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快乐心理学

> 第一本快乐心理学

(美)奥里森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0-12

第三章 快乐之门的密码破解器

我们经常听到从某处寻乐的人回来后说:“玩得好开心”、“今天真是很高兴”等话语。但这两个句子,其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快乐应是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心灵上的满足。

我紧跟幸福的脚步,让她成为我的怀中物,

越过高耸的橡树,摇摆的常青藤,

我穿洋涉海,为之追寻。

人生来就是要追寻幸福快乐的。在每个普通人心中,对于享受愉悦之感,追求生活乐趣,获得人生幸福都有着强烈的欲望。

若是要世界上绝大部分人说出他们最重要的三个愿望,这应该是健康、财富与幸福。再从这里面选出一个最最重要的愿望,那么,多数人会选择幸福。

每个正常人都在不停地追寻着幸福,他自己可能没有觉察到这一点,但这却是每个人行为的最高动机。我们努力地在生活中创造美好的环境,让自己过得更舒适一点。我们想要从日常工作的劳累与束缚中一点一点地解脱出来。

虽然,人类从诞生的第一天就开始寻找幸福,但真正能感悟到幸福的人又是多么的屈指可数啊。

一心想要找寻幸福的人会发现,在原本自己设定的情景下是根本无法寻觅到幸福的。幸福并不是那样获得的,她是我们某种行为的产物,而不是像猎人猎杀动物那样一击即中,幸福很有可能就在你的这一秒钟。

真正的幸福是那么的简单,而许多人却是熟视无睹。她源于世上,是最简朴、平和与朴实的东西。

幸福并不与低俗的追求、自私、懒散以及那些无尽争吵相伴,她与内心的平和、真诚、善良、简朴以及对美的追求为伍。

许多人在聚集财富的时候,抹杀了自己享受这一过程的乐趣。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说:“他是很有钱,但无福消受。”

有些人想在这个悲惨的世界中找寻幸福,但幸福本身却不是他们能够找到的。

自私的人,是永远难以品尝到幸福甜美的滋味。因为,幸福不会赞赏不符合道德行为的人。自私的追寻者只能两手空空。自私与幸福从来就不能两存。

哪怕是富甲一方,自私地追求幸福都是难有收获的。因为自私并非是生活中持久满足感的组成成分。任何人都不会对自私的行为感到满意,因为这违背了人性的法则。我们在内心时常会鄙视自私的行为。

而对高尚事物有着客观正确的认知能力的人,能在生活中获益无穷。在生活的点滴中,若是养成了珍惜生活的每个瞬间,无疑会增添无穷的幸福感。许多人无法享受真正的幸福,因为从没有学会如何去欣赏什么,只是沉湎于感官刺激的欲望之中。

失望而归的幸福追寻者无非是以下几种人:一心只想着自己的人;一心只想找乐子的人;一心只想满足私欲的人。幸福其实是双向的,只有一心为善与为人着想,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其实,人最大的一个自我欺骗,就是觉得在人生的青春年华中,忽视了家庭,牺牲了友情,忘记了自我学习,丢掉了所有值得珍惜的东西,一心扑在事业上。这样还想找寻到幸福,简直是痴心妄想!

若人们将自身的能力与机会都化为追寻金钱、聚集财富,忽视了感受物质之外的幸福,那么,即使发达之后,他也是很难重新焕发那业已萎缩的脑细胞了。因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们对幸福的感受仍是取决于他之前对生活、对幸福的态度。在他从商场或官场上退下来的时候,他会发现,一生所养成的习性是难以改变的。

若你没有让自己欣赏美好、善良与真实的能力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就会像中年的达尔文一样,在发觉自己已经失去了对莎士比亚与音乐的感知欣赏能力之后,感到无比震惊。

许多人是在以牺牲感知幸福的能力为代价去追求幸福的。这种追求幸福的方式已经将享受幸福的能力给扼杀了。可知道,就像是一个财迷心窍的罪犯都会认为罪行有助于改变自己的环境,偷窃的行为让他自觉得意,当他在杀人的时候,内心仿佛觉得是在干掉一个阻碍他通往幸福的天敌。

当我们鄙视自己的行为,内心觉得自己做错时,是不会有幸福感的。当心怀怨恨、嫉妒与烦忧之时,难道他能获得幸福感吗?要想感到幸福,必须要有一颗纯洁的良心。因为,金钱与感官刺激都不能让人感到真正的幸福。即便在最为恶劣的环境中,只要我们内心无愧,都可感到幸福的涌动。若是没有了那份感觉,即便是让其满足世俗的一切欲望,也只能活得郁郁寡欢。

富基埃·坦维尔,法国恐怖统治时期革命委员会的审判官。他说当自己看到处决那些贤人、勇者、青年人、老人家时,心里油然而生的是无限的快感。据说,某位犯人最终无罪释放的消息会让他非常愤怒,而严酷的宣判词却可以让他 “快乐一番”。在办公室里,看到对不幸之人的处决,那麻木的心灵获得了轻松与快?。正如他说的:“那个场景的确给我无限的乐趣。”

这些人从堕落的行为中感受乐趣,而这些乐趣在第二天何尝不让人感受恶心与羞耻。而有些人则从对不幸之人的帮助中获得无尽的乐趣。

“玩得好开心啊”,“今天真是很高兴啊”,类似的话语,我们经常可从到某处寻乐的人回来之后听到,还从各种人中听到这种论调。但这两个例子,其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开心”一词,若是缺乏开心的真实内涵,其意义并不大。

我们可能不清楚其中的动机,但我们时刻都想着去改善自己,让生活更舒适一点,获得更多一点的幸福,比现状好一点。

但是,真正的幸福并不单纯是神经系统的一次快感而已。她并非来自吃喝玩乐的快感,并非来自内心占有欲的满足。真正的幸福发轫于高尚的行为与富于贡献的人生。她存在于我们一句真诚的话中、一种高尚的举止中、一次慷慨的行为中、一个有益的帮助之中。我们可从每个善良的思想、每句真挚的话语中汲取少许的幸福感。有人说,幸福是由许多小石组成的镶嵌图案。每块小石头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当所有的石头拼凑在一起时,它们会组成一个耀眼夺目的整体——一颗名贵的宝石!

幸福的追寻者啊,请记住:无论跑到天涯海角,最终会发现幸福原来就在自己身上,原来自己身上已经所具有了。幸福绝不是身外之物,她必然是紧紧依附在你身上的。感受与享受的能力将决定感知幸福的深度。

“若内心原本没有的,在世上的找寻亦是枉然。”《圣经》告诉我们,幸福在于对自身所感知的最高尚感觉的一种淋漓尽致的表达,她是诚实努力的产物。

尽管《圣经》中一再强调这样一个道理,即通往天国的道路是在我们每个人手中。但一直以来,大部分人都试图从身外找寻那一个并不存在的天国。

人们在生活中想通过物质——金钱、房屋、土地、食物、衣服……这些让自己“玩得开心”,认为这就可以打开通往天国的道路。换言之,他们试图通过刺激五官感受、愉悦大脑这些让人感到放松的方式来找寻天国,实际上,这一切只是徒劳。随处可看到人们在妒忌优秀之人,倾轧软弱之人,总是想着从别人身上获得好处。他们觉得若是能获得这些,就会增添自己的幸福感。

我们所遇到的一大难题,是所寻找的幸福实际上并不存在于短暂易逝的事物上。我们总觉得,在满足自身欲望或是本能欲望之后,就可找到她。幸福在于施予,在于行动,而不是一味的索取。

无论金钱堆积得多高,都不会让你的快乐多一点。让人感到幸福与快乐或是悲惨与痛苦的,是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外物的刺激。

这个社会的风气是欲望重重的。而幸福的反面是索取的欲望,正面则是施予的美德。真正的幸福必然是淡淡忧伤之后的某种遗忘。

那些对于为别人提供有益帮助的人、勇敢地投身于改善世界的人、踏实履行职责的人,幸福就是对你们的奖赏。我们要有助人为乐之念,让世界因为自身的努力而变得更加美好。小小的善举、温存的话语,及时的援手、轻声的鼓励、忠实的履职、无私的服务、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一份真挚的友情、一生的隽永爱情——所有这些都是很简朴的东西。但也许正是凭藉这些,才得以去找寻与捕捉那些看似萍踪无影的幸福。

在不同的种族、信仰、教派偏见的表象之下,生命中其实有一种“合一性”,或叫统一性。倘若能真切感悟这点,将会驱除所有种族仇恨与阶级对立的隔阂。我们都深知,若是人类都是同一个天父的孩子,我们的血管中必然是流着相同的血液,有着一样的本质,共享一种博爱的精神。

威廉·迪安·豪尔威斯说:“活在世上,并非是要戚戚于追求永不可及的个人幸福,而是要为全人类的幸福不断努力。世上没有比这个更伟大与成功了。”

“啊!当人人心系别人之好

世界和平就如划过大地的一道光

就像消融昏黑大海的一道晨光

这难道不是黄金岁月的弥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