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研究认同?(演讲稿)
作者: 李孟潮 / 9242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9日
来源: www.limengchao.com 标签: 认同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jsF.o4WR zi

为什么要研究认同?(演讲稿)心理学空间2p({ W CiE)d
   
r L9bW1Q4j} g%`0  各位同道,心理学空间FYRnmZ_6ZlV
    下午好。心理学空间c ts{8C|
    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研究认同。
2o3J3th5} g(Gn0  先谈三个小问题:认同是什么?研究认同有什么意义?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心理学空间jSmi)G
  然后向大家介绍一些目前我做的工作和假设,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心理学空间\.`R3o8g~

1认同是什么?

C_y OFV;A0 认同的基本含义其实很简单,其实认同这个词是用来描述一种现象的,这种现象的特征便是“一个人变得像另外一个人”。
5}7ly(wCt5iM H0  具体到临床上,我们会发觉,其实所谓治疗目标,便是让患者变得像治疗师,所谓认同治疗师的功能,患者能够自我分析,能够对人、对己共情、能够学会用苏格拉底法自我辩论非理性思维,我们治疗的目的便达到。所以,所有心理治疗的目的便是一个,促进患者某方面的认同。我们经常使用的术语,移情、反移情、阻抗等等其实都是和认同有关的。
c4`$IWUh{? b0  如果我们把认同的含义——一个人变得像另外一个人——扩展到心理起源的地方,就会发觉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婴儿是如何变得像成人的?”。换句话说,研究认同,便是研究一个人的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心理学空间2[ iE9JH9CzyY
  可以看到,无论是做临床,还是做理论。认同都是我们不能不面对的问题。有其问为什么要研究认同,还不如问,为什么不研究?心理学空间$qs4N+^u#}
  一个对认同一无所知的人,很难说他了解人的心理,更不用说是这一行的专家了。
XKl;Ka;f{0  其实诸位肯定都研究、学习过有关认同的理论,只不过也许是用其他的术语。
7n/y*{0hf7u H0  一个经常和认同重叠的术语便是自我。
(yke#N4m(p0  每天我们都会遇到大量的“我”,同事、家人、朋友、患者,他们经常说“我如何如何”,这时候如何我们反思一下,他的“我”和我的“我”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每个人都在用“我”这个词,但是每个人对自己的“我”和别人的“我”看法却不同?“我”究竟从哪里来,“我”为什么要活着?“我”准备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什么时候会死,我死了后会怎么样?心理学空间-Hk-i@rl2\q
  最有意思的是,我们会发觉“我”不只有一个我。比如说,一个人对着镜子说,“我看到了我,我很漂亮。”
r"NXa(]"UK&ZD0y0  这时候就有个两个我,一个漂亮的我,一个看着“漂亮的我”的我。还有人对着镜子说,“你很漂亮,你一定会成功的。”,这时候我又变成了你。心理学空间 g C;Tj1`5`O"j{,J
  研究认同,也就是研究清楚“我”和“非我”者间的关系,所以认同这个主题,是很多学科研究的热点。哲学,脑科学、心理学、精神病学、人工智能等等领域都会涉及它。心理学空间o|6Q%~)T7_v
  它的背后是个千古之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我们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便是解答这个问题的历史。

'X^StOo2O0

2研究认同有什么意义?

4W1G7o'v`O S+Y0  不过人类文明是在离我们太高远,还是回过头看看,作为今天、2005年的临床精神科医师,研究认同的意义何在?
A(G9^W}.O0  我想大家不难发觉,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世界。在一个价值取向单元、稳定的社会,一个儿童成长为一个成年人,完成其身份认同并不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
UG)VG9q Q)H0  比如说弗洛伊德当年面对的就是那样的社会,心理学空间kN m m!Cb
  但是今天,我们很多人包括很多治疗师在内,面临自己的身份认同都会产生困惑。这种困惑如和童年的照育不当,以及一些神经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就会形成一个个来就诊的人的自我。尤其是人格障碍者。
c&I)Q M#Q ^6I0  几乎我们面临的绝大部分患者,其心理病理学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认同障碍。
8\/n+G&T#ZC#p0  研究认同的意义就在于:这是现代社会的精神卫生工作者面临的心理病理学的理论主题。具体到临床上,一个真正维持效果的动力学治疗其目标毫无疑问便是处理了认同障碍的问题。
t[*A KO%n!w \D0  上面讲的研究的意义都是对外的,我认为研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对内。把认同这个问题搞清楚,对我们自己的意义更加巨大。这个意义便在于知道我是谁,我的人生可以如何度过。心理学空间/} l%i }'hTv7v
  所以研究分为外向性研究和内向性研究。外向性研究是为了满足外在的要求和目标,比如说我们经常会为了名利、为了面子做些研究,往往是为了评职称、养家糊口的方便。这些东西也许不是我们兴趣所在,却是作为一个俗人必须要做的。
4n4V@l5AL Oy|s(p0  有时候我们会被自己的心灵吸引,专研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说我写了很多的文章,统统都是不符合学界的规范的,其实对自己的前途没什么好处,还有可能有害。但是写这些文章我得到的慰籍和快感,所以也管不了许多。认同这个主题当然对我来说也是内心性研究为主。
}_.zFk}t,T0  当然,内向性和外向性研究能够结合起来是比较完美的,但是一般来说很难。

!E {+rMVN pC0

3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 B2j"\c(g0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研究思路。心理学空间8u+L!t'J.f*FO2{EWo#B
  我认为认同的研究有两个方面:(1)理论研究,(2)临床研究。心理学空间u4t{ j%?s"o
  临床研究当然是最吸引人的。我一开始也是准备做临床的研究,现在我们这个圈子把临床研究等同于疗效研究,其实是很片面的。认同的研究着眼点是心理病理机制,和疗效研究根本不一样,当然拿防御机制量表找堆人一测得出结论——原来这么多人使用某某种认同作为防御机制——也可以。但是我想说的是,对精神分析来说,还有达到那个高度。心理学空间.d&z*?)R$nM
  这是因为编制量表也好,量化研究也好,首先需要一个明确的科学概念。
p `qX\V0  而精神分析最大的问题便在于概念缺乏规范性。这个问题早在上世纪50年代桑德勒他们开始编制临床手册的时候就发现了,一直到现在受到经济、文化的压力,精神分析界才痛定思痛,开始从头做概念研究。心理学空间G1^Y2gP1g E
  我以前曾经抱怨过为什么国内很少见到精神分析的案例报道。现在到我自己开始写案例才发觉,原来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缺乏案例。而在于缺乏深入分析案例的能力。这集中体现在基础的缺乏,也就是缺乏对基础概念的深入研究。
rN2W'd)]0zg3gCg7wo2t0  比如说移情这个概念,看起来大家都知道。但是知道不等于清楚,更不等于理解。要真正理解移情这个概念,我们需要知道这个概念是怎么提出来的,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精神分析的历史中是怎么样变迁的,这个概念和精神分析的其他概念有什么联系,和其他学科的类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有没有什么临床现象是这个概念不能涵盖的,那么这些不属于移情的内涵的现象提示我们什么。
?4|"?{hOk0  我们来看看临床发现的过程就明白对概念研究的重要性。
G1y.{5v;[ i0  第一步,发现很多类似的临床现象,对他们进行归纳,命名,形成概念。心理学空间l,o2zJI$i2Y
  第二步,对概念进行整理,进行纯理论的逻辑推演,进一步确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V-GK9YHh6q6VT7j0  第三步,结合临床现象对概念进行证真、证伪。此过程中发现此概念不能解释、涵括某些新现象。心理学空间4?y.n5mia#^g
  第四步,对这些新现象再次进行上述的归纳-推演—证明的过程。心理学空间d}E-s$O SSM D
  现在精神分析界第一步基本上做得很好,开始进入了第二步,我记得有一年精神分析协会的主席就呼吁,说精神分析需要的不是新理论——其实很多新理论不过是换个说法——而是验证已有的理论。
g gQ2ZY&]@^l"b0  所以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明白我们所用的概念是不是一个有效的概念。在概念确定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现新的东西。才可能真正的细致深入地进入临床现象后的心理动力。
`'q B-\,i;a8|ie0  举个例子,比昂的“容纳-被容纳者”模型就是一个典型的不科学的概念,因为这个术语没有可以验证的外延。任何人际关系都可以说成“容纳-被容纳”的。就像我们可以用阴-阳关系来归纳天地万物一样。这种大而不当的概念可以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纳入投射认同这个术语中,从而投射认同就变成了“人际关系”的同义重复,没有存在的必要。而且,这会把不同的现象归结到一个概念下,妨碍了进一步研究某些现象。心理学空间_Vc$o so
  在我们研究投射认同的概念过程中,必然发现很多某概念疏忽之处,就可以发现某些新的东西。心理学空间 E,_9s4GBqDJQ$Mh~
  比如说“假性认同”这个概念,本来是已经过时了,现在发现原来他是一种自恋人格的特有的投射认同。以后我们见到假性认同者,可能就要考虑此人是否存在自恋人格的问题。
/jq$d+V8P7^%K0  所以对认同的研究也一样,首先要进行概念研究。这有三个步骤,第一,总结文献,第二,三人小组逻辑推演,讨论,得出结论;第三,十人小组进行临床验证。心理学空间 sSYA1e+g1X;a
  概念研究结束后,才开始进入临床研究,这要结合一个个临床综合征进行比较,比如厌食症、BPD、NPD。
t'~.M&F9b0  另外,我想强调一点,其实研究这些临床的基础概念对临床治疗的帮助也是很大的。治疗界现在有种风气,好像不太喜欢读书,喜欢跟着感觉走。心理学空间M/G4zJ j;l
  我们看看概念产生的过程就明白,这些概念恰恰就是国外历代治疗师临床经验的总结和归纳,难道他们的经验就是胡说八道,没有任何参考价值?我们自己的经验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伟大真理?

0~sBd6al5l-K0

4初步假设1——认同的进化分期

pm-`Wm2h~f0  现在向大家汇报一下我最近这段时期研究认同的概念的一些初步的想法和结果。
IUczrKW-@h0  认同是弗洛伊德前后期理论、古典理论和现代理论的衔接点
{+X'A0fR{0  弗洛伊德早期是生物学取向为主,后来是心理学取向。心理学空间x7Wj*In5x(Q
  其实这两者的目标是同一的。
;K*sU!MX9i+V0  生命本能的倾向必须在人际关系中代谢,这种代谢的结果便是认同。
O"~ F TG'SE8QS0  出现认同之前的人是个生物学的人,这个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大脑构造中蕴含着一种功能,就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功能,目前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只有人类、猩猩、黑猩猩的大脑具有这个功能。这个功能在生命早期要通过人际网络的体验得到激发,首先激发出来的便是粘附性认同,这种认同形式几乎等于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它是接近于印刻行为的本能。心理学空间Ed%Ug,YLK
  克莱因说婴儿出生不久就有自我(self),说对了一半,准确地说法是婴儿出生就具备了建构人类心理学自我的能力,但是并不等于生下来就有了个五官俱全的自我。这一点Stern已经论证过。
v\9S0H|9VG e0  在粘附性认同后,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和各种体验的刺激。婴儿分别依次出现了是内摄认同(原始性的自恋认同),然后是内摄-外投认同——也就是个体水平上的投射性认同,然后是超我认同,然后是俄狄浦斯后的部分认同,接着是青春期的身份认同,到了大约40左右,开始了一个解认的过程,我们可以观察到中、老年人的认同结构一步步的分解消失,直到死前,如果他的认同结构完全解离,他的自我会消失,从而能够面对死亡。心理学空间Bt$YK"]Ba_+?
  下面拟出一个表来说明这个认同进化过程和焦虑、心理发育分期的关系:心理学空间9X r,G;uR#e
   心理学空间|!r5M(`;v&x2Q
   心理学空间[E5li&uF-h
  表一:青春期前认同发育心理学空间k[uC,un

心理发育期认同模式防御机制焦虑模式主-客体区分度
0-3或5月粘附认同无或不明生物学焦虑无自我,无客体
3-6月-18月内摄认同(原始自恋)内摄,合并(incorperation)妄想性投射存在焦虑失整合焦虑自我-客体融合状态,缺乏界限
18个月-
5f+jzl KnX"x036个月
内摄-外化认同(肛欲期自恋认同)(个体内在的)投射认同,分裂、反向形成,抵消、仪式化,外化、攻击转向自身,与攻击者认同 被害焦虑,分离焦虑,丧失客体和丧失客体爱的焦虑自我和客体出现模糊的界限
26-48月或心理学空间Iz8q[.C&K@r
36-学龄前
超我认同与攻击者认同,置换,象征化,喋喋不休,压抑,退行阉割焦虑自我和客体形成明确而不稳定的界限
6岁-12岁部分认同性别认同升华,合理化、理智化,超我焦虑不稳定的界限逐渐稳定
心理学空间 N(|v)b9m_


OJ,VCs"|bT,L;l:w;Q0表二,青春期后认同进化心理学空间J-PV*~i ? iFdb

心理发育期认同模式防御机制焦虑模式主-客体区分度
12-30岁身份认同理想化,贬低,克制,禁欲道德焦虑清晰而有灵活性界限
30-60岁解认,具体形式不明不明阉割焦虑界限开始不稳定
60-80岁解认,不明分离焦虑,丧失客体的焦虑,界限模糊
 具体不明 存在焦虑 
80岁到死亡解认,具体不明不明生物学焦虑或无焦虑界限融合,消失。
心理学空间e w`yN3mvJ5E


2`4I[.zc&@.s0首先说明几点:心理学空间8w7Bll0\6h
  1)由于研究进度的影响,表中还缺乏每一期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还有重大生活事件。比如说60-80岁,之所以说他分离焦虑是比较主要,是因为大部分人再次期间要面对重要客体的死亡,40-60岁时性功能下降,会激发阉割焦虑。心理学空间0? l:` `e&b8i*]
  2)每个时期其实都有顺行和退行的倾向,会有不同的防御和焦虑出现。这在表中没有体现出来。心理学空间;K(s'p-Y9w3cf |$h
  3)有很多东西是不明确的,尤其是40岁后的心理变化,埃里克森自己也谈到这一点是整个心理学界的一个空白。
FhT^w0  4)前期的认同会不断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修通。
Dr|`{Pa0{utn0  5)作为前期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认同形式会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成为退行的防御机制出现。心理学空间5|#~1v(LF#{V
  然后我们需要了解几个问题。心理学空间ck!WO6e q*n~
  一个是认同究竟是如何分类的?这种分类、研究有何临床意义?认同和防御机制的关系何在?作为单元、双元、多元的认同机制的关系?

1CH/tE*I:W%r0

5初步假设2——认同的分类

心理学空间 ~:zy m-MV%}0bj@

  其实根据功能,很多认同形式都可分为两种类型,发育性认同形式和防御性认同形式。
X-r.M2@1{0  发育性认同形式是正常发育过程中不可缺乏的认同形式,随着儿童的心理发育,认同的形式依次为:粘附性认同———原始性认同——投射性认同——自恋性认同——超我认同——部分认同——身份认同。(注:有关粘附性认同的概念,参见拙文《论粘附性认同及临床处理(李孟潮,2005)》它们分别与心理发育分期和焦虑进化等级对应。
{ b)h%s]i0  而防御性认同是指人的心理退行到发育的早期,采用早期的认同模式进行防御。除了上述几种形式外,还有很多根据临床现象命名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如癔症认同,过度认同,假性认同等等。
RF)Uj1faB0       前者是根据认同的动力机制来进行分类的,后者是根据现象进行分类的。心理学空间F RN9t0l
       现在我不太明白的是,性别认同应该分到哪一类。

g{9jYb XM5`I0

6初步假设3——认同研究和临床

|i!~Q4\@0  这种分类、研究有何临床意义?认同和防御机制的关系何在?心理学空间/o1SA4i;i
  这两个问题要联系在一起回答。心理学空间y/T_ \d
  我们知道,临床上最重要的问题便是建立治疗关系,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6z8I3PGl!O&qH/P1xD0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作《个别心理治疗中的治疗关系》,说到了一个观点,便是治疗关系有主动-被动,引导-合作,平等三种,针对不同患者,不同治疗时期要建立不同的治疗关系。心理学空间8Y#@ Y E P~e
  然而这些患者究竟有什么不同,究竟如何确定在不同治疗时期建立什么样的治疗关系?
SWED:t5[/}*S0  这就需要我们需要进行评估,现在我们的评估模式基本上是从症状学或者说现象进行评估的。
gW;k lL&G.OUIi}N0  这种评估有很大的局限就是不够精确。比如说同样是诊断为场所恐惧症的两个患者,和他们建立的治疗关系可能是截然相反的。一个人可能适合人本主义式平等的治疗关系,另一个人可能适合在认知疗法式的引导-合作的治疗关系中更容易起效。心理学空间:^'r @Y/Ec
  临床工作者可能已经发现了从临床综合征评估的不足。一个这样的评估结果,往往不能为我们建立治疗关系、开始分析工作提供任何指导。心理学空间pn/r$C4IF5Vd$x
  但是如果我们从心理病理机制进行评估,精确性就高的过。一个超我认同为主要模式的人,自然比较平等的治疗关系是有效的,而且对他的分析一开始就要考虑压抑阻抗的分析,而不会过早分析正性移情、攻击性。而一个投射认同(内摄-外投认同)为主的人,治疗的关系和手段都是和前者大不一样的。心理学空间`*NP3VCi
  我们回到认同的含义就知道,这个术语让我们明白:一个人是如何变成像另外一个人的。
'? mV;D7{SZ6F0  也就是说,对认同的评估就是对“一个人”和“他变得像他的那个客体”的客体关系的评估。
+z.Q&Do2Bcw0  同时在认同评估的基础上,联系上面的表,我们也知道,他是“如何”变得像他人的,所以评估认同也就评估了防御机制的核心和基础。
:RZY6k!G8A N(^ Ia k#}0  而我们的治疗目标,说到底便是让患者能够对治疗师的功能——而不是治疗师本人——进行部分认同。
-Z6am n }&_0  当我们对患者的认同评估后,联系上表,也就清楚他可能还会出现哪些认同形式,在这些过程中,他对治疗师的移情会是什么样的,哪一种的焦虑模式为主,可能出现的反移情反应是什么样的。心理学空间}?&^i9bw
  所以大家可以看出,只要抓住认同这一点深入评估下去,我们对治疗关系(移情反移情)、防御机制、人格状况、情绪、治疗目标、治疗假设、治疗过程等的评估就迎刃而解。心理学空间(YK Cs:x&d
  也就是说,动力学治疗所需要做的大部分评估工作都可以由认同评估来完成。
.J\ YuN0  认同评估实际上简化了我们的评估过程,让治疗的框架更加清晰,治疗技术的使用更有针对性。我们还缺乏必要的工具还进行有效的认同评估,这是因为我们首先要清楚认同的基础理论,然后才能发展出有效的测查工具。
$m3V)S1b NXa0       认同和防御机制的关系就在于,所有防御机制都是在认同的平台上进行的,防御机制的目的就在于促进某种认同,同时防止另外一种认同。比如说男孩子的潜抑,表示要促进和父亲的超我认同,防止继续对母亲进行自恋认同。心理学空间a!zR dE
  只要我们明白了认同及其伴随的焦虑,就明白了某个人可能常用的防御机制,从而也明白了防御分析应该聚焦于何处。我看过Blackman的《101 denfenses》,里面说到防御机制的集合从,就是说某几种防御机制往往会集中在一起,实际上他说的便是认同的结果。心理学空间.eE,o7AEH"]F1g
  我想医生们应该能够明白这一点。病理学的诊断自然要比症状学的诊断要精确、有意义的多。认同评估便是对患者进行心理病理学的诊断。

)z@"{Q?\0

7作为单元、双元、多元的认同机制的关系

K v3S%@,n6iB0  认同评估同样有多轴,我们刚才说的是从单元一轴就行的诊断,从个人的内心进行评估,虽然涉及了客体。但是着眼点并不在于客体关系,而是在于客体关系对于单个个人的影响。
-p1r&WR}p0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从两人关系进行认同的评估,特别是我们需要知道治疗师在治疗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患者的家庭在治疗中扮演的角色的时候,这就涉及到了投射-认同这个概念。心理学空间\Z4L3|/?
  投射认同是一个双元关系的认同机制的很不错的术语。它比较清楚的描述了单元的、个体的认同,如何在双人系统中进行循环、代谢、反馈。这里有一个问题,是不是在双人系统中的所有无意识沟通形式都是投射认同?要做出这样的判断需要谨慎又谨慎,至少现在我们还在努力探索中。心理学空间`+k_R0wUF{8kE
  有所谓投射不认同的说法,但是我仔细考察了一下这些例子,其实还是投射认同,比如说替代。
knrf]]~g)a0  我们知道投射认同的双方需要第三方的介入,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三角关系,所以对认同的评估也有三元的评估,但是这方面的信息实在是少得可怜。

$da}~'k0

8可作的一些工作

vg7d:AYF7U!o@0v+|t0  最后我要提出目前阶段可以开始做的一些理论研究工作。首先要介绍两个大纲,这是我草拟的研究大纲的一部分,一个是关于认同的,一个是关于投射认同的。当然了,关于投射认同的大纲其实是认同大纲的一小部分的细化而已。心理学空间4x[#Pa.n
   
A b+d]2N;V0  大纲一:认同研究的大纲心理学空间 n pHjG\"`
  1 认同的概念发展历史心理学空间D2~l$Pg!C n*wah[
   1.1经典期 (1895-1938)心理学空间~3B3} O|3M:L
   1.2现代期(1938-1995)
7I*OaG E| DR}H8`1Tct;D0   1.3当代期(1995-2005)
:I So$v^D0  2 认同与心理发育
E8d9eP^&c$w7C0   2.1  0-18个月的认同             单元:原始认同   双元:无?     三元:??
9xR}%Sy0   2.2  18-36个月的认同            单元:自恋认同   双元:投射认同 三元:??心理学空间 amp7o Bj-~+B'q#\&l
   2.3  36个月-6岁的认同          单元:超我认同   双元:投射认同  三元:??
W'`c8y4_w5wb'r9p0   2.4  6-12岁的认同               单元:部分认同   双元:投射认同  三元:??
b5@Kz-CoQ0   2.5  12-30岁的认同              单元:身份认同   双元:投射认同  三元:??心理学空间a ZpmJ
   2.6  30-60岁的认同(待细分)    单元:解认?     双元:?         三元:??心理学空间N6ps/DC(e
   2.7  60-80岁的认同              单元:解认完成?  双元:?     三元:?
?#YWv][5^IB0  3 可资证明的研究结果心理学空间3h6K rQy%`%K
     3.1神经心理学
Sm#p&Bu |3j N$_}0     3.2 动物心理学心理学空间3F0p_G8x!B
     3.3 双生子研究心理学空间v~/y:G6b8e
     3.4成人心理学心理学空间O.u#\ a1e
     3.5 精神病学
"j;B;V&Maz(KQ0     3.6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空间lT d0d+y0a[ g7B:i
     3.7 心理物理学心理学空间8S;]j-[oKV1}
     3.8 系统科学
1T7~X ]\8B R7yM0     3.9 哲学
k]KUI0     3.10 神经分子生物学??心理学空间]Q`ra5C7_9?y8F(H|K
  4认同理论的临床应用
'x z*y CM\4C_;l0   4.1 认同及治疗关系心理学空间^\\&J.JV5y#k
    4.1.1 认同和移情、反移情心理学空间p.^2Va{!W
    4.1.2 认同和共情心理学空间l&M"{)N5E/`
    4.1.3 认同和治疗同盟
[m@1F Z1Q0   4.2 重型精神病者(精神分裂)的认同模式
Di f:O!P%v0   4.3 抑郁者的认同模式
AE#iz)L0   4.4焦虑障碍的认同心理学空间'I?.n Ot/u$Bv}~
    4.4.1强迫症患者认同模式
Y~ ScX@ ?b0    4.4.2 PTSD中的认同心理学空间#M-D\%Th?2Fs
   4.5 性心理障碍的认同
C\ W-am0    4.5.1性别认同障碍心理学空间;z9Gb7] H yV Nh
   4.6 人格障碍的认同
h*`K8B E5cY0    4.6.1 自恋人格障碍的认同心理学空间#Z/Z7Ib4ah/W-[l@yV
    4.6.2 边缘人格障碍的认同
peR)S h[0    4.6.3 依赖人格障碍的认同心理学空间UgHG_I?vy
  5 认同与文化
i1Q!o"?f4P0    5.1 对纳粹的认同研究
.j&|$t'ti8^0    5.2 毕加索、莎士比亚、麦克白:认同的问题
c;p~ a5d)y_0    5.3 女性认同
V*OMhZ!R(t0    5.4与被害者认同,与敌人认同
@V[|rkG0    5.5认同与学习心理学空间qhV%sA
   心理学空间;@RH6Eu X0`
  大家不要误以为我准备把这些东西统统写出来,我还没有愚蠢到如此自不量力的程度,其中有些细化的小标题是我准备研究的范畴。如临床部分的焦虑障碍和人格障碍,其实我本来只准备研究焦虑障碍的,后来发觉它经常合并人格障碍,从认同的角度来说,他们可能是一个东西,所以合并起来考虑。
8AI&D&N [od0  理论部分我现在主要的着眼点是在投射认同,从上面这个大纲把投射认同这部分抽出来,就是下面这个大纲。
P{io$@0  大纲二,投射性认同的概念研究及临床应用心理学空间h9|&?3kAFo K$Y8K
  1导言
2c Q(a$bD6X?0   a投射性认同在当代精神分析中的意义心理学空间5C+e \yF`2Lp
   b国内研究的不足,心理学空间7v-BG}{R
   c国际研究的不足
6{TUFr q H B0   d本研究的目的
d#Vy@^"W8r"e0  2方法心理学空间 ajjy6U2u1Y0vp[J)RO
   2.1概念研究和概念研究的方法
h eG6t2`z|0   2.2使用概念研究这种方法的意义心理学空间(Q6x@R6L Rx
  3结果和讨论心理学空间Y9o-D^S }1D
   3.1文献查阅的结果心理学空间r\{9t{
   3.2投射性认同的概念的历史变迁
sVW0C4k|w"F0   3.3 本研究提出的概念心理学空间G"l fO)L${ k5N
    3.3.1 投射性认同的内涵              心理学空间Y1iU ^ rN |#N
    3.3.2投射性认同和其他单元防御机制的联系和区别:投射、认同、内投、内化、合并等
6bNfiZ0    3.3.3投射认同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心理学空间q:?b6}|#b%| n%mN6Vk
    3.3.4投射认同与心理发育心理学空间x `-u.Vs{t&lU_
  4投射性认同的临床应用
L!n7tk'R+D|{Ph Ob [0   4.1投射性认同与移情心理学空间1Jz9?:@^
   4.2投射性认同与反移情心理学空间)`h9pW[ Y
   4.3投射认同于治疗关系的建立
:uc O"Sjh'z6`*?0   4.4投射认同与客体关系式的家庭治疗
$dUwl_"l5O0   4.5投射认同与文化现象:嫉妒、贬低、权力,精神医学
#|d{*Xl0   心理学空间y.n Q!n#m
  大家别看投射认同概念大,其实对其的研究,在精神分析的领域内并不怎么样,也就是几本书,几十篇的论著而已。两年左右的业余时间就可以完成。
.E m l&p1B@(@ISF0   概念研究这便是深入的一个点和一种方法,大家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一个点,深入下去,比如说投射的概念研究,超我的概念研究,其实研究方式都差不多。如果只想做理论,读读书,写写笔记,也就完成了。如果想做些实证,可以把外国人的那些方法拷贝过来。从概念研究过渡到临床研究的确有些困难,但是其实严格的概念研究的第三部分就是和临床密切结合的。心理学空间 rN| TF;b#r!N"D"f4{8X
  就投射认同的概念研究来说,完全研究清楚需要几个辅助的概念研究,有些东西我已经做了就不再说了:
~%W#V4d2z\)g!x0  1)一个是弗洛伊德著作中对投射、认同、客体关系、自我、超我的理论阐述和演变。心理学空间q1W%v ] A.v#~7yX
  2)费伦奇、亚历山大相关的观点的阐述和演变
VcyXf0  3) 投射、内摄、内化、外化这4个概念的研究心理学空间 ~+D R r$`GJ
  4)客体关系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超我形成
3|9d(z,bA0  5)0-18个月的心理发育,特别是发展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观点及其和动力学观点的比较。心理学空间dCa]1MSLZH
  这就是目前我们可以深入的几个点。心理学空间5`7]7SF[4}9|
  至于认同的研究也是一样的,你在大纲里面找到一个点,按照第二个大纲的模式深入下去就行了。心理学空间f~I0R1yX&_8E/_
  当然了,研究之前需要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学会用数据库,舍得花几千块钱买书买资料,这都是不用说的。心理学空间0s U-eh6I+M8v7a&N/mz
  最后唠叨几句私人的话,大家知道我一开始说的是儒道平衡,现在开始搞认同,好像有些不沾边。说实话,正是在研究投射认同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很多当今西方心理治疗的流派,突然发觉他们和我当年说的一模一样,而且很多地方还不如我说得透彻全面,我看书的时候经常一边为找到知音而高兴,一边为那些作者着急。
3dQ)de:u0uj0  其实认同的研究就是要解决儒道平衡的假设中一个理论难点——便是一种文化的东西,比如说孔老夫子的《论语》,究竟是怎么样就变成中国人人格中的一个成分的。这便需要研究清楚认同这个机制来填补当初的空白。仅仅说那是由于认同形成的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阐述清楚是什么样的认同、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形成了人格中什么样的改变。心理学空间F,?dW;FXoX^
  就讲这么多,希望大家多谈自己的观点和疑惑,不要把我认同成中学老师求教,很多问题我也不懂的。

E ^-\)aWH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认同
«个别心理治疗与家庭中的投射认同(演讲稿) 投射认同
《投射认同》
内摄、合并和认同»

 李孟潮

李孟潮

李孟潮,个体执业者,心理医生(精神科主治医师),精神分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