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心理咨询,不会说话了怎么办?
时间:2016年01月15日|1966次浏览|2次赞

文/应飞︱“新手九问”之二


很多时候,我们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忧愁。

比如说,学了一些心理咨询问话技巧,突然就觉得自己不会说话了。

眼看着扮演来访者的同学或模特坐在面前,耳听着对方说话,内心却一直在一个问题上打转——我接下来该说些什么?

尤其是对方居然停下来了,不说话了,低着头发呆,或者看着扮演咨询师的自己,顿时就更慌了。搜肠刮肚、苦思冥想,怎么办好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意义重大的节点。

这个节点意味着,从此时此刻起,满腹愁肠的你,已经迈出了成为真正咨询师的第一步。

什么叫作“真正的咨询师”呢?个人认为,真正的咨询师不仅谙熟理论,而且乐于活跃在一线临床,不断进行心理咨询实践。简单点说,真正的咨询师是能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

我在医院进修时带教的主任,经常会打一个比喻,一个学游泳的人,就算把游泳技巧的书面文字背得滚瓜烂熟,如果没有真正地下过水,掉到水里一样会喊救命。换言之,并不是会背就会做,从理论到实践,是有一个转化过程的。

心理咨询自然更是如此。

那么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作为咨询师,会出现一些什么变化呢?

第一,思维方式从“输出模式”转为“输入模式”。

回想一下我们平时和朋友聊天,一边听朋友说,一边脑子里是不是源源不断产生自己的看法,并且总是想表达出来。要是让我们憋住不说,那真是比登天还难。交流交流,有交谈才有流动,这本就是人际互动最常见的模式。

可是有没有这样一些时候,心里特别特别难过,难过到都不知道说什么,或者也不能随便告诉朋友自己发生什么了,或者事情经过实在太长太细,说出来恐怕都不会有人有耐心听,这时是不是会希望有一个沉默的人坐在你对面,静静地听你诉说呢?如果这个沉默的人还是活的、醒的、关注你的、必要时还能给出回应的,那是不是更贴心呢?

是的啊。

那么咨询师,就是一个擅长倾听的容器,来访者可以肆无忌惮地倒出内心的不适,咨询师总是会默默接收着,高关注、不多话,却也一定会有恰当的回应。这里的关键,就是咨询师掌握了一项技能,比起普通人,咨询师能够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到来访者身上,而自身的感受、自己的价值观,尽管是在自我觉察的范围内,但在优先度上,始终处于第二位。而出于中立原则,咨询师也许会反馈自己的感受,但是自己的价值观,通常不会强加给来访者(特殊情况除外)。

而初学者,已经在老师的指点下略微理解了一些咨询的方法,却还没有内化,当使用日常人际交往模式,在对话练习中总忍不住说点自己看法的时候,学到的咨询知识就会跳出来纠正:不行!不能这样做!而悲摧的是,因为新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形成,在阻止原有模式之后,大脑就开始陷入死循环了:

停用旧模式——不会新模式——使用旧模式——停用旧模式——不会新模式……

于是,初学者就开始焦虑了,接下去到底怎么办办啊?!该说些什么啊?!

先停一停,往下看。

第二,对话心态从“受不了你难过”转为“允许你难过”。

人类天生具有共情能力,别人表现出来的情绪,是可以被感知与接收的。换言之,情绪在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传染”,并有一定“穿透”力的。看着别人嚎啕大哭,哪怕对方是一个陌生人,我们也会心有戚戚,觉得好难受。于是,我们可能会为对方做些什么,比如最常见的是,安慰对方不要哭了,有什么事都会过去的,等等等等。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希望通过“帮助对方不再难过”这种方式,而使我们自己不再难过。

但实际上,一个经历了痛苦的人,让TA以哭泣的方式表达和发泄情绪,才是当时当刻能够帮到TA的方法之一。另一种方法是陪伴。默默陪伴在TA身边,容纳自己内心的不适,允许TA尽情地通过泪水释放情绪。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容易。

而对于咨询师来说,允许来访者伤心、允许来访者悲哀、允许来访者不完美、允许来访者不改变,同时维持住自己的稳定,包容和理解来访者的各种情绪,这是基本功。

而初学者暂时还没有转换到咨询师这一专业角色上,听着心理模特的糟糕境况,心里自然又着急、又不安,所以急切地希望对方有所改变,最好自己能够想出几句特别牛的话,然后对方就此豁然开朗笑傲人生,然后自己也就安心了。

可能吗?也许可能吧,如果模特肯配合的话。

也因此,初学者会把大部分的关注力,都放在“寻找”句子上,对于来访者本身,却反倒忽略了。重要的是,来访者是能够感知到这一点的,咨询师的眼神、语气、姿态,都会不知不觉中传达出信息。当来访者因此不再信任咨询师的时候,作为初学者,必定会更加地慌乱和不自信,这时咨询往往也就无法进行下去了。

如何应对呢?也许可以试试简单而又不简单的三板斧:

第一,明白这是初学者必会经历的阶段,先放下心理负担,竭力去适应自己即将获得的咨询师身份。

第二,持续不断地练习,在练习中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咨询思维,哪怕一开始再慢再难,也要坚持。同时,注意回忆对话中对方的反应,去琢磨反思,如有条件,寻求督导,进步就更快了。等到这套思维方式内化以后,在咨询过程中是根本不必去想的,自然而然就会“调用”出来。要注意的是,在这个阶段,不求结果,只重过程。谈话有没有效果不要紧,关键是能够谈下来。

第三,有意识地训练关注力、观察力、感受力,在练习中尝试“忘掉”自己,把全部的关注点都放在对方身上,一旦发现自己又在想该说什么了,就回忆对方刚刚说了一些什么,重新将关注方向聚焦到对方身上。

练习、总结、反思,是一条崎岖而有趣的道路,坚持走下去,必有好风景。


更多心理咨询相关原创文章,欢迎移步个人公众号“喵心理”:flymiao77

标签: 心理咨询  微软雅黑  style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