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与文化研究 Psychoanalysis and Cultural Studies
作者: 转载 / 37948次阅读 时间: 2011年1月08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 x:w0R7s aPp/Z@

心理学空间+mA"d*m(u_J2v]

心理学空间:u%HhN B(F3S
  附录一《精神分析理论概论》摘要            心理学空间qQ T^};@}+RP{5?
书名 :Elliott, Anthony. (1994). Psychoanalytic Theory: An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心理学空间}%a_~n Py$I;_

\0cC3is XzaOG0作者介绍 :Anthony Elliott是墨尔本大学政治科学系的研究员。他在精神分析、当代理论与文化等领域,从事范围广阔的写作与演讲,著有《社会理论与精神分析的转变:从弗洛伊德到克莉斯多娃的自我与社会》(Social Theory and Psychoanalysis in Transition: Self and Society from Freud to Kristeva, Blackwell, 1992)。心理学空间f&BeH0v*_,[T }

$M$M[)AiJ0导 言
1d @v3P~&L/W B1y0
3}1F _P1^;kS%?_h0本书的一般主题:(1)关於人类主体性的分析;在精神分析里,自我不是一个稳定或统一的实体。人类主体究其根源乃是透过欲望本身之再现动态而建构,自我是潜意识矿脉的露出部份。据此,我们无法提及一种欲望、幻想、性欲特质、和性别认同以外的主体。(2)自我组织与当代社会与政治世界之间的关系;我们对於自我组织之心理状况的理解,可以作为工具,来概化现代社会经验——人际关系、社会纽带的性质、政治社群等等。(3)认识论的议题——精神分析知识及其与个人和集体自主性的关系。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的模型,精神分析理论关切的是揭露权力的不对称形式。这牵涉了研究人类质疑、改变或巩固他们与他人和社会世界之情感关系的复杂方式。精神分析批判明显地确认脱离某种意识形态形式,而迈向自我之创造性转变的可能性。
"t3WD!T*Z,O0心理学空间N5YSGw)g
第一章 自我的造成:精神分析理论的各家流派
{J_OL0
6b)Y_J)Q { w0在开头的这一章里,我透过检视自我的性质,来说明当代精神分析理论里的某些分歧流派。就自我状态(selfhood)而论,精神分析提出了关於人类经验与情绪发展在其中被结构之精神过程的重要议题。事实上,诚如某些理论家所论,精神分析质疑了主体性这个观念。本章要陈述了基本议题,包括以下各点:什么是自我?自我感受如何出现?连结了自我与欲望、理性与情绪的不确定但极度重要的精神机制(psychical mechanisms)是什么?自我与文化的相互连结,以及个人意义与当代社会世界之间的扣接是什么?在探索这些议题时,本章广泛地浏览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克莲理论、拉冈及後拉冈理论的前提。据此,本章便回溯了这些立场和当代文化与社会批评的关连。心理学空间 YRm _ {G5aM
心理学空间N7B+PV2X X*|%xaf
想像自我
9{ EF(z;}9m0精神分析的自我肖像心理学空间5T }-F;C R2JCoc
弗洛伊德的遗产:性主体性与潜意识心理学空间WK YG9b{Z4?G
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自我与他人
:~@)@c%a1_0後现代认同:当代精神分析策略心理学空间cYZLft7k-o
摘要
.u:S0gN { s S@0附表1-1 自我的造成心理学空间6Y6E!H`?B6hE"s.E\p,O

!}m _](Sh6C0
心理学空间jv$b1gk w^^p

精神分析模型心理学空间/j9IsfX+A

心理学空间2i/@iv k3X-xg

自我与性欲主体性(sexual subjectivity)心理学空间X&o{y)xwm

d-x~PnzU!}K0关键词心理学空间0^4q6})lp8y&B

心理学空间m5^4Fl-I*?)[

古典精神分析

)n6nw;]Ay`1Bj0
心理学空间)lQ"[ib.MG.VnQ9{

精神经济的结构区分;自我是潜意识幻想

Q6~?)p#]0

4s oW8V*q7`w Di0的矿脉露出

| {b{#nYKn0

.tE`s A~B,]SV0本我、自我、超我

DZe:c F |,k0

1a+o hN^f ba0伊底帕斯与阉割情结

'Ma+M\"A"?-Wk3C"W0

dCm&xqB+aF0自我心理学

i{%?|D0心理学空间9oy6}#_|3V&`&q

ego psychology心理学空间(NhV*eU w9]

心理学空间 Kp1~t8@_6l

透过分离–个别化之架构的结果来追踪心理学空间lD T8L!]e [:{l

心理学空间'_\rG)i,}#bc

防卫机制、适应

*e({0Ten3|3?;_d0

S'?0ZFj A5eJ]0客体关系理论心理学空间S+rwSW5_

h$E+x.y Iw#R"G0视为早期周遭环境的内在化

uR/HZX#n,V0
心理学空间4x1PSVy-UZJ/^

内部的客体关系心理学空间 iEE-QdkO

心理学空间_ u Dh`n,kJ

克莲的理论

A%Q2_\Er0f0心理学空间cP1NQ7LvI [

Klein

eO#\-j#M%NBX0
心理学空间v(boOr$q'k[p

被理解为爱与死亡趋力的产物,心理学空间#k.I0E'W'V)Or7nD(R

心理学空间$a3t7vm4_*|/vFE

自我–客体的关系在此经历了整合或解离心理学空间JrG8a&j%MZ:t

0gs5st ~'}v0分割、类偏执狂–精神分裂、抑郁的位置心理学空间;c~"D%?"Jy1M

心理学空间-q{oKK!TK

拉冈的理论

4P['Ny ?0

.F9pD)g2yR}1b;m0Lacan心理学空间\y;_/QXp$`

z'[mJ pG.O$[0被视为想像的建构;由语言的象徵法则所

?7ht'U Z5zy6lw*@0

[s#AH0fE.Y pwB0结构

+cJ Un7emM2t*y0
心理学空间G#F'Rc\IF(G

想像、象徵与真实的秩序;父亲的律则

"JI#IwP3Y0
心理学空间7E&dy0B P}Jqc)RQ

後拉冈理论心理学空间b|:Q8Jo8\

心理学空间3jG9E Z-u/l

欲力与象徵符码的互动;同时臣服与颠覆律则

6p4Atp3j#Rs0

8p.ubmH nd;k0前伊底帕斯的想像

g`}"R Neg,ie n0

JR;dx3z8qM7M$L0心理学空间F_1}+v+C/D4{
心理学空间(cs3W,kK0@[
第二章 现代文化及其压抑:从弗洛伊德到拉许
W,t~8^[?s0
;Xp~[0z(}K-M,[d0性欲特质与压抑:这是精神分析对於现代文化之诠释的双生边界支柱。在弗洛伊德关於人类性欲特质的发现之风潮里,出现了一个政治基进主义的强大传统,企图将社会理论奠基於精神分析。这一派社会–精神分析批评关切的是潜意识欲望对於整个社会的影响。将精神分析应用於社会、政治与文化生活的领域,牵涉的是以下议题。个别主体如何进入人类社会,感觉到自己是社会现实的一部份?个人的意义仅仅「反映」了社会现实,或者它们紧密地连结了文化生活,并因此能够转变社会世界?在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里,潜意识的位置在哪里?社会本身的位置又在哪里?社会在人类的表现与发展里,扮演促进的角色,或者它其实限制与扭曲了自我?在探索这些议题时,本章广泛地浏览各式各样的概念立场。一般说来,从弗洛伊德的文化诊断到赫伯.马库色(Herbert Marcuse)的核心系谱,关注的是性压抑的观念作为理解现代时期之关键。而另一条思想传统,从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到克里斯多福.拉许(Christopher Lasch),比较关心现代社会里,性欲特质、爱与情绪沟通的人际议题。心理学空间3d8\#r1s:O2S6Kq!N`
心理学空间EJZ V;PEEM
社会的矛盾情绪:弗洛伊德的社会理论
o s4X3C$bk;f2K0逃离社会:艾瑞克.弗洛姆的人文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学空间Zu {Po_"im d
马库色的弗洛伊德革命
9D6rR;SW0自恋:时代的徵象?心理学空间g+}1a5L.z#O2u?*s;S
柯弗:自恋、去社会,以及晚期资本主义心理学空间I3`3N6_N ^AG
拉许:自恋与存活心理学空间W`.b*DH
结论
ak1BS+v4y~0
-Ht0I{$fYun0附表2-1 现代文化及其压抑
理论家 现代文化的分析 关键词
弗洛伊德Freud 自我–社会透过情绪矛盾而结构;文化透过潜意识的压抑而复制 情绪矛盾(ambivalence);初级∕次级过程;生命驱力与死亡驱力
弗洛姆Fromm 现代社会扭曲了人类需要与关系 人类需要;真实生活
马库色Marcuse 现代社会透过过度压抑而复制 过度压抑;操作原则;原欲理性
柯弗Kovel 自恋的病理学;资本主义的露出矿脉 失去社会交往(De-sociation)
拉许Lasch 结上现代性之一般状况的自恋 存活;连低限自我(minimal self)
心理学空间,uV/BLl"od~&Q:lz
第三章 客体关系、克莲理论、自体心理学:从艾瑞克森到柯哈特
&O o,@,F\&fW0心理学空间6Y%z9J#F&y/F,M j
前一章我们检视了现代社会里的社会与政治组织,以及个别主体的精神压抑,两方之间的关系。在本章里,焦点翻转过来。我们不观看社会组织,而是集中於个人生活本身,检视日常生活中产生压抑与病理的深刻且普遍的精神机制。这种焦点的转移,必然引发了对於自我组织的心理结构,以及人际关系的关切,还有这些结构如何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实现。从这个角度看,精神分析的理论被利用来产生有关深刻层次化的人类情绪与欲望的资讯,社会活动与结构则据以被判断。我将在後文回顾探究这些自我模式与当代社会经验之连结的主要社会理论贡献。首先我要检视客体关系理论的某些概念,然後将这些概念连系上晚期现代的自我与社会的议题。虽後,我将批判地检视克莲(Klein)的精神分析,尤其关注类偏执狂与抑郁焦虑的概念。本章最後一部份,我将检视当代的美国自体心理学(self-psychology)。心理学空间,?!ddx?6O

F:y~K?P1y;}+s0客体关系理论:信任、转换空间,以及自我
7B w|,o{&Mp(a(?&PI0克莲的状况:类偏执狂与抑郁的焦虑心理学空间;T e#c3ED6Q6} k \
自体–心理学:自我–客体与意议心理学空间}#m|%JTI$l.B*Z i

l6C W;~?&T0附表3-1 客体关系、克莲理论、自体心理学

6`[ nt,D^7@N0

*wMl.S.x+pMo9r3l0
理论模型自我–社会连结关键词
客体关系理论

.{4T X-Cx*Xz)~0

:B?!N ~Ws;R)U/L tp7l0Object-Relational Theory
艾瑞克森Erikson自我–组织是透过基本的信任与意识形态调适基本信任;自我认同
温尼考特Winnicott个人连续性透过文化与象徵的转换空间而创造转换空间;真实自我∕虚 心理学空间7cp7eD1|#Iyl4\ v

4z)L5s.hC,_S!~0假自我
季登斯Giddens自我认同透过信任机制与例行化而打造信任机制;悬置焦虑:保护茧
克莲派理论

H f;g xH6J&[:v@x0

^:k~mP5_$mv0Kleinian Theory
克莲Klein自我嵌埋於幻想的剧本里,由投射与向内投射的机制所结构类偏执狂–精神分裂与抑郁的位置;投射∕向内投射;认同化
洛斯汀Rustin自我本然地是社会性的;连结到替选的未来社会是关系性的脉络;自我的道德能力
自体–心理学

y'L:o#`O7?0心理学空间 ?Ng0k[9@`dJ~2N

Self-Psychology
柯哈特Kohut关系性的世界影响自我经验自我客体;转变;内在化

1^M(F7Ds|0心理学空间!~'A'CYB@^ b)U5b
第四章 後结构主义的焦虑:欲望主体:从拉冈到拉普兰奇
&K3s'cKE'^Z#jV0
A4}QZv pN!B0我们在第三章最後,检视了晚期现代的文化气氛,以及在当代社会世界里体现的人际关系之性质以後,离开了精神分析。概述至此,在客体关系理论、克莲理论和自体心理学里的引导线索,关切的是,社会安排在多大的程度上增进或限制了自我的关系能力(relational capacities)。在这些精神分析立场里,人类主体被视为自我诠释的、与他人产生关系的,以及创造性互动的;这些性质可能遭受现代制度与社会关系的支持或阻碍。然而,受到法国结构主义与後结构主义理论潮流影响的精神分析流派,自我构成的这种关系能力,被有力地颠覆和推翻了。在法国精神分析里,人类主体缺乏任何固定的参照点,透过无尽的语言滑移,而被剧烈地「去中心」,被自恋的镜像阶段捕捉,被欲望自身无餍的力量所分散和超越。在本章里,我概述且讨论了以拉冈式和後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的特性写作的作者。我的起始点是自我的议题,特别关注去中心化之主体性的论题。随後,我转向拉冈与後结构主义关於晚期现代里,自我和文化经验的讨论。
R:{4H0j4B+l4D Sk0心理学空间ikY X$lQ K)Q v
拉冈的回归弗洛伊德心理学空间#M,Kr7DO d
拉冈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5pZ"?(OQt0拉冈与後拉冈脉络心理学空间 J7J{Z^P
想像的镜子,意识形态的陷阱心理学空间E0K v,K3q6`'kMt hw N
意识形态里的欠缺心理学空间2A._7b[)R/y$^Z
诱惑的现身心理学空间] \:Z|CO
心理学空间7f ~#J v"z.i2`9o

G}3pq'DK\!H:f0心理学空间u t4\&r1Z u`8_n{

附表4-1 後结构主义的焦虑:欲望主体 心理学空间$qZsB(w6hB&X

心理学空间y ~5X9e Yf$x/Y)y

理论家主体性与潜意识关键词
拉冈Lacan自我是自恋的误认,透过语言之象徵秩序而再现镜像阶段;想像的:象徵的;潜意识宛若语言
阿图塞Althusser个人是意识形态误认的主体召唤;呼叫
柴杰克Zizek自我透过前意识形态的欲望欠缺而去中心享乐;敌对
拉普兰奇Laplanche自我透过原初的诱惑而建构并位居其中,那是来自他者之性讯息的不透明领域谜样的符徵;诱惑
  心理学空间dyB0e O\x x,p,T

E.M6Y L| RR0心理学空间Gta(MV2C)Zi

6t1A v0C|4wy0第五章 精神分析的女性主义:从丁诺斯坦到依希嘉黑心理学空间{2o^'M c"B_:Eo
心理学空间 qoWQ8O
在其先驱著作《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Psychoanalysis and Feminism, 1974)里,茱莉叶.米歇尔(Juliet Mitchell)大胆地宣称:「女性主义运动的大部份视弗洛伊德为敌…〔但〕拒绝精神分析和弗洛伊德的著作,对於女性主义而言是致命的。」米歇尔在此时奋勇进入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可能会合,标举了复起之妇女运动的重要出发点。随著1960年代的基进主义让位给1970年代的政治顺从,以及先前年代里「性革命」的记忆消退,非常明显的是性别歧视与压迫性的性别关系,依然深刻地立足於现代社会里。根据米歇尔的看法,妇女运动必须在其关於女性受压迫的社会学与经济焦点之外,补充关於性意识形态的特殊焦点,检视父权体制与性别角色藉以内化的象徵形式。因为如果我们不平等的性世界是经由诸如母职、工作歧视和不均等薪资等压迫性社会实践而复制,那么它也是深刻地受到牵涉了性别关系里,恐惧、嫉妒、攻击和愤恨等矛盾的情绪结构所塑造。对米歇尔而言,以及对当代女性主义政治而言,这种情绪与性意识形态——当代文化里强烈地塑造性别关系的意识形态——急迫地需要实际的检视。从这个观点,妇女运动才能够有比较好的位置来理解两极化的性角色,并重新思考重构性别关系的可能性。
[5qw/xa(ii"}0比起过去任何时候,当今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事业都更具有知识上的丰富与活力。事实上,女性主义与精神分析的相遇,已经证明对於转变性别权力、性欲认同与实践,以及现代社会情绪的私密性非常重要。广泛地说,精神分析女性主义里的主要分野,在於英美客体关系论,和法国拉冈与後拉冈理论之间。透过客体关系论透镜的折射,女性主义理论家衬著分析人际关系的背景——特别强调前伊底帕斯的孩童∕母亲连系——分析性欲特质与性别。相对地,受拉冈精神分析影响的後结构主义女性主义者,诉诸象徵秩序、语言的结构力量来解构性别的项目。依照理论的观点,这些理解女人受压迫的取向间的差异,确实很大。然而,实际上来说,它们所陈述的议题有非常多的相同之处。举例来说,英美与法国理论都检视了现代文化里,影响女人去性欲化及其施为之缺乏的力量;婴孩发展里母系与父系力量的关系;性欲特质、身体及其快感的连结;以及精神分析概念在社会与政治方面的重新脉络化。在本章里,我要回顾美英与法国精神分析女性主义里的这些重点,结论则检视当前这些理论立场之间更多对话的可能性。
B6qtS ]}0心理学空间'U,K-W9dKJ&_(E
阳具权力:性欲特质与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学空间Ka\g!os_ ?1J
翻转弗洛依德:客体关系女性主义心理学空间 |.M"b] wW/fj'hJ5`
当代客体关系理论的女性主义议题心理学空间+@q GU M-j H2v
拉冈派女性主义心理学空间 ezC a.I0X
超越拉冈的女性主义心理学空间 Pwumv'?;b6G6Y"V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与性解放
1Q#HYU8h+Z0
!grQR.}L GL0心理学空间4n&Yas6GV@
附表5-1 精神分析的女性主义 心理学空间2cmyze~

心理学空间1l'q?6C [ D$z"\4kum

理论性欲特质与性别不对称关键词
客体关系女性主义心理学空间8{ Q*V$] NU/a5?}

心理学空间e2E }]6H'G/|

(丁诺斯坦Dinnerstein,秋多洛Chodorow)
全属女性的母职建构了性别权力;而这可以透过分担亲职而转变核心性别认同;前伊底帕斯性欲特质
当代客体关系女性主义 心理学空间v2vt5q+Ty+C&m?

心理学空间,}W$|!vc7kZ

(班(班亚明Benjamin,史普尼塞Sprengenther,弗雷克丝Flax)
人际关系里所结构的性别不对称母亲作为主体;互为主体性
拉冈派女性主义 心理学空间4b l2Y%n@-\

心理学空间NB&p\"Av

(米歇尔Mitchell,罗丝Rose)
性欲特质与性别透过社会–象徵秩序而建构父权象徵;性区分
後拉冈女性主义 

\-v t%y` T0心理学空间aQ,EV/u0m)x

(克莉丝蒂娃Kristeva,依希嘉黑Irigaray)
被父权象徵所扭曲的前伊底帕斯性欲特质,透过阴性的想像来颠覆符号的;无依无靠(Dereiction);阴性想像
心理学空间0JI e4i ~M{ W

L&|%E]zR!l$I0第六章 後现代主义移形换位的世界:混乱时代的认同
:I)Xl| k H0心理学空间*d f)U d3{e6J
我们已经见到人类主体的概念,随著廿世纪精神分析理论发展的结果而有显著的转变。我们如何看待现代主体的认同,诚如本书的讨论,端视所使用的精神分析取向类型与描述性的陈述而定。依照弗洛伊德的看法,自我状态可以被视为潜意识自身的直接矿脉露出;是在社会的文化织理里,持续地凝缩与置换其根源的再现之创造性核心。在客体关系论里,这个弗洛伊德的主体中心分析,被翻转过来而偏向一个较为人际的取向。客体关系理论家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描述性解释,主张将自我与自我认同想成是在互为主体的网络里构成,会比较有用;这些关系是促进或打断自我组织的精神基础的关系。克莲派的学者也采取这种互为主体的焦点,但是批判地强调了内在幻想的过程,这个过程将类偏执狂的破坏性(destructiveness)与补偿性的失望连系上自我发展。在拉冈的精神分析里,自我整合的这种潜力被解构了,成为萦绕著主体性不去的匮缺或欠缺的想像性掩饰。拉冈派的学者不支持自我的自恋幻象,而是追溯在不稳定的符徵之象徵网络里,被压抑地铭刻的主体之痕迹。
@"Xx`/tvp0然而,可以争论的是这一切试图理论化「主体」的尝试,本身都只是想像的虚构。将内在现实区分成为如此多的机构或功能,只不过是涉入了一种在概念上保持房间整洁的动作,将人类存在本身的复杂与暧昧予以压制性的封闭。从这个角度,「主体」这个字眼只是在理论的层次上,指定复杂、矛盾的精神生活元素的简便方式。但是实际上没有「个别的主体」,作为精神痕迹的总合。反之,有的只是原欲享乐流动且多重的轨迹。欲望、爽快(jouissance,或译极乐)、死亡驱力、符徵、身体地带、强度的不确定性:只有纯粹的潜意识欲望之多重性无限地展开。
0W(w+A-[9w O6}%f0伴随著这种去中心且去主体的欲望之视野,我们进入了後现代主义的时代——其特徵是对於大叙事和整体化概念的怀疑,对於一切作为意识形态封闭之诠释性意义的解构,对於「自我认同之主体」的揭露,对於特殊、片断、不确定,以及多向度陶醉的颂扬。齐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写道,「後现代性乃是现代性的成年时期:现代性从一段距离外回顾自身,而非从内往外看,对它的一切利得与损失列了完整的清单,对它自己从事精神分析,发掘它以前从来没有说出的意图,发现它们是相互取消且前後矛盾。後现代性是现代性与它自己的不可能性达致和解;这是一种自我监控的现代性,有意识地抛弃了它过去曾经无意识地做过的事」。就此而论,後现代性是作为现代性之结构与基础里的基进趋势而存在。如弗朗索瓦.李欧塔(François Lyotard)所述,它是一种「穿越…由现代性针对自身而运作」。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後现代的自我监控在理论本身的层次上运作得最为有力,而这是透过对於理论领域的批判,视之为由随意的强度与原欲欲望力量所横越。如萨谬尔.韦伯(Samuel Weber)所论,後现代主义宣称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所揭开的「自我掩饰的扭曲」,充满了整个理论理解的领域;就此,我们还可以加上一句,不能够逃离这种审查的是精神分析论述本身。心理学空间ihF8[C0~5R
最後这一章要遇到的後现代理论,发展出有力且经常是使人困扰的精神分析阅读;展开且重新塑造精神分析的概念,也许有点吊诡地,对於精神分析的理论操作提出持续的批判。透过不连续的理论呈现,在此所考量的立场追溯了晚期现代里,全球网络中的自我与社会间之相互关系。心理学空间9ZX"PJ ^:{

['F9AOs^%w~t0德勒兹与瓜塔里论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心理学空间n `(k)D9AWrs
李欧塔论原欲强度心理学空间!giuwz*wS
後现代性的经验心理学空间!M5r'OE1x
作为压抑的後现代主义:挖掘想像心理学空间8DpEXN(U

7c"f.G|O0附表6-1 後现代主义移形换位的世界

@IB O%xX0

oz[i%tm}/Lr0
理论模型自我与社会之概念关键词
德勒兹,瓜塔里 心理学空间 W1K3dB$]yf$cS

心理学空间T$N.FEks"|9~ p

Deleuze, Guattari
现代性作为欲望与社会生产之压制性的融合,经由精神分裂而逾越精神分裂分析;

aTU-V g#N$I/B0

9e5E R9a5?2R0去疆域化∕再疆域化
李欧塔

E0G)o"X_l0心理学空间IDX1@ZMZ\

Lyotard
原欲的强度存在於社会制度与事件;透过後现代性而确认的强度之多重化原欲带; 心理学空间Ww*E'acM9XU

w-yz XQ8uh+z4F%~-f*N0作为力量的欲望
詹明信

c$F.~+a9J-T{dg6X0

Pi#Q pI hK'X!Th e0Jameson
精神分裂者的片断化,是後现代的文化经验表意链的断裂; 心理学空间"N"T }.~1w hr9G+q

j8}2DF{EaW0後现代超空间
卡斯托里迪斯 心理学空间3rX[fI1ej L

7L `c oC-G0Castoriadis
基进与社会想像的交错;後现代主义作为一般性的因循主义(conformism)基进想像:社会想像:次级想像

Y&sER$P(~r$Zx0心理学空间%m+z4]p%TvQ-M1A o^
结论:作为批判理论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空间!TC(Qx(b+X

E ]ZeK t*J0我在本书检视了当代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论轨迹。弗洛伊德理论、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克莲理论、自体–心理学、拉冈与後拉冈理论、女性主义与後现代精神分析:不论其基本假设如何分歧,这些取向都对於生活在现代世界的困难,提供了有价值的洞识。在讨论这些立场之际,我也针对他们对於自我状态、潜意识欲望,以及当代文化的阅读,提出了一些批评。在结论里,我要简短地思考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性质。
:`J"P.q4M/xUCJ0我在本书开首便主张,精神分析理论本然地是一种批判的、政治的论述。我的意思是,精神分析是对於现代社会里的感觉、评价和关照之核心模式的批判反省。精神分析的政治价值经常是根据狭隘的个人主义范畴来评价,尤其是牵涉精神分析实务时。在这种说法里,政治只有在依治疗而论时,才关连上精神分析,然後根据其性质是因循或基进来评估。然而,我在整本书里,政治在更深刻的层次上,是精神分析论述的主要部份。我认为精神分析里的重要议题,是被压抑欲望与权力关系的交错,是潜意识热情与文化复制之间的交织。当然,就此关注而言,本书所考量的各种精神分析取向,提供了复杂、矛盾的立场。不过,在这一切取向里,各式各样的政治与社会连结,都被视为人类主体性状况的核心。从西格蒙.弗洛伊德到尚.拉普兰奇精神分析理论一直与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预设有紧密的交织。事实上,精神分析对於主体性本身的意识形态打上了问号——将主体的问题带回欲望、性别、语言、历史和社会的政治议题。心理学空间OR&KVIp5h-o#h8|
因此,精神分析的政治意涵,正是在於追溯社会、文化网络对於潜意识热情的铭记。如赫伯.马库色(Herbert Marcuse)所述:「精神分析的范畴不必『关连』上社会与政治状况——它们本身就是社会与政治的范畴」(注1)。我试图说明的是,精神分析论述的特徵在於解构潜意识欲望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复杂互动。
*K9c5s&ucV |Z/M"T2u0简言之,我所主张的是,理论扣连或交互参照的策略,乃是投身精神分析教义最有收获的方式。所需要的是一种对於精神分析理论内部差异的开放性;我相信这种差异或可作为严谨的批判反省的中介。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尝试合成或整合精神分析的取向。依我之见,当代精神分析里任何这种概念统一的理想概属错置。因为这里所遇到理论歧异性,实属过於庞杂。如我们所见,关於前伊底帕斯发展的角色、伊底帕斯的广泛文化影响、分裂的动态等等,就没什么共同立场。我所主张的是精神分析理论里差异之接合,将使我们至少能够开始理解,潜意识欲望相对於自我、他人和当代文化之关系的异质性。唯有透过差异的接合,我们才能够将精神分析摆置在宽广的社会骂络里,并理论化理论所产生的政治效果。心理学空间C$Q(h!Z(V q6i
席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是关於精神分析之基进潜力最为机敏的评论者,他非常清楚概念孤立或封闭的危险。对阿多诺而言,如果我们想像能够确定一个精神经验的时刻,而它却不是主体在社会与政治领域斗争的凝缩铭记,那就错得离谱了。从这个观点看来,如果认为有那种中立或非政治的精神分析评论模式存在,简直就是理论的幻想,这种幻想意图抹除矛盾、敌对与分化。阿多诺针对将精神分析从社会与政治世界分离出来的历史趋势,提出了评论:「心理学领域越是狭隘地被认为是力量的自主、自我封闭的耍弄,主体便越完全地被吸乾其主体性。被抛回自身的没有客体之主体,被冻结成为一个客体。它无法突破它的内涵,而只不过是原欲能量的等式。被打散成为自身法则的灵魂,就不再是灵魂」(注2)。从这段话可以引出的一般论点如下。不能透过精神经验之社会、历史构成来思考的理论,整体而言,将无法面对矛盾与冲突的现实——这些向度内含∕浓缩於这些理论关於自我与欲望的解读里。换言之,认同与欲望的危机将会停留在幻觉的想像轨道里,而社会冲突与现代性的矛盾,则一厢情愿地抹去。心理学空间.hG4{T(x/PH
相反地,我在整本书里都主张发掘权力关系和文化支配模式,在认同与被压抑欲望之构成里的核心组织角色。如果精神分析要成为有效的批判理论,它必须脱离仅仅以「精神」来看待自我的倾向,而直接面对潜意识在社会与政治场域里的建构之议题。只有做到这点,精神分析才能面对社会与文化探究领域里,具有新政治重要性的议题——诸如种族主义与国族主义的复起,男性气概与女性气质变化中的文化界定,人类施为的问题等等。心理学空间)]E#E iI
为了具有反省性和遭遇他者性(otherness),批判的精神分析理论必须在概念取向与研究方法上,展现开放性。没有单一的理论拥有全部的真理。没有单一的理论能够面对後现代世界当前多向度的认同。由於这些原因,我认为有必要承认各精神分析理论互相连锁的关切,以及承认这些学说以总是超越它们思考模式的方式,紧系於政治意识形态。因此,当代精神分析理论的多样性,最好是理解为关於生活再现代性的多向度世界里,是什么感觉的意象(image)。弗洛伊德派强调的是矛盾情绪,客体关系论述强调的是连结与关系性,克莲派强调的是分离,拉冈派则强调他者性,後现代的陈述则强调片断化与分散:这些是在晚期现代里产生的意识形态形式。但是,关於这些意象的考量,不是发生於排除社会世界的领域里。关於不同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思考,以根本的方式莲系上自我认同与社会关系的转变。「随著对於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解转变」,保罗.里柯(Paul Ricoeur)评论道,「对自己的理解也转变了」(注3)。批判地反省精神分析的学说,将它们摆置在彼此的实际约定里,或许有助於另类主体性和社会未来的实现。
)J0w,CIk%\4["|0
(JK*lo!f0Q i6?0
g9ig#L&aJ%~B0注 释心理学空间0TmY2O A i{
1.Herbert Marcuse, Five Lectures: Psychoanalysis, Politics and Utopia (London: Allentane, 1973), p. 44.心理学空间o!peO5j
2.Theodor Adorno,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New Left Review, 46 (1967), p. 81.心理学空间4dnnYY4P x
3.Paul Ricoeur, Freud and Philosophy: An Essay on Interpretation (New Haven: Yale, 1970), p. 420.心理学空间 v kjbz9\D\/c1k
心理学空间q,h*Nvv`"y&f8EqJf

8Jk1E\Qw T?0 心理学空间'w*~*^ g~}4~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观国之光,有孚颙若——第二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闭幕辞 精神分析与文化
《精神分析与文化》
Oedipus in China: Can we Export Psycho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