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理学:孔子之气场心理学训练方法
时间:2017年05月05日|1886次浏览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白话试译:子禽问子贡:我们的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知道那个国家的故事,这是他求来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

子贡回答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得到的。他要求获得的方式,和别人的方式有所不同吧?

 

解构:子禽,姓陈,名亢,孔子学生,小孔子四十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司马迁记载了孔子七十个弟子,陈亢名列第九。

 

子贡,姓端木,名赐。孔门高徒,小孔子三十一岁,位列孔门十哲之一,《论语》中关于子贡问学于孔子的记载多达24处。他十七岁拜孔子为师,一边学习,一边出仕,一边经商,深得孔子学说真谛和儒家思想精髓,子贡因利口巧辞,善于雄辩,富有外交才干而被孔子列为言语科(外交辞令)的代表,尤为值得指出的是,子贡也是孔子弟子中最有经商头脑的一个人,曾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后来被称为儒商始祖。旧时中国商人常常在自己的店铺店堂内悬挂八个大字:陶朱事业,端木生涯还有经商不让陶朱富,贷殖当推子贡贤等对联。陶朱就是指春秋时的范蠡,吴越争霸时,范蠡为越国大将军。吴国被灭后,范蠡功成身退,经商致富,被称为陶朱公,端木就是指子贡。关于子贡的事迹,后面还会涉及到更多,我们先介绍到这里。

 

这段话以师兄弟两人的问答开始,从另外一个角度向后人展示了孔子身为儒家宗师的卓越风姿。我们先来参一参子禽的这个疑问,子禽心里生起一个很大的疑情,他不理解为何孔子刚到一个新国家,就能做到对这个国家的政事了解的那么清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按照他的思维逻辑,孔子可能只有两个办法,要么是他求国君告诉他的,要么就是国君主动告诉他的。殊不知,子贡的回答却出人意料,且非常耐人寻味,他说老师知道的这些政事都是自己求来的,但是他是怎么样求来的呢?他不是用外物求国君说出来的,而是凭借自身具有的温良恭俭让的气质求来的,套用当下流行的一句玩笑话就是:主要看气质!孔子自身的气质征服了国君,进而让国君对孔子产生了信任而主动愿意和孔子谈国家的事情。

 

我们想一想,孔子的这个与普通人的有什么不同吗?这也是子贡留给子禽的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读到这里,我想大家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我们不妨再用现代用语啰嗦一遍:孔子能够求取国事,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内求而来,通过内求从而使自己内在气质自然而然彰显流露出来,气质彰显出来就形成了气场或能量场,进而能进一步感染、吸引身边的人,让人愿意主动亲近你,视你为知己,愿意和你畅所欲言。这就是修身的功夫。时下心理学圈子里流行一种气场心理学,但要真正搞懂这个东西,你最好用几个顶尖的思想大家来研究,而孔子、老子、释迦摩尼、耶稣、默罕默德、希腊三圣等人物就是最好的研究样板,他们的气场能够影响世界数千年、辐射到整个地球人类的思想,其中一定有它的道理,搞懂了这些道理,气场心理学才能研究的更为究竟、透彻,否则,很容易流于小道小术中去。

 

言归正传,那么孔子修身所形成的外在气场具体该怎么描述呢?或者说包括了哪些属性呢?子贡用温、良、恭、俭、让五个字来概括。 温,就是温和的意思。我们要注意不冷不热的区别,不冷不热通常会有一种渐冷的趋势,我们常说一个人待人总是不冷不热的,言下之意是指这人很冷淡,不愿与人讲话和交往,多有贬义的成分。而则正相反,它含有一个渐热、趋于热情的趋势。因此,我们通常会愿意与一个态度、言语温和的陌生人交谈,也不愿意和一个不冷不热的朋友沟通。

 

第二个字:良,就是善良的意思,我们做老师的在给学生做考评的时候,通常会以优秀、良好、合格、差几个标准来评判,一个学生若评了个良好,则表示这个学生的成绩或表现还是很不错的,良好介于合格和优秀中间,往上是优秀,往下是合格,左右都说得过去。若给念也按此划个等级的话,那么达到良善当然也是不错的修养水平了。

 

第三个字:恭,指恭敬,前面曾讲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其实对人所呈现出来的外在的的状态,又何尝不是出于内心呢?我们看篆文中的字字形,下面就是一个字,表示发自内心的、肃然起敬的意思,这和前面巧言令色令色的表情是截然不同的。俭,《说文》解释说:俭,约也。因此这里的俭有懂得自我约束、言谈举止不夸张、收放自如等意思,恰如孔子自己所言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然而然的举止神态。

 

让,是谦让。这从字上可窥一斑,简体的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一个字,若从表面上理解好像是说言语要占上风的意思,这完全是不懂哲学内涵的人的肤浅之见。到底该如何理解呢?我们若用老子话来解释就是正言若反,言语占了上风就自以为正确有理了吗?非也,要反过来想,要把倒过来看,言语要谦下,这才是真正的。不仅仅是表现在言语上的谦下,更是发自内心一种谦下的自然的言谈举止。

 

子贡评价孔子温、良、恭、俭、让与可以说与前面孔子所说的君子不重,则不威遥相呼应,一个真正自重的君子给人所带来的感受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就是如老师孔子这样的一副温、良、恭、俭、让的神态。

 

最后,弟子们把这段对话安排在这里,与其说是要告诉我们孔子待人接物的表现,不如说是告诉大家要以老师为榜样,同时也是对本章学习修身最终要达到何种境界的一个最为理想的参考答案。

论语解构 谭清风

标签: 孔子气场心理学  论语解构  谭清风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