

-m!D,Vhi#ebl0心理学空间 p1B+?%m:@8dB.AW

心理学空间*|*f}-ZJ+B _H p

在佛洛伊德著作中,这种对转换的经济论诠释与一种象征性概念不可分:在身体症状中,受到凝缩机制与移置机制作用而变形的无意识表象是在“诉说”。佛洛伊德指出,这种连结症状与意义的象征关系中,同一个症状不仅同时,而且也连续地表达许多意义:“经过几年之后,一个症状的某些意义或其主要意义可能改变……。这样一种症状的产生如此困难,须将纯粹的精神刺激(Erregung)传会到身体领域上——此即我所谓的转换,又需要依赖如此多有利条件的同时产生,而转换所不可或缺的身体配合更是不易获得,以致于这股将源自无意识的刺激(Erregung)推往卸除的推力,会尽可能地采取现成的卸除道路”。

f&~TD6H;T0心理学空间0v8lt a`!dNK

8~#n;VfQ1B by-d0

CK*n5f3k vJ.@1s0关于导致形成转换症状而非其他症状(如恐惧症或强迫观念)的原因,佛洛伊德首先提及的是“转换能力”。这个观念后来也出现在“身体的配合”概念中:体质或后天的因素,广泛地使某一主体具有转换的倾向;或较特定地,使某个器官或装置具有可被转换使用的倾向。这个问题同样也涉及“神经症选择”以及神经症结构的特性等问题。

-J8?:X`Uj,~ _K0心理学空间.H*ejOm,v;I x

心理学空间 n,R'K{v

心理学空间}Vn$A6jIebV

从疾病分类学的观点,应如何定位转换?心理学空间0\+];JL v`b4ul t

V~.}US,l{|9K;l01.在歇斯底里范畴:佛洛伊德首先认为转换是一种以不同程度持续运作于歇斯底里的机制。之后,对歇斯底里结构深入的研究,使他将一种不具转换症状的神经症形式——主要是他隔离出来的焦虑型歇斯底里之恐惧症候群——归属于歇斯底里结构;反之,这也使得转换型歇斯底里得以被界定。心理学空间H0upBx3x

+W\'vF-e%EY\0今日,当人们在没有转换症状的情形下讨论歇斯底里或歇斯底里结构,这代表了一种倾向,即歇斯底里与转换不再必然相互重迭。

m3F:H*}$d0V0心理学空间4eM&Z#X)n5_,F

z sb/n j0

#fm&c\mjn^r02.在较广泛的神经症范畴上:某些与主体无意识幻想有象征关系的身体症状(例如,狼人的肠胃病),也会出现在非歇斯底里的其他神经症中。如此一来,是否应该认为转换是症状形成的一种非常根本的机制,以致于它会以不同程度出现在不同类型的神经症中?或是应该继续将它视为歇斯底里的特性,而当它出现在其他疾病时,则称之为一种“歇斯底里核心”,或称此疾病为“混合型神经症”?这并非名称上的问题,因为这将导致以结构的观点,而非仅以症状来区分这些神经症。心理学空间C9s/ly'\ `K*f/c

kJ0\wX9M7w0

]|1Vv F0

$`-tk JN1i3_03.在目前称为身心症的范畴上:在不为这个持续的争议下定论的情况下,似乎人们在今日倾向于将转换与其他的症状形成过程区分开来,而将这些症状形成过程称为,例如,身体化。从这个观点来看,歇斯底里的转换症状将与主体历史有较确切的象征关联,较难被隔离为一个身体性疾病分类实体(如胃溃疡、高血压),也较不稳定。虽然在多数病例上,这种临床区分可以成立,但理论上的区分仍很难确立。

tb)P2vIGCD0

!W)jrFs0心理学空间%X+gw7~ L\1p H0u9c

K"y`E;VP/k068.对立偶pairof opposites心理学空间A7VTY\ ?

"n}4wby!V%gD0心理学空间3G7\Xc)G"q&_2a7q

心理学空间L9f;bK"Ru%s5}3~yy

佛洛伊德经常以该词指称一些重要的基本对立,无论就心理学或精神病理学的表现而言(如,施虐/受虐狂,偷窥/暴露狂),或就后设心理学而言(如生命欲力/死亡欲力)。

G/D9QL9Ln0心理学空间bdqQ+aBBfed

tx}#mr5D0心理学空间CK[-m}*w:Kg

该词出现于《性学三论》,用以强调某些倒错的基本特征:“我们看出某些倒错倾向经常呈现出有如对立偶般,……这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施虐狂的研究显示,例如伴随主导的施虐倾向,有一种受虐快感的存在;同样地,偷窥狂与暴露狂也紧密地构成一组,犹如同一股部分欲力之主动与被动形式。虽然这些对立偶于倒错中特别明显,但它们也经常出现在神经症的精神分析中。心理学空间SsgcAi)l(O

心理学空间] a0C(Oh5ew]

:W!^\d ge/d-H0心理学空间3ax$pu:g xL

除了上述临床与件之外,对立偶的观念也属于佛洛伊德思想持续的要求之一:分析到最后,可说明冲突的一种基本二元论。

K,B]x"aX5P2z0心理学空间 YAS,sj

^D"KOiA}7P%Z6A0

B#q$\w x^7z@0在佛洛伊德学说的不同时期,无论该二元论具何种形式,均可见到如下的词汇:对立偶、对立(Gegensätzlichkeit)、两极性(Polarität)等。此一观念不仅出现于描述层次,同时出现于各种理论化层面:如定义主体先后力比多位态之三个对立偶:主动/被动、阳具拥有/阉割、男性性质/女性性质;矛盾双重性的观念;快感/不快感组合,并且,更根本地出现于欲力二元论的层面(爱恋与饥饿;生命欲力与死亡欲力)。

#M3J)qca#{0心理学空间%N?wp2a6|zx

心理学空间8J WtS,W-t

心理学空间n-{ qM&g/|

应注意,如此被组配在一起的词汇均属同一层级,且不可彼此化约;它们并非藉由某种辩证关系互相产生,而是所有冲突的根源与所有辩证的原动力。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Modern Conflict Theory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从地形说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