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切的根源
时间:2016年11月04日|1506次浏览

徐业胜

 

在十多年的咨询工作中,无数次遇到这样的个案,夫妻中的一方,气势汹汹的拖着另一半来到咨询室,要求咨询师治一治他的配偶,他/她觉得配偶造成了夫妻间的很多问题,希望咨询改变他的配偶,似乎配偶变化了,婚姻的问题就解决了,然而,一个怨恨交加,另一个却一脸茫然,大呼委屈。又或者,父母押着孩子来到咨询室,父母这边愁容和愤怒跃然脸上,一幅受害者的样子,往往是母亲脸上写着一脸无奈,而父亲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细数孩子的逃学、沉迷网吧、早恋等种种劣迹,似乎孩子是天生的坏胚子,他们希望咨询师能按他们的意志,把配偶或者孩子改造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然而,或迟或早,咨询师会告诉他们,无论是配偶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都和他们自己有关系,正是他/她自己,有意无意的选择了这样的配偶,也正是他们自己,造成了孩子的问题。

 

有这样一个个案,一位男士,三次爱情都让他痛苦心碎。他第一次爱上一位因忧郁症自杀未遂的女子,可是热恋不到几个星期,两人就很痛苦地分了手。 第二次爱上一位患有厌食症的女子,也是轰轰烈烈地开始,却同样维持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他第三次爱上的是位刚被丈夫抛弃的女子。他奋不顾身,努力关怀呵护这位受尽创伤的女子。刚开始时彼此像干柴烈火般地相爱,但是过了几个月,这个爱竟然也像前面两段情一样,痛苦到不得不分手的地步。 

这位外表英俊,事业有成的男子,平日也有许多年轻貌美的女士对他表示好感。然而他对身旁这些品貌双全的美女毫不动心,却偏偏只爱上这类忧伤痛苦的女子,当我们细看这位年轻人的成长史,却发现其中的秘密。原来,他是家中独子,十岁那年,父亲有了外遇,突然之间就抛妻离子。而他的母亲为此而痛不欲生,得了忧郁症,也不断地摧残自己,最后染上重病,长年住院,在父亲缺失的情况下,这个十二岁男孩,长年扮演安慰者与照顾者的角色。他母亲在病床上以泪洗面,日渐消瘦,临终之前还在抱怨着丈夫的离开。最后,他流泪看着母亲断气,在心里发誓他永远不要再掉泪,他要做个成功的强者。他咬紧牙根,克服万难,拿到名校的奖学金,并以极优异的成绩毕业,顺利找到别人梦寐以求的职位。

他极有毅力,人缘也不错,然而在感情中,他却屡次失败,细细看来,这位年轻人三次所爱上的对象,身上都带有他母亲忧伤、痛苦的人格特质,不知不觉地,他深深地受这类女性的吸引,潜意识中,他要回到类似过去受伤时的心理状态。在过去,他无法借着自己的爱与努力使母亲痊愈,现在,他仿佛重新得到机会,希望借着爱与努力,去医治这些心灵受伤的女性,潜意识深处,他也希望着她们能快乐起来,一方面像把母亲救好了一样,另一方面他像爱着曾经的无人呵护的自己一样。

无独有偶,另外一个个案,和上面这男子非常类似,一位女生,非常独立,非常懂事,靠自己的能力考上了万人抢夺的央企职位,在单位领导喜欢,同事称赞,但是只要进入爱情,就会变得非常黏人,非常依赖,非常能“作”,“作”跑了一个又一个男朋友,弄得她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一进入爱情就有那么强烈的变化呢,这种情况反复重演,最终她来到咨询室,想解决自己的问题,当了解她的成长经历,一切都得到了答案,她母亲在她五岁时去世,父亲一个人带着她,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她身上,严格要求,不遗余力的培养,她一路奋斗,果然不负重望,上了名校,考取了一份人人羡慕的职业。然而,母亲的缺失,让她一直有一份不安全感,对于温情,既无比渴望,又不敢相信真得能得到,当有男人爱上她,她既享受着这份情感,同时,内心潜伏的不安也会冒出来,一方面,希望自己像婴儿一样,获得像母亲一样的爱和包容,同时,又深怕这份爱和包容在哪一天突然丧失,正是这种极度的渴求和强烈的不安全感,让她无法去维持一个稳定的情感关系。

以上这种心理现象,就是深度心理学所讲的强迫性重复。而这样的案例,也是咨询师的常客,有些男士对温柔体贴的淑女毫不来电,但却深深迷上冷艳高傲,没好脸色,老是挑剔,永不满足的女性。后来发现,他们都有好强,好掌控,标准极高的母亲。从小不管他们多努力要做好,却总达不到母亲的标准,无法取悦母亲,讨她欢心,从她身上得到温馨的母爱。他们成长后,容易被这些身具母亲心理特征的女性所吸引。他们迷上这类女性,往往因为潜意识中希望能借着自己的努力或成就,使这些冷傲的女性得满足,变温柔,从她们身上得到无条件的母爱,让他们受伤的心灵终于能得到安息的满足。在冷落、拒斥型的父亲身上受伤的女性也是如此,宁愿忍受忽视、凌辱,却一直依恋着那些无法给她们爱的男子。

不难看现,某种意义上,我们对对某一类人“来电”,大部分是基于自身的需要,著名的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老师有过以下的论述: 如果你自小缺乏安全感,你可能从一个厚道可靠的人那里,感受到爱情;如果你生活内容贫乏,那么你可能会迷恋一个异常活泼的女孩。你的情结越多,你对他人的依恋和需要就越多,你受到“爱情”控制的可能性就越大,你就越是在爱情中感到不自由,感到容易被伤害、失望、无把握和痛苦。

     当我们的王子或公主踏着七彩祥云而来时,仿佛整个世界为之光亮,然而,如果我们不了解我们自己,当我们被情结控制着,也许很快会发现,璀璨美丽的烟火,很快会变成满天满地的灰烬。

关于婚姻,精神分析前辈吴和鸣老师有一句经典的说法,嫁给一个男人,可能意味着成为他妈他姐的替身,接受他二十八年来累积的愤怒。娶一个女人,可能意味着,把你家变成主战场,你成为她爸她哥的替身,接受她二十六年累积的幻想、嫉妒和仇恨,我们结婚的同时,可能也正在结仇。

婚姻,不仅是一段亲密关系的开始,也是一段冲突关系的开始,当自己不接纳自己时,就总感觉到不被对方接纳和理解;当自我不擅于在异议中表达时,就会感觉对方很强势,自己总被克制着;当缺乏安全感或不自信时,对方提出物质上的需求,很容易被理解成她看上我的钱,而不是真的爱我;当超越自身现有能力过度地追逐功成名就时,压力过大,就容易埋怨对方帮不上忙;当内心极度地渴求爱时,就需要通过对方的爱和付出,来体现自己存在感和价值感;等等。如果在婚姻中,不停留在是非对错上,而是借着这些冲突的契机,深入自心,了解自己,则将会得到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不管婚姻最终去向何方,如果能在亲密关系中修行,我会从婚姻这面镜子中照出自己。

我们再来说亲子关系,有一个故事说一位年轻的妈妈请教法师:“我的小孩不听话、不爱学习怎么办?”法师问她:“您复印过文件吗?如果复印件上面有错字,您是改复印件还是改原件?”

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如果一棵树长的花朵有了毛病,我们通常就要深入树根去治疗,而不仅仅停留在花朵本身。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小孩出了问题,则很可能是做父母的出了问题,如果我们是对自己不满意,我们就会不断的挑剔孩子;如果我们缺乏温暖,我们可能没法给孩子温暖,又或者过度的溺爱满足孩子;如果我们容纳不了自己的情绪,我们就会把气撒向孩子;如果我们有很多恐惧,我们就会向孩子描述一个恐惧的世界;如果我们非常的专制,那孩子要么反抗,要么和你疏离;如果我们内心对自己有极高的要求,就能容不得孩子的一点点“问题”。如果我们动辄惩罚孩子,那孩子可能就会隐瞒害怕你;如果我们想获得依赖,可能会凡事替孩子包办,那孩子可能显得无能。

 

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老换游泳池是不能解决问题;一个不会做事的人,老换工作不能解决问题;一个不懂经营爱情的人,老换男女朋友不能解决问题;一个不懂经营家庭的人,反复换爱人不能解决问题。我是一切的根源,要想改变一切,首先要不断学习,改变自己,你变了,一切就变了。

我们如何才能得到改变呢?

有个比方,一位女士,她生完孩子后,没遵照老人们的劝告好好坐月子,产后百病丛生,中药西药都无法治好,而等到第二次生产,全身骨骼、腺体,所有生理系统都回到类似第一次生产的生理状态时,她的病痛就得到一个彻底医治的机会。这就好像在火中被扭曲的一块钢铁,冷却之后很难再被打直,但如果回到火中,烤软之后就很容易矫正、拉直。

我们在关系中形成的问题,会在关系中重新呈现,婚姻关系、关子关系都会呈现,但是仅仅被重现,问题仍然不能得到解决。就如前面所提到的那位青年才俊,他不断重复,不但没得到医治反而每次都痛苦地分手人若只是回到类似原来受伤的心理情境中,并不见得能带来医治。

而有一种关系,类似婚姻和亲子的关系,可以建立浓厚的情感,也可以承受一个人退行到早年的状态,这就是心理咨询的关系,在这个关系里,到了一定的阶段,这个人会重复他的模式,比如一个人有严苛的父母,他自己长大后,或者找一个严苛的伴侣,或者自己变一个严苛的人,指责自己的伴侣如何如何的不好,当然,这很可能导致关系的破裂,当他到咨询师这里来时,这个模式会在他和咨询师之间再次重复,他可能会诱导咨询师指责他,或者,不停得说咨询师如何如何不好,但这不会导致咨询师的离开,而会被咨询师容纳,并在适当的机会和他讨论,让他看到自己的模式。通过反复这样的过程,他将学会不再以严苛的方式与别人建立关系。

当然,你还可以参加团体治疗,通过在团体里修通这样的模式。在团体小组里,置身于与不同人的关系中,去体验自己内心被唤起的希望、渴望、失望,去感受内心的炽热的爱和浓烈的恨,去体验要关注而不得,边表现却边惶恐等等早年的那些感受。在一群人的关系中,左冲右突,几番挣扎,原形毕露,看到那些被尘封的各种感受不断的涌现,在这个过程里,呈现自己,觉察自己,修通自己,滋养自己,寻找自己。如果足够久,也许,就会变成一个全新的自己。

当然,如果在婚姻中遇到一个足够好的人,也能产生这样的效果,但是,这个机会渺茫的多。

当你解决了自己的大部分情结,你会发现,你在爱情、婚姻和亲子关系中,你会变得完全不同, 你不再被自己无意识的情结所困扰,也不再把自己没解决的期待强加于伴侣和孩子身上, 在亲密的关系里,可以彼此依恋,而在依恋中,也能保持着独立和自足。 暂离对方,不会产生焦虑;失去对方,不会失落自己。

想要改变关系,先得成长自己,毕竟,我才是一切的根源。

标签: 婚恋关系  亲子关系  个人成长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