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Dual-Factor Model)
作者: mints 编译 / 1457次阅读 时间: 2023年12月11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A)h9F*sed)G|0传统的心理健康诊断的定义是存在与障碍相关的症状并因此带来负面影响。如果不符合疾病的诊断标准,则将患者视为亚临床患者,不作为常规干预的目标。心理学空间Wy+z_#O9A

9K)}JkW?@b2~0心理学空间&pf(tB](NT

尽管精神病理与幸福感相关,但健康和病理是不同的。我们在评估和干预青少年群体时,需要同时关注精神病理与幸福感这两个方面,青少年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Dual-Factor Model)建立在这两个因素基础之上。并且强调了在预防心理疾病的同时也需要促进情绪健康。

tX2]:r8u:K3L%~s E0

JC8RS g0心理学空间r.z B)e!X4d

-wG${,T7Jo0心理学空间RV7E^(A(|"n3qe{

双因素维度

j7]-S2lR n S0

Vd-{6W_"Q,RU.yl0病理学光谱的两端分别为:

1GthPn0

(Q%rS:BCR'Y0存在病理学成分(内化症状:焦虑抑郁症等;破坏性行为:反抗、违反规则、使用药物等;思维问题:妄想、幻觉、妄想症等);应对模式为:建立应对技巧

6f/lj~8Be0心理学空间z8Z9uf \ B

没有病理学成分(很少或没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心理发育与年龄匹配;完整的现实检验)应对模式为:减轻压力心理学空间'zj:Fm1O

2g'yVp4^ A,hJ0幸福感光谱的两端分别为:心理学空间`!terHO@

?-yS]/m+k$h HB0缺乏幸福感(对生活不满意,负面情绪多于正面情绪;关系质量差或数量有限;心理调节能力差、依赖强);应对模式为:培养能唤起积极影响的保护环境心理学空间~(eG gj1S

心理学空间Wb1Z k\4B `V ne2o

幸福感强(生活满意。有幸福感;强大的社会关系;高自我调节、自我效能和自主性)应对模式为:提高学生的社交和自我调节能力

f3D0^F.sf@$nBr0心理学空间3Ci6Pmh

心理学空间 tVy ~w#bN
心理学空间:l6vt V7`&S0D

W? sg$n0xP8_7SX0根据这两个维度,学生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确定了四组学生的状态。

-e2g1y sV'@0

9T7D`S4DN"?|;V0心理健康的:幸福感高、病理程度低

fPa1o3qWD jtL0

I)T(G5DF0这组学生在社交和情感方面都很有竞争力,很少或根本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挑战。这些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事业蒸蒸日上青少年的支持系统可以是:

.t8c-l-o)f#Z0

}{;[de:k([V8z0家庭:鼓励、示范参与和完成发展任务;提供社会支持和爱;学校和社区的合作伙伴。心理学空间3|d f!x4wOL|Y@

%K(i8S{KWT-I0社区:提供青年活动的机会。

P9p4{G7qDe+hU0心理学空间^L#F8v#ZE;wD-P

学校:提供通用项目,以促进社会情绪能力、情绪智力和其他构建块。

C.X v pu ?0

eF+N^ Y kNae0心理学空间|%saQFD,{3[{

ZNi&~ZN0脆弱的:幸福感低、病理程度低心理学空间~$WN t%w6y

y\'m7k!rR9f P]0这组学生是有风险的学生,他们的支持和资源有限,他们目前遇到的心理健康挑战很少,或者处于亚临床状态。适合这些心理中等健康的弱势青年的支持系统包括:

~0Ia:n5y0

O~C HC8P:x0家庭:增加情绪支持;与学校和社区环境合作,以促进他们自主掌控积极情绪体验的机会。心理学空间2U9EfXU_/DS

心理学空间1T)u-k| ?~e

社区:提供活动和服务。以便能够让青少年的能力得到发展、达成目标。心理学空间X:~9p\Q?f&[

心理学空间7z4^1IPMX Pc R~ i

学校:培养学生的应对策略、社交技能,以及和学校的连接感;建立保护性资源体系:如感恩、同理心、坚持和希望;唤起积极的情绪。心理学空间'L*v:o9H+Wte

心理学空间 cr~ VJq*S xM

!A(Wr~z fd0

L%J3Fb Zc7Ij0有问题的:幸福感低、病理程度高心理学空间T L%M;F.]s$g

心理学空间'gn7v E;h] L0mN

这组的学生面临着重大的心理健康挑战,心理损伤最为严重。适合这些陷入困境的年轻人的支持系统包括:

/Xo-}`Y0心理学空间-c-MR6Mo U&P J

家庭:减少家庭冲突,学校和社区环境中提供支持性的亲社会参与机会。

D b7]&f^%sJS0

*YtI:Uz0社区:保护青年免受暴力、贫困和其他社会不公正有关的压力;提供强化心理健康服务,以减少学生精神病理学表明的思维错误、社交退缩和/或不顺从。

},P;~[X+g&}7b0

/S2B#K.ak0brdp0学校: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保护青少年免受同龄人的伤害和学业失败;为青少年提供个性化心理健康服务,或将其与之联系起来。心理学空间cJa!p |:B(gqW

#uL3P \)A JV0

r7L!D@^]"~ p0

cy1XJNy0有症状但满足的:幸福感高、病理程度高心理学空间'QLL7{^F:O8mcB

x4w Na K0这组的学生是一群有着心理健康挑战的高危学生,但他们有强大的社会和内在资源,如自我价值。有症状但满足的年轻人有较高的精神病理学水平,甚至可能符合精神障碍的标准,但他们也报告了中度到高度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或其他积极的幸福指标。也许对精神病理学和幸福可以共存这一观点最强有力的支持来自对自杀成年人的研究。具体而言,在接受心理健康治疗且有自杀念头的成年人中,有6%到10%的人也有中度到高度主观幸福感(Teismann等人,2018)。自杀行为与较高水平的积极心理健康同时发生的住院患者不太可能自杀。心理学空间/` U5t?4ar7]9M

心理学空间ircI o

对青少年的研究已经确定了即使存在精神病理学,也可能导致高主观幸福感的保护因素。例如,Rose及其同事(2017)研究了四个心理健康群体中精神障碍的频率和相关特征。心理学空间(\E.}c#D;k

^%^ LH/`2yv0首先,他们发现,在完整心理健康群体中,只有9%的青少年和在弱势群体中,只有15%的青少年在他们生命中的某个时刻达到了精神障碍的标准。相比之下,在问题青少年中,97%的青少年和在有症状但满足的青少年中,100%的青少年在他们的一生中至少有一种精神障碍,并且有一些相关的疾病严重程度。与问题青少年相比,有症状但满足的青少年自尊心更强,与他人的关系更积极,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上抑郁症的症状更少,并且一生中精神障碍的症状严重程度更低。  这组青年群体,他们在社会关系方面有优势,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历史,尽管与完全心理健康或易受伤害的青年相比,他们有更多的障碍,但与问题学生相比,他们的内化症状较少。  

/r(g!A [j:j:jB0?;z0心理学空间W4mv7W-G+z

社会关系的保护性也得到了Magalhaes 和 Calheiros(2017)的研究证明,他们发现,与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两组青少年相比,在寄养家庭中,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或有症状但满足的青少年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明显更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一般样本的研究证实,与问题青少年相比,有症状但满足的青少年的特征是积极的社会关系(例如,在学校获得更多支持,同伴受害最小,社交气质)以及完整的自尊(Greenspoon & Saklofske,2001;Suldo等人,2016)。

X6cp&LQ uT5y0

1c(DcP)@v I/vjj0尽管有这些优势,这些研究表明,有症状但满足的学生比没有精神疾病的同龄人学习成绩更差,出现更多外化问题(如多动症、违反校规)。因此,如图1.1所示,对该群体的支持主要集中在学术和行为技能的发展上。具体例子见本卷第四章关于全校积极行为干预和支持的讨论,以及本卷第十九章关于预防学校失败和辍学的计划和实践。心理学空间DOB/Fe#{5I0`

`-]R ` l5m3xs0适合这些有症状但高满足感的年轻人的支持系统包括:心理学空间J#]c)L6h

心理学空间!E*n(O&h1g

家庭:照顾者设定规则,监督青少年行为,支持和鼓励合作的、亲社会的行为,对于违反规则的行为制定适合发展的措施。心理学空间 ~0j|7S;ad%b _(r

心理学空间yb"ld!]Xw%p

社区:提供参与亲社会、有组织的青年活动的机会;根据需要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强调自我管理和监测。

G0MV;]j0心理学空间_E6b(iCTz

学校:提供通用的项目,以促进亲社会的行为,建立情感幸福的基石;解决学术技能缺陷。心理学空间:hs w [IQ$E:Q

*Yli6h ei9B-Z0
ILy$~8iB4a.e0

dT#[ oc5i0

A"s5C}z/N0心理学空间8w{|b5Aw,G fc/l

Y0se C-U0小结心理学空间q_Q~ ] W u,{

JA.J}XL v+nu0青少年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有助于建立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服务(二级支持)体系,为不同群体提供差异化的支持系统,并为每个群体的服务需求细化目标。这一转变,对于以学校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服务尤为重要。

4M+yE3[v!g0

7_^$DgG'Q6d$j0双因素模型的主要优势在于,它可以扩展多层支持系统的力量。可以为学校心理健康体系提供完整的心理健康规划。

O!Zj"J|A^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洛约拉繁衍感自陈式量表(The Loyola Generativity Scale,LGS) 教育与发展心理学
《教育与发展心理学》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