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可以在医院心理科学到什么
时间:2015年12月02日|1986次浏览|3次赞

文/应飞

对于非医学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说,到专科医院心理科进修实在是一件既辛苦又好玩的事情,辛苦的是,你几乎是医学零基础,却要直接接触临床病人;好玩的是,你能够看到、听到那么多鲜活生动的案例,只要你足够努力,三个月或六个月的脱产进修,一定能让你在专业能力方面产生非常大的变化。

当然,这与你在进修期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是有很大关系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学到自己需要的专业知识,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确实是需要花心思去细细琢磨的。

两年前的今天,是我做好一切准备,即将“入院”的时候;两年后的今天,我把这段难忘的进修经历择要整理出来,给有志于从事心理咨询的新同行提供一点参考。

在决定脱产进修之前,你需要想清楚三个问题:

第一,哪些学习内容是只能在医院内获得而别处没有的?

这涉及到精力分配。以我进修的医院为例,能够提供的独特学习内容是:病区内各类神经症、精神分裂病患的临床治疗过程;完整病历记录(大病历、首程、病程记录);精神科药物知识;定期病区内医生会议;全院疑难病例大讨论;不定期医生学习活动;心理治疗方式;医护交班;定期医生查房及二级查房;门诊接诊过程等。在这里,医学的循证模式占先,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虽然我们是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的相关知识似乎与我们的专业更对口,但实际上,那些知识,在别处也可以获得,不一定要在这里投入太多,所以,在精力分配上,前三名应该是:我们完全不熟悉的医学诊断与治疗、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结合方式(通过观察和病人访谈去体会)、药物知识。

第二,你想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这涉及到动力强度。当你刚入院时,一切知识都是新鲜的,也是生涩的,你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和理解病区环境、病人的状况和医护的工作模式。当大量知识涌过来而你尚未建立一个接收吸纳的方式时,你会感受到你与医学的距离,产生畏难的情绪,而通常你也并没有学业的压力,这时一个念头就可能冒出来:我是咨询师哎,又不是医生,大概看看,了解一下就行了。当你这么想的时候,你的学习动力不知不觉就弱了,就会错过一些深入的机会。

你要明白,任何与实践相关的知识,只要一段时间不去做,就会淡忘,即便是精神科医生,如果很长一段时间不再做临床工作,用药剂量方面都可能会觉得模糊了,更何况我们,非医学背景的心理咨询师,此生恐怕都未必再有机会和时间在临床全脱产进修了,如果只是浅浅地看,粗粗地学,一年以后,你还能记得多少呢?

所以,如果你真正想要通过进修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就狠狠地去学吧,你学得越多越深,你记忆就越深刻,慢慢就会在你大脑中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这样,一来你不容易遗忘,二来即便多年后你把细节知识忘了,但框架仍在,你的医学思维模式和医学警觉性依然会为你的咨询工作提供帮助。

第三,你会因此而付出些什么?

显而易见的,时间、精力、金钱,是你必须付出的三大项,所以真正需要思考的,是你能够付出到什么地步。

时间上,只有辞职才能做到全脱产,辞职意味着什么,大家都知道;而在进修期间,为了学到更多,晚上和双休日,可能也需要牺牲,这意味着你的生活和娱乐,甚至睡眠,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你愿意吗?

精力上,当你全身心投入其中,家人、朋友都会感觉到你的疏离,当他们对你颇有微词时,你能够承受、协调并应对你自己的愧疚感吗?在你做出决定前,是否已获得他们的支持?

金钱上,一方面,你失去经济来源;另一方面,又要支出与进修、生活相关的费用,你是否已经做好准备?

当你对这三个问题都考虑清楚,还决定“入院”,我们就可以来谈谈,如何运用你内心极强的学习动力,来完成一个清晰的进修目标——通过进修,成为一个了解医学模式,对诊断和药物治疗过程较为熟悉,能够共情理解病人的症状,在今后的咨询工作中基本能够识别精神或心理疾病而建议来访者转诊的心理咨询师。

正如精神科医生会让求诊的病患先通过一系列医学检查来排除器质性疾病,之后再考虑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心理咨询师在接待来访者时,对于来访者的评估(非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来访者确有或疑似器质性脑部疾病、精神或心理疾病,且正在发作期,出于保护来访者身心安全的考虑,给予医疗机构转诊建议应是咨询师工作的一部分。也因此,非医学背景的咨询师在医院心理科进修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那么,如何最大化进修成效呢?这可以用态度、姿态、方式三个词来概括。

首先,“态度”是指,你把自己放在一个什么样的定位上,你对自己角色的认同,直接影响到你对知识的接收程度。虽然你可能并非医学背景,但从进修一开始,你就可以在心里把自己当作一个一无所知的精神科医生,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不知不觉就会以医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跟着你的带教医生亦步亦趋,而不是经常对自己说“我是咨询师哎,这些不用学”。

但要注意的是,当你与病人单独进行对话或访谈,你需要牢记自己的咨询师身份,你能做的只有三件事,一是共情式倾听,舒缓病人的情绪;二是收集病人信息,协助管床医生了解病情;三是提高病人执行医嘱的依从性。除此之外,请收起你的干预之心,在医院病区,你是作为医生的助手,固然可以有你的心理学观点,也可以和管床医生探讨,但是,最高原则是,你不能站在医生的对立面,对于医生的治疗方案,你必须配合与遵守。这是因为,能够达到住院指征的病人,通常病情十分复杂,而你,作为一个新晋咨询师,恐怕还没有能力独立处理;并且,当你出现在病人面前时,你不止代表你个人,还代表了医院,你的一言一行,是需要非常谨慎的。

因此,在学习时视自己为医生,在访谈时视自己为助手,是进修时既可以保证你的学习动力,又可以避免自身过多卷入的方法。

其次,“姿态”是指,你在一个全新领域中的人际交往心态。你要明白两点:第一,进修是你的自发行为,没有人需要为你的进修成效负责,也没有人有义务规划与督促你的学习;第二,通常,人们都愿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那些勤奋好学的人。因此,无论你本身在心理学方面有多高的造诣,你在进修期间,都要保持一种谦虚、好学、认真、低调的求学心态,具体表现在:

一是尊敬所有的医护同事,表达你对他们专业工作的敬意;

二是交班不迟到,交待的工作要认真仔细、保质保量地完成;

三是有疑问就谦虚地请教,提问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学习的态度;

四是言行谨慎,对于治疗不自作主张,但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论而不争。

当你低姿态地追问专业问题时,所有的医护人员都会乐于细致回答的。

最后,“方式”是指,你怎么去学,这是本文的重点。

第一,抄医嘱是熟悉常用药物的最佳方法,没有之一。大量地抄医嘱,一是可以熟悉药物名称和剂量,二是你逐渐会体会到一些用药思路,三是你可以在临床访谈中更贴近病人,四是你熟悉以后,查房时上级医生的指点你就能听懂了。不要小看区区一个药物名称,那里面包含了诊断、药理、副作用、治疗方案等等一系列深层的东西,没有这个基础,你恐怕连医生们在说什么都听不懂。

第二,每周大查房时记录每床病人的概况,主要记录主任医生对于用药的调整,以及病人目前的状态。然后,你可以选出那些适合进行访谈的病人,定期约谈,跟踪他们的状况,并询问清楚这样调整的原因,慢慢地,你对诊断就有一些心得了(但只是心得,不能拿来使用哦)。

平时所有的常规查房和二级查房都尽量参加和记录,并且也不必拘泥你所在的医疗组,只要你有时间和精力,任何一位医生的查房,你都可以申请参加。尤其对于疑难病人的单独查房,更要多加关注。

第三,大量看大病历,注意“鉴别诊断”,不止看内容,还要揣摩医生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然后,尝试自己写,你会发现,你写的和医生写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那就是诊疗思路与普通写文思路的不同。

第四,尽量多听入院访谈,那是有一定规范的,也是诊断的临床基础。只要有新病人入院就跟着医生去听,记录内容,整理思路,然后在某一天,申请自己去和病人谈(当然是在医生在场的情况下),你很快会发现那样的访谈会在你脑中搭建起一个诊疗框架。

第五,申请早交班时详述病人情况,通常那是根据大病历来说的,请严格按医生要求不看书面病历,记得当时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交班,在前一晚背了二三十遍。这是非常值得的。疗区主任有句话我印象很深,他说他还是管床医生的时候,对于自己管的每个病人,从入院开始,所有的症状以及用药,全记在脑子里,每天下班前回忆一遍。的确,只有用心才能换来专业水平的提高,别无捷径。

第六,当你学到一定程度,你可以做这些事了:一是到护士站亲眼去看一看药物是什么形状颜色的(请先征得发药护士的同意,不可以乱拿乱放),有时,我们的来访者说不清自己在吃什么药,但我们可以通过药物样子的描述来推测;二是可以列一张常用药物清单,并结合专业书籍,整理出药物种类、适应症、副作用、参考剂量、价格等等备忘;三是可以跟门诊了,这时你已经有了一些医学基础,门诊即可以让你接触更多的临床病人,也可以让你的知识有了一个经受考验的机会(这是指你能跟得上医生快速诊疗的思路)。

第七,在进修期间,无论是定期的医生学习会议,还是疑难病例大讨论,还是相关的医疗培训,都尽量参加,别管自己能不能听懂,努力去听,它们会在你脑中留下印象,并也许在哪一天,能够跳出来帮助你。

看到这里的时候,也许会有同行产生疑问:资深的心理治疗师通常提醒新手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弱化症状,或让症状自然浮现,而不是去直接询问,以免强化症状,反而不利于心理治疗的开展,那么,对于医疗模式的学习,还有必要吗?对此我的思考如下:

那些资深治疗师,往往具备精神科医生背景,或身处医生团队,或具备多年临床经验。他们已经由此产生一种“直觉”,对于绝大部分的来访者,他们基本可以通过一些交谈、观察就评估出是否可控,即使真的发生意外状况,他们也有足够的能力去处理。那么,新手咨询师呢?目前新手咨询师的督导老师并不都是直接在单向镜后的,咨询师需要独立处理各种情况,有些心理/精神疾病一旦急性发作,恐怕咨询师与所处机构都没有即时处理的能力,如果在初始访谈中没有识别出暂不适合心理咨询的来访者,那么对于双方,都是危险的。

因此,正如来访者的语言或行为要放在情境中去观察一样,对于资深前辈的经验之谈,新手咨询师也要辨别出那些经验的情境是否适合自己。那些经验当然都是非常珍贵的,也是咨询师努力的方向,但在目前、当下,还是循规蹈矩,严谨地从基础学起吧。

标签: 心理咨询  心理科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