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脑中,有一群可以反映外在世界的特别细胞,
使我们能够理解别人的行为及企图,彼此沟通,
并让我们能透过学习而将生存技能传承下去。
撰文 里佐拉蒂 (Giacomo Rizzolatti)
佛格西 (Leonardo Fogassi)
迦列赛 (Vittorio Gallese) 翻译
由某人所做的动作,可造成另一个人脑部的活化,活化部位就在负责执行相同动作的脑区。因此,后者打从内心深处就能了解前者在做什么,因为镜像机制让他的脑子里也经验了同样的动作。
约翰看着正在摘花的玛莉,他晓得玛莉在做什么(把花摘起来),也晓得她为什么要那么做,因为玛莉对着他笑,他认为玛莉会把那朵花当礼物送给他。这个简单的场景只有短短几秒钟,但约翰几乎瞬间莉的举动及意图?
10年前,大多数神经科学家及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对他人举动与意图(尤其是后者)的了解,来自快速推理,其过程与解开逻辑问题没什么不同。 也就是说,约翰脑中某些复杂的认知装置,仔细分析了感官传入的讯息,比对先前储存在脑中的类似经验后,让约翰晓得玛莉打算做什么,以及为什么那样做。
虽说在某些情况下,上述复杂的推理过程确实可能发生,尤其是某人的行为有更直截了当的解释,1990年代初,我们在意大利帕玛大学的研究团队(当时还有另一位研究者法迪嘎)偶然间找到了解答。我们发现猴子在进行简单由某人所做的动作,可造成另一个人脑部的活化,活化部位就在负责执行相同动作的脑区。因此,后者打从内心深处就能了解前者在做什么,因为镜像机制让他的脑子里也经验了同样的动作时。脑中的同一批神经元也会活化起来。由于这批新发现的神经元似乎让观看者在脑中直接反映出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称之为“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
神经元网络,一般相信是储存特定记忆的所在;而镜像神经元组则显然储存了特定行为模式的编码。这种特性不单让我们可以想都不用想,就能执行基本的动作,同时也让我们在看到别人进行同样的动作时,不用细想就能够心领神会。约翰在瞬间就理解玛莉的举动,是因为该动作不只发生在他眼前,实际上也同时出现在他脑中。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探究现象学的哲学家早就提出:对于某些事,人必须要亲身体验,才可能真正了解。对神经科学家而言,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发现,为该想法提供了实质基础,也明显改变了我们对人类理解方式的认知。
瞬间认知
我们刚开始注意到镜像神经元,并不是为了找寻证据来支持或驳斥哪个哲学观点,我们当时是在研究大脑的运动皮质,特别是掌管手及口部动作的F5区,想要了解其中神经元的放电型态,与执行特定动作的编码关系。为了这个目的,我们记录了猕猴脑中个别神经元的活性,同时,我们实验室拥有各式各样的刺激,可用在猴子身上。当猴子执行不同的动作时(譬如伸手去抓玩具或食物),我们就能够观察它们脑中特定的神经元组同步活化的情形。
从这样的实验中,我们开始注意到一些奇怪的现象:当我们之中有人伸手去抓食物时,猴子脑中的一组神经元也活化了,就跟它们自己伸手去抓食物时一模一样。一开始,我们怀疑这个现象是由一些平常的因素造成,好比说猴子在观察我们的行为时,也进行了未受注意的动作。但当我们想办法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以及其他因素(好比猴子预期会有食物的供应)之后,我们才体认到这种与观测行为相连的神经放电活性,是行为本身在脑中的真实呈现,与这项行为的执行者是谁并无关联。
生物学的研究里,若想要了解某个基因,蛋白质或一群细胞的功能,最直截了当的方式,通常是将其从体内去除,然后观察个体的健康或行为出现哪些缺失。不过,想要判定镜像神经元所扮演的角色,这种方法扩展功能却行不通,因为我们发现这种神经元遍布大脑左右半球的重要区域,包括脑皮质的运动前区及顶叶。如果把整个镜像神经元系统都给破坏,将造成实验猴的认知功能出现广泛缺失,想要厘清少了这些神经元会有什么特定的影响,就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于是,我们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为了确定镜像神经元在了解某种行为上扮演一角,而不只是单纯记录视觉影像,我们试图在猴子并未真正看到某个动作就晓得该动作的意义时,评估这些神经元的反应。我们的想法是:如果镜像神经元真的与理解有关,那么其活性就应该反映了该动作的意义,而不只是视觉表征而已。于是,我们进行了两个系列的实验。
首先,我们测试F5区的镜像神经元,能否单从动作发出的声音里,就“辨认”出动作来。我们让猴子观看一些会发出特定声响的动作(好比撕纸或敲开花生壳),并记录到对应的镜像神经元。然后,我们让这些猴子只听到声音,但看不到动作,我们发现,之前对发出声响的动作视讯产生反应的F5区镜像神经元当中,许多也对声音本身产生反应。我们称这个神经元子集为“视听镜像神经元”。
接着,我们推测:如果镜像神经元真的与了解动作有关,那么就算猴子没有亲眼看到动作发生,但有充份的线索让它们在脑中重现该动作,这些神经元应该也会活化起来才是。于是,我们先让猴子观看某个实验人员伸手去抓一块食物,然后,把一块屏幕放在猴子面前,不让猴子看到实验人员去抓食物的动作,而只能猜想后续的动作。我们发现,猴子光凭想像屏幕背后发生了什么事,就有半数以上的F5镜像神经元活化了。
因此从这些实验证实,镜像神经元的活动有助于理解动作行为;就算这种理解根据的是非视觉的讯息(例如声音或是想像),镜像神经元仍然产生活化,传达该动作的意义。
■ 人与猴子脑中都有一些神经元组,在个体进行某些动作以及观看别人进行相同动作时,都会产生反应。 心灵交会
■ 这种「镜像神经元」对于别人的动作、意图或情绪,提供了直接的内在经验,因此也让观看者得以理解。
■ 模拟乃至于学习他人动作的能力,也可能有镜像神经元的参与;因此,镜像机制变成了人脑与人脑之间沟通的桥梁,以及提供不同层面的联系。
体认别人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