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再决定治疗教室
作者: 转载 / 22619次阅读 时间: 2010年4月25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pS"WzMuXr0心理学空间O~oD{Y_

再決定治療教室(2)

(z$oU%ML hB:V0心理学空间0U8| Y Y*S9k

癥結與再決定心理学空间 Ag)E:t8v*q})s

3K x Yy1H!t0x0   所謂癥結是指被不同的力量拉扯而卡住無法解決問題。例如一個人站在淡水河邊說:“我不想活了”,心裏又有一個聲音說:“其實我還不想死”,他站在河邊掙扎,這是一種癥結。如果他跳下去,是一種解決癥結的方式,如果他決定不要自殺而離開,也是暫時解決癥結,但以後還是可能再遇到同樣的癥結(這種暫時的解決來自于成人自我狀態的決定,這是不夠的,再決定治療則著眼于從兒童自我狀態來處理,做出再也不自殺的決定)。以下介紹三種不同類型的癥結。

l0@s:dQ K0心理学空间:ZFH O-Z(o.C

第一度癥結

9Ja!e*kg;f0心理学空间:R8uSmv+U3X

  第一度癥結是介於一個人的父母自我狀態和兒童自狀態間的掙扎,問題出在應該訊息。如果爸爸媽媽常說“要努力”(如“任何事都要全力以赴”,“要做的比現在更好”),小孩子為了要討好他們、得到他們的肯定,會做出要努力工作的決定,可能到五十歲時,他覺得自己可以不必再如此打拼,於是重新規劃生活,一天工作八小時,一周工作五天,每年休假一個月,他看起來好像突破了這個應該訊息,但這只是成人自我狀態在理智上的決定,還不足以在感覺上突破,當他放慢生活腳步時反而會覺得不舒服,或是仍以“努力工作”的態度來休閒(如打高爾夫球時像個拼命三郎,一天要趕三十六洞; 釣魚時像是想把整條河的魚釣光),並沒有得到一絲放鬆,他只是換個方式來遵守應該訊息罷了,仍然卡在自己的癥結中,除非他能從內心深處體認到自己是如何的被應該訊息□制,否則他無法做出真正的“再決定”。

`+Sx\ r0心理学空间4Sw O!}2eS T

  治療的方式是幫助他回到幼年接受到應該訊息時的情境,和爸爸媽媽面質,告訴他們自己再也不願意受限於“努力工作”而不得喘息。一般人多半能回想出一個幼時真正的情境,並重新經歷當時的感覺。有一個成員在馬拉松團體中憶起爸爸要他幫忙農務,不淮他參加足球隊的一幕,他回到過去堅定的告訴爸爸無論如何都要去玩足球,當他開始告訴爸爸時,整個人繃得很緊,肩膀都聳起來了,好像爸爸真的就在眼前一樣,然後他扮演爸爸回答:“你給我閉嘴,乖乖的工作”,再轉回自己的角色說:“我不要工作,我想玩足球,你不能再這樣子傷害我”,他問爸爸為什麼老是不讓他去玩,爸爸回答說:“我一個人忙不來,你不幫忙的話,我們就要餓肚子了”,然後他自言自語地說:“原來是這麼回事,現在的生活沒有這麼苦了,我實在沒有必要像爸爸那樣拼命工作,毫不休息”,這樣的決定是發自兒童自我狀態的,之後他辭去兼職,不再焚膏繼晷地工作,換掉華車豪宅(這些東西是他必須努力工作的表面理由),用多出來的時間去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心理学空间)YN]$]]n w

/i$n;Su![x+iiS `:~0   第一度癥結來自對應該訊息的反應,小孩為了得到爸爸媽媽的認同與安撫,決定照他們的要求來做,而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要,當他想要改變時,卻發現自己卡在那裏無法改變,想要突破第一度癥結必須從自由兒童中的小教授做出再決定----因為當初的決定就是來自于小教授。

PBXq*G+[2i5ZA0心理学空间I,J#k1Y0\J X pa

第二度癥結心理学空间#Q6C(c%^KA1d H

}O"crRX'S8T0   第二度癥結則是來自小教授接受到禁止訊息時所做的決定。例如,爸爸媽媽的父母自我狀態發出“要努力工作”的應該訊息,而他們的兒童自我狀態發出“不要像個小孩子”的禁止訊息,接受到這個訊息的小孩可能做出這樣的決定:“我不要有任何孩子氣的表現”。許多心理治療師都掉入這個泥沼中,他們努力工作,好不容易有一點時間休閒時,又無法放開自己,自由自在的玩樂,像個小孩子一樣享受人生的樂趣,他們甚至利用一個月的休假跑來我們這兒“受訓”。他們或許能理智的從成人自我狀態中決定不要工作得太累,多休閒一點,但這種休閒仍是以“努力完成”的方式來進行(一如對工作的態度一樣),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放鬆、自由自在的感覺。這種癥結(介於小孩的早期成人A1和父母的兒童自我狀態---已整合入小孩的早期父母P1中--- 之間)的解決需要使個案涉入更多的情緒(相對于第一度癥結的解決),需要他回憶起爸爸媽媽的說話方式、他們的眼神、他們的感覺,治療師會營造氣氛來幫助個案強烈地感受到當初做決定時,自己處於什麼情緒,這時個案必須在兒童自我狀態之中。

F!G6?Z'}CQ-D'r/Y0

p*] |pWJ0   通常是在一個舊時的情境中,鮮明地體驗到在什麼地方、有哪些人、當時的氣氛、以及每一個人的情緒。由個案開始對話,說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如“如果我愛玩,我還是好孩子,我可以做小孩子愛做的事,我可以興奮、愉快地大笑。”然後扮演發出禁止訊息的人,再扮演自己,持續對話直到突破癥結。

HDatG0心理学空间X"U6y8['sPv Jx

  有時這個內化的父母很頑固,個案必須面對這種壓力,仍然堅持做出新的決定; 有時候他會發現另有其他內化的父母(例如來自祖父母、治療師)在支持他; 有時候他需要為自己創造新的父母,好使自己的內在能一致地同意這個新的決定。最後要幫助他自己說出來、自己相信、並經驗到“我可以玩、我可以做小孩子喜歡做的事、我可以大笑、我可以快樂、興奮。”心理学空间H3p4?kH;a6S8o.K

Y'|Ct x/rw'_2gui0   這個過程並不容易,治療師需要很仔細地注意每一個細節,很小心地營造氣氛。這在每週一次的團體更形困難,所以我們喜歡用持續好幾天,甚至好幾周的團體來處理問題。心理学空间(} rYtA2wcJ a6e

'NJJ0J2n0 第三度癥結

S4ZgXV0

"~!B2^V j;Vg$\;z0   所謂第三度癥結是指個案認為自己向來就是這樣子,好像天生的一樣。例如憂鬱症的病人成功地破除了第二度癥結,決定不再自殺,並放棄自殺。但他卻仍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並強調自己一向就是這麼覺得,好像天生的一樣,並不是因為禁止訊息而做出這樣的決定。這種情形是因為接受禁止訊息時的年紀太小了,或是禁止訊息傳達得太隱微了,以致完全想不起來。在這種情形下,即使針對禁止訊息重新做決定,個案仍無法真正地去體驗。心理学空间5w^/G_ H(Ez

心理学空间1Z)BdNX

  這個時候就需要在小教授A1中的順從兒童和自由兒童間做自我對話(我'我對話),而不是處理第一度和第二度癥結時所用的“我'你對話”。舉例以明言之,在第三度癥結中,個案可能相信自己天生就是易怒、頑固、沒有用、無法放鬆自己去享受人生、或是認為自己生錯了性別等等,這時我們要請個案扮演完全相反的兩邊來自我對話,如“身為男性的我”和“身為女性的我”、“愛玩的我”和“從來不想玩的我”,直到他體驗到自己裏面那個自由兒童的能量,當有了這種主觀的體驗時,他就自然明白“改變”是一件愉快而且可能的事,這種體驗是極具衝擊力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發生很大的變化,開始自由自在的揮灑自己。

-R p"?Bc!ZF0心理学空间,Cj'z3|!W@6Go0x N

結 語心理学空间Ci PDV5E

ys#C&rE_#f Y0   到這裏我們討論了溝通分析的基本原理,包括三種自我狀態、溝通、安撫、遊戲、扭曲的感覺、禁止訊息、應該訊息、決定、以及本章的癥結和再決定。我們的目的是什麼? 是要發明一種新的語言嗎? 是要說服大家照我們的方式來做嗎? 不!這些名詞術語本身並沒有什麼魔力,你要用別的話來代替也沒關係,這些都只是為了讓大家瞭解一種行為發展的理論罷了,只有在用到芸芸眾生,並能幫助人過更好的生活時,它才是活的。心理学空间8F0DJ}?$jJq

/DHqzl8]0   我們的目的是營造一個有利於改變的情境、氣氛,鼓勵個案在短時間內能改變自己,過更好的生活,並能持續下去,而不需要一直依賴心理治療。我們鼓勵個案為自己的行為、想法、感覺負責,不贊同依賴。我們對團體進行的過程沒有興趣,真正的過程是發生在整天的生活之中。我們在團體中做個人治療,因為這種情境容易幫助個案留在兒童自我狀態中並做出再決定,之後,個案可以在團體生活中練習剛剛所做的決定。(譯自changing lives through redecision therapy第三章)

X+Z:I?)cW0心理学空间n l%HSh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程式与应该讯息 沟通分析TA
《沟通分析TA》
沟通分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