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心理疾病的分类
作者: 郑希付 / 28399次阅读 时间: 2008年10月01日
标签: 临床表现 心理疾病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Ae!U ^&R?~:p7Sw
第二节 焦虑性心理障碍
7g6S0L0V/bG3TN ~0w0焦虑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所有人都会有焦虑症状,正如罗洛·梅(Rollo May)所说,人们几乎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都会遇到焦虑问题。但是,如果焦虑严重到成为一种可怕的令人痛苦的担忧感,个体极力对之加以压制时就演变为心理障碍,我们称之为焦虑性心理障碍。它是一组以焦虑为基础的心理障碍,包括焦虑障碍、分离性障碍和躯体形式障碍。
*W.`5\p {ve0
*C9M[0y-{.}0一、焦虑障碍
1tg*S r/CAtyV9X0
$iBu7gX sqR0(一)概念心理学空间-W\:]+QU/mwi\
心理学空间 k@e;k0W |P I {
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的特征是显性的焦虑、持续性紧张,或是以防止焦虑为目标的行为模式。患有焦虑障碍的个体体验到的焦虑并非由实际的威胁所致,往往也与现实不符,其生理体验为发汗、心悸、呼吸困难、脸红、头昏、颤抖等,认知上表现为担心、非理性的恐惧以及有变疯或要死的想法、重复主题的想法,情绪上体验到紧张、害怕、担心、激动,行为上过度谨慎、颤抖、回避等(David,et al.,2005)。
Wa6V+~2yY{3S5j0
L*rak#I*jbL-\0在美国,大约有30%~40%的人曾患过焦虑障碍;焦虑障碍的年患病率是17%,终身患病率则接近25%。美国1994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广泛性焦虑症患病率男性为2%,女性为4.3%;惊恐障碍的患病率男性为1.3%,女性为3.2%。调查表明,我国广泛性焦虑障碍发病率为2%~4.7%,惊恐障碍终身患病率为1.5%~3.5%;某些特定人群(如冠心病患者、临考学生)发病率可高达10%以上(朱晓旭、谢鸣,2002)。心理学空间"ld3Ix$Jx

j@&e7@"a3_e]LR/P0(二)临床表现和类型
-Bo7aTw3Sz0心理学空间)|O)QH3~5Z3Ac
(1)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简称GAD),主要特征是慢性的、弥散性的焦虑状态,至少持续六个月,患者表现为过分担心表面上并不具威胁性的情境,对各种生活现状过度地、难以结束地、不可控制地担忧。这种患者不断期望最糟糕的事情发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在生活上感到烦躁、易怒、易疲劳、难以集中注意力,间或遭受慢性肌肉紧张和失眠的痛苦,还会有能力丧失的感觉,无力应付工作,易疲劳等,给患者带来无法摆脱的痛苦。该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5%。 
$Al1VO I0
o5y"PlU9B7H(K0(2)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简称PD),是以患者对未预期的恐慌侵袭(害怕和不适的情绪高亢期)和对预期的复发而焦虑为特征。根据DSM-III,至少要出现十三个躯体和认知症状中的四个,才能被视为焦虑发作的恐慌侵袭,如心悸、颤抖、出汗、呼吸急促、眩晕、窒息感或害怕失去控制等。患有惊恐障碍的患者由于对惊恐发作的害怕而足不出户,久而久之还可能伴有广场恐怖症。广场恐怖症(agoraphobia)指在公众场所或开阔的地方停留而感到极端恐惧。
1T'J'X4mV-@bx4a][0
|#T8`{'Dwf\.|gk0(3)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简称OCD),其症状表现为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或二者同时存在。强迫观念(obsessions)是指持续的、非理性的、自厌的思维、意象或冲动,具有不可抵挡的性质,患者极力控制却无法摆脱,使得患者体验到强烈的内部冲突和痛苦。强迫观念的常见类型有:①强迫性怀疑,如怀疑别人是否信任自己,怀疑自己是否说错话或做错事,且这种感受在别人眼里是荒诞不稽的;②强迫性回忆,如反复回忆已经核实无误的文稿是否有某句不妥;③强迫性注意;④强迫性联想;⑤强迫性穷思极虑,指患者反复想一些无现实意义的问题,并穷追答案;⑥强迫性表象,指大脑中反复出现某种形象;⑦强迫性对立思维,指病人每出现一个观念,立即出现与之完全对立的另一个观念。强迫行为(compulsion)指试图消除强迫观念的非理性的、刻板的和仪式化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不合理的、多余的,常见的表现方式有强迫性洗涤、强迫性检查、强迫性计数、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性冲动等。据我国1989年调查,强迫症在神经症专科门诊中约占12%,在普通人群中有20%~60%的人曾有过强迫症状(汪斌,2000)。
g5B1Vk,`$tyY3mr L0
l:xN:n-lwg0(4)恐怖症(phobia),指患者非理性、持续性地害怕客观外界某一特定的物体、情景或场所,这种恐惧相对于实际威胁来说是夸大的、不必要的。青年期与老年期发病者居多,女性更多见。据报道,国外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为7.7%,我国各地调查患病率的平均值为0.2%左右。根据DSM-III,恐怖症有两类:社交恐怖症和特殊恐怖症。社交恐怖症(social phobia)是指患者对在可能被观察或评价的公众场合感到一种非理性的害怕或恐惧,担心自己作出令人尴尬的举动,故回避社交场合或人际接触,如不敢当众发言、害怕与异性交往等,且患者很难对自己在社交场合的偶尔成功表现作内在归因。多数患者在15~20岁表现出症状,女性居多。13.3%的美国成人曾经历过社交恐怖。特殊恐怖症(specific phobia)表现为对某种特殊的情景或东西产生害怕、焦虑或回避行为,常见的有恐高症(害怕登上高处)、动物恐怖症(害怕某种动物,如蛇、毛毛虫)、恐血症(害怕看到血液)、幽闭恐怖症(害怕被关在封闭的空间内),还有恐病症、恐火症、黑暗恐惧症等。大约有11.3%的美国人体验过特殊恐怖症。据报道,国外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为7.7%,我国各地调查患病率的平均值为0.2%左右。心理学空间6a8og {'H?c0v
心理学空间P)t} FR-P
(5)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指个体在经历过严重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等,或被人袭击、强奸,目击车祸、杀人等非常事件后,通过回忆、梦境、幻觉等重新体验这些事件所体验到的焦虑、失眠、情感麻木、躁动不安。这种体验的持续时间一般会超过一个月。如果持续时间低于一个月则为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简称ASD)。据DSM-III,此障碍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可能出现,包括童年。在美国大约有8%的成年人有过PTSD的经历。
1\So'`!j]0心理学空间8O-^8@sm!IB _/n/H7K#W!`
二、分离性障碍心理学空间-`6IY1P,o;X

5Oz2g5o5UV~;Y0(一)概念心理学空间 KO3G#~2Z7\7A_

6WECA5j0分离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的基本特征是自我身份、记忆意识的正常一体化功能的失调或改变。这种障碍的出现可能是突然的或缓慢的,也可能是暂时性的或永久性的。如果障碍表现在身份认同上,即个体暂时性地忘记自己是谁,以一种新的身份自居,称之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或是个体表现为自我现实感丧失,代之以非现实感,称之为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心因性遗忘症(psychogenic amnesia)和心因性神游症(psychogenic fugue)表现为个体不能回忆其发生过的或关于自己的重要事情。心理学空间mB mwXkGTc
心理学空间M[ ?.Cj.V)] BA
(二)临床表现与类型心理学空间5?$Im j4`@\ T
心理学空间2_)P-} t8A[N/R*S
1.多重人格障碍心理学空间Bb)l7\+fF[G

D'M fA{N0其基本特征是在一个人身上存在两种或多种截然不同的人格状态,或不同的人格类型(在此,人格界定为在重要的社会和个体背景下,表现为长久性、稳定的观察和思考事情的行为方式)。在不同的人格类型下,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的记忆、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有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分享相同的行为模式或记忆内容。始于儿童期,女性是男性的3~9倍。
b+bF+Y!K qx-x#X0心理学空间+L;Jc8S6L1R
在一段时期内,至少有两种人格类型循环性控制患者的行为方式。两种人格的转换是突然间发生的,经常是由心理社会压力或是对患者有重要意义的暗示引发的,也可能被多种人格间的冲突或催眠所诱发。心理学空间;g.|.`(lP\

/fNWo A7jp&O!]0在一种人格状态下,有些患者还可模糊感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此时表现出一会儿把他人看成朋友,一会儿又变成了对手。有些患者意识不到他身上的其他人格类型,在态度、行为和自我形象上能表现出截然的不一致,甚至完全对立,如在一种人格类型控制下,患者会在打架中表现出受虐似的顺从,而在另一种人格下则表现出反击。在特定时刻,只有一种人格类型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偶尔,有些患者能觉察到在某段时间内发生的遗忘。患者的不同人格类型在不同时期轮番控制其心理和行为表现(James,et al.,2004)。
X+}Tbg)\/^;N0
1Icq2t!A02.人格解体心理学空间L_;\7o U:Q
心理学空间8DG5lf$v
其基本特征是持续性的、周期性的出现严重人格分离,患者感到异常痛苦。症状为自我感知改变,自我现实感暂时性丧失,表现为:分离感,以观察者的身份看待自己的心理过程和身体,或者感到如身在梦中一般;感觉麻木;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人格解体感的出现通常是快速的,其消失则是缓慢的。据DSM-III-R,该类型始于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年轻人的患病率高达70%,但严重程度未知。心理学空间2m#i HQ^:G
心理学空间YO9b+u Dt
3.心因性遗忘症
U`([(a\T0
,\O7~^~~2NwG0其基本特征是突然间不能回想起关于自己的重要信息,不知道自己是谁。其混乱的程度不能用一般的遗忘症来解释。
j#Q0?h(?v?K0心理学空间+J9a)I8d:t@QO
有四种类型的遗忘。(1)局部遗忘(localized/circumscribed amnesia)是最常见的一类,表现为不能回忆起特定时段内发生的所有事情,通常发生在一个严重混乱事件发生过的数小时后。如在一个车祸中的幸存者,和他在一起的家人都丧生了,幸存者直到事故发生两日后才能回忆起有关情形。(2)选择性遗忘(selective amnesia)是较常见的一类,表现为不能回忆起发生在特定时段内的部分事情,不是全部。如那个车祸的幸存者能回忆起有关丧礼安排的事项,但不能回忆起同家人谈话的具体内容。(3)普遍性遗忘(generalized amnesia)是最不常见的一种,表现为不能回想起整个人生生活中所发生的任何事。(4)持续性遗忘(continuous amnesia)是患者不能回忆起从某个时段开始到目前为止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在遗忘期间,可能出现混乱、定向障碍和无目的的游走。多见于青少年和年轻女性。心理学空间:wa4Fm:]T0o

5mWRp5fV rCI)J04.心因性神游症
{ y-x/]_5?%\q~~0
4?a[ vq2H(W$G/iu#G0其基本特征是患者突然离家出走或脱离原工作单位,并以一种全新的身份出现在另一个地方,且不能回忆起自己以前的身份和生活。患者可能发生感知混乱和定向障碍,并不能记起神游时发生的任何事情;患者会有一个新的名字和家庭,并从事有难度的社会活动而没表现出任何精神障碍症状。有些患者并不离家出走,其新的身份是不完全的、模糊的。在神游期间,大多数患者都表现出有目的性而不是混乱性的行为。该障碍较少见,但战争时期稍多。
vV#f9QJ3}-B$R"k0
W9a0KKb? r*t0三、躯体形式障碍心理学空间 [ A6FJ CB:f$o(? ZV
心理学空间JF*^%U w
(一)概念心理学空间)fwL~9?Q"z
心理学空间h&X1od)AOG Npb
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的基本特征是,躯体症状是由相应的躯体障碍表现出来的,实际检查却没有明显证据表明与生理机能相关,而与心理因素或冲突有关。躯体症状的出现不是人为引起的,是个人无法控制的。躯体形式障碍可分为五种类型:躯体变形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转换性障碍(conversion disorder)、疑病症 (hypochondriasis)、躯体化(somatization disorder)、心因性疼痛(somatoform pain disorder)。心理学空间9m2^W'D8x[eq6Tn

O P-^"vN Y5G0(二)临床表现与类型
JhW+ce}0心理学空间e xj&@'a5B^fj
(1)躯体变形障碍的基本特征是,一个外形正常的个体总是被其想象的外形有缺陷所困扰。常见的抱怨是脸上皱纹过多,有雀斑和脸毛,鼻子、嘴巴或眼睛不好看,偏脸等,较少出现对自己的手、脚、背或身体其他部位的抱怨。外貌有点儿不完美是正常的,但这种患者表现得过分担忧,并影响其正常生活。过去称为恐畸形症(dysmorphophobia),但实际上躯体变形障碍的患者并没表现出病态性恐惧和回避行为。始于青少年,贯穿于中年。
n|%zAL^Y T0
$cE.Z#Q,^/n0(2)转换性障碍的基本特征是,躯体症状不是由躯体障碍引起的,相反,明显是由心理冲突引起的。身体症状的出现并不是个体装病故意表现的,也不是由生理机制病变引起的。转换性障碍的明显或“经典”症状似神经病所表现出的状态,如麻痹、失声、癫痫发作、运动不能、失聪、嗅觉缺失和感觉倒错,几乎不涉及内分泌系统,如假妊娠是希望或害怕怀孕的现象。转换性障碍可用两种机制来解释:一是由无意识的内部冲突或需求引起的,如激烈争吵后,愤怒表达的内在冲突可能引起“失声”;二是二级获益(secondary gain),即可避免对己有害的特殊活动并可获得外界的支持,如免去责任等,如一个士兵手突然瘫痪,则是为了避免上战场。始于青少年期,中年期表现出来。
*E%\V+b.V-yK0
]-|(p@#G6]/l0(3)疑病症的基本特征是,患者会基于自己对身体疾病症状的认识,而害怕自己患有或正在经历某种严重疾病。全身检查的结果是并没有发现患者主诉症状所代表的躯体疾病。尽管从医学上一再保证没有疾病,但患者仍是毫无理由地担忧自己有病。患者总是担忧自己的身体功能,如心跳或肠胃蠕动是否正常,也害怕诸如偶尔的咳嗽这样的“小病”,患者把这些理解成严重疾病的征兆。患者还担心自己患某一特定的疾病,如心脏病。发病于各个年龄段,无性别差异。
'kf6V[{0心理学空间p6f~ mDv0A(y
(4)躯体化障碍的基本特征是,患者总是抱怨身体不适,必须去医院看病,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身体机能失调。这种行为周期性出现,一般持续几年。患者总是以一种夸张的方式诉说自己的病有多严重且曾有诊断证据;不断地去看病,有时会同时看几个医生。其主诉的症状多为转换症状(瘫痪、失聪等)、胃肠不舒服(如腹痛)、痛经、性冷淡等。调查结果显示,女性患病率为0.2%~2%,男性少见。心理学空间;OMz3B\2IzT9C-REU-S
心理学空间$DI*RRk(@I
(5)心因性疼痛的基本特征是,患者在缺乏充分躯体症状的情况下不断抱怨疼痛或疼痛正在加剧。其疼痛症状与神经系统的组织分布不相一致,或是在模仿一种咽喉痛疾病的症状,检查后也没发现有组织病变,同样也没有疼的病理生理机制,如像肌肉痉挛能引起头痛等。有证据表明,患者的疼痛可能由心理因素,即由与心理冲突或需要有关的环境刺激引起,也可能是出于患者逃避对己有害的任务。该障碍可在人生的任何时期发病,常见于30~40岁。心理学空间 N+s.r xxVvm
心理学空间1^*Q~+z)TQ$C
四、焦虑性心理障碍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心理学空间m8Lq[l,X0^yY:C

4hPg6W+kF T0(一)原因心理学空间 w+T+h+MH

X6V Mt9T0生物学派的一些研究者提出,可能人类生来就有一种害怕那些在进化史上曾经与严重危险来源有关的事物的倾向,此理论被称为预备假设。另外一些药物也会导致焦虑症状,如当脑内神经递质GABA的水平降低时,通常会出现焦虑感受。最后,同卵和异卵双生子的研究表明,除了恐怖症外的其他四种焦虑障碍都有基因基础。
?.D;euD(ja [(TP g0心理学空间9H-P!p+MKEH$E F
心理动力学派认为焦虑症状是个体内在的潜意识冲突的表现,可使其免受心理伤害。如强迫行为可看成焦虑的转换形式,个体由此可获得内在焦虑冲突的解脱。
d5R fv VO#F0
)HX/H9T Y8w-Id0行为主义学派认为焦虑是由于个体得到不恰当的强化而习得的。如一个小孩拿着毛毛虫玩,他妈妈看到后就大叫并告诉其儿子,毛毛虫会咬人,经过这样的强化,久而久之其儿子就形成了恐动物症。心理学空间x w'` uX0r0Yp6l9M#E&I

$I)B+W{+K F0认知学派的观点认为焦虑是由个体不良的思维模式和歪曲的认知导致的。如一个人因一次不好的表现,就认定别人都永远会记住他的愚蠢表现,从而一在公众场合讲话就紧张、声音发颤,慢慢就形成社交恐怖症。心理学空间rH3zZ X7Vvx3|

*PX5Osot ]4?0(二)治疗方法心理学空间[2c@^:G wq

;pi [ q8g!x h2VB8sD w0认知行为疗法,如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冲击疗法(implosive therapy)、即时暴露(in vivo exposure)、想法终止(thought stopping)、认知重建(cognitive restructuring)等,可在短期内减轻焦虑程度。替代认知行为疗法的松弛疗法、森田疗法(Morita therapy)也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另外还有药物治疗,如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治疗一般性焦虑障碍,可采用小到中等剂量的苯二氮卓类,但在终止治疗时应逐渐减量,不应立即停止用药,松弛和生物反馈治疗可有一定帮助。针对强迫症,药物治疗首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李维、张诗忠,2004)。心理学空间 XohWN0i ?M
心理学空间:c^4{%c*Zj;e\%`mB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临床表现 心理疾病
«第七章 心理诊断方法(下)——其他测验 郑希付
《郑希付》
第九章 临床会谈的准备»

 郑希付

郑希付,1963年生。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应用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出版专著、译著十多部,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